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惟的井

柴山山腳下的內惟(舊稱「內圍」),是高雄歷史相當悠久的一個老聚落,約在清乾隆29年(1764年)就有漢人入墾的紀錄。根據筆者的田野調查,發現這純樸的聚落,地域雖不算很廣,竟擁有多達30幾座以上的古井,令人感到驚艷。

在自來水還沒普及的年代,井,是民生用水的重要來源。然而現代的生活,只要水龍頭一開,就能輕鬆地用到水,很難感受到先人們取水使用的辛苦,以及對水資源的珍惜。

柴山山腳下的內惟(舊稱「內圍」),是高雄市歷史相當悠久的一個老聚落,約在清乾隆29年(1764年)就有漢人入墾的紀錄。根據筆者的田野調查,發現這純樸的聚落,地域雖不算是很廣,竟擁有多達30幾座以上的古井,實在令人感到驚艷。

980806-welling-360.jpg 980806-22welling-360.jpg

在老聚落的古厝間閒晃,很容易就可以找到都會區中少見的水井設施,甚至還能見到老一輩仍挑水來洗滌或澆花,會很想上前體驗汲水的過程。為何在內惟地區會有如此多的水井設施呢?這和內惟的地形有密切的關係。

01
這口百年古井井欄寬大,附近居民多姓陳,所以這一帶被稱為「大井陳」

昔日內惟地區居民以務農為主,因地勢低窪潮濕,埤塘廣大,多種植水稻及芋頭,而台灣三大名芋之一─「內惟芋」響噹噹的名聲更衍生出一句諺語:「要食內惟芋,不行內惟路」,內惟埤及山腳延伸出來的數條小水道,為當時的主要灌溉設施,但聚落並無大河流經,於是,居民大多開鑿水井作為日常用水的來源。

最重要的水質當然就沒話說啦,內惟的井水來源為柴山龐大的地下蓄水,構成岩體為石灰岩,古人有云:「泡茶,山泉水上…泉水則石乳水最佳」(註1)石乳水指的是從鐘乳石間(石灰岩地形)湧出之泉,由此可窺知內惟地區井水的品質。除此之外,種植芋頭需用上好的水,也可由昔日內惟地區芋頭的知名度見證。

04
在古厝群間很容易見到的古井,這口亦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內惟的古井多以硓古石或紅磚砌成,不僅數量多,更有年代久遠的歷史。最古老的龍目井,最早可以追溯到明鄭時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100年以上歷史的古井也多達9座,其餘的歷史都約有60~80年的時間。

鑿井年代簡單的能分為兩期,第一期為清朝到日據初期所開鑿的,為聚落居民所造,供應日常用水,主要分布在「老內惟」(註2)地區。第二期為日本人在山腳設置軍官眷舍(註3)時(約1926年開始),沿著外圍所開鑿的井,現存所見為11座。

近年來,因為地下水質的汙染,內惟地區的古井多不做飲用一途,幾乎以洗滌為主,而內惟埤的消失及水道的覆蓋,使得水源不如以往的豐沛。現今仍有被飲用的井水約2、3座,其中位於赤龍宮前的古井,水質甘甜,不時可看到有人前來提水飲用,經由媒體的報導,聲名更加遠播。

07
赤龍宮前的古井井口已加蓋,設有抽水設施,常有人前來取用

隨著時代變遷,自來水的普及,古井的功能漸漸被取代,多加蓋不使用或封閉填平,使得古井數目大量減少,有些甚至已被遺忘它昔日的位置。目前不論是已加蓋、被封閉或現存的古井,經大略調查約有33座,現存可見的共26座,希望日後有機會,繼續發掘出更多這些大都市中難得一見的古井。

註1:語出自陸羽《茶經》

註2:「老內惟」是指沿內惟路一帶的古厝聚落

註3:為現今的自強社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