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深層價值-從剝削經濟到保育經濟的有機農耕

台灣必須很嚴肅、甚至殘酷的面對人與土地的關係;如果說韓國提倡「身土不二」,則台灣是「人土分離」。因為台灣的農政單位,最大的政策就是鼓勵離農、離牧、休漁;搞好經濟,有錢就可以買到糧食,是台灣當局的思維。

壹、有機農業的多重挑戰

ㄧ、在地經濟的崛起

如果說為了吃飯的食材來源可以搞垮一個政府,可能會太誇張了!吃飯有這麼嚴重嗎?

但確實就是這麼嚴重。

韓國人民不滿政府進口美國牛肉,在2008年6月10日,也就是新任總統李明博就任107天時,百萬人上街抗議。李明博的支持率也從70%跌至10%以下;猶記得CEO總統還曾是2008年5月台灣總統大選的熱門話題。(http://news.sina.com/ch/phoenixtv/102-101-101-110/2008-06-28/19563023992.html

韓國的牛肉風暴,不僅是韓國不滿美帝的宣洩,同時也威力十足的展現韓國「身土不二」的精神。所謂“身”和“土”不能分離,是指每個人與生養自己的水土是無法斷絕的。甚至維基百科還為「身土不二」下了定義:自己國土上生長的東西,最適合當地地方的人。(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A%AB%E5%9C%9F%E4%B8%8D%E4%BA%8C

提起「身土不二」,這幾年在國際上則是透過「百哩消費」發揚光大;而後食物里程,節能減碳的議題也不斷出現在食物來源和生產過程的討論。

當全球糧荒問題出現,則讓種田的重要性和農夫得到比已往更多的尊重和討論。但也有人認為糧荒,不是糧食生產不足,而是糧價太高,導致窮人買不起糧食,甚至因而引起暴動。

全球的政經環境變化和糧食危機,對於台灣的影響,相對於其它國家、地區,則顯得比較輕微。所謂「輕微」,並不是台灣可以安然度過或沒有問題,而是更突顯台灣對於這些問題的麻木。世人關心的WTO,2005年香港的部長會議沒有具體結論,杜哈回合也曾終止而無法繼續協商,甚至有人提出以貿易協定的FTA取代難獲得協議結論的WTO。

當全球都在反思全球化,甚至認為在地經濟即將崛起,那台灣的農業有能量在地崛起?

首先,台灣必須很嚴肅、甚至殘酷的面對人與土地的關係;如果說韓國在提倡「身土不二」,則台灣是「人土分離」的。因為台灣的農政單位,最大的政策就是鼓勵離農、離牧、休漁;搞好經濟,有錢就可以買到糧食,則是台灣當局的思維。

君不見,石油出產國,並沒有因為高油價而帶來富裕;甚至因為高物價而買不到糧食。2008年,因糧食而引發的危機和恐慌並沒有在台灣造成太大的震撼,真是天佑台灣;但當依賴全球市場過度,加上人為政策失當,則恐怕人禍勝於天災!2008年6月份天下雜誌的封面標題,提醒著新政府不得不面對的真相:破碎的農地—消失的糧食。

二、農業生產棲地零碎化與劣質化

論及土地的利用與規劃,其重大影響是棲地的零碎化與棲地的劣質化,亦即農業生產棲地的量與質,攸關生物成長和多樣性的未來都遭到破壞。

陸砂開採的爭議,環保人士認為這是「田殤」,因為不僅良田變無,而且還要刮掉一層皮,這層皮也許在砂石業者的眼中,只是幾噸砂石的土方收益;但對於農業的生產,這些土壤是需要20年、30年,甚至近百年才能培養成適宜農業種植的良土。

而開放農舍興建,表面上雖然是給農家便利,但某種程度也是變相的房地產;如無規範和管制,則農舍就如同當年的「客廳即工廠」,鋼筋水泥如雨後春筍般的在田間出現,無疑將會加速農業生態系的零碎化。

除了高山、丘陵、溼地、海岸、深海,都市平原亦有其重要性,但常因人類居住的迫切性而被忽略,事實上就人類棲地的重要性而言,平原與人類的棲息是息息相關的。而都市平原,除綠地公園外,農業生產棲地的地景風貌、生態資源,都是都市平原的重要元素。

但台灣的都市計劃幾乎無法融入農業生產的產區,甚至認為農業生產應被排除於都市之外。如關渡平原的水稻生產,應是台北市引以為傲的自然資源,但關渡的開發仍是關渡平原無法免除的魔咒。

新竹竹東二重埔地區的農民在面臨農地被區段徵收、都市重劃的選擇時,他們反而要求縣政府以客家文化、生態保存、環保、休閒的角度考量,希望保存珍貴的農業耕作區和百年聚落的文化價值。但縣府卻想全部徵收,遂引發農民的抗爭。

