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惟的井

柴山山腳下的內惟(舊稱「內圍」),是高雄歷史相當悠久的一個老聚落,約在清乾隆29年(1764年)就有漢人入墾的紀錄。根據筆者的田野調查,發現這純樸的聚落,地域雖不算很廣,竟擁有多達30幾座以上的古井,令人感到驚艷。

在自來水還沒普及的年代,井,是民生用水的重要來源。然而現代的生活,只要水龍頭一開,就能輕鬆地用到水,很難感受到先人們取水使用的辛苦,以及對水資源的珍惜。

柴山山腳下的內惟(舊稱「內圍」),是高雄市歷史相當悠久的一個老聚落,約在清乾隆29年(1764年)就有漢人入墾的紀錄。根據筆者的田野調查,發現這純樸的聚落,地域雖不算是很廣,竟擁有多達30幾座以上的古井,實在令人感到驚艷。

980806-welling-360.jpg 980806-22welling-360.jpg

在老聚落的古厝間閒晃,很容易就可以找到都會區中少見的水井設施,甚至還能見到老一輩仍挑水來洗滌或澆花,會很想上前體驗汲水的過程。為何在內惟地區會有如此多的水井設施呢?這和內惟的地形有密切的關係。

01
這口百年古井井欄寬大,附近居民多姓陳,所以這一帶被稱為「大井陳」

昔日內惟地區居民以務農為主,因地勢低窪潮濕,埤塘廣大,多種植水稻及芋頭,而台灣三大名芋之一─「內惟芋」響噹噹的名聲更衍生出一句諺語:「要食內惟芋,不行內惟路」,內惟埤及山腳延伸出來的數條小水道,為當時的主要灌溉設施,但聚落並無大河流經,於是,居民大多開鑿水井作為日常用水的來源。

最重要的水質當然就沒話說啦,內惟的井水來源為柴山龐大的地下蓄水,構成岩體為石灰岩,古人有云:「泡茶,山泉水上…泉水則石乳水最佳」(註1)石乳水指的是從鐘乳石間(石灰岩地形)湧出之泉,由此可窺知內惟地區井水的品質。除此之外,種植芋頭需用上好的水,也可由昔日內惟地區芋頭的知名度見證。

04
在古厝群間很容易見到的古井,這口亦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內惟的古井多以硓古石或紅磚砌成,不僅數量多,更有年代久遠的歷史。最古老的龍目井,最早可以追溯到明鄭時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100年以上歷史的古井也多達9座,其餘的歷史都約有60~80年的時間。

鑿井年代簡單的能分為兩期,第一期為清朝到日據初期所開鑿的,為聚落居民所造,供應日常用水,主要分布在「老內惟」(註2)地區。第二期為日本人在山腳設置軍官眷舍(註3)時(約1926年開始),沿著外圍所開鑿的井,現存所見為11座。

近年來,因為地下水質的汙染,內惟地區的古井多不做飲用一途,幾乎以洗滌為主,而內惟埤的消失及水道的覆蓋,使得水源不如以往的豐沛。現今仍有被飲用的井水約2、3座,其中位於赤龍宮前的古井,水質甘甜,不時可看到有人前來提水飲用,經由媒體的報導,聲名更加遠播。

07
赤龍宮前的古井井口已加蓋,設有抽水設施,常有人前來取用

隨著時代變遷,自來水的普及,古井的功能漸漸被取代,多加蓋不使用或封閉填平,使得古井數目大量減少,有些甚至已被遺忘它昔日的位置。目前不論是已加蓋、被封閉或現存的古井,經大略調查約有33座,現存可見的共26座,希望日後有機會,繼續發掘出更多這些大都市中難得一見的古井。

註1:語出自陸羽《茶經》

註2:「老內惟」是指沿內惟路一帶的古厝聚落

註3:為現今的自強社區

小水塘大風波─壽山腳下做工程

筆者期望高雄市府未來的工程施作能從人的體驗、經驗為出發點,著重在地的人文歷史,多和在地民眾、登山客溝通。當融匯了不同的意見,或許受到的批評和阻力會小一點,那樣的工程施作,也才是可長可久的。

最近四個多月來,我所住在的壽山山腳,有一件小水池的小工程,卻引起了當地居民與高雄市政府之間的軒然大波。這個水塘,來頭不小,它是壽山山腳的一個湧泉,當地人稱為「龍目井」,為鳳山八景之一,名為「龍巖冽泉」,昔日注入附近的雙連埤,灌概內惟一帶的農地。近來,此地的農地不再,蓋起了高樓,當地的居民也不再取用此地的水源,但那潺潺的溪水,仍是壽山山腳令人驚豔的地景。

三年前,此地曾經因為養工處的工程施作,引起環保團體的群起抗議(註一),如今事過多年,被抗議的對象依舊,不過抗議主角轉為當地居民。

這件工程的全名為「97年度鼓山區龍井社區登山步道改善工程」,工程範圍包括入口處的步道,以及龍目井出口下方的洩洪池整建。這件突來的工程起建時間在八月中旬,筆者得知此工程,已是九月初。筆者素有隨身以相機拍攝生活周遭物景的習慣,得以持續地紀錄了整個工程的進行。以下,先讓我們看一下筆者這幾個月來斷斷續續地觀察著這個住家「後花園」的施工紀錄觀察筆記:

