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輕農夫朋友

這是我認識的新朋友,榮展,七年級農夫,開朗、熱情、可愛。他的存在,讓我有了希望,不只是對有機農業,而是對整個台灣農業的價值,重新燃起希望。

這是我認識的新朋友,榮展,七年級農夫,開朗、熱情、可愛。他的存在,讓我有了希望,不只是對有機農業,而是對整個台灣農業的價值,重新燃起希望。

990829rungzhaoyip-450.jpg

我很高興可以認識他,很感謝老天爺在這個時候安排他出線。

其實我們已經認識很久了,他是興大有機農夫市集攤位之一,我有段時間常常去這個市集採買,他的小黃瓜、紅蘿蔔、玉米…都種得很好,賣菜的時候也很健談,笑容可掬,同時帶有一點點孩子氣的幽默風趣,所以,我用可愛來形容他。

原以為他是個好孩子,幫種菜的父親來賣菜的,最近聊多了,才知道,原來,他已經是獨當一面的農夫了,今天聊到有個朋友種的菜是交主婦(聯盟)的,他馬上接話問:

“妳知道他們比較缺什麼嗎?我來種!”

那一刻,我感受到他不是什麼農人的兒子,他是他自己,他是一個有獨立想法的農夫,我之前常喊他年輕人,對話之後,我感覺到他的成熟。

爲什麼我會誇張地形容,我在他身上看到農業的希望?因為,他是有機的第二代,他不是”新農”那一掛的,那已經在社會上打滾多年、賺存了一筆、以半退休的狀態、捧著確認好的信仰或理念、鑽進有機農的世界裡。

很多新農是已經參透人生無常、或厭膩了上班生活、糟蹋了身體太久、才以歸田園居為目的地,展開”下半輩子”。

而這農的第二代,他幾乎是沒有出社會就投入農業裡了,退伍後明明已經找好工作,他卻沒有走馬上任,在空檔期到農場幫忙父親後,就一路走來,沒有去職場報到,也沒有再受花花世界的誘惑,認真地忙於農事。

至少必須對未來抱有希望,才能這麼做吧,我想。

如果我的這位年輕農夫朋友,他能夠對農的未來抱持希望,那我,有什麼好軟弱遲疑的呢?

今天,我問榮展的休閒娛樂是什麼?他說沒有,這讓我比較擔心,務農的生活圈是否較小、而使得年輕農夫的社交生活受限?下一個指標是,這樣的青年,能否順利交到女朋友?娶到老婆?生兒育女組家庭…

簡單說,”當農夫”有沒有未來?有沒有被肯定?也看有沒有融入社會結構和步調裡!如果因為務農辛苦,收入不高,前景被質疑,而致使沒有人想把女兒嫁給農夫的話,那還是會回到老問題上。

農的社經地位太低了。

務農,不是一件出人頭地的事;當農夫,算不上揚眉吐氣。年輕人不被鼓勵從事農業,重點即在,一直以來,待在家鄉做田,是一種不長進。

不過,時代變了,有機農產品的市場需求持續擴大,從事有機農業的農夫,幾乎都是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各有一套耕種的技術,甚至各有一套有機的哲學。

雖然榮展說當初是被爸爸騙來務農的,但,我感覺他做得很開心。至少,我問他,你爸有因為你願意幫他而開心嗎?他說不知道。但我問:”那你開心嗎?”

他笑。

我想,他感動我的,正是他臉上從沒有顯現過愁苦,總是掛上招牌開朗笑容,讓我覺得,他應該做得很開心吧。

會一直做下去嗎?他很老實說:其實也不知道。不知道未來會怎樣。這個回答好真,如果這孩子對我說他覺得”未來充滿希望、他一定會堅持、一直走下去的”,那我反而要擔心,他可能過於樂觀了。

他第一年幫他爸爸做菜園的時候,一整年父親才給他十萬元,一個月不到一萬塊,他沒想到會這麼少,但也沒放棄。現在每個月有兩萬多的收入了,他覺得還不錯。

我爲什麼會喜歡這個孩子,就是他有一種踏實,是沒有被現實打敗,沒有怨天尤人,沒有好高騖遠。我喜歡他,沒有唱高調,也沒有安於現狀。

優秀的有機農夫很多,笑容燦爛的七年級生卻不多。

我很高興認識了年輕的農夫朋友!

搶救野生農莊-大埔陳玉彬夫婦

雖然陳先生和陳太太相信眾生平等,但是他們能怎麼辦呢?他們家族已世居這裡百年以上,雖然他們收養動物,細心呵護,但是如果他們也被迫流離失所,何況這些他們「供養」的動物植物呢?

編按:作者為就讀清華大學的竹南人, 外婆家也是在竹南大埔. 這篇文章是作者於今年六月底和畢業於廣告設計科的妹妹陳玉庭一起採訪撰寫, 作者負責文字,妹妹負責攝影,希望 從動物權和有機農業的議題來提供反對大埔徵地的想法。

────────────────────────────────────────────

在好幾年前因為爸媽的關係我們就拜訪過陳玉彬夫婦了,陳玉彬夫婦住在竹南鎮大埔里二鄰。當獲知陳玉彬夫婦的土地要被徵收了,爸媽第一個反應是:「陳玉彬的貓狗怎麼辦?」爸媽會這樣問並不是說他們「不問居民問畜生」,而是因為陳玉彬先生養的貓狗不是普通的多,而且這些貓狗大多是流浪貓狗,命運坎坷,已經流離失所過了,沒想到即將面臨再度流離失所的命運。為了這些貓狗,我偕同妹妹一起去拜訪他們。

造訪和善的野生農莊

我們在民國九十九年六月底的上午十一點「突襲」造訪,那是個悶熱的中午,但是天很藍,使得心情並沒有受到酷暑的影響。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飼養著雞、鴨、鵝的水池,不過沒過多久就聽到非常大聲的狗吠。除了狗以外,還有一些貓在地上或是車頂吃飼料或是曬太陽。這時陳太太聽到狗叫聲從房子裡出現了。

我們一臉尷尬,倒是陳太太和善地招呼我們,在問明我們的來意後就說要帶我們參觀。首先我們走了一條「小路」,其實這是他們院子的一部分,來到另外一個大狗籠,裡面也養了幾隻狗,這些狗比剛剛那些溫馴。這個籠子對面則是養神豬的豬圈,豬圈很大但是目前只養了一隻,懶洋洋地待在豬圈中央,沒想到竟有如此舒適的豬圈。

我們又去參觀雞、鴨、鵝舍。我們的外婆家也有養雞鴨,環境髒亂不堪,所以原本我們預期會看到滿地糞便和蒼蠅的景象,結果沒有。地板非常乾淨,不是原本我預期的「腳無立無便之地」,也沒有臭味撲鼻,而且環境也很寬敞。最貼心的是四周都是黑布,家禽生性害羞,這些黑布能讓家禽有安全感。

陳太太說她們每天都清掃這個雞、鴨、鵝舍。難怪這裡那麼乾淨,我們的外婆似乎沒有掃過雞舍。陳太太說她都不太敢殺這些家禽,所以她的工作是「找蛋」。由於空間太寬敞了,所以他們也樂得到處下蛋,必須放亮眼睛努力尋找。我覺得養在這裡的家禽情緒比養在一般雞舍的還快樂、健康。這邊的雞蛋的顏色也很特別,跟一般的雞蛋不同。

990721pussycat-450.jpg
陳先生夫婦收養的流浪貓

體貼的動物樂園

這個雞、鴨、鵝舍上面都是樹,讓這個雞、鴨、鵝舍比外面還要涼爽,使我們捨不得出來。這些樹上面有──貓!陳太太說這些在樹上的也是她養的貓,白天都隨便亂跑,晚上則會「回家吃飯」。陳太太表示,因為他們很喜歡貓狗,她和她的先生都很為流浪貓狗不捨,所以他們收養了這些貓狗,目前大約各十隻。

除了提供他們飼料之外,也帶他們打預防針、看醫生。這已經要消耗不少金錢和心力了,但是他們還進一步認為「愛他就是讓他自由」,決定讓較無攻擊性又比狗喜歡自由的貓咪有行動自由,在這個農村裏自由玩樂。

陳先生和陳太太也深知讓貓咪自由行動可能會生出更多流浪貓,所以他們讓每隻貓都接受了結紮手術,符合最近推廣的對於流浪動物「以結紮野放代替撲殺」。然而大部分他們所飼養的貓咪到了晚餐時間都會回來,因為晚餐時間有特別為了貓狗製作的炒飯。

陳太太說陳先生相信眾生平等,他認為自己吃飯卻給貓狗每天吃同樣冷冷的飼料就是違反了這個原則,雖然因為人力不足,沒辦法三餐給熱餐,所以在白天便在屋外放了幾盆飼料,但是晚上陳先生總會自己炒飯給貓狗吃。

每當陳先生開著他的大貨車回家,耳朵靈敏的貓狗在陳先生將車開進來的三分鐘前便會開始聚集在陳先生的家,等著吃熱騰騰的飯菜,也只有這個時候才能知道陳先生和陳太太收養的流浪動物有多少。

特別幫貓狗做菜是這幾年才漸漸推廣的理念,但是陳先生已經行之有年了。幫貓狗做菜跟讓貓狗吃飼料比起來做菜的機動性比較大,可以根據牠們的身體狀況調配,而且飯菜是熱的,野生的貓狗也幾乎都吃熱的東西,符合本性,而且也比一成不變的飼料好吃,但是貓狗和人類能吃的東西有不同之處,烹調時要特別注意。

我們在陳太太的車庫看到了一窩小貓,也在陳太太的房子內看到兩隻狗和一隻貓。陳太太說這一窩小貓是由一隻流浪貓所生的,因為太小了所以不能讓他們亂跑,也不能讓他們受到除了他們的媽媽以外的騷擾。至於屋內的兩隻狗因為是小型犬,不會咬人,反倒容易被欺負,個性也較黏人,所以除了可以待在室外也可以待在室內。養在屋內的貓則是因為常被其他貓欺負,特別讓他待在屋內「避難」。

陳先生和陳太太對動物的好真是讓人歎為觀止,在不傷害他人的情況下,讓喜歡自由的有自由,讓需要安全感的有安全感。

我們做在車庫裡的椅子上,這時兩隻養在屋子裡的白狗衝了出來,在我們腳邊磨蹭,一點都不怕人。陳太太說以前我們來的時候就有見過牠們了。我們對於小時候曾來過這裡完全沒印象,更不用說見到這兩隻狗了,但是說不定這兩隻狗還記得我們,才會這麼不怕生吧!