都市平原棲地的零碎化與劣質化,常因土地的開發而遭致破壞或毀滅。影響台灣都市平原棲地的政策,如1970年代的「客廳即工廠」,即導致許多地下工廠在鄉村和農田興建。現在農地自由買賣,相信對於農業環境棲地的完整性,一定是相當大的傷害。

所以除了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設定專業的農業生產區也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如此才可減少房屋的濫建,加深並加速棲地的零碎化。

三、在都市化的過程中保存鄉村性

依據聯合國最近的人口統計,全球的都市人口將於2008年超越鄉村人口,這個訊息對於台灣從農業、工業、商業的社會變遷過程,當然不是陌生的議題,但我們不得不重視都市與鄉村的衝突或是互補的角色。尤其農業和鄉村皆岌岌可危的台灣,這更應是要面對的課題,在WTO以及全球化的浪潮侵襲下,台灣的農業和鄉村又該何去何從?

各國為因應全球變遷所採取的法制措施,如日本的農業基本法在1999年標舉為「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德國的農業部則在2001年改為「消費者保護暨農糧部」;英國的「農業漁糧部」也在2001年調整成「環境糧食暨鄉村事務部」。

不管從國外趨勢或台灣本身的經驗,農業和鄉村所扮演的角色,勢必因應時代的不同而必須有相對應的調整。農業部門幾年來推展的「一鄉一特產」,「休閒農業」,甚至是民宿或長期居住的LONG-STAY,都可看到農業政策的調整是以產業和經濟收入為考量,而較少著重於鄉村和農業的社會、文化及價值系統的維護,更不用論及農業生產的棲地生態環境保護。

過去農政單位大都以農業生產的量和農業產值為考量,久而久之就呈現農業技術掛帥的農業生產單一主軸。但在農業產值佔總生產毛額的比例一直滑落的時候,且農村生態環境所受到的污染也急速增加和嚴重時;農業已經不僅是農產品生產量的問題,這反而是農村環境質變的契機。

近年來英國政府大力倡導農莊的環境守護計畫,反觀台灣政府卻在進行農業環境的破壞計畫。

所以未來想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勢必要用更多的心力於保護農業生產環境,如台中后里的花農反對中科的興建,台北土城舊彈藥庫居民希望保留當地的農業生產環境;新竹竹東二重埔的客家農民,反對農地、傳統客家聚落被劃為都市計畫範圍。這些現象的出現,頗值得探討和深思。

四、暖化、油價和新科技的挑戰

曾經和國人飲食最為密切的稻米生產,這幾年來因為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稻米食用量已經大不如前,從1967年平均稻米食量141公斤,1994年降至60公斤,而到2003年更跌破50公斤,僅消費49.05公斤。

就在休耕稻田何去何從引人關注時,另一方面,因石油價格提升,地球暖化的溫室氣體效應,而考慮能源的自主性;如何善用休耕田轉種能源作物,遂成為新的趨勢。除了現有的綠肥作物外,政府部門也鼓勵休耕田種植能源作物如向日葵、大豆及油菜。但能源作物,卻也成了這波全球糧荒的代罪羔羊。

全球糧荒所引發的討論,不僅論及能源作物;因自由貿易導致高糧價,而致使糧食分配不均,也是這波糧荒的焦點。另育種科技所導致的科技技術和種源的壟斷,將攸關小農的生計存活,種子戰爭也有可能成為下波的糧食危機。

台灣第一宗品種訴訟官司於2006年8月落幕,私自種植滿天星種苗的花農和擁有滿天星種苗權利的品種公司達成和解。這宗官司進行的同時也宣告品種權利的時代和影響力,開始在台灣發酵。

不過這也顯露政府、農民對於農業品種專利權的認知和努力仍有限。如何保護台灣既有的農產品種優勢以及生物多樣性的資源已是不容忽視。令人擔心的是,當商人或外國公司擁有台灣許多優勢農產品種的專利時,則控制台灣農業生產者,屆時已經不是政府或農民而是品種公司。

為了因應品種專利,保護小農的有識之士開始推行種子保存和自由種子的運動。相對於德國從1924年開始提倡生物互動式農業,日本1940年代的有機農法經驗,台灣的有機農業發展歷史約20年,自行留種的經驗則尚未普遍。

種子保存是因應農業生物多樣性危機而展開的運動,其旨在促進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的生態農業、生態經濟與食物安全。澳洲的Seed Saver (http://www.seedsavers.org/)和印度Vadana Shiva所領導Navdanya基金會(http://www.navdanya.org/)為種子保存運動的翹楚;台灣的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所推廣的自家採種(http://www.shumeifarm.tw/)也對種子保存不遺餘力。

五、基改作物的風險管理與社會認知

在國際農業議題方面,較少在台灣社會獲得關注的議題除了WTO外,另一個重大議題是基改作物。

2006年8月在美國發生的基改稻米601污染事件,引發全球的討論,甚至有些國家還停止進口美國稻米。

這宗基改稻米污染事件的元兇是Bayer Crop Science所研發的抗除草劑Liberty的基改稻米LLRICE 601。但LLRICE 601未獲核准又如何進入田間種植並進入市場?

