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散千里─插秧機

宛如機關鎗子彈帶原理設計的插秧機20~40分鐘就能插好一分地,不免讓人想起羅青的「水稻之歌」──早晨一醒,就察覺滿臉盡是露水,顆顆晶瑩剔透,粒粒清涼爽身。回頭看看住在隔壁的大白菜,肥肥胖胖,相偎相依…

民國七O年代當政府推動農業機械化,開始有人決心想當個「不拿鋤頭、不打赤腳–騎鐵牛車」的專業農,用貸款買下耕耘機,一、二期稻作每逢插秧季節,從日出6:30下田(第二期稻更早),每天工作8、9小時,雖然辛苦,但收入最高可達年薪兩百萬,而且一年當中只要三~四個月農忙,之後出國旅遊、欣賞藝文表演、幫忙帶小孩,過著有品質、自由的生活,這是一個放寒、暑假的大學教授都羨慕的行業!

980509-40912-360.jpg

插秧機把取秧和插植兩項操作用機械來代替,為農民節省許多辛勞,早年在日本農業界曾流行一句話:「為發明插秧機者塑立銅像」。

原本從事電氣的關口正夫,既非農機專家,而且是農業門外漢,反而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而獲得突破,還有指點關口正夫正確的研發方向、獨具慧眼的農林省農事試驗場場長寺尾博場長,以及農機專家三浦保室長的技術與財務支援,促成插秧機從研發變成真正可實用,其中的過程可看出日本人做事的積極態度與爭取時效的精神。(詳89年10月1日台灣農業機械《第15卷第5期》財團法人農業機械化研究發展中心出版)

40913

陳勤嘉先生家住桃園,一台80萬的插秧機,幫他耕耘南部老家嘉義、台南朋友介紹的稻田,代耕費一甲地收5000元(純工錢不含秧苗或秧苗搬運費),插秧機成本大約兩年可回收,小零件的維修成本較高,比較容易故障的插秧爪一隻大約1800元。

重劃後的田地多是南北向,先插較長的一百米方向,插秧機可隨田主意願調整大目與小目(插幾棵秧苗的意思),大目葉數較多,死忙率低,補秧情況較少,平均是一分地30捲的秧苗(含秧苗及搬運費每捲32元) ,如果田主已把秧苗搬運到田邊,更要搶時間早點插秧,以免影響水稻的品質。

40915

插秧機左手邊黃色桿子為插秧機中心點,插秧機一邊插秧一邊劃線,轉頭時中心點要對準插秧線。四輪傳動的插秧機行走速度緩慢,平時都是先用貨車運送到田邊,當從貨車卸下來、產業道路進入田埂,地勢落差較大或是水田抽地下井水,爛泥巴又鬆又深,也會造成地勢不平整,比較容易翻車,只好請田主人情聯絡打田機(鐵牛、犁田機)來拖。

除了農業學校以外,多靠父子、朋友傳授學習插秧機的技巧,新手沒經驗速度慢,一天大約做一甲地,有經驗者可做到三~四甲地。

40916

認真的田主會陪著插秧機一起工作,在一旁用耙子將土耙平,以利插秧機運作,同時檢視整片秧苗是否插的漂亮又整齊,嘉南地區地主準備開水飲料,而彰化秀水還保留傳統,為插秧機師傅準備上午及下午的點心、中餐、甚至還有一包香菸。有些地方則有包頭,作為田主與插秧機的中介,一分地抽50元並提供代耕者便當飲料。

40914

宛如機關鎗子彈帶原理設計的插秧機20~40分鐘就能插好一分地,不免讓人想起羅青的「水稻之歌」──

早晨一醒,就察覺滿臉盡是露水,
顆顆晶瑩剔透,粒粒清涼爽身。
回頭看看住在隔壁的大白菜
肥肥胖胖,相偎相依,一家子好夢正甜。
而遠處的溪水,卻是群剛出門的小牧童,
推擠跳鬧,跟著小魚穿過一座矮矮短短的獨木橋。
於是,我們也興高采烈地前後看齊,
把腳尖併攏,手臂高舉。
迎著和風,成體操隊形,
散────開
一散,就是
千里 。

(本文轉載自「你吃飯了嗎?」部落格)

在〈一散千里─插秧機〉中有 2 則留言

  1. 是啊,小地方雖然沒有轉載這篇消息,因為想說大家都已經知道了,但是對於這個完全沒收成的百年穀災,感到非常遺憾。

    小編會持續打聽這件事情的後續發展,一起來關注花蓮的農友如何度過這個關卡,而相關部門處理的方式會是如何,也值得大家一起關注。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