這兩隻狗一隻毛是柔順的,另外一隻像棉襖,兩種毛我都喜歡,但是像棉襖的很少見到也很好摸,使得我一直摸牠。陳太太說這兩隻狗都很老了,真是不敢相信,牠們很可愛啊!還會「爭寵」呢!陳太太表示他們雖然會爭寵但是毛比較柔順的那隻會讓另外一隻,所以雖然相處多年卻相安無事。他們撒嬌完就去田裡玩了。

牠們跑一跑結果有一隻停下來尿尿,在後面的那隻在前面那隻尿完之後也在同樣地點尿,不肯讓前面那隻狗佔地盤,之後繼續跟著前面那隻跑。他們就像感情好的兄弟姊妹一樣,雖然弟弟妹妹會學哥哥姊姊,也想著絕對不要比哥哥姊姊吃虧,但是哥哥姊姊不會計較,反而會覺得弟弟妹妹很可愛一樣,兄弟姊妹還是感情很好地一同生活。

狗是雜食性的動物,狗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進食適合的植物。這邊都是稻田和菜田,田間長滿了各種野草,狗能夠憑自己的判斷進食野草,除了有助於狗的健康外也幫助狗發揮牠的本能,真希望這個有益於狗狗的環境能永遠保留下來。

土地徵收截止日前,被毒死的狗

陳太太說原本他們有一隻大白狗。這隻白狗的兄弟姊妹都是黑狗,常常被欺負。這些黑狗就是現在關在屋外,一直對著我們叫的這些。一開始我就覺得他們很像,原本以為是同一個品種的關係,結果原來是兄弟姊妹關係。陳先生為了保護這隻白狗破例將這種體型大的狗養在籠子外,而這隻狗也不枉苦心,非常的乖。

但是這隻狗在三個月前被人毒死了。三個月前算一算就是三、四月間,正是徵收案的最後截止日,如果在這段時間不繳土地權狀就無法領得配地。

狗被毒死很有可能是因為某些能從徵收案中得到利益的人所做的,因為這隻狗是養在外面的大狗,是第一隻會吠叫的狗。狗被毒死的原因常是因為怕狗會咬傷行人,但是這隻狗不可能因為怕會咬到別人才被毒死的,因為陳太太的家附近沒有鄰居,馬路也只開到這邊,除了要找陳先生和陳太太之外沒有人會來到這裡。

陳先生和陳太太認為徵地不合理,徵地的補償過低也不合理。為了抗議政府,他們不顧政府威脅「沒有補償地而且到頭來土地還是政府的」,堅持不繳土地所有權狀。有了土地所有權狀雖然政府已擅自變更地籍但是還是能堅持地還是自己的,「反倒政府沒憑沒據就說地是自己的,好像偷渡客拿不出身分證就說自己是中華民國公民,好像古時候沒有官印就宣稱自己是官員。」

而且要申請配地還要簽同意書,說自己對於這樣措施沒有異議。陳先生和陳太太比較有勇氣也比較有知識,可能也是比他們大多數的鄰居稍微富有一些,所以他們知道自己的權益受損,發現權益受損也敢這樣跟政府抗議,但是他們的鄰居不是被政府的謊言矇在鼓裡就是不敢跟政府抗議,因為他們認為抗議的勝算很小,而且如果輸了話不但原本的土地沒了還領不到配地,政府也會將自己列為黑名單,所以有許多民眾只好違背良心幫政府背書。

我跟陳太太說剛剛一路上有經過龍眼樹,陳太太說他們還有荔枝樹,現在荔枝正好吃。於是我們就跟著陳太太一起摘荔枝了。陳太太家摘荔枝的方式很特別,首先必須沿著鴿子屋旁邊的樓梯爬到一個鐵皮屋頂上,再在這個屋頂上走幾步路就可以摘到荔枝了。養鴿子是陳先生以前的興趣,他現在不想養了,想要放生,但是鴿子不肯走,就只好繼續養著。牠們也互相交配,繁衍多代。

我們居高臨下往下看到更多隻貓在「賞鳥」。賞鳥是許多貓最喜歡的事。我問陳太太這些貓會不會吃鳥,陳太太說她不知道,但是以前家禽的幼雛常常不見,她懷疑是貓吃的,所以只好特別照料幼雛。

坡地菜園
陳太太的坡地菜園

陳玉彬夫婦的有機菜園

摘完荔枝後我們跟著陳太太進入菜園和稻田。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絲瓜棚。我們看到了幾個絲瓜孤零零掛在棚上,陳太太說這些是太熟的,準備讓它變成菜瓜布。我的外婆也常常拿她自製的菜瓜布送給我們。天然的菜瓜布很堅韌也不容易卡菜渣,最神奇的是使用天然菜瓜布幾乎不必加洗碗精,實在非常環保。

無印良品也有賣天然菜瓜布但是看了價錢我嚇了一跳──原來天然菜瓜布這麼值錢,我們可是一直拿免費的並且怎麼用都用不完呢!

接下來我們來到種其他蔬菜的地方。來到菜園的小路,這真是跟普通的菜園不一樣。由於這個菜園位於坡地,採取「梯田法」,防止水土流失,所以這個菜園根本是「青菜樓梯」。雖然這遠看是青菜樓梯,但是站在這個樓梯中間卻覺得我踏上了忍者在山林間的祕密通道,沒有該有的一望無際,只覺得四周都是一片翠綠,因為我被許多植物和竹竿擋住了。

這些竹竿不是為了讓瓜類攀爬用,而是怕貓跑到菜園裡玩菜,所以設置竹竿防止貓咪進入。陳太太他們對動物實在太好了,貓咪破壞了他們的菜,他們的反應不是把貓關起來而是把菜關起來。

陳太太說他們種的菜都是有機耕種,不灑農藥而是使用堆肥。他們自己利用樹枝製作堆肥。陳太太打開覆蓋堆肥的帆布。原本我以為會有一陣惡臭,結果沒有,陳太太的堆肥就像專家推薦的完美堆肥一樣是不會臭的。我的外婆比較少使用有機肥,我希望能跟陳太太學習有機耕種,回去教育外婆,只是陳太太的土地要被徵收了,她還能示範給我看嗎?

陳太太讓我們帶著荔枝回家,雖然我們再三推辭,但是陳太太說:「你們剛才也看到了吧!我們的荔枝多到吃不完,連摘都懶得摘。」所以我們還是帶著滿滿一袋的荔枝回家。我們跟陳太太說這邊跟我的外婆家很像。我們的外婆家也是在大埔,也有種幾棵只送不賣的龍眼和荔枝,也有種菜、種稻、種絲瓜,但是最近政府已經派人來量土地了。陳太太要我們小心一點,量完土地很快就是徵收,他們當初也是這樣。

這次大埔的徵收的目的不合理,徵收的補償也不合理,但是老百姓幾乎沒有保障自己的能力,而政府官員竟然食髓知味,想要再擴大徵地,雖然目前政府還沒提出計畫但是已經偷偷進行了。我們的外婆家會不會也步上他們的後塵,突然地要用不合理的條件為了不合理的目的而被徵收掉?我們的外公拖著開過刀的膝蓋也要耕作的心愛的田地,我們的媽媽出生的家,我們從小玩到大的廣場都會化為烏有?

如果陳先生和陳太太的抗議沒有成功的話他們也只好搬走。陳先生的工作是開大貨車,政府的補償地比原本他們居住的地小了多,陳先生沒有地方停車,無法繼續工作。陳太太的工作則是照顧這些有機農田,雖然沒有拿去市場賣但是至少自給自足,吃的大多都是自己種的有機作物,使全家非常健康。

有機作物對人和環境都友善,是現今的趨勢。政府將他們的田徵收走後支付的補償地面積不夠種田,他們到時候只好到市面上買大多經過大量噴灑農藥的農產品。

陳太太被毀掉的田
陳太太被毀掉的田

強制徵收傷害了他們的各種權力

強制徵地傷害了他們的工作權、財產權、生存權卻沒有合理的補償。政府想要蓋科學園區,但是政府不好好利用國有的荒廢的園區用地,而要另外徵收這些農田。政府沒有保護台灣農民,不像美國補助農產品出口,使產品有競爭力,也沒有盡力輔導有機農業,反而還要將農民辛苦維持的有機耕作破壞殆盡,使民眾吃大量的外來農藥作物。

這些貓狗雞鴨鵝鴿的命運更不用說了,沒有土地能飼養,只能交給政府。但是政府只會把牠們送到收容所,過了一星期就撲殺。這些動物很多原本就是流浪動物,已經受盡折磨了,但是他們很可能再過不久不是再度流浪就是被撲殺,而他們的蔬果命運將毫無疑問的死於怪手下。

雖然陳先生和陳太太相信眾生平等,但是他們能怎麼辦呢?他們家族已世居這裡百年以上,他們也被迫流離失所,何況這些他們「供養」的動物植物呢?

