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園的遷村路─70年的歷史

民國28年,日本政府要在桃子園建軍港,便強迫村民遷村。郭阿公說,當時日本政府也做了妥善規劃,以合理價格收購桃子園土地房產,並在內惟、新庄仔規劃土地,集體遷村,顧及村人生計,村人有二個遷村地點選擇…

前言:

高雄的「桃子園」社區,位在壽山北角,即是現今左營海軍軍區和眷村之處,依山面海。 民國20年,日本關東軍侵略中國,發生918事件,展開歷經15年的中日戰爭。民國26年,日本決定在桃子園建軍港,展開遷村計畫。

在八八水災之後,高雄第一社大的新聞寫作社同學,採訪了當年因戰爭情勢而被迫遷村素耆老,記錄了這段70年前的童年往事。

981016-qiancuntao-400.jpg
見證桃子園遷村的阿公阿媽在青雲宮前和訪問者準備合照

對桃子園的印象是什麼?

郭振法阿公說,那是他七十年前的記憶了,他今年八十二歲,十二歲之前記憶雖有限,但依稀記得一些桃子園的童年往事。

圖一
郭振法阿公

郭阿公的老家左鄰右舍,士農工商通通有,有人下海牽罟,有人上山砍柴,有人種甘蔗、蕃薯、土豆,唯獨沒人種稻。也有人開矸仔店,而他父親的行業,如同他的姓氏一般,在庄內僅此一家:─駛牛車,載貨、交貨。

郭阿公說,村人農作物收成了,就請他父親載去買家交貨,有時也載海砂和紅毛土(水泥)到市區。母親除操持家務外,也要餵豬、剉蕃薯簽、晒蕃薯籤、撿柴……

郭阿公排行老大,必須多擔點家事。一早起床,先整理牛稠、耙牛糞,再準備上學,放學回家了,還要幫忙照顧弟妹。

郭阿公在桃子園小學,讀了五年書,全校僅兩間教室,高中低三個年級一起上課,同年級同學只有五、六個,後來遷村,最後一年,繼續到桃子園小學內惟分校就讀,同學也是五、六位。

傍晚是桃子園孩子的天地。一群孩子聚到海邊玩水嬉戲,郭阿公最喜歡「挖山馬仔」(一種螃蟹)。找到山馬仔的洞穴,便用乾沙灌入,循著乾沙,便可找到獵物,這是他最喜歡的童年零食。

日本政府的遷村模式

民國28年,日本政府要在桃子園建軍港,便強迫村民遷村。

郭阿公說,當時日本政府也做了妥善規劃,以合理價格收購桃子園土地房產,並在內惟、新庄仔規劃土地,集體遷村,顧及村人生計,村人有二個遷村地點選擇,擅於海事的,就遷到內惟,喜歡農作的,就到十八埒,那是一大片的農田。

桃子園村民,每戶向代表政府的組合會社(合作社前身)在新村之地,至少可購得45坪土地,人口多的可分到90坪,沒錢人家則用分期付款取得土地,有錢的也可多購得。

據說,當時桃仔園村民曾向守護神老祖(大道公)卜杯,請示何處為吉,一卜是「十八埒」,這一帶大約是現今的新庄路、自由路、新下街、博愛路這個方形範圍,七十年後,成為高雄市新興的都會區。

郭阿公的父親在新居置產100坪,繼續他的牛車載貨行業,又將蓋房子外的多餘土地,用來種稻,郭家的生計從此更活絡,也更忙碌了。

這裡的肥田沃野一片,是老家不能相比的,郭阿公開始在田野中割草餵牛的工作。

郭阿公說,在桃子園時,牛隻的食物都由父親向別人要甘蔗葉、稻桿,現在牛隻可吃到新鮮美食了,但是,當農夫也有料想不到的辛苦,郭阿公表示,剛到前幾年的大年初一,他和父親及弟弟在水田中耙草,寒風陣陣,冰水濺身,令他永生難忘。