此事經披露後,舉世譁然,日本即時發難停止進口美國長粒米,同時呼籲日本國內業者不要把已進口的美國長粒米加工或販售。

隨著基改米污染事件的爆發,許多美國米進口國紛紛轉買泰國米,遂引發泰國米出口商要求泰國政府趕快宣稱該國為無基改米國家,並且繼續禁止基改田間試驗與商業化,以免國際上錯誤的印象損及泰國米產業。

相對於其他地區,基改作物在台灣可說是受禮遇多了,但這種禮遇,是顢頇還是無知?除了基改木瓜造成些許輿論外,其餘幾乎是一概不管,或未經討論就全盤接受!難道台灣是基改作物的天堂?

日本自1997年至今一直都站在反對基因轉殖作物的立場,甚至組成「反基因轉殖作物聯盟」,展開了全國性的反對活動。

而後韓國在2006年6月,也首次宣示了基改作物的淨空宣言。

愛爾蘭Kildare郡議會在2006年10月23日投票,不分黨派通過該郡為「無基改農區」的提案,這是愛爾蘭第9個郡宣稱為「無基改農區」。該提案的內容是:為了維護農民的利益,並且促進本郡可貴農產業的發展,本郡議會將採取所有可能之措施,來維持無基改農區。

雖然歐盟不允許全面禁種基改作物,但還是有八國會員國全面禁止,包括了175個區域政府,3500個地方政府,與1000個更小的單位。

有機農產品生產規範雖明定「不允許使用任何基因改造之種子和種苗」,但台灣對於基改作物的討論還相當不足。在社會對於基因改造認識淺薄的狀況下,基改食品有限的標籤化,該如何規範和管理基改作物,這不但衝擊一般慣行農業;有機農業更視基改作物如鯁在喉,甚至擔心基改污染的可能。而台灣何時才有勇氣和智慧宣告無基改作物區,更令人拭目以待。

六、有機農耕:從剝削經濟轉為保育經濟

工業化的巨輪,推展了人類的文明,但相對的也帶來生存的危機。

「人們利用土地的正當方式,應該是保育地力而不是剝奪地力;應該想法恢復土地的生產力而不是浪費資源;這才是獲得食糧與原料的合理途徑。如果文明的目的是在防止人類長期的墮落,那麼我們必須從『剝削經濟』蛻變為『保育經濟』」(土地利用七千年,P2-3)。

高山農業對於台灣生態環境的影響,正是「剝削經濟」的典型。

像台灣這樣的高溫溼熱的亞熱帶區域,如不使用農藥、殺蟲劑是否可以種出「有機農產品」?

對於使用農藥習慣的農業耕作者,說起有機農業不使用農藥,大都無法置信;甚至認為「不噴灑農藥,農作物無法收成」。

不使用農藥,農業還可以耕作嗎?

不管是疑惑,還是慣性;一般民眾對於不使用農藥、殺蟲劑、化學肥料的有機農耕方式,也無法置信。

在台灣,甚至連正常的農藥使用,都相當困難。曾有學者研究67.7%的農民使用農藥時,不依照農藥管理法的田間規範,農民使用農藥的習性由此可見。

另,從1995年至2005年,台灣平均每公頃耕作面積的農藥使用量,大都維持43至49公斤的使用量,以2005年為例,該年的農藥使用量為43.93公斤,依照全球植物保護聯盟的統計,台灣的農藥使用量是全球第三。

表一、台灣地區1995-2005年歷年平均耕地面積的農藥使用變動

年別 單位農藥使用量(公斤/公頃))
1995 48.03
1996 49.89
1997 49.68
1998 45.71
1999 40.98
2000 43.27
2001 46.65
2002 49.71
2003 47.28
2004 44.65
2005 43.93

資料來源:全球變遷通訊(2006年6月),第五十期,P21。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台灣還得面對從中國大陸走私進入台灣的農藥。由此可知農藥的管理和農藥的氾濫,不僅陡增農產品食物安全的疑慮,對生態環境的破害更是難以估算。

再就全球的觀點,有專家推估每年因農藥的使用,導致22萬人死亡;在一天24小時內,130種動植物因而消失。另中國大陸專家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指出全球每年農藥中毒者約250~300萬人次,死亡10萬人左右(張英洪,農村環境惡化與農民環境權)。 我国每年农药中毒者估计超过10万人,死亡约1万人。