「野生動物園」是動物能在非常大的範圍內自由行動的動物園,所以陳先生、陳太太他們的家簡直可稱為是「野生農莊」。從陳先生和陳太太的稻田放眼望去,儘管居民抗議,附近的田有的已被政府政府的怪手摧毀了,使美麗的景觀變得一片淒慘。

雖然現在是晴天,但是遠方竟然天空是黯淡的紫灰色,彷彿天公也在哀悼這片土地。如果再不阻止,怪手馬上就會到達陳先生和陳太太的野生農場了。希望這座野生農莊能夠得到保留,希望整個大埔里所有農地都能夠得到保留。希望全台灣受到不合裡土地徵收的地主都能夠得到平反,農地能夠恢復,讓所有的生命在農田間過著健康快樂的生活。

山也BOT,海也BOT,災民也被BOT

但問題就在,災後重建的責任是政府?還是民間慈善團體或企業?而災後重建家園的主體是災民?還是慈善團體或企業?從災後到現在,我們看不到政府的主導能耐和意願,幾乎就是完全卸責給民間企業和慈善團體。 小小的災民,是要為我的家園重建,還是要為企業或慈善團體的家園而努力?

這次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原本就有南北對立的台灣社會,在這次水災從救援到災後重建,政府的角色和功能都顯得相當有限,甚至導致內閣重組,閣揆離去。

但重建的工程,並沒有因為新的內閣而有所改變,還是延續著劉揆的政策,以民間和企業為災後重建的基樑;包括學校的認養和災民的家園重建。尤其以後者,家園重建引起社會諸多的討論。

首先,政府的角色和功能在家園重建的過程,幾乎就是僅能扮演土地掮客,提供一些土地讓有意加入重建工程的慈善團體和企業選擇。這樣的選擇,就變成客戶導向,客戶也就是參與重建的慈善團體和企業喜歡什麼菜色,政府就提供什麼菜色。

但要吃飯的是災民,而不是慈善團體或企業;眼前的菜色,是他們要的菜嗎?還是因為飢不擇食,被迫的選擇。以安置為例,有些被安置在佛教寺廟的災民,對於吃素茹齋,本來就不是他們的習性;加上晚上睡覺前是要對著佛祖說「阿密陀佛」,還是要向上帝禱告「阿門」。

二00九年九月十二日,台灣首富和慈濟基金會聯袂向這次水災受創最嚴重的小林居民說明家園重建。會中,不但有提及家屋的選擇,有機農業的栽種和小型加工廠,以及災民往後的就養和就醫(座談內容請閱讀「鴻海企業與小林受災戶座談記錄」)。

看來這套餐應是不錯的組合,除了原本慈濟的善款和善心,現在又有台灣首富的金援和災民就業、產業經營的加持,而且未來還有二十一世紀基金會的規劃。而二十一世紀基金會的董事長就是當今政壇大阿哥朱立倫的岳父大人。

這樣的卡司,包括水災中最搶眼的小林可說最強、最完美的夢幻組合。

但問題就在,災後重建的責任是政府?還是民間慈善團體或企業?而災後重建家園的主體是災民?還是慈善團體或企業?

從災後到現在,我們看不到政府的主導能耐和意願,幾乎就是完全卸責給民間企業和慈善團體。

而民間企業和慈善團體,也就像企業的企畫案宣稱未來將會是國際級的災後重建示範區。

就災後重建的需求,看到這些,心裡真是五味雜陳。

小小的災民,要變成未來重建示範區的樣板戶?是要為我的家園重建,還是要為企業或慈善團體的家園而努力?此時為何而建?到底是誰的家園要重建?

如果台糖的土地可以撥用,那林務局的林班地也應可以考慮,為何只有單一方案可選擇?

房子的選擇一定要用建商式的坪數來劃分?可不可以以總興建坪數來讓災民自己討論生活方式和聚落的原本生活圈。

而整個重建主體性,幾乎就變成企業和慈善團體的表演舞台,災民儼然成了建商專案的客戶。

而政府也僅提供一些土地,就將這些災民BOT給參與重建的企業或慈善團體。如果這個模式成了台灣未來面對災難的典範時,我們不禁要喟嘆「我們還需要政府嗎」?

當災民最需要一個家的感覺和家的溫暖時,原本是負起責任的大家長,所謂的總統、縣長(選舉時,這些人不都是要為人民服務的),竟然兩手一攤、翹起二郎腿說:台灣首富和慈濟就是你們的未來。

說起台灣首富和慈濟,如果真得要膚慰大地,為何不認養更需要的山林復育?還是原本有些企業就是以污染土地、環境才能賺錢,而此時就是拿些污染錢來漂白的。當然不希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我們真的希望不要消費災民,更不願看到家園重建只是企業或慈善團體的一次性消費。

我們欣然看到台灣首富提倡有機農業,但更期待有機農業不是為了災後重建,而是能廣及台灣甚至是該企業在世界的角落。

金剛經有句偈言「若以色求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在這重建過程中,如只為災後重建而重建,而不見般若,就枉費上天要讓台灣重生的機會。

而企業的社會責任,絕不是短暫性的消費或是企業的漂白,更重要的是確保自己的企業沒有帶來環境污染與破壞,不會造成氣候暖化,同時願意以員工及眾人共同累積的利益,持續關注回饋社會。

當然政府該負起的責任,絕對不能BOT給社會。

(本文為「綠色陣線」執行長)

延伸閱讀:

鴻海企業與小林受災戶座談記錄

永久屋計畫系列(1)以慈善團體為主導的永久屋計畫

有機農業深層價值-從剝削經濟到保育經濟的有機農耕

台灣必須很嚴肅、甚至殘酷的面對人與土地的關係;如果說韓國提倡「身土不二」,則台灣是「人土分離」。因為台灣的農政單位,最大的政策就是鼓勵離農、離牧、休漁;搞好經濟,有錢就可以買到糧食,是台灣當局的思維。

壹、有機農業的多重挑戰

ㄧ、在地經濟的崛起

如果說為了吃飯的食材來源可以搞垮一個政府,可能會太誇張了!吃飯有這麼嚴重嗎?

但確實就是這麼嚴重。

韓國人民不滿政府進口美國牛肉,在2008年6月10日,也就是新任總統李明博就任107天時,百萬人上街抗議。李明博的支持率也從70%跌至10%以下;猶記得CEO總統還曾是2008年5月台灣總統大選的熱門話題。(http://news.sina.com/ch/phoenixtv/102-101-101-110/2008-06-28/19563023992.html

韓國的牛肉風暴,不僅是韓國不滿美帝的宣洩,同時也威力十足的展現韓國「身土不二」的精神。所謂“身”和“土”不能分離,是指每個人與生養自己的水土是無法斷絕的。甚至維基百科還為「身土不二」下了定義:自己國土上生長的東西,最適合當地地方的人。(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A%AB%E5%9C%9F%E4%B8%8D%E4%BA%8C

提起「身土不二」,這幾年在國際上則是透過「百哩消費」發揚光大;而後食物里程,節能減碳的議題也不斷出現在食物來源和生產過程的討論。

當全球糧荒問題出現,則讓種田的重要性和農夫得到比已往更多的尊重和討論。但也有人認為糧荒,不是糧食生產不足,而是糧價太高,導致窮人買不起糧食,甚至因而引起暴動。

全球的政經環境變化和糧食危機,對於台灣的影響,相對於其它國家、地區,則顯得比較輕微。所謂「輕微」,並不是台灣可以安然度過或沒有問題,而是更突顯台灣對於這些問題的麻木。世人關心的WTO,2005年香港的部長會議沒有具體結論,杜哈回合也曾終止而無法繼續協商,甚至有人提出以貿易協定的FTA取代難獲得協議結論的WTO。

當全球都在反思全球化,甚至認為在地經濟即將崛起,那台灣的農業有能量在地崛起?