為何選在年初一下田呢?主要是因為此刻,郭阿公和弟弟上班的工廠休工。

郭阿公的鄰居大多選擇住在十八埒,大部分延續舊業,生計和生活模式影響不大,只有少數上山砍柴、賣柴的行業消失了,他們是最難適應的一群,有人只好拜師習藝,轉行了。

二次戰後

二次世界大戰時,郭阿公自願入伍當海軍,在出發前夕,軍艦被炸沉了,他不用離鄉打仗,結果被分派到老家的海軍基地,待了八個月。

重回故鄉,郭政法阿公歎道,四年未見,景物全非,熟悉的街景沒有了,火葬場不見了,老家不遠處的墓塚鏟平了。而他就常在原本鄉親出入要道的「山尾仔」站崗執勤,防止閒雜人出入。

郭阿公和弟弟在唐榮製釘會社上班,當製釘工人,後來又在工廠內開火車,以後又出去謀職,當載貨司機,四輪、六輪、八輪的貨車都開過,繼承父業,又與時俱進。

現在郭阿公的六名子女中,僅任公職的大兒子留守家園,其餘各自發展,原有一大落的白牆黑瓦,有個庭院的台式建築已不復見,他和兩個弟弟分家,也各自蓋起樓房來,早年桃子園那些擔著擔子沿街叫賣的景象,也由桃子園遷出的祖廟「青雲宮」,樓下人聲鼎沸的市場取代。

四周田野變成都市叢林,留守家園的,又是每天早上在公園開講的,日漸凋零的老玩伴。

水溝底的問號–高雄內惟磺泉探源

內惟,一個高雄壽山山腳的小聚落,除了壽山、猴子,最有名的應該是龍目井了。在龍目井的南邊,有條水溝,目前是被水泥鋪著的。不過,如果您是跟筆者一樣喜歡泡硫磺泉的人,走經此處,應該都會為那股硫磺味給吸引著。

內惟,一個高雄壽山山腳的小聚落,除了壽山、猴子,最有名的應該是龍目井了。在龍目井的南邊,有條水溝,目前是被水泥鋪著的。不過,如果您是跟筆者一樣喜歡泡台北北投、草山硫磺泉的人,走經此處,應該都會為那股硫磺味給吸引著。「高雄也有硫磺泉?」這是我第一次聞到那味道時,腦海裡冒出的問號。但我內心又思索著,這壽山不是珊瑚礁構成的石灰岩層嗎?怎麼也會有「火山地形」?

980106-qmark-360.jpg
內惟水溝底的硫磺結晶形成一個問號

最近,爬山回家前,又經過了這處引起好奇的水溝,發現硫磺結晶在溝底自然形成了一個大問號(圖一),仿彿在問著「我從何而來?又將去到何處?」說實在,這問題也困惑了我好久,幾次上網求助,都得不到滿意的答案。不過,這次決定要更進一步探討這謎題,於是,回到住處後,我翻閱了所有身邊有關高雄硫磺水的文獻記載,發現提到的疑似證據如下:

清朝光緒年《鳳山縣采訪冊》(1894)(註一)裡記載著兩個陂(灌溉用池塘)與此地地緣接近:

硫磺陂(亦名下陂,與內圍陂相連,僅隔一峰,舊志誤以內圍陂合併在內,故有上下之稱),在縣西十四里,周長六里許,源受內圍陂穿岸入水,東南行里許,下注龍水港,溉田四十二甲。

硫磺陂在硫磺港,灌田甚多。

硫磺陂,在興隆莊,縣南五里,有泉,陂周環,中隔一堤,分為上下蓄水,溉文廟田,魚蝦之利,原聽民採捕,近有向儒學琹管者;種植蓮花,收蓮子之利焉。

龍水港(即硫磺港,民渡),在大竹、興隆二里交界(東南大竹、西北興隆),縣西北十三里,源受田尾港,西南行,兼納硫磺陂水尾合流,下授鹽埕港,長四里許。

至此,我們得到的訊息有二:硫磺陂的水注入龍水港,而龍水港即所謂的硫磺港。港者,船可以航行的河道稱之為港。但是,令人困惑的是,這硫磺陂的確切位置,是否與筆者所發現的地點相符?談到這,或許我們可以借助簡單容易上手的現代GIS技術—googlemap來嘗試解答這個謎題。