有機農業除了強調有機農產品的安全,對於生態環境的最佳保護是營造棲地最佳化。英國的田間試驗發現,有機耕作的田間生物都比一般慣行農法來得多元和豐富。

表二、英國田間試驗有機農業與慣行農法在生物多樣性的表現

生物族群 生物豐富度-個體數量 物種多樣性-物種數量
  於有機農業較佳 採有機或慣行無明顯差異 於慣行農法較佳 於有機農法較佳 採有機或慣行無明顯差異 於慣行農法較佳
蚯蚓 17 1 0 4 3 0
節肢動物            
步行蟲 13 2 0 6 2 0
蜘蛛 6 1 0 0 0 0
千足蟲 4 0 0 1 1 0
甲蟲 2 1 0 1 1 0
蟎類 2 0 1 1 1 0
鳥類 5 0 0 2 0 0
動物族群總數量 49 5 1 15 8 0

資料來源:台灣的有機農業,P191。

台灣過去傳統的水稻耕作田裡,都可發現青蛙、泥鰍、鱔魚等蹤跡,但現在就必須仰賴有機稻作的耕作方式,重新建構有機稻田的生物棲息地;鴨間稻算是生物多樣性共榮共存的田間模式。

當地區農耕變為有機,生態更健康後,生態環境裡的生物相就會變得更加豐富,像台東池上大坡池不但是池上有機米專業區的重要灌溉水源,同時也是當地居民和遊客的戲水空間,真是集生態、生產、生活於一,但最重要的是對於生命的維護與尊重。

基於主客觀因素的改變,農業的角色也將從單純的經濟生產、糧食供給,變成生態環境效益的維護。

另,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許光輔研究生針對屏東有機耕種和慣行農法的田間生態及生物多樣性所做的調查,發現有機耕作的生物多樣性相當顯著。國外則有一群致力發展農業生態學的專家學者,成立New World Agriculture and Ecology Group(http://www.rso.cornell.edu/nwaeg/),對農作與生物多樣性之關係已有多篇研究發表。

表三、屏東有機農耕與慣行農法在生物多樣性的表現(許光輔,未發表)請下載閱讀。

貳、台灣有機農業的困境與出路

ㄧ、有機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危機

當媒體出現有機農產品含有農藥殘留的新聞時,一般的消費者大都冷漠的說出:台灣哪有有機農業!

台灣有機農業的發展從1986年的有機農業可行性評估到1999年由政府單位農改場驗證輔導而發行有機驗證標章,此時已經從「評估」進展到「輔導」。而後2001年民間單位「國際自然美育基金會」經農委會認可擔任驗證單位,有機農業生產已從「輔導」邁向「驗證」。

2007年1月,立法通過的「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針對違反有機農產品管理作業的生產者和陳售者課以罰鍰的處罰;但因被農委會授權擔任第一線把關防守業務的認證單位,如無精確的要求,則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都會因缺乏整體的管理和執行,甚至為了擺脫有機驗證的枷鎖,而以獨立品牌問世。所以未來如何讓「有機農產品」和「有機驗證」完全整合,立法的「執行」和消費者社會性的「監督」,將是有機農業健全發展的關鍵。

二、有機農業的商機大於生機

國內的有機產業產值持續增加,且有機專賣店也一直增加中。有機農產品的產量已從1986年推廣到現在的生產面積增加7-8倍,但就生產面積的量而言,仍是相當有限的。

這個現象可由有機農產品的進口量和進口的多樣化,農產品是否需要由本國國內生產或直接從國外進口的問題,答案見仁見智。贊成應從國外進口者,認為國內天然條件、生產面積、農民勞力都有限的條件下,直接生產的成本太高,所以應從國外進口。

但反對進口者則認為有機農業的生產應在地化,投入最少資源,且有機農產品是維護有機農業生產環境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的間接產品;推廣有機農業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生態環境,減少因為施用農藥、殺草劑、殺蟲劑的環境負荷,而不是只為了生產有機農產品。

國外甚至還有「有機農業」(organic)和「生物互動式農業」(bio-dynamic)之分,而生物互動式農業其農產品的價格又高於有機農業的農產品,因為「生物互動式農業」比「有機農業」更注重生態維護,突顯高價格所反映高生態效益的高價值。

就連歐盟都以政策鼓勵有機生產。目前歐盟的有機農產品在市場上的佔有率約2%,為了維持這個水準或擴大市場規模,歐盟以所謂的「共同農業政策CAP」(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促使民眾、學校、社區了解有機農業對於環境、鄉村社會、食品安全和品質的正面貢獻。

