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溝底的問號–高雄內惟磺泉探源

內惟,一個高雄壽山山腳的小聚落,除了壽山、猴子,最有名的應該是龍目井了。在龍目井的南邊,有條水溝,目前是被水泥鋪著的。不過,如果您是跟筆者一樣喜歡泡硫磺泉的人,走經此處,應該都會為那股硫磺味給吸引著。

內惟,一個高雄壽山山腳的小聚落,除了壽山、猴子,最有名的應該是龍目井了。在龍目井的南邊,有條水溝,目前是被水泥鋪著的。不過,如果您是跟筆者一樣喜歡泡台北北投、草山硫磺泉的人,走經此處,應該都會為那股硫磺味給吸引著。「高雄也有硫磺泉?」這是我第一次聞到那味道時,腦海裡冒出的問號。但我內心又思索著,這壽山不是珊瑚礁構成的石灰岩層嗎?怎麼也會有「火山地形」?

980106-qmark-360.jpg
內惟水溝底的硫磺結晶形成一個問號

最近,爬山回家前,又經過了這處引起好奇的水溝,發現硫磺結晶在溝底自然形成了一個大問號(圖一),仿彿在問著「我從何而來?又將去到何處?」說實在,這問題也困惑了我好久,幾次上網求助,都得不到滿意的答案。不過,這次決定要更進一步探討這謎題,於是,回到住處後,我翻閱了所有身邊有關高雄硫磺水的文獻記載,發現提到的疑似證據如下:

清朝光緒年《鳳山縣采訪冊》(1894)(註一)裡記載著兩個陂(灌溉用池塘)與此地地緣接近:

硫磺陂(亦名下陂,與內圍陂相連,僅隔一峰,舊志誤以內圍陂合併在內,故有上下之稱),在縣西十四里,周長六里許,源受內圍陂穿岸入水,東南行里許,下注龍水港,溉田四十二甲。

硫磺陂在硫磺港,灌田甚多。

硫磺陂,在興隆莊,縣南五里,有泉,陂周環,中隔一堤,分為上下蓄水,溉文廟田,魚蝦之利,原聽民採捕,近有向儒學琹管者;種植蓮花,收蓮子之利焉。

龍水港(即硫磺港,民渡),在大竹、興隆二里交界(東南大竹、西北興隆),縣西北十三里,源受田尾港,西南行,兼納硫磺陂水尾合流,下授鹽埕港,長四里許。

至此,我們得到的訊息有二:硫磺陂的水注入龍水港,而龍水港即所謂的硫磺港。港者,船可以航行的河道稱之為港。但是,令人困惑的是,這硫磺陂的確切位置,是否與筆者所發現的地點相符?談到這,或許我們可以借助簡單容易上手的現代GIS技術—googlemap來嘗試解答這個謎題。

A6邊空地)與鼓山高�之間(右上方)。
圖中藍線部份為出現硫磺結晶的水溝,約在壽山停車場(左邊空地)與鼓山高中之間(右上方)

我們再嘗試看看這塊北壽山山腳的小區塊和日治初期的堡圖作一比對(圖三),結果發現磺泉出現的水溝,確實和堡圖中的「硫磺陂」的距離不遠,約150米。

BA實距離史料所提及的「硫磺陂」不遠。
日治時期的堡圖和當今衛星圖套疊的結果,顯示磺泉及結晶處,確實距離史料所提及的「硫磺陂」不遠

85將圖二於堡圖�的位置以粗紅線框出。
筆者將圖二於堡圖中的位置以粗紅線框出

至此,我們大概有六七成的把握,推論現在北壽山停車場外水溝的硫磺泉,可能是清朝文獻所提及「硫磺陂」的遺跡。但限於學科專業的限制,筆者也僅能作簡單的推論至此。若要再進一步追問,此地的地層構造為何,則需要有相關學科專家參與。

問號,會一直留在水溝底嗎?還是,將來會有有識之士可以來幫忙解惑?

8C有誰願意來解開這個水溝底的謎題呢?
溝底的美麗硫磺結晶,有誰願意來解開這個水溝底的謎題呢?

作為一個地方文史的愛好者,筆者著實期望將來自己或有志之士能對此地耆老進行詳盡的口述訪談,或許可以留給後人更多關於地貌變遷及居民生活史的寶貴訊息喔!

註:筆者所使用的文獻系統為中央研究院計算機中心「漢籍電子文獻」的「台灣文獻叢刊」。

在〈水溝底的問號–高雄內惟磺泉探源〉中有 6 則留言

  1. Well,just to say,what a wonderful blog it is.thank you for your sharing so good articles in the website.I like it very much.I will reommenda a watch to youCartier,hope you like it

  2. 郭先生:
    謝謝您提供更詳盡的說明
    原來大榮高中所在是施仁(死人?)埤…我只知以前是台灣鐵工所的製釘工場…
    我不是”前輩”啦
    關於水溝的結晶物是否有硫磺成份,我也認同要以科學方式解謎.
    不過我也覺得,科學只是認知世界的一種方式,當地人如何認知,也必須提及….即便就科學來講是誤認…
    是要送驗那些結晶物啦,不知道除了自己出錢請人化驗,還有啥咪方式呢…..

    陽光君:
    文史踏查有賴您的加入
    讓更多人認識高雄更深層的一面喔

  3. 因為設立了租屋商行來提供高雄旅遊住宿的服務, 有感於立基在”高雄好好玩”才是旅遊住宿的最大前提, 開始研究高雄的過去歷史, 有河流, 有塘埤, 有廟宇就是人群聚集的地方.

    一踏如這研究了解的過程, 竟然是如此的有趣與令我想要踏著前人的腳步, 踏查高雄.

    拜讀前輩您的這篇文章, 我驚嘆” 文史探查” 真是太有趣了.

  4. 翁前輩您好:
    您發現的這個問題,是許多高雄在地文史工作者多年來
    想要得到的答案,因為他跟愛河古名「硫磺水」(硫磺港)有直接關聯;我想把現在水溝裡的白色結晶物送化驗,應該可以確定他的成份;愛河古名「硫磺水」(硫磺港),是因為古時候內惟的「龍目井」是愛河最重要的水源之一,終年不斷,比起愛河上源─現在的「八卦寮埤」水勢更大,因此古人將愛河命名為「硫磺水」(硫磺港);從「台灣堡圖」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龍目井」的水如何流入愛河,成為穩定的水源;至於「硫磺埤」確定位置?他是內惟埤的下埤,也就是他是後來內惟埤西南角的那個部份,他的上源是「施仁埤」(現在大榮中學位置),「施仁埤」的上源是「龍目井」,「龍目井」基本上是石灰岩冷泉,為什们被稱為「硫磺水」?水溝裡的白色結晶物是否確含有硫磺成份,我想須要以科學方法來解開歷史之謎。
    郭吉清 敬傳

  5. greatakao您好:
    隨著資本主義帶動的地景快速變遷
    看來文史考察不再能只是單從文獻去考察囉
    因為變化之速,範圍之廣,都讓文字記載遠遠落在快速變遷的”歷史”後
    這時,可能就需要用一些高科技來幫忙
    比如我知道台南熱蘭遮城的城址考古,就是用測地雷達去探測的

    另外,跨學科的合作似乎才能解答更深入的問題
    就這個案例而言,個人也希望有空能多作一點當地居民的口述訪談
    請他們談談過去此地的地景
    或許有助於解答這”水溝底的問號”吧!
    一起加油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