A6邊空地)與鼓山高�之間(右上方)。
圖中藍線部份為出現硫磺結晶的水溝,約在壽山停車場(左邊空地)與鼓山高中之間(右上方)

我們再嘗試看看這塊北壽山山腳的小區塊和日治初期的堡圖作一比對(圖三),結果發現磺泉出現的水溝,確實和堡圖中的「硫磺陂」的距離不遠,約150米。

BA實距離史料所提及的「硫磺陂」不遠。
日治時期的堡圖和當今衛星圖套疊的結果,顯示磺泉及結晶處,確實距離史料所提及的「硫磺陂」不遠

85將圖二於堡圖�的位置以粗紅線框出。
筆者將圖二於堡圖中的位置以粗紅線框出

至此,我們大概有六七成的把握,推論現在北壽山停車場外水溝的硫磺泉,可能是清朝文獻所提及「硫磺陂」的遺跡。但限於學科專業的限制,筆者也僅能作簡單的推論至此。若要再進一步追問,此地的地層構造為何,則需要有相關學科專家參與。

問號,會一直留在水溝底嗎?還是,將來會有有識之士可以來幫忙解惑?

8C有誰願意來解開這個水溝底的謎題呢?
溝底的美麗硫磺結晶,有誰願意來解開這個水溝底的謎題呢?

作為一個地方文史的愛好者,筆者著實期望將來自己或有志之士能對此地耆老進行詳盡的口述訪談,或許可以留給後人更多關於地貌變遷及居民生活史的寶貴訊息喔!

註:筆者所使用的文獻系統為中央研究院計算機中心「漢籍電子文獻」的「台灣文獻叢刊」。

小水塘大風波─壽山腳下做工程

筆者期望高雄市府未來的工程施作能從人的體驗、經驗為出發點,著重在地的人文歷史,多和在地民眾、登山客溝通。當融匯了不同的意見,或許受到的批評和阻力會小一點,那樣的工程施作,也才是可長可久的。

最近四個多月來,我所住在的壽山山腳,有一件小水池的小工程,卻引起了當地居民與高雄市政府之間的軒然大波。這個水塘,來頭不小,它是壽山山腳的一個湧泉,當地人稱為「龍目井」,為鳳山八景之一,名為「龍巖冽泉」,昔日注入附近的雙連埤,灌概內惟一帶的農地。近來,此地的農地不再,蓋起了高樓,當地的居民也不再取用此地的水源,但那潺潺的溪水,仍是壽山山腳令人驚豔的地景。

三年前,此地曾經因為養工處的工程施作,引起環保團體的群起抗議(註一),如今事過多年,被抗議的對象依舊,不過抗議主角轉為當地居民。

這件工程的全名為「97年度鼓山區龍井社區登山步道改善工程」,工程範圍包括入口處的步道,以及龍目井出口下方的洩洪池整建。這件突來的工程起建時間在八月中旬,筆者得知此工程,已是九月初。筆者素有隨身以相機拍攝生活周遭物景的習慣,得以持續地紀錄了整個工程的進行。以下,先讓我們看一下筆者這幾個月來斷斷續續地觀察著這個住家「後花園」的施工紀錄觀察筆記:

九月

早上五點半出門,發現登山口已經圍起鐵門,我舉起相機拍照。身旁,一個大哥看見我正在拍被違起來的門,問我:「在照什麼?」我說明只是單純地習慣性紀錄,他便打開栓起的鐵門,讓我進去拍施工現場。並且說明未來這裡的施工後,會變什麼樣子。據他的說法,未來水池會變成一個可以戲水的小池子,讓小孩也可以下去玩水。

在跟他聊天時,附近的登山客進出,有時,會有住在山波上的住戶下來,這位大哥跟住戶打招呼,不過當地的人似乎不領情,車子騎了便走。

971218-pool-360.jpg
「97年度鼓山區龍井社區登山步道改善工程」告示牌

十月11日 入口步道鋪設完成功

鋪面已經作好,照完池子,我走到步道附近,看到他所說的步道鋪面石材,花紋似乎是仿鐵路枕木,但不知是如何製成的。步道已經完成,的確比原來簡陋的水泥、石材好上許多,不過為了屈就石材,許多縫隙是由水泥填就,略顯粗糙。