首先,台灣必須很嚴肅、甚至殘酷的面對人與土地的關係;如果說韓國在提倡「身土不二」,則台灣是「人土分離」的。因為台灣的農政單位,最大的政策就是鼓勵離農、離牧、休漁;搞好經濟,有錢就可以買到糧食,則是台灣當局的思維。

君不見,石油出產國,並沒有因為高油價而帶來富裕;甚至因為高物價而買不到糧食。2008年,因糧食而引發的危機和恐慌並沒有在台灣造成太大的震撼,真是天佑台灣;但當依賴全球市場過度,加上人為政策失當,則恐怕人禍勝於天災!2008年6月份天下雜誌的封面標題,提醒著新政府不得不面對的真相:破碎的農地—消失的糧食。

二、農業生產棲地零碎化與劣質化

論及土地的利用與規劃,其重大影響是棲地的零碎化與棲地的劣質化,亦即農業生產棲地的量與質,攸關生物成長和多樣性的未來都遭到破壞。

陸砂開採的爭議,環保人士認為這是「田殤」,因為不僅良田變無,而且還要刮掉一層皮,這層皮也許在砂石業者的眼中,只是幾噸砂石的土方收益;但對於農業的生產,這些土壤是需要20年、30年,甚至近百年才能培養成適宜農業種植的良土。

而開放農舍興建,表面上雖然是給農家便利,但某種程度也是變相的房地產;如無規範和管制,則農舍就如同當年的「客廳即工廠」,鋼筋水泥如雨後春筍般的在田間出現,無疑將會加速農業生態系的零碎化。

除了高山、丘陵、溼地、海岸、深海,都市平原亦有其重要性,但常因人類居住的迫切性而被忽略,事實上就人類棲地的重要性而言,平原與人類的棲息是息息相關的。而都市平原,除綠地公園外,農業生產棲地的地景風貌、生態資源,都是都市平原的重要元素。

但台灣的都市計劃幾乎無法融入農業生產的產區,甚至認為農業生產應被排除於都市之外。如關渡平原的水稻生產,應是台北市引以為傲的自然資源,但關渡的開發仍是關渡平原無法免除的魔咒。

新竹竹東二重埔地區的農民在面臨農地被區段徵收、都市重劃的選擇時,他們反而要求縣政府以客家文化、生態保存、環保、休閒的角度考量,希望保存珍貴的農業耕作區和百年聚落的文化價值。但縣府卻想全部徵收,遂引發農民的抗爭。

都市平原棲地的零碎化與劣質化,常因土地的開發而遭致破壞或毀滅。影響台灣都市平原棲地的政策,如1970年代的「客廳即工廠」,即導致許多地下工廠在鄉村和農田興建。現在農地自由買賣,相信對於農業環境棲地的完整性,一定是相當大的傷害。

所以除了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設定專業的農業生產區也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如此才可減少房屋的濫建,加深並加速棲地的零碎化。

三、在都市化的過程中保存鄉村性

依據聯合國最近的人口統計,全球的都市人口將於2008年超越鄉村人口,這個訊息對於台灣從農業、工業、商業的社會變遷過程,當然不是陌生的議題,但我們不得不重視都市與鄉村的衝突或是互補的角色。尤其農業和鄉村皆岌岌可危的台灣,這更應是要面對的課題,在WTO以及全球化的浪潮侵襲下,台灣的農業和鄉村又該何去何從?

各國為因應全球變遷所採取的法制措施,如日本的農業基本法在1999年標舉為「食料、農業、農村基本法」;德國的農業部則在2001年改為「消費者保護暨農糧部」;英國的「農業漁糧部」也在2001年調整成「環境糧食暨鄉村事務部」。

不管從國外趨勢或台灣本身的經驗,農業和鄉村所扮演的角色,勢必因應時代的不同而必須有相對應的調整。農業部門幾年來推展的「一鄉一特產」,「休閒農業」,甚至是民宿或長期居住的LONG-STAY,都可看到農業政策的調整是以產業和經濟收入為考量,而較少著重於鄉村和農業的社會、文化及價值系統的維護,更不用論及農業生產的棲地生態環境保護。

過去農政單位大都以農業生產的量和農業產值為考量,久而久之就呈現農業技術掛帥的農業生產單一主軸。但在農業產值佔總生產毛額的比例一直滑落的時候,且農村生態環境所受到的污染也急速增加和嚴重時;農業已經不僅是農產品生產量的問題,這反而是農村環境質變的契機。

近年來英國政府大力倡導農莊的環境守護計畫,反觀台灣政府卻在進行農業環境的破壞計畫。

所以未來想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勢必要用更多的心力於保護農業生產環境,如台中后里的花農反對中科的興建,台北土城舊彈藥庫居民希望保留當地的農業生產環境;新竹竹東二重埔的客家農民,反對農地、傳統客家聚落被劃為都市計畫範圍。這些現象的出現,頗值得探討和深思。

四、暖化、油價和新科技的挑戰

曾經和國人飲食最為密切的稻米生產,這幾年來因為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稻米食用量已經大不如前,從1967年平均稻米食量141公斤,1994年降至60公斤,而到2003年更跌破50公斤,僅消費49.05公斤。

就在休耕稻田何去何從引人關注時,另一方面,因石油價格提升,地球暖化的溫室氣體效應,而考慮能源的自主性;如何善用休耕田轉種能源作物,遂成為新的趨勢。除了現有的綠肥作物外,政府部門也鼓勵休耕田種植能源作物如向日葵、大豆及油菜。但能源作物,卻也成了這波全球糧荒的代罪羔羊。

全球糧荒所引發的討論,不僅論及能源作物;因自由貿易導致高糧價,而致使糧食分配不均,也是這波糧荒的焦點。另育種科技所導致的科技技術和種源的壟斷,將攸關小農的生計存活,種子戰爭也有可能成為下波的糧食危機。

台灣第一宗品種訴訟官司於2006年8月落幕,私自種植滿天星種苗的花農和擁有滿天星種苗權利的品種公司達成和解。這宗官司進行的同時也宣告品種權利的時代和影響力,開始在台灣發酵。

不過這也顯露政府、農民對於農業品種專利權的認知和努力仍有限。如何保護台灣既有的農產品種優勢以及生物多樣性的資源已是不容忽視。令人擔心的是,當商人或外國公司擁有台灣許多優勢農產品種的專利時,則控制台灣農業生產者,屆時已經不是政府或農民而是品種公司。

為了因應品種專利,保護小農的有識之士開始推行種子保存和自由種子的運動。相對於德國從1924年開始提倡生物互動式農業,日本1940年代的有機農法經驗,台灣的有機農業發展歷史約20年,自行留種的經驗則尚未普遍。

種子保存是因應農業生物多樣性危機而展開的運動,其旨在促進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的生態農業、生態經濟與食物安全。澳洲的Seed Saver (http://www.seedsavers.org/)和印度Vadana Shiva所領導Navdanya基金會(http://www.navdanya.org/)為種子保存運動的翹楚;台灣的大屯溪自然農法教育農莊所推廣的自家採種(http://www.shumeifarm.tw/)也對種子保存不遺餘力。

五、基改作物的風險管理與社會認知

在國際農業議題方面,較少在台灣社會獲得關注的議題除了WTO外,另一個重大議題是基改作物。

2006年8月在美國發生的基改稻米601污染事件,引發全球的討論,甚至有些國家還停止進口美國稻米。

這宗基改稻米污染事件的元兇是Bayer Crop Science所研發的抗除草劑Liberty的基改稻米LLRICE 601。但LLRICE 601未獲核准又如何進入田間種植並進入市場?

此事經披露後,舉世譁然,日本即時發難停止進口美國長粒米,同時呼籲日本國內業者不要把已進口的美國長粒米加工或販售。

隨著基改米污染事件的爆發,許多美國米進口國紛紛轉買泰國米,遂引發泰國米出口商要求泰國政府趕快宣稱該國為無基改米國家,並且繼續禁止基改田間試驗與商業化,以免國際上錯誤的印象損及泰國米產業。

相對於其他地區,基改作物在台灣可說是受禮遇多了,但這種禮遇,是顢頇還是無知?除了基改木瓜造成些許輿論外,其餘幾乎是一概不管,或未經討論就全盤接受!難道台灣是基改作物的天堂?

日本自1997年至今一直都站在反對基因轉殖作物的立場,甚至組成「反基因轉殖作物聯盟」,展開了全國性的反對活動。

而後韓國在2006年6月,也首次宣示了基改作物的淨空宣言。

愛爾蘭Kildare郡議會在2006年10月23日投票,不分黨派通過該郡為「無基改農區」的提案,這是愛爾蘭第9個郡宣稱為「無基改農區」。該提案的內容是:為了維護農民的利益,並且促進本郡可貴農產業的發展,本郡議會將採取所有可能之措施,來維持無基改農區。

雖然歐盟不允許全面禁種基改作物,但還是有八國會員國全面禁止,包括了175個區域政府,3500個地方政府,與1000個更小的單位。

有機農產品生產規範雖明定「不允許使用任何基因改造之種子和種苗」,但台灣對於基改作物的討論還相當不足。在社會對於基因改造認識淺薄的狀況下,基改食品有限的標籤化,該如何規範和管理基改作物,這不但衝擊一般慣行農業;有機農業更視基改作物如鯁在喉,甚至擔心基改污染的可能。而台灣何時才有勇氣和智慧宣告無基改作物區,更令人拭目以待。

六、有機農耕:從剝削經濟轉為保育經濟

工業化的巨輪,推展了人類的文明,但相對的也帶來生存的危機。

「人們利用土地的正當方式,應該是保育地力而不是剝奪地力;應該想法恢復土地的生產力而不是浪費資源;這才是獲得食糧與原料的合理途徑。如果文明的目的是在防止人類長期的墮落,那麼我們必須從『剝削經濟』蛻變為『保育經濟』」(土地利用七千年,P2-3)。

高山農業對於台灣生態環境的影響,正是「剝削經濟」的典型。

像台灣這樣的高溫溼熱的亞熱帶區域,如不使用農藥、殺蟲劑是否可以種出「有機農產品」?

對於使用農藥習慣的農業耕作者,說起有機農業不使用農藥,大都無法置信;甚至認為「不噴灑農藥,農作物無法收成」。

不使用農藥,農業還可以耕作嗎?