為了增強社會的贊同,同時在「共同農業政策CAP」的援助下,以直接補貼或價格支持的方式,獎勵有機農業,擴大有機農業耕作的面積。

三、以健康生機食品為重,生態環境考量太輕

雖然現在台灣的有機生產以有機農產品為導向,經研究有80%有機農產品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是以健康為考量,而非生態環境為主。某種程度是把有機農產品當作健康食品,甚至有人直言當消費者把有機農產品視為「藥」的時候,就會覺得便宜;而相對地,當消費者視有機農產品為三餐溫飽的菜色時,則價格就顯得相對的昂貴。所以有機農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定位就顯得相當重要。

當有機農產品被視為具社會性,扮演農業環境生態的維護角色,則社會的支持度將會增加,甚至政府部門也必須將有機農業視為生態保育的產業。

以生物多樣性而言,英國和台灣的田間試驗結果發現有機農耕田間的節肢動物如蜘蛛、瓢蟲等生物相和生物數目都比一般慣行農法來得豐富和多樣。

而就能源的消耗與能源的效率,根據不同研究結果的彙整,發現有機農業的能源效率表現的比一般慣行農業更有效率,這些研究結果更證明有機農業對於節省能源、減少污染的產生都有極佳的貢獻。同時也向有機農產品消費者宣示,有機農業是屬於綠色產業,購買有機農產的同時也是有益生態的社會責任表現。由於消費者的支持,不僅可以扶持有機農業的發展,同時也可經由消費來改善生態環境。

四、有機畜產尚無生產規模

就完整的有機農業而言,有機畜產是不可缺少的;因為有機畜產就像人類需要健康、安全的有機農產品,以及和無污染公害的自然環境。畜產的豬、雞、牛、羊,事實上牠們也需要無農藥、無污染的糧食,舒適、寬敞的空間,甚至強調人道的屠宰方式和符合衛生的運送條件,而這些都是經濟動物少見的動物福利。

畜產的生產有時也會遭遇素食者的反對,因為畜產畜養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為了一公斤的牛肉或豬肉,可能就會耗損許多資源。飼養過程到底耗損了多少資源?則可利用生命週期評估的概念來理解。從出生、畜養、屠宰、運輸,到人類的餐桌,一口牛肉需要多少自然資源的付出。

一個產品從原料取得到被棄置回收,在整個生命週期中,使用了多少資源、對環境的衝擊為何?當我們了解這些過程時,會更清楚的發現有機畜養的必要,進而改善使用畜養飼料,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五、有機水產的意義與可行性

近海漁業過漁、毒魚、炸魚,養殖漁業藥用殘留,遠洋漁業越境捕撈或使用不當漁具、漁法等,這些現象在在說明漁業資源的剝削和濫用,甚至因過度使用藥劑而引起食用者健康的疑慮,當然還有環境破壞與污染的問題。

為了捕捉熱帶魚使用氰化鈉,不但毒害魚類,也波及海中熱帶雨林的珊瑚。每年飛魚季節用草席大量捕捉飛魚卵,因過度捕撈而造成其他魚類食物鏈的短缺,捕捉鮪魚而遭制裁,使用會導致癌症的石斑魚孔雀石綠,如果再加上綠牡蠣、河川的戴奧辛污染,水產品安全嗎?我們吃魚安心嗎?

台灣是個海島國家,但由於過去的海洋禁囿,導致海洋鎖國,加上各不同統治者對於海洋也都採取封閉的管制政策,我們對於海洋的認識,也只停留在嬰兒期的口腹之欲,而無法提升至其他層次。追求物質上的使用如造船、捕撈、海岸工業化;遠大於生活文化的昇華與結晶及海洋生態的保護與保育,如海洋保護區的劃設,魚種的復育。

在這樣的陸地思維與經濟為重的考量下,我們對漁業資源或海洋生態的保育就不知從何著手?而且在現實上也很難有所作為。

而漁業資源保育或者是魚類的食用安全,也都和農業及農產品所遇到的困境類似。生產環境的毒害和破壞,農漁產品因化學藥物的過度使用,不僅影響生態,同時,也危害消費者的健康。台灣最近銷往國外的魚貨因過度使用藥物而被驗退,不但折損國譽,對於產業形象也是重創。就連孔雀石綠的石斑,也差點上了2008年新總統就職的國宴。

就在海洋生態的保育和維護消費者健康的原則下,『無毒的魚』、『養殖漁業的生產履歷』、甚至『有機水產』、「永續漁業」也都應運而生。

國際有機運動聯盟(IFOAM)也於2002著手於『有機水產』的驗證規劃。而德國的Naturland於1995年最早起草規範有機水產養殖。

六、完整的有機生產和有機產業難建立

從1924年德國的人類學家、博物學家開始提倡有機農業,到現在競相追逐的有機產業,已從單純的有機農產品到時髦的有機化妝品,進而發展成豐富多元的有機產業。

由於台灣有機產業僅注重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其他有機畜產則在試驗階段。不完全的有機產業,該如何強化?而其他國家的有機農業發展經驗也都在各種階段強化有機生產的完整性。