步道旁的扶手圍欄也是…。

圖二  十月所見施工現場
十月所見施工現場

十一月 水池旁的突兀花台

早上上山,發現水池邊赫然出現一個花台,很醜,原來平台式的設計比較親人,現在築起了花台,但怎麼會有個突出的水泥花台,擋住了看見水池的視線?,原本的木頭地板設計不是好好的嗎?視野不是廣闊許多嗎?

十一月30日 早餐店老闆娘的意見

爬完山後,我到早餐店用餐。跟老闆娘聊起,她提到這件工程在龍井里引起很大的爭議,里民還曾來找她簽名連署,表達抗議。爭議點有二:該工程的施作,因圍欄圍起,對居民造成相當大的不便;其二,當地居民非常擔心發生水災。(註三)

當天,回到家裡,我好奇上網查了這個工程,除了一些零星的報紙報導,另外,也看到了高雄市府的回應聲明(註四)。因為即使不是所謂「環保團體」的我,都覺得這個工程實在有點問題;其一,洩洪池以水泥鋪面,組絕了許多生物棲息的可能,怎可能如養工處所說「排洪池周邊以自然手法融入周遭環境為原則」?這個「自然」也太人工了。因為實在沒有看過「自然」的水池是水泥加鋼筋的。

讓民眾參與,讓工程專家提供意見

相信不少跟我一樣的登山客、里民,都會有這樣的疑問—這個工程是怎麼開始的?理念為何?工程雖由掌有行政資源與權力的市政府發包。但是,我們不得不質疑,這此的工程施作,不僅無必要性及緊急性,也阻絕了民眾意見參與的可能性。所耗費的巨額公帑,其實可以拿來作更有意義的事。再者,此突如其來的工程施作,也令人懷疑是否為了消耗預算而起?

作為一個住在高雄名勝「龍目井」旁的居民,最大的享受,便是在夏秋兩季,雨水充沛的時候,去到龍目井,聽那湧泉奔流,那真是港都有錢難買的享受!但是,在這件工程的施作上,我們看到了幾乎所有台灣工程施作的盲點——將工程視為單純的硬體施作。工程的施作,其實重點在人,不僅要顧及人的意見,還有居民生活慣習,甚或更長久的在地歷史。如果工程施作未能顧及常民的生活習慣、在地的歷史,常會演變成官民爭端的導火點。

在此,筆者期望高雄市府未來的工程施作能從人的體驗、經驗為出發點,著重在地的人文歷史,多和在地民眾、登山客溝通。當融匯了不同的意見,或許受到的批評和阻力會小一點,那樣的工程施作,也才是可長可久的。

希望這個工程,可以帶來更多的反省與經驗學習契機,也希望畫設計圖的工程師、負責發包的承辦人員,能多來親近這個高雄市裡的綠地,聽聽地方居民講述龍目井的老故事與在地生活經驗,或許日後對於「工程」會有不同的看法吧!?

註一:2005年,包括了高雄市柴山會、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高雄市野鳥學會、台灣田野工場、高雄市社區大學促進會、高雄市文化愛河協會、高雄市現代畫學會、高雄市綠色協會等曾對高雄市「壽山龍井社區暨登山步道改善工程」計劃以棧道掩蓋龍目井一事提出抗議。出處:大紀元時報,2008/8/2,記者程啟峰報導。

註二:請見工程招標網站,網址:http://www.kaohsiung.gov.tw/bulletin/bulletin_detail.php?no=40561

註三:修步道填水塘 高雄市龍井社區居民抗議(聯合報,2008/9/25,記者林保光報導)

註四:養工處澄清鼓山區龍井社區登山步道改善工程並無填平滯洪池情事(2008/9/5)。網址:http://pwbmo.kcg.gov.tw/canews/01canews.asp?ca_id=99&lv_id=2,上網日期:2008年12月2日。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