不管是疑惑,還是慣性;一般民眾對於不使用農藥、殺蟲劑、化學肥料的有機農耕方式,也無法置信。

在台灣,甚至連正常的農藥使用,都相當困難。曾有學者研究67.7%的農民使用農藥時,不依照農藥管理法的田間規範,農民使用農藥的習性由此可見。

另,從1995年至2005年,台灣平均每公頃耕作面積的農藥使用量,大都維持43至49公斤的使用量,以2005年為例,該年的農藥使用量為43.93公斤,依照全球植物保護聯盟的統計,台灣的農藥使用量是全球第三。

表一、台灣地區1995-2005年歷年平均耕地面積的農藥使用變動

年別 單位農藥使用量(公斤/公頃))
1995 48.03
1996 49.89
1997 49.68
1998 45.71
1999 40.98
2000 43.27
2001 46.65
2002 49.71
2003 47.28
2004 44.65
2005 43.93

資料來源:全球變遷通訊(2006年6月),第五十期,P21。

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台灣還得面對從中國大陸走私進入台灣的農藥。由此可知農藥的管理和農藥的氾濫,不僅陡增農產品食物安全的疑慮,對生態環境的破害更是難以估算。

再就全球的觀點,有專家推估每年因農藥的使用,導致22萬人死亡;在一天24小時內,130種動植物因而消失。另中國大陸專家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指出全球每年農藥中毒者約250~300萬人次,死亡10萬人左右(張英洪,農村環境惡化與農民環境權)。 我国每年农药中毒者估计超过10万人,死亡约1万人。

有機農業除了強調有機農產品的安全,對於生態環境的最佳保護是營造棲地最佳化。英國的田間試驗發現,有機耕作的田間生物都比一般慣行農法來得多元和豐富。

表二、英國田間試驗有機農業與慣行農法在生物多樣性的表現

生物族群 生物豐富度-個體數量 物種多樣性-物種數量
  於有機農業較佳 採有機或慣行無明顯差異 於慣行農法較佳 於有機農法較佳 採有機或慣行無明顯差異 於慣行農法較佳
蚯蚓 17 1 0 4 3 0
節肢動物            
步行蟲 13 2 0 6 2 0
蜘蛛 6 1 0 0 0 0
千足蟲 4 0 0 1 1 0
甲蟲 2 1 0 1 1 0
蟎類 2 0 1 1 1 0
鳥類 5 0 0 2 0 0
動物族群總數量 49 5 1 15 8 0

資料來源:台灣的有機農業,P191。

台灣過去傳統的水稻耕作田裡,都可發現青蛙、泥鰍、鱔魚等蹤跡,但現在就必須仰賴有機稻作的耕作方式,重新建構有機稻田的生物棲息地;鴨間稻算是生物多樣性共榮共存的田間模式。

當地區農耕變為有機,生態更健康後,生態環境裡的生物相就會變得更加豐富,像台東池上大坡池不但是池上有機米專業區的重要灌溉水源,同時也是當地居民和遊客的戲水空間,真是集生態、生產、生活於一,但最重要的是對於生命的維護與尊重。

基於主客觀因素的改變,農業的角色也將從單純的經濟生產、糧食供給,變成生態環境效益的維護。

另,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許光輔研究生針對屏東有機耕種和慣行農法的田間生態及生物多樣性所做的調查,發現有機耕作的生物多樣性相當顯著。國外則有一群致力發展農業生態學的專家學者,成立New World Agriculture and Ecology Group(http://www.rso.cornell.edu/nwaeg/),對農作與生物多樣性之關係已有多篇研究發表。

表三、屏東有機農耕與慣行農法在生物多樣性的表現(許光輔,未發表)請下載閱讀。

貳、台灣有機農業的困境與出路

ㄧ、有機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危機

當媒體出現有機農產品含有農藥殘留的新聞時,一般的消費者大都冷漠的說出:台灣哪有有機農業!

台灣有機農業的發展從1986年的有機農業可行性評估到1999年由政府單位農改場驗證輔導而發行有機驗證標章,此時已經從「評估」進展到「輔導」。而後2001年民間單位「國際自然美育基金會」經農委會認可擔任驗證單位,有機農業生產已從「輔導」邁向「驗證」。

2007年1月,立法通過的「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針對違反有機農產品管理作業的生產者和陳售者課以罰鍰的處罰;但因被農委會授權擔任第一線把關防守業務的認證單位,如無精確的要求,則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都會因缺乏整體的管理和執行,甚至為了擺脫有機驗證的枷鎖,而以獨立品牌問世。所以未來如何讓「有機農產品」和「有機驗證」完全整合,立法的「執行」和消費者社會性的「監督」,將是有機農業健全發展的關鍵。

二、有機農業的商機大於生機

國內的有機產業產值持續增加,且有機專賣店也一直增加中。有機農產品的產量已從1986年推廣到現在的生產面積增加7-8倍,但就生產面積的量而言,仍是相當有限的。

這個現象可由有機農產品的進口量和進口的多樣化,農產品是否需要由本國國內生產或直接從國外進口的問題,答案見仁見智。贊成應從國外進口者,認為國內天然條件、生產面積、農民勞力都有限的條件下,直接生產的成本太高,所以應從國外進口。

但反對進口者則認為有機農業的生產應在地化,投入最少資源,且有機農產品是維護有機農業生產環境生態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的間接產品;推廣有機農業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生態環境,減少因為施用農藥、殺草劑、殺蟲劑的環境負荷,而不是只為了生產有機農產品。

國外甚至還有「有機農業」(organic)和「生物互動式農業」(bio-dynamic)之分,而生物互動式農業其農產品的價格又高於有機農業的農產品,因為「生物互動式農業」比「有機農業」更注重生態維護,突顯高價格所反映高生態效益的高價值。

就連歐盟都以政策鼓勵有機生產。目前歐盟的有機農產品在市場上的佔有率約2%,為了維持這個水準或擴大市場規模,歐盟以所謂的「共同農業政策CAP」(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促使民眾、學校、社區了解有機農業對於環境、鄉村社會、食品安全和品質的正面貢獻。

為了增強社會的贊同,同時在「共同農業政策CAP」的援助下,以直接補貼或價格支持的方式,獎勵有機農業,擴大有機農業耕作的面積。

三、以健康生機食品為重,生態環境考量太輕

雖然現在台灣的有機生產以有機農產品為導向,經研究有80%有機農產品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是以健康為考量,而非生態環境為主。某種程度是把有機農產品當作健康食品,甚至有人直言當消費者把有機農產品視為「藥」的時候,就會覺得便宜;而相對地,當消費者視有機農產品為三餐溫飽的菜色時,則價格就顯得相對的昂貴。所以有機農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定位就顯得相當重要。

當有機農產品被視為具社會性,扮演農業環境生態的維護角色,則社會的支持度將會增加,甚至政府部門也必須將有機農業視為生態保育的產業。

以生物多樣性而言,英國和台灣的田間試驗結果發現有機農耕田間的節肢動物如蜘蛛、瓢蟲等生物相和生物數目都比一般慣行農法來得豐富和多樣。

而就能源的消耗與能源的效率,根據不同研究結果的彙整,發現有機農業的能源效率表現的比一般慣行農業更有效率,這些研究結果更證明有機農業對於節省能源、減少污染的產生都有極佳的貢獻。同時也向有機農產品消費者宣示,有機農業是屬於綠色產業,購買有機農產的同時也是有益生態的社會責任表現。由於消費者的支持,不僅可以扶持有機農業的發展,同時也可經由消費來改善生態環境。

四、有機畜產尚無生產規模

就完整的有機農業而言,有機畜產是不可缺少的;因為有機畜產就像人類需要健康、安全的有機農產品,以及和無污染公害的自然環境。畜產的豬、雞、牛、羊,事實上牠們也需要無農藥、無污染的糧食,舒適、寬敞的空間,甚至強調人道的屠宰方式和符合衛生的運送條件,而這些都是經濟動物少見的動物福利。

畜產的生產有時也會遭遇素食者的反對,因為畜產畜養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為了一公斤的牛肉或豬肉,可能就會耗損許多資源。飼養過程到底耗損了多少資源?則可利用生命週期評估的概念來理解。從出生、畜養、屠宰、運輸,到人類的餐桌,一口牛肉需要多少自然資源的付出。

一個產品從原料取得到被棄置回收,在整個生命週期中,使用了多少資源、對環境的衝擊為何?當我們了解這些過程時,會更清楚的發現有機畜養的必要,進而改善使用畜養飼料,降低對環境的衝擊。

五、有機水產的意義與可行性

近海漁業過漁、毒魚、炸魚,養殖漁業藥用殘留,遠洋漁業越境捕撈或使用不當漁具、漁法等,這些現象在在說明漁業資源的剝削和濫用,甚至因過度使用藥劑而引起食用者健康的疑慮,當然還有環境破壞與污染的問題。

為了捕捉熱帶魚使用氰化鈉,不但毒害魚類,也波及海中熱帶雨林的珊瑚。每年飛魚季節用草席大量捕捉飛魚卵,因過度捕撈而造成其他魚類食物鏈的短缺,捕捉鮪魚而遭制裁,使用會導致癌症的石斑魚孔雀石綠,如果再加上綠牡蠣、河川的戴奧辛污染,水產品安全嗎?我們吃魚安心嗎?