當完整的有機生產和消費模式難建立時,要支撐有機產業的空間,顯然就相對縮減;但這也是我們必須努力的空間。

七、有機小農的未來與困境

2007年1月,立法院通過了「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而根據此法所訂定的「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也於該年七月公告通過,作為有機農產品生產及加工管理的法令依據。

該法除了具體規範「有機栽培與加工」的定義與施行方式,未來沒有通過「有機驗證」的產品,如標示了「有機」等字樣,生產者將處以新台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鍰。

馮小非等人認為「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造成有機小農的困擾與不合理之處有

(1) 未能正視台灣地理與氣候條件,造成栽培上不合理的困難。

(2) 沒有明確的資材審核與管理機制,構成栽培困擾。

(3) 將所有的加工視為同一等級,對設備與環境的要求沒有區分,導致小農無法自行進行簡易與初級加工,生計遭受巨大影響。

(4) 驗證費用過高,導致小農成本增加,失去市場競爭力。

(5) 未來如農政單位強制推行生產履歷,則小農的負擔將會更加沉重。

一般人都會認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衝突的,很難有所妥協或一致性的意見;但最近的財經趨勢,顯示暖化概念股、水資源基金以及有機農業的生產或銷售都有財團的投入,甚至一些農企業公司也都在形成中。

這種現象的突兀不僅是有機農業發展的台灣經驗,也在世界其他地方發生。

可能相關人士又把有機農業當作商機來看待,而忽略了有機農業的本質:經濟、生態、文化、產品安全兼顧;以及維護農村文化的家庭農場價值。

而家庭農場核心價值的維繫,和小農的存在息息相關。台灣的耕作面積自以小規模為主,有機農業亦然。

参、如何實踐有機農業的深層價值:「嘴巴革命」的前瞻性

ㄧ、有機運動從「吃」開始

地球暖化已成為人類最迫切的危機,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愈來愈多致力環保的人提出「吃」不僅和健康有關,而且和環境、生態、物種也息息相關;而因食物生產、運輸所消耗的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廢棄物,都是眾所矚目的議題,而有「食物里程」的出現,提倡當地和當季的飲食,用吃減碳抗暖化。

民以食為天,所有生物為了存活都需要進時攝取養分維生;人類更是食物鏈的最上端,據統計從出生到死亡,一個人平均吃掉50公噸的食物。所以吃對了,不但有益健康,還有善環境,支持農民;吃錯了,壞了身體,甚至把山頭吃垮了,一些物種也進入嘴巴而消失。

食物里程是指食物從農場(農、畜的生長地)到消費者購買地(市場、商店)或餐桌的距離。柏克萊大學教授Michael Pollan估計:製造食物所消耗的能量,只有1/5是發生在農場,另外4/5消耗在加工和運送過程;在英國更有研究指出,全國高達1/5的溫室氣體排放是來自食物生產製造與運輸過程。

而在台灣,市面上常見到許多進口的有機蔬果,如美國的蘋果需旅行約10,000公里才能來到台灣,德國的有機果汁則需9,200公里,光價格並無法反應消耗大量的能源,及排放二氧化碳等廢棄物的環境成本。因此,如何從「吃」減碳,成為位於食物供給末端的大都會區不可忽視的課題。

為了縮短食物里程,「地產地銷」應運而生;「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價值,強調藉由減少食物運輸的距離,降低能源使用及二氧化碳排放。藉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接觸,不僅可讓消費者獲得最新鮮,及最低碳排放食物,更能藉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平台,使消費者認識產地的農業生態價值與信任農民的生產,並建構在地的經濟與環境資本。

全球暖化的加劇,促使環境議題受到重視;無論是產業的發展趨勢,或是日常生活方式,都因此有更多改變的迫切性。有機農業過去僅侷限於高消費、重健康,也將成為減緩全球暖化不可或缺的解決之道,甚而從淺層有機昇華為深層有機,從生產和銷售健全有機農業的生態價值和環境意義。

2007年,大塊出版社翻譯、出版由國際動物保育學者珍古德領銜所著的「用心飲食」,指出食物就是力量,吃可以改變世界。並認為,有機運動應有三個過程:第一,與自然生態和諧共處種出有益健康的食物;第二,保留地方食物的生物多樣性和多元化;第三,透過農夫市集和食物合作社分配食物。希望正確的消費,是改變世界的溫和革命。

