為什麼,水交社古墓需要保存?

史蹟有非常多的生活層面,把當時生活物件全部做出來,找出或創造出許多當時人的故事,甚至每年農曆七月還可以辦理盛大的鬼月節,深層一點還可以談信仰,談生命,結合日本宿舍,結合眷村文化,也可以從明清…

編按:

水交社古墓群是明清之際的古墓,面積之大,在台灣少見。而且其殯葬方式以石灰為外廓,只見於當時的閩南、金門及台灣,目前前二地已無保存,所以這是該段歷史的僅存遺址,彌足珍貴(閱讀古墓出土的文章,請點選這裡)

這珍貴的遺址不久前於台南出土,引起各界關注,包含作者在內的許多地方人士展開各種努力,期望保存歷史遺跡。

以下這篇文章,是關於「為何保留古墓」的一場對話,文化的價值該如何被認定,古蹟與現存個人的關連為何,在信件來回中有許多討論,與讀者分享。

980508-untitled4-360.jpg
 水交社古墓群是明清之際的古墓,面積之大,在台灣少見

雅婷來信:為什麼古墓需要被保存下來呢?

瑞光老師:您好!

我是李武昌老師的學生,我叫雅婷。與您見過幾次面。水交社的古墓發掘事件,可以連結很多面向來探討。當務之急,是能夠完好的保留。

我讀了您的文章,想了好久。

過去我也對台南的歷史文化進行一些研讀與撰寫,去年我去水交社拍照,那裡已經開始動工拆除,我看見那個小小的傳統市場,以及幾戶沒有離去的人家。

今年三月初,我又去了一趟,本想去拍一些老樹的照片,但是已經完全無法進去,而那個小市場,還努力地生存著。

我常常覺得,台灣這片土地,就像一處收容所。來了很多不同的人,或許這片土地太過豐足,從每一個外來者身上,總可以看見人性的貪婪與不負責任。

這處收容所,收了很多人,走了很多人,留下一群每天跟著電視節目起舞的人和不知道該擁抱國旗還是五星旗的人。

我寫這封信給您,是因為我想知道,捍衛古蹟的人是否知道自己為甚麼要這樣做?

我聽過很多人說:

一棟破房子有什麼好看

一口井有什麼好留

更別提一棵老樹幹麼要救

還有海灘的保麗龍關我何事

我想知道,老師您會怎麼回答這些人?

因為我不知道怎麼回答,我也不知道怎麼回應我自己的疑問。

我過去寫了很多台南的古蹟文章,我常常問自己,看的人到底有幾分感動幾分心動?

喊了大半天的維護古蹟保留文化,如果不知道為何而做,那跟那些舉著布條靜坐在總統府前面的紅杉軍們恐怕沒什麼兩樣。

我能明白也能完全接受維護環境與自然的重要與必要。但是,文化與古蹟呢?為甚麼要保留以及維護?

這只是我的疑問,並不是質疑維護古墓的行動。

我完全支持必須要好好保存這些古墓。

但我認為喊著保留古蹟或是訴說幾百年的歷史,並無法真正觸及民眾的心,無法讓民眾認為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要讓這些歷史活起來,而不是像背誦歷史課本一樣的規律。

因此我想到了,原住民文化,古埃及文化,古希臘文明,巨石傳說,充滿著傳奇性,故事性,神秘性,創造性。

賦予古蹟新的能量,才能吸引民眾的目光,進而讓民眾自動加入保護的陣容。我認為古蹟與大自然不同之處在於,古蹟是人的產物。因此,它的意義,必須由人來賦予,否則沒有一個古老的東西會被留存。具象化的物品都無法保留,那麼精神恐怕也岌岌可危。

所以,老師,你能告訴我,為甚麼這片古墓需要被保留下來呢?

untitled111.jpg
套上台灣堡圖後的水交社。

瑞光回信:文化堆疊的累積,訴說珍貴的價值

我試著從幾個角度來談,妳的質疑也是大家的質疑,也是我過去的質疑,不過就是一堆老房子,有什麼好爭的?不過就是一些墳墓,有什麼好爭的?

被這樣一問好像就真的回答不出來了,有時候真在想,我幹嘛去找麻煩?房子不好了就拆嘛,蓋新的不更好,(先不談環境守護這件事)

拆就拆嘛干我何事?什麼文化古蹟,干我何事?孔子、鄭成功~我又沒和他說過話,管他是誰,干我何事?何況我不生小孩,所有事到我這裡為止,這是社會的現象,干我何事~?!大家都不在乎了,我在乎什麼?對我又不痛不癢的。