台灣是個海島國家,但由於過去的海洋禁囿,導致海洋鎖國,加上各不同統治者對於海洋也都採取封閉的管制政策,我們對於海洋的認識,也只停留在嬰兒期的口腹之欲,而無法提升至其他層次。追求物質上的使用如造船、捕撈、海岸工業化;遠大於生活文化的昇華與結晶及海洋生態的保護與保育,如海洋保護區的劃設,魚種的復育。

在這樣的陸地思維與經濟為重的考量下,我們對漁業資源或海洋生態的保育就不知從何著手?而且在現實上也很難有所作為。

而漁業資源保育或者是魚類的食用安全,也都和農業及農產品所遇到的困境類似。生產環境的毒害和破壞,農漁產品因化學藥物的過度使用,不僅影響生態,同時,也危害消費者的健康。台灣最近銷往國外的魚貨因過度使用藥物而被驗退,不但折損國譽,對於產業形象也是重創。就連孔雀石綠的石斑,也差點上了2008年新總統就職的國宴。

就在海洋生態的保育和維護消費者健康的原則下,『無毒的魚』、『養殖漁業的生產履歷』、甚至『有機水產』、「永續漁業」也都應運而生。

國際有機運動聯盟(IFOAM)也於2002著手於『有機水產』的驗證規劃。而德國的Naturland於1995年最早起草規範有機水產養殖。

六、完整的有機生產和有機產業難建立

從1924年德國的人類學家、博物學家開始提倡有機農業,到現在競相追逐的有機產業,已從單純的有機農產品到時髦的有機化妝品,進而發展成豐富多元的有機產業。

由於台灣有機產業僅注重有機農產品的生產,其他有機畜產則在試驗階段。不完全的有機產業,該如何強化?而其他國家的有機農業發展經驗也都在各種階段強化有機生產的完整性。

當完整的有機生產和消費模式難建立時,要支撐有機產業的空間,顯然就相對縮減;但這也是我們必須努力的空間。

七、有機小農的未來與困境

2007年1月,立法院通過了「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而根據此法所訂定的「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也於該年七月公告通過,作為有機農產品生產及加工管理的法令依據。

該法除了具體規範「有機栽培與加工」的定義與施行方式,未來沒有通過「有機驗證」的產品,如標示了「有機」等字樣,生產者將處以新台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鍰。

馮小非等人認為「農產品生產及驗證管理法」造成有機小農的困擾與不合理之處有

(1) 未能正視台灣地理與氣候條件,造成栽培上不合理的困難。

(2) 沒有明確的資材審核與管理機制,構成栽培困擾。

(3) 將所有的加工視為同一等級,對設備與環境的要求沒有區分,導致小農無法自行進行簡易與初級加工,生計遭受巨大影響。

(4) 驗證費用過高,導致小農成本增加,失去市場競爭力。

(5) 未來如農政單位強制推行生產履歷,則小農的負擔將會更加沉重。

一般人都會認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衝突的,很難有所妥協或一致性的意見;但最近的財經趨勢,顯示暖化概念股、水資源基金以及有機農業的生產或銷售都有財團的投入,甚至一些農企業公司也都在形成中。

這種現象的突兀不僅是有機農業發展的台灣經驗,也在世界其他地方發生。

可能相關人士又把有機農業當作商機來看待,而忽略了有機農業的本質:經濟、生態、文化、產品安全兼顧;以及維護農村文化的家庭農場價值。

而家庭農場核心價值的維繫,和小農的存在息息相關。台灣的耕作面積自以小規模為主,有機農業亦然。

参、如何實踐有機農業的深層價值:「嘴巴革命」的前瞻性

ㄧ、有機運動從「吃」開始

地球暖化已成為人類最迫切的危機,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愈來愈多致力環保的人提出「吃」不僅和健康有關,而且和環境、生態、物種也息息相關;而因食物生產、運輸所消耗的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廢棄物,都是眾所矚目的議題,而有「食物里程」的出現,提倡當地和當季的飲食,用吃減碳抗暖化。

民以食為天,所有生物為了存活都需要進時攝取養分維生;人類更是食物鏈的最上端,據統計從出生到死亡,一個人平均吃掉50公噸的食物。所以吃對了,不但有益健康,還有善環境,支持農民;吃錯了,壞了身體,甚至把山頭吃垮了,一些物種也進入嘴巴而消失。

食物里程是指食物從農場(農、畜的生長地)到消費者購買地(市場、商店)或餐桌的距離。柏克萊大學教授Michael Pollan估計:製造食物所消耗的能量,只有1/5是發生在農場,另外4/5消耗在加工和運送過程;在英國更有研究指出,全國高達1/5的溫室氣體排放是來自食物生產製造與運輸過程。

而在台灣,市面上常見到許多進口的有機蔬果,如美國的蘋果需旅行約10,000公里才能來到台灣,德國的有機果汁則需9,200公里,光價格並無法反應消耗大量的能源,及排放二氧化碳等廢棄物的環境成本。因此,如何從「吃」減碳,成為位於食物供給末端的大都會區不可忽視的課題。

為了縮短食物里程,「地產地銷」應運而生;「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價值,強調藉由減少食物運輸的距離,降低能源使用及二氧化碳排放。藉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直接接觸,不僅可讓消費者獲得最新鮮,及最低碳排放食物,更能藉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平台,使消費者認識產地的農業生態價值與信任農民的生產,並建構在地的經濟與環境資本。

全球暖化的加劇,促使環境議題受到重視;無論是產業的發展趨勢,或是日常生活方式,都因此有更多改變的迫切性。有機農業過去僅侷限於高消費、重健康,也將成為減緩全球暖化不可或缺的解決之道,甚而從淺層有機昇華為深層有機,從生產和銷售健全有機農業的生態價值和環境意義。

2007年,大塊出版社翻譯、出版由國際動物保育學者珍古德領銜所著的「用心飲食」,指出食物就是力量,吃可以改變世界。並認為,有機運動應有三個過程:第一,與自然生態和諧共處種出有益健康的食物;第二,保留地方食物的生物多樣性和多元化;第三,透過農夫市集和食物合作社分配食物。希望正確的消費,是改變世界的溫和革命。

二、「校園有機日-嘴巴革命」的推動

「有機農業」在台灣興起二十年,消費者多視為養生、防癌的飲食選擇;然而,如何從養成小朋友健康的飲食習慣開始,讓師生可以享受有機農產品的生鮮與健康,更從消費鏈逐漸發展成健康、環保、社會公益的農業模式,累積在地的「社區資本」,培力社區發展;進而保育農業生產區的生態環境,實現有利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公平貿易,是「校園有機日-嘴巴革命」的目標,期能轉變以剝削地力、生產環境的慣行農法,變成有利生產者、消費者和生產環境保育經濟的有機農耕。

「校園有機日」是延續過去台灣世界展望會和生技中心所輔導的原住民有機農耕計畫,並結合新竹縣新豐鄉、湖口鄉、竹北市、橫山鄉七所國小,包括福興、和興、福龍、博愛、田寮、沙坑、大肚國小的學童營養午餐,每週提供一次有機食材的營養午餐。

有機食材的蔬菜類來自新竹縣尖石鄉的谷立(抬耀)、梅嘎蒗 (梅花),復興鄉的嘎色鬧(下奎輝),根莖類則來自花蓮鳳林的吉拉卡樣、富里六十石山的黑暗部落。先從每週一餐開始,讓學童認識有機食物的健康價值,進而實踐改善農業產區生態、減碳、公平貿易、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協助原住民部落發展。

於2008年3月開始提供學童每週一次的有機營養午餐外,還預定將舉辦系列教育推廣活動,使教師與學童認識有機農業的環保、社會意義。包括:

1. 有機營養午餐的提供

2. 「校園有機日」教育推廣

(1) 食譜製作與營養調配

(2) 「校園有機日」教案製作

(3) 教學手冊製作

(4) 教師研習

(5) 學童教育活動

3. 「校園有機日」產區有機農業教育訓練

4. 「校園有機日」產區及週遭環境生態調查

980806-mouthrev-500.jpg

image006

推展有機農業的「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Organic Agriculture Movement,IFOAM)認為,有機農業除了生態價值外,亦包含深層的社會及經濟價值,如強調公平貿易、友善動物的蓄養(資料來源:IFOAM Training Manual on Organic Agriculture in the Tropics , P.18):

相較於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現況,有機農產品常被視為中產階級消費或養生食材;然而,有機耕作與環境的互動,更是涵蓋台灣土地利用的大部分農地,更應該發展的走向;有機農耕不僅注意耕作區域的環境生態,也應涵養週遭生態的永續與生物多樣性。

「校園有機日」的部分產區所在地─石門水庫集水區,長年因農地超限使用,及農藥與化肥污染,不僅農地生態令人憂心,其影響層面甚至擴及下游水質,近年經過幾次颱風後,400萬居民飲用水安全的議題越顯嚴重。因此,藉由有機農耕的發展,希望開啟保育石門水庫生態的可能。

除了農耕與生態的關係外,食物的加工、運輸對環境的影響更在近年全球暖化問題上受到重視。全球的食物分配方式,已被認定是製造溫室氣體的一大元兇;因此,「農業在地化」的意義,除了試圖從全球化的食物生產分配體系,找尋糧食自主的模式外,更將在未來暖化議題中成生活實踐的部份。

此外,「校園有機日」強調其多重效益:包括將有機食品普羅化,使學童自幼便享有健康新鮮的食材,也藉由消費回饋至生產,支持原住民部落經濟,及原住民維護環境的角色,並實現農業在地化與公平貿易。

image008

三、「校園有機日-嘴巴革命」的深層價值

1. 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

目前農業仰賴大量農藥化肥,生產環境變差,造成土壤酸化等生態問題;高山農業中,化學物質的使用更容易流入水中,影響河流的生態。

石門水庫的環境問題更是社會高度的關注。2004年的艾莉颱風造成水庫濁度標高,桃園地區大停水對許多台灣人仍記憶猶新;到現在,每當颱風季節,台北縣、大桃園地區,共計約400萬的居民便憂心石門水庫飲用水的安全。