二、「校園有機日-嘴巴革命」的推動

「有機農業」在台灣興起二十年,消費者多視為養生、防癌的飲食選擇;然而,如何從養成小朋友健康的飲食習慣開始,讓師生可以享受有機農產品的生鮮與健康,更從消費鏈逐漸發展成健康、環保、社會公益的農業模式,累積在地的「社區資本」,培力社區發展;進而保育農業生產區的生態環境,實現有利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公平貿易,是「校園有機日-嘴巴革命」的目標,期能轉變以剝削地力、生產環境的慣行農法,變成有利生產者、消費者和生產環境保育經濟的有機農耕。

「校園有機日」是延續過去台灣世界展望會和生技中心所輔導的原住民有機農耕計畫,並結合新竹縣新豐鄉、湖口鄉、竹北市、橫山鄉七所國小,包括福興、和興、福龍、博愛、田寮、沙坑、大肚國小的學童營養午餐,每週提供一次有機食材的營養午餐。

有機食材的蔬菜類來自新竹縣尖石鄉的谷立(抬耀)、梅嘎蒗 (梅花),復興鄉的嘎色鬧(下奎輝),根莖類則來自花蓮鳳林的吉拉卡樣、富里六十石山的黑暗部落。先從每週一餐開始,讓學童認識有機食物的健康價值,進而實踐改善農業產區生態、減碳、公平貿易、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協助原住民部落發展。

於2008年3月開始提供學童每週一次的有機營養午餐外,還預定將舉辦系列教育推廣活動,使教師與學童認識有機農業的環保、社會意義。包括:

1. 有機營養午餐的提供

2. 「校園有機日」教育推廣

(1) 食譜製作與營養調配

(2) 「校園有機日」教案製作

(3) 教學手冊製作

(4) 教師研習

(5) 學童教育活動

3. 「校園有機日」產區有機農業教育訓練

4. 「校園有機日」產區及週遭環境生態調查

980806-mouthrev-500.jpg

image006

推展有機農業的「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IFOAM)認為,有機農業除了生態價值外,亦包含深層的社會及經濟價值,如強調公平貿易、友善動物的蓄養(資料來源:IFOAM Training Manual on Organic Agriculture in the Tropics , P.18):

相較於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現況,有機農產品常被視為中產階級消費或養生食材;然而,有機耕作與環境的互動,更是涵蓋台灣土地利用的大部分農地,更應該發展的走向;有機農耕不僅注意耕作區域的環境生態,也應涵養週遭生態的永續與生物多樣性。

「校園有機日」的部分產區所在地─石門水庫集水區,長年因農地超限使用,及農藥與化肥污染,不僅農地生態令人憂心,其影響層面甚至擴及下游水質,近年經過幾次颱風後,400萬居民飲用水安全的議題越顯嚴重。因此,藉由有機農耕的發展,希望開啟保育石門水庫生態的可能。

除了農耕與生態的關係外,食物的加工、運輸對環境的影響更在近年全球暖化問題上受到重視。全球的食物分配方式,已被認定是製造溫室氣體的一大元兇;因此,「農業在地化」的意義,除了試圖從全球化的食物生產分配體系,找尋糧食自主的模式外,更將在未來暖化議題中成生活實踐的部份。

此外,「校園有機日」強調其多重效益:包括將有機食品普羅化,使學童自幼便享有健康新鮮的食材,也藉由消費回饋至生產,支持原住民部落經濟,及原住民維護環境的角色,並實現農業在地化與公平貿易。

image008

三、「校園有機日-嘴巴革命」的深層價值

1. 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

目前農業仰賴大量農藥化肥,生產環境變差,造成土壤酸化等生態問題;高山農業中,化學物質的使用更容易流入水中,影響河流的生態。

石門水庫的環境問題更是社會高度的關注。2004年的艾莉颱風造成水庫濁度標高,桃園地區大停水對許多台灣人仍記憶猶新;到現在,每當颱風季節,台北縣、大桃園地區,共計約400萬的居民便憂心石門水庫飲用水的安全。

儘管政府提撥250億的預算整治石門水庫,但是多為工程導向,對上游集水區的管理問題仍缺乏整體的解決方針;包括山區農地的超限使用、農地大量的農藥與化肥污染水質、大量淺根系的竹林蔓延導致山坡崩塌、餐飲業者和ㄧ般家庭廢水處理不當等,皆相當棘手。

「校園有機日」的產區嘎色鬧、谷立屬石門水庫上游的集水區,其有機農業的生產,相對於破壞水庫的各種作為,更是在守護與改善當地環境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藉由學校有機營養午餐的推廣,打開有機農產品的通路,鼓勵集水區的有機農耕,改善農業生態及石門水庫集水區的復育。

2. 公平貿易

這七所學校有機營養午餐的蔬菜類來自新竹縣尖石鄉的谷立、梅嘎蒗、帛那外(抬耀),復興鄉的嘎色鬧,根莖類則來自花蓮鳳林的吉拉卡樣、富里六十石山的黑暗部落。學童的營養午餐,也支持了經濟弱勢的部落居民參與並有意願改變農業的生產體系。