水交社之於我的意義 

我過去就是住在水交社,我享受在綠地盎然的環境,我看著自己親手種下的小樹在前後院成長茁壯,隨著四季花開花落,舞動著身影,和風在說話。

每天我從窗戶看出去有好多小鳥,有很多昆蟲,下過雨的晚上,落葉堆中會有很多的蕈菇冒出來,有一年有一對白頭翁開始在我房間窗框邊的綠葉下築巢,隔著紗窗我可以偷窺到小鳥向著媽媽搶食食物的情景,之後他們每年都會回來,同樣的家修一修繼續住繼續餵養小孩。

我也聽了很多長輩鄰居的故事,我也看到這裡的發展與變遷,走在社區街道上,緩慢的、舒服的,多少人想要這樣的享受,花大錢卻遍尋不到,這不是一棟建築或兩三間房子可成,而是一整個社區歷經數十年營造出來的環境,保有過去的單純,保有令人羨慕的生活環境。

目前國際上在推崇的,我們政府官員嘴中講的優質的生活環境,我們推崇的綠建築或節能或生態或是對人友善或是適合老人居住或是有文化的~水交社的社區早就是這樣子。

土地的價值來自人們的詮釋

我們曾經努力的要將這些美好告訴別人,我們也努力的想要保留這裡,我們也做了些紀錄及瞭解,越瞭解越覺珍貴(珍貴在台南市無其他地方可以取代),但認識瞭解的速度還追不上土地開發破壞的速度,政策利潤,水交社仍是被夷為平地,用最簡單的最有利益的方式處理掉這一塊土地。

土地的價值,土地的利益,其實來自於人們的詮釋,反映出的是此時此地生活在這人們的認知與層次。在台灣這樣的環境中,台南市發展的過程是獨特的,我們源自曾文溪氾濫淤積與沖刷堆積出來的,環境因素下造就這城市的發展來自於河流來自於海洋,要談自然史,我們是個年輕的新生兒,因此台南市的價值大都來自人們生活的足跡,生活的足跡有故事有連結,有情感大家易懂。

古墓被意外的挖出,我個人視為祖先留下的寶物,歷經長時間的轉換,我不認為這是墳墓了。

我必須從幾個角度來談:出土的狀況先訴說這裡地貌演變的歷史,試想回到百年以前,台南城大南門以南,遍地是墳墓,台江海岸水線就在現今西門路附近,從海岸線看過來水交社剛好是一塊沙丘高地,因此當大家口口聲聲談論著台灣的歷史,台江水域的發展,鄭成功如何進軍攻打台灣,台江水域如何陸化成現今的台南市,這些古墓就如同我們現今用GPS定位一樣,他在時間軸與地理位置軸上做了定位。

當我們在訴說歷史變化的同時,當然我可以用紙本用電腦,大家可以很容易的看到知道,但他可能還是坐在家裡電腦前,現地博物館的概念是讓民眾能親身經歷這個空間,真實的來到這裡。

水交社古墓群之所以會被保留,在開挖道路整地的時候就非常的清楚,因為日本人當時在蓋水交社宿舍群時抓地基水平,因此這一區是被填土掩埋掉的,也因為被掩埋到地下才得以被保留下來,平安的又度過了近一個世紀,有被保留下來的也就不過當時有填土墊高的這個區域。

因此在這裡至少就看到三個文化層面,戰後的眷村生活形態,戰前的日本海軍宿舍,更早前的明清時期古墓,但我們還不知道這個文化層下,會不會還有其他?如原住民的文化層?文化堆疊的累積,才有辦法訴說出我們這裡的歷史,才能說出我們的珍貴,很多人喜歡說台灣文化四百年,那這裡就訴說了百年前的許多事。

說故事方法很多種,光靠紙本是不會吸引人的,而祖先無意間的留下這些資產給我們,我們當然可以利用這些東西來生財,無趣的台南市,需要創造出一些好玩的,特別的空間吸引大家來。

活用歷史作為一種公共資產

對於明清遺址大家會有好奇,對於史蹟公園大家會充滿期待,電影諸羅紀挖到恐龍,我們這裡挖到明清時期遺址道理是一樣的,這裡的價值是我們可以炒作的,安億橋一個水底步道就很新奇,如果水清魚多了就會不得了,如桃米社區自日本帶回來一個紙教堂,在經由設計師做好空間的規劃及經營,就吸引了多少人因好奇、因欣賞或因慕名而來,創造出多少的商機。

史蹟有非常多的生活層面,把當時生活物件全部做出來,找出或創造出許多當時人的故事,甚至每年農曆七月還可以辦理盛大的鬼月節,深層一點還可以談信仰,談生命,結合日本宿舍,結合眷村文化,也可以從明清時期大戰到戰後近代,生活的演變,戰爭的演變,風土民情的演變,飲食文化的演變等等。

但先決條件是要保留創造一個現地博物館,親身的經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毀了,就什麼都沒有了。德國魯爾工業區就有一個很有創新的想法,如果對於空間目前沒有什麼好做法,那寧願先擱置,保留給後代子孫去經營,現在就維護使其環境變好。