儘管政府提撥250億的預算整治石門水庫,但是多為工程導向,對上游集水區的管理問題仍缺乏整體的解決方針;包括山區農地的超限使用、農地大量的農藥與化肥污染水質、大量淺根系的竹林蔓延導致山坡崩塌、餐飲業者和ㄧ般家庭廢水處理不當等,皆相當棘手。

「校園有機日」的產區嘎色鬧、谷立屬石門水庫上游的集水區,其有機農業的生產,相對於破壞水庫的各種作為,更是在守護與改善當地環境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藉由學校有機營養午餐的推廣,打開有機農產品的通路,鼓勵集水區的有機農耕,改善農業生態及石門水庫集水區的復育。

2. 公平貿易

這七所學校有機營養午餐的蔬菜類來自新竹縣尖石鄉的谷立、梅嘎蒗、帛那外(抬耀),復興鄉的嘎色鬧,根莖類則來自花蓮鳳林的吉拉卡樣、富里六十石山的黑暗部落。學童的營養午餐,也支持了經濟弱勢的部落居民參與並有意願改變農業的生產體系。

這些供應食材的部落,在進行有機耕作上已有成果,不僅讓未經管理的土地成為孕育有機農作物的沃土,也改變當地經濟收入,漸漸尋回部落居民對原生土地的認同。「校園有機日」將繼續開拓部落農業生態與經濟發展的機會,希望結合原有的有機農業生產,建構屬於原住民完整而固定的有機農業產業體系,減少高山農業對環境的負荷。

3. 低碳、降低食物里程與促進社區支持型農業

強調地產地銷的「社區支持型農業」(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簡稱 CSA),在美國從1987年開始發展,到目前約有1,000多個社區支持型的農場。

社區支持型農業是讓生產者與消費者建立支持管道的一種方式,型態除了消費者購買農產品外,生產者也與核心消費者建立更深入的關係,消費者並可協助「社區支持型農業」網路的建構以及分擔農場的勞務工作。

在歐洲,更透過小學的午餐購買社區附近的有機農產品,不但能養成學生良好的膳食習慣,並可支持有機農業的發展;而且在地消費是節能減碳的生活方式,也就是珍古德博士所力促的「用心飲食—食物就是力量,吃可以改變世界」

校園有機日的嘴巴革命,不僅養成學童的膳食習慣,減少成年甚至老年因為不良膳食所引發疾病的健康成本和社會支出;同時透過綠色消費建構保育經濟的環境倫理,停止掠奪式的農業生產;是消費者與生產者的社會工程,也是保育生態環境的大地工程。

參考資料

1.http://news.sina.com/ch/phoenixtv/102-101-101-110/2008-06-28/19563023992.html

2.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A%AB%E5%9C%9F%E4%B8%8D%E4%BA%8C

3.http://www.seedsavers.org/

4.The Seed Savers’Handbook ,1993 ,The Seed Savers’Network

5. http://www.navdanya.org/

6. http://www.shumeifarm.tw/

7.土地利用七千年 民國八十一年五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中華水土保持學會編印

8. 全球變遷通訊(2006年6月),第五十期,台大全球變遷研究中心

9.吳東傑 台灣的有機農業,2006,遠足文化出版

10. 張英洪,農村環境惡化與農民環境權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zhinong.cn/data/detail.php%3Fid%3D6452&sa=X&oi=translate&resnum=10&ct=result&prev=/search%3Fq%3D%25E8%25BE%25B2%25E8%2597%25A5%25E4%25B8%25AD%25E6%25AF%2592*%25E6%25AD%25BB%25E4%25BA%25A1%25E4%25BA%25BA%25E5%258F%25A3*%25E5%2585%25A8%25E7%2590%2583%26complete%3D1%26hl%3Dzh-TW%26sa%3DG

11. http://www.rso.cornell.edu/nwaeg/

12. 許光輔 屏東有機農耕與慣行農法在生物多樣性的表現(未發表)

13.(http://www.befarmer.com/main/2007/12/post_1210.html

14. Training Manual on Organic Agriculture in the Tropics,2002,IFOAM

15. Vance Corum, Marcie Rosenzweig and Eric Gibson The New Farmers’ Market–Farm-Fresh Ideas for Producers, Managers and Communities, 2005,New World Publishing

16.永續農業—過去•現在•未來,1997,農業科學資料服務中心

17. Jane Goodall 等; 譯者:陳正芬 用心飲食 ,2007,大塊文化

18.Thom Hartmann; 譯者:馬鴻文 古老陽光的末日,2001,正中書局

嘴巴革命的相關報導

1. 96年7月9日,聯合晚報;7月10日,聯合報:石門水庫水質偏鹼

2. 96年11月25日,聯合報:一路排碳而來 真有好滋味?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99224

3. 96年12月,康健雜誌:當令在地美食

4. 97年1月2日,中國時報:黑暗孕育不日花 有機救生機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14092

5. 97年3月21日,大愛電視台:田埂上的春天(三) 有機農的春天

http://www.newdaai.tv/?view=detail&id=39625

6. 97年3月27日,公共電視台 下課花路米:校園有機日 推動嘴巴革命 http://www.pts.org.tw/php/html/followme/main.php?PAGE=DETAIL&FMENO=901

7. 97年4月21日,公共電視台 我們的島:原鄉有機夢

http://www.pts.org.tw/php/html/island/index.php?XPAGE=CONTENT&XPAENO=471&XPBENO=1140&XPCENO=

8.97年5月11日,自由時報 600學童營養午餐 尖石直購蔬菜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fr=yfp&ei=UTF-8&p=%E8%87%AA%E7%94%B1%2A%E5%B0%96%E7%9F%B3%2A%E5%90%B3%E6%9D%B1%E5%82%91

(本文作者為「綠色陣線」執行長)

(本文原刊載於2008年6月「律師雜誌」)

有機農產品管理法治化vs 有機產業政策的空白

而八月一日以後,應當會出現更多創意的農產品,如友善環境、無毒農業、自然農法、樸門農藝、永續農法、永續農耕、生物互動性農業,也就是有機農業的發展將進入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百家爭鳴並不一定讓真理越辯越明…

2009年的8月1日,是台灣有機農產品管理進入法治階段。

有機農產品進入法治管理是進步的,而且是必要的;但問題在於現階段的台灣有機農業是否有足夠條件進入法治管理?而政府除了祭出棍子,而蘿蔔呢?也就是法律工具和政策執行應該相輔相成,但現今卻是有落差。

法律訂個高標準,但執行面卻是低標準;如同老師的考題是高難度,學生平均得分偏低,不但影響學習意願,甚至造成逃學現象。

如宜蘭縣有些朋友為了規避「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他們所生產的農產品就稱為「友善環境」。宜蘭的「友善環境」,就如同花蓮縣政府的「無毒農業」,不管是「友善環境」或「無毒農業」,其實就是挑戰或規避「正統」的「有機農業」。

而八月一日以後,應當會出現更多創意的農產品,如友善環境、無毒農業、自然農法、樸門農藝、永續農法、永續農耕、生物互動性農業,也就是有機農業的發展將進入戰國時代,百家爭鳴。

百家爭鳴並不一定讓真理越辯越明,有時候卻是劣幣驅除良幣。我們擔心的是,邁向法治管理的有機農業,會不會發生揠苗助長,傷了台灣有機農業發展的元氣,枉費以法治管理發展有機農業的企圖。

前述的這些農業耕作方式,自然農法、樸門農藝、永續農法、永續農耕、生物互動性農業都是有機農耕的方式之一,也就是所謂organic farming的光譜裡。

而當以這些耕種方式所生產出來的農產品,可能無法被台灣主流的有機農業所接受,而必須靠著自家品牌招攬生意時;就凸顯台灣的「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是無法確實反應現代的有機思潮。

有機農業的開創者如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岡田茂吉,都以多元價值的觀點看待有機農業的發展,如史代納所提倡的是生物互動式農耕、人智學教育、自然醫學療法,岡田茂吉也強調農耕飲食、藝術文化和淨化療法的整合意義。

國際有機運動聯盟(IFOAM),針對有機農業的價值也強調社會、生態和文化的多元面向。

image002

「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產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上路後,農糧署大聲疾呼政府有補助農民的驗證費用,事實上這項措施以前就在施行了,但為何這項政策的成效有限?

也就是這幾年來,有機農業的發展策略不是以「如何發展台灣的有機農業」為戰略目標,而是以創造「台灣的有機農業驗證」商機為目的,連成功大學也加入有機驗證行列,可見驗證商機的未來。

無可諱言的農業生產的最終產品是會變成商品,但別忽略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效益,以及糧食所帶來的社會安全與穩定的功能,特別是有機農業在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上所扮演的角色是不能被忽略,但事實上是被人低估和忽視。

2009年七月,英國的研究機構公布了一項研究,指稱比較有機方法所生產的食物和一般傳統生產的食物,對於營養和健康並沒有特別的助益。針對這項研究,提倡有機農業的國際有機運動聯盟(IFOAM)和英國土壤協會(The Soil Association)都發表聲明表示嚴重遺憾。

在此並無意捲入這場紛爭,讀者可以在這兩個網站分享更直接的信息。

http://www.ifoam.org/growing_organic/2_policy/criticisms_misconceptions_main_page.php

http://www.soilassociation.org/News/NewsItem/tabid/91/smid/463/ArticleID/97/reftab/57/t/Soil-Association-response-to-the-Food-Standards-Agency-s-Organic-Review/Default.aspx

但英國這項研究紛爭給台灣有機農業發展有何啟示?我們台灣沒有這項紛爭,也就是我們對於有機農業的發展還沒有進化到有討論這項紛爭的準備和能力;換言之,對於有機農業我們還擅長於技術面,病蟲害防治、土壤培力、驗證管理,對於深層的有機意涵和哲學,談論和研究的更少了。

從政策的思考,有機農產品的法治管理暴露了:台灣的有機農業幾乎等同有機產品;但事實上卻無法迎上全面性的有機產業(organic industry)趨勢。以有機畜產而言,台灣也有相關的法規和驗證機構,但我們準備好生產有機畜產的相關環境和產業?一個最殘酷的事實,有機畜產所需的有機飼料是要從國外進口還是台灣自己種植?