這些供應食材的部落,在進行有機耕作上已有成果,不僅讓未經管理的土地成為孕育有機農作物的沃土,也改變當地經濟收入,漸漸尋回部落居民對原生土地的認同。「校園有機日」將繼續開拓部落農業生態與經濟發展的機會,希望結合原有的有機農業生產,建構屬於原住民完整而固定的有機農業產業體系,減少高山農業對環境的負荷。

3. 低碳、降低食物里程與促進社區支持型農業

強調地產地銷的「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簡稱 CSA),在美國從1987年開始發展,到目前約有1,000多個社區支持型的農場。

社區支持型農業是讓生產者與消費者建立支持管道的一種方式,型態除了消費者購買農產品外,生產者也與核心消費者建立更深入的關係,消費者並可協助「社區支持型農業」網路的建構以及分擔農場的勞務工作。

在歐洲,更透過小學的午餐購買社區附近的有機農產品,不但能養成學生良好的膳食習慣,並可支持有機農業的發展;而且在地消費是節能減碳的生活方式,也就是珍古德博士所力促的「用心飲食—食物就是力量,吃可以改變世界」

校園有機日的嘴巴革命,不僅養成學童的膳食習慣,減少成年甚至老年因為不良膳食所引發疾病的健康成本和社會支出;同時透過綠色消費建構保育經濟的環境倫理,停止掠奪式的農業生產;是消費者與生產者的社會工程,也是保育生態環境的大地工程。

參考資料

1.http://news.sina.com/ch/phoenixtv/102-101-101-110/2008-06-28/19563023992.html

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A%AB%E5%9C%9F%E4%B8%8D%E4%BA%8C

3.http://www.seedsavers.org/

4.The Seed Savers’Handbook ,1993 ,The Seed Savers’Network

5. http://www.navdanya.org/

6. http://www.shumeifarm.tw/

7.土地利用七千年 民國八十一年五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中華水土保持學會編印

8. 全球變遷通訊(2006年6月),第五十期,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

9.吳東傑 台灣的有機農業,2006,遠足文化出版

10. 張英洪,農村環境惡化與農民環境權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zhinong.cn/data/detail.php%3Fid%3D6452&sa=X&oi=translate&resnum=10&ct=result&prev=/search%3Fq%3D%25E8%25BE%25B2%25E8%2597%25A5%25E4%25B8%25AD%25E6%25AF%2592*%25E6%25AD%25BB%25E4%25BA%25A1%25E4%25BA%25BA%25E5%258F%25A3*%25E5%2585%25A8%25E7%2590%2583%26complete%3D1%26hl%3Dzh-TW%26sa%3DG

11. http://www.rso.cornell.edu/nwaeg/

12. 許光輔 屏東有機農耕與慣行農法在生物多樣性的表現(未發表)

13.(http://www.befarmer.com/main/2007/12/post_1210.html

14. Training Manual on Organic Agriculture in the Tropics,2002,IFOAM

15. Vance Corum, Marcie Rosenzweig and Eric Gibson The New Farmers’ Market–Farm-Fresh Ideas for Producers, Managers and Communities, 2005,New World Publishing

16.永續農業—過去•現在•未來,1997,農業科學資料服務中心

17. Jane Goodall 等; 譯者:陳正芬 用心飲食 ,2007,大塊文化

18.Thom Hartmann; 譯者:馬鴻文 古老陽光的末日,2001,正中書局

嘴巴革命的相關報導

1. 96年7月9日,聯合晚報;7月10日,聯合報:石門水庫水質偏鹼

2. 96年11月25日,聯合報:一路排碳而來 真有好滋味?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99224

3. 96年12月,康健雜誌:當令在地美食

4. 97年1月2日,中國時報:黑暗孕育不日花 有機救生機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14092

5. 97年3月21日,大愛電視台:田埂上的春天(三) 有機農的春天

http://www.newdaai.tv/?view=detail&id=39625

6. 97年3月27日,公共電視台 下課花路米:校園有機日 推動嘴巴革命 http://www.pts.org.tw/php/html/followme/main.php?PAGE=DETAIL&FMENO=901

7. 97年4月21日,公共電視台 我們的島:原鄉有機夢

http://www.pts.org.tw/php/html/island/index.php?XPAGE=CONTENT&XPAENO=471&XPBENO=1140&XPCENO=

8.97年5月11日,自由時報 600學童營養午餐 尖石直購蔬菜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fr=yfp&ei=UTF-8&p=%E8%87%AA%E7%94%B1%2A%E5%B0%96%E7%9F%B3%2A%E5%90%B3%E6%9D%B1%E5%82%91

(本文作者為「綠色陣線」執行長)

(本文原刊載於2008年6月「律師雜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