九月

早上五點半出門,發現登山口已經圍起鐵門,我舉起相機拍照。身旁,一個大哥看見我正在拍被違起來的門,問我:「在照什麼?」我說明只是單純地習慣性紀錄,他便打開栓起的鐵門,讓我進去拍施工現場。並且說明未來這裡的施工後,會變什麼樣子。據他的說法,未來水池會變成一個可以戲水的小池子,讓小孩也可以下去玩水。

在跟他聊天時,附近的登山客進出,有時,會有住在山波上的住戶下來,這位大哥跟住戶打招呼,不過當地的人似乎不領情,車子騎了便走。

971218-pool-360.jpg
「97年度鼓山區龍井社區登山步道改善工程」告示牌

十月11日 入口步道鋪設完成功

鋪面已經作好,照完池子,我走到步道附近,看到他所說的步道鋪面石材,花紋似乎是仿鐵路枕木,但不知是如何製成的。步道已經完成,的確比原來簡陋的水泥、石材好上許多,不過為了屈就石材,許多縫隙是由水泥填就,略顯粗糙。

步道旁的扶手圍欄也是…。

圖二  十月所見施工現場
十月所見施工現場

十一月 水池旁的突兀花台

早上上山,發現水池邊赫然出現一個花台,很醜,原來平台式的設計比較親人,現在築起了花台,但怎麼會有個突出的水泥花台,擋住了看見水池的視線?,原本的木頭地板設計不是好好的嗎?視野不是廣闊許多嗎?

十一月30日 早餐店老闆娘的意見

爬完山後,我到早餐店用餐。跟老闆娘聊起,她提到這件工程在龍井里引起很大的爭議,里民還曾來找她簽名連署,表達抗議。爭議點有二:該工程的施作,因圍欄圍起,對居民造成相當大的不便;其二,當地居民非常擔心發生水災。(註三)

當天,回到家裡,我好奇上網查了這個工程,除了一些零星的報紙報導,另外,也看到了高雄市府的回應聲明(註四)。因為即使不是所謂「環保團體」的我,都覺得這個工程實在有點問題;其一,洩洪池以水泥鋪面,組絕了許多生物棲息的可能,怎可能如養工處所說「排洪池周邊以自然手法融入周遭環境為原則」?這個「自然」也太人工了。因為實在沒有看過「自然」的水池是水泥加鋼筋的。

讓民眾參與,讓工程專家提供意見

相信不少跟我一樣的登山客、里民,都會有這樣的疑問—這個工程是怎麼開始的?理念為何?工程雖由掌有行政資源與權力的市政府發包。但是,我們不得不質疑,這此的工程施作,不僅無必要性及緊急性,也阻絕了民眾意見參與的可能性。所耗費的巨額公帑,其實可以拿來作更有意義的事。再者,此突如其來的工程施作,也令人懷疑是否為了消耗預算而起?

作為一個住在高雄名勝「龍目井」旁的居民,最大的享受,便是在夏秋兩季,雨水充沛的時候,去到龍目井,聽那湧泉奔流,那真是港都有錢難買的享受!但是,在這件工程的施作上,我們看到了幾乎所有台灣工程施作的盲點——將工程視為單純的硬體施作。工程的施作,其實重點在人,不僅要顧及人的意見,還有居民生活慣習,甚或更長久的在地歷史。如果工程施作未能顧及常民的生活習慣、在地的歷史,常會演變成官民爭端的導火點。

在此,筆者期望高雄市府未來的工程施作能從人的體驗、經驗為出發點,著重在地的人文歷史,多和在地民眾、登山客溝通。當融匯了不同的意見,或許受到的批評和阻力會小一點,那樣的工程施作,也才是可長可久的。

希望這個工程,可以帶來更多的反省與經驗學習契機,也希望畫設計圖的工程師、負責發包的承辦人員,能多來親近這個高雄市裡的綠地,聽聽地方居民講述龍目井的老故事與在地生活經驗,或許日後對於「工程」會有不同的看法吧!?

註一:2005年,包括了高雄市柴山會、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高雄市野鳥學會、台灣田野工場、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高雄市文化愛河協會、高雄市現代畫學會、高雄市綠色協會等曾對高雄市「壽山龍井社區暨登山步道改善工程」計劃以棧道掩蓋龍目井一事提出抗議。出處:大紀元時報,2008/8/2,記者程啟峰報導。

註二:請見工程招標網站,網址:http://www.kaohsiung.gov.tw/bulletin/bulletin_detail.php?no=40561

註三:修步道填水塘 高雄市龍井社區居民抗議(聯合報,2008/9/25,記者林保光報導)

註四:養工處澄清鼓山區龍井社區登山步道改善工程並無填平滯洪池情事(2008/9/5)。網址:http://pwbmo.kcg.gov.tw/canews/01canews.asp?ca_id=99&lv_id=2,上網日期:2008年12月2日。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