另一個層面是我們要考慮我們要留什麼給後代的子孫?他們會不會在那邊臭罵我們為什麼把什麼東西都拆光了!都破壞光了!其實我不認為我們是在捍衛古蹟,嚴格來講應該說是捍衛公共財,公共財、公共資產是很容易的被詮釋出很有意義或一點意義都沒有,在一個現實而又沒有想法的社會,這些是很快的就因為利益而消失了。

我們毫不珍惜眼前的、生活邊的,反而願意花很多錢大老遠的跑去國外,再說人家有多好,為什麼我們沒有?如果跟人的生活這麼密切的文化相關都是被犧牲的,就可想而知自然資產部分會有多悽慘。

很遺憾的我參與過的案例不多,但每一個都還沒有機會去談未來的想像,因為一直都是在搶救~搶救~再搶救,然後都沒救活,或是只救回一隻手或是一隻腳。

關於海洋垃圾、保力龍,或是諸羅樹蛙的事,其實在我的認知更勝於水交社案,大家都養過動物,很多人會為了死去的寵物悲傷難過,但如果妳看到其他的生物也是如此因人類活動而慘死的時候,妳會更想哭,這是一個不歸路,而自己粗淺的知識告訴我,下一個就是我們自己。

我相信看過好山好水享受過美好事物的人,會更珍惜所有或即將要失去的。

做對的事,做就對了。這是我的信仰~

在〈為什麼,水交社古墓需要保存?〉中有 5 則留言

  1. 文化觀光處明天26日10:30於市府12樓要召開審查會,

    針對古墓群(疑是遺址)未來會有一定的影響。

    我們有幾點很簡單的訴求:

    一、請確定文化層!文化層是怎麼堆砌的?確定年代!

    二、請確定範圍大小!確定深度!要鑽探及試掘。

    三、公佈完整調查結果,呈現完整資料給審查委員、專家及市民。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是島國文化,除了原住民是這裡的主人外,漢民族都是陸續遷移來台灣,因此先民在這塊土地所遺留的痕跡都訴說著台灣這塊土地的人文歷史。

    關於古墓群,完整的墓塋包含墓塚、案台、堂地、墓手、墓埕等,不是只有墓槨而已,因此就算要移地保存,也應該是完整墓塋,而不是只有墓槨及其內部的少數文物。

    根據遺址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第三條規定:遺址之指定,其基準如下:

    一、遺址在文化發展脈絡中之定位及意義。

    二、遺址在學術研究史上之意義。

    三、遺址文化堆積內涵之特殊性及豐富性。

    四、同類型遺址數量之稀有性。

    五、遺址保存狀況之完整性。

    六、遺址供展示教育規劃之適當性。

    七、具其他遺址價值者。

    回過頭來,我們來看水交社這一塊土地對上這七點,其價值就很清楚,尤其這是在公有土地上,只是要做不做而已。

    公佈完整調查結果,呈現完整資料給審查委員、專家及市民,有完整詳細的資料,專家、委員才有辦法審查。

  2. 也回應一下Tai的留言:

    1.無計畫,那就讓他有計畫。誰來作?其實台南市府、台史博、文建會都是必須介入、關心的單位,由這些相關單位召集相關會議,慢慢地就可以「有計畫」。

    2.就是因為它是「死蹟」,所以才要「有計畫」讓它活起來,和當代產生連結囉!

  3. 我雖然不清楚水交社古墓的歷史與現在的情形,但我不知道Tai為什麼要這麼生氣。作者不是提到「德國魯爾工業區就有一個很有創新的想法,如果對於空間目前沒有什麼好做法,那寧願先擱置,保留給後代子孫去經營,現在就維護使其環境變好。」

    基本上以考古的立場,遺址能不挖就不挖,如果因研究需要開挖,最後也最好是回填。水交社古墓已在地底下「荒蕪」並因此被「保存」了幾百年,不開發讓它維持「死蹟」的狀態其實就是最好的保存。如果真的毫無計畫,又把它挖出來才是真的鬼扯,不過這通常比較少見;常見的是要把地拿來開路蓋房子不幸挖到遺址,政府又搶救龜速,也許又沒有一個補償現今地主的合理條件,才真是去了了。

    時常聽到那種因為古蹟保存與地主建商的利益糾葛,結果最後換來的是古蹟鑑定前一場莫名大火,全都燒了就什麼都不用鑑定了……

  4. 我真的覺得你是在鬼扯,保不保留不是你們這些人說說就算數的,口口聲聲說要保留,但妳們可曾想過,保留下來後續要如何處理?就放在那邊任其荒蕪嗎?無任何計劃下就喊著保留的口號,嘴中說著古墓重要,但是你真正了解那塊土地過去的歷史嗎?保留一片古墓,但是根本不了解其中的內涵,這樣保留有什麼意義呢?””史蹟不能是”死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