另外有機產業所包括的有機水產、有機棉、有機保養品等。台灣的有機產業政策為何?

檢視台灣有機農業的發展歷史,近二十年來,光在驗證方面所出現的驗證標籤版本,就已經進入第四代了,也就是從早期以政府農改場為主的斗笠標籤,到民間驗證團體的個別標籤,而後又是政府和個別民間團體的雙標籤,八月一日起的政府版的台灣有機農產品標籤。

我們的驗證政策確實有了一些改變,但有機農業或是有機產業的整體政策卻是相當模糊,甚至可以說是空白的。

clip_image004clip_image005

更多關於有機農業管理辦法的文章,請閱讀:

(1)有機大戰來臨─我的有機,你的商機

(2)保障小農的有機栽培權─對有機管理辦法的修正意見

【徵人】身心障礙有機農業運動就業學程

近年來因疾病、意外或年老身體機能退化造成身心障礙人口逐年增加,如能輔導身心障礙者或照護者從事有機農業運動,一來可達運動復健效果,二來其生產農產品,滿足部分生活所需,產生自我成就。現今全球失業潮…

近年來因疾病、意外或年老身體機能退化造成身心障礙人口逐年增加,如能輔導身心障礙者或照護者從事有機農業運動,一來可達運動復健效果,二來其生產農產品,滿足部分生活所需,產生自我成就。

現今全球失業潮襲捲,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適應體育學系為提昇同學就業職場競爭力,向勞委會申請補助「身心障礙有機農業運動就業學程」,本學程邀集許多成功典範之實務專家蒞校授課,結合產、官、學寶貴經驗,大家把握機會報名修讀。

招收學員:
(一)本校三年級以上(含三年級,不含研究生)同學申請就讀
(二) (非職場實習部份)課程免費嘉惠畢業校友、身心障礙人士、失業無薪假或離職待業之社會人士分階段登記選讀。(每堂課以20人為上限)
費用:免費

報名請洽 http://ape.ncpes.edu.tw/job/index1.htm

綠色三書─綠色陣線2009新書介紹

《生物剽竊》、《大地,非石油》、《生物多樣性的早餐》這三本書的翻譯和出版,並無法且不能完全提供我們所面對問題的答案,相對的是,讓我們開始嚴肅的面對未來且願意用更理性、更有智慧、更負責任的實踐準則…

綠色陣線2009年新書介紹──《大地,非石油》、《生物剽竊》、《生物多樣性的早餐》

出版前言與三書概要

1492年,是世界圖像開始轉變的關鍵年代;事隔500年,我們對此仍未省悟,儘管後果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發展。

1492年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啟動大航海殖民時代的開端。

在1492年之前,人類的社會是君王專制,朕即國家;500年後,君王專制政體都被推翻了,被殖民的國家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也紛紛宣告獨立;然而取代之的是商業、資本、法律、政治,正常化掠奪與野蠻的行徑,統治與被統治的對立,未曾平息。

財團和政客取代了君王和殖民者,他們透過所謂文明的立法和協商,形成了新的霸權機制WTO,繼而推行專利權、零關稅等,將所有違反自由貿易機制的行為等同於貿易障礙;為了環境、人權等我們共同未來發聲的努力,絕對不能影響到既有勢力的財路,否則將遭受WTO的經濟制裁。

而這些文明的立法和協商,其背後的支撐力量卻仍然是古老的政治惡勢力和槍砲。只是政治惡勢力並非原始的部落或宗教長老,槍砲也不是大刀隊,畢竟我們離鑽木取火的年代已遠;而是核子武器、新科技的發明專利、快速且全球化的生產和銷售網絡,讓我們的嘴巴、我們的胃口、乃至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幾乎都被他們全包了。

地球的命運與人類的生活沒能在其中倖免。就如印度知名的生態女性主義運動者范達娜˙席娃(Vandana Shiva)在《生物剽竊──自然及知識的掠奪》(Biopiracy: The Plunder of Nature and Knowledge)一書中,揭開基改生物工程不欲人知的秘密。

在基因改造與專利權大行其道的時代,生命成為殖民的最終對象;大企業在世界各地進行生物探勘,尋找對其有商業利益的生命,施以基因改造技術,製成基改種子,並賦以專利權,藉由WTO裡的TRIPs(與貿易相關智慧財產權協定)保障這項專利權的商機。於是小農們為了購買昂貴的種子破產,而保障農民生存的種子卻由農企業掌控。繁衍萬物生命、孕育糧食作物的智慧又豈可為企業霸佔?

學物理的席娃不只是具批判力的知識份子,同時也是草根的實踐者,創辦了九種基金會(Navdanya),該基金會專注於保存九種印度人所賴以維生的糧食種子。九種基金會的宗旨:以生命的種子,取代死亡的種子;以希望的種子,取代絕望的種子;以自由的種子,取代奴隸和自殺的種子。

席娃在另一本著作《大地,非石油──氣候危機時代下的環境正義》(Soil not Oil: Environmental Justice in an Age of Climate Crisis),以更科學的證據論述全球化與工業化的糧食體系,以及工業化的農業生產,如何成為全球暖化的最大兇手。

《大地,非石油》論證著:現在我們用十大卡的卡路里來製造一大卡的食物,剩下的九大卡便製造廢棄物和污染;不僅如此,一般早餐的旅程甚至將近繞了地球一周。面對石油危機、氣候變遷,我們不能依賴靠化石燃料成長的糧食,而是必須發展有機、低碳與兼顧生物多樣性的永續農業。

她又論述著,我們對大規模農業等同高產量的迷思,依附的是農企業賦予的邏輯,熟不知大規模意味著高度的投入,對生態的浩劫只是我們不願承認,而仰賴高成本的耕作方式,小農早已無法負擔。

席娃在為《生物多樣性的早餐──破壞雨林的政治生態學》(Breakfast of Biodiversity: The Political Ecology of Rain Forest Destruction)所寫的前言中呼籲,以保護生物多樣性作為經濟生產的先決條件,且同時兼顧自然環境與人民生計;而環保運動亦不可脫離社會正義及人民生計的問題。

《生物多樣性的早餐》作者約翰˙范德彌爾(John Vandermeer)、伊薇特˙波費托(Ivette Perfecto),兩人皆為美國密西根大學農業生態學學者,這對賢伉儷和席娃也都是親身參與草根運動的知識份子。他們希望世人不要以「漢堡雨林」的簡單意象來理解熱帶雨林的複雜問題。

「由於我們總見樹不見林、把世界看作彼此隔絕不相聯繫的片段,當然也就很難看出把香蕉切片送進早餐碗裡的刀,和把樹幹切斷傾倒在林地上的鏈鋸之間,存在著關聯。」

兩位農業生態學者,批判的是世界體系的宰制;環保人士莫不將雨林與生物多樣性視為第一,但是一味地劃定保育區,便忽略了保育區外的政經結構與現代農業如何維持,甚至加速破壞地球的事實。若欲解決日愈嚴重的困境,則不得不正視小農維繫生態永續,並餵養人類的模式。

《生物剽竊》、《大地,非石油》、《生物多樣性的早餐》這三本書的翻譯和出版,並無法且不能完全提供我們所面對問題的答案,相對的是,讓我們開始嚴肅的面對未來且願意用更理性、更有智慧、更負責任的實踐準則,解答質疑,實現夢想。

身處台灣,我們思考WTO危及糧食安全的問題,也嘗試著有機農業突破目前困境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身為批判型的倡議者,我們願以最貼近土地的心情,學會和其他物種共存,當然也包括地球上的人類。

書籍內容簡介

一、《大地,非石油──氣候危機時代下的環境正義》

作者:Vandana Shiva  譯者:陳思穎  定價:150元

980626-landnotoil-360.jpg

1993年另類諾貝爾獎得主、知名生態女性主義運動者范達娜˙席娃2007年最新批判著作──

全球化與工業化的糧食體系,已經成為全球暖化的最大兇手!

現在我們用10大卡的卡路里來製造1大卡的食物,剩下的9大卡便製造廢棄物和污染!

不僅如此,一般早餐的食物里程甚至將近繞了地球一周。

面對石油危機、氣候變遷,我們不能依賴緊吃石油的糧食體系,而應發展有機、低碳與兼顧生物多樣性的永續農業,以回饋綠色大地生生不息的呼喚。

二、《生物剽竊──自然及知識的掠奪》

作者:Vandana Shiva  譯者:陳若盈、楊佳蓉  定價:250元

A

揭開基改生物工程不欲人知的秘密──

在基改工程、專利權大行其道的時代,生命成為殖民的最終對象,科學成為商業化的最佳手段;生命不再是生命,而是農企業得以不斷獲利的商品。

三、《生物多樣性的早餐──破壞雨林的政治生態學》

作者:John Vandermeer、Ivette Perfecto 譯者:周沛郁、王安生  定價:350元

A

並列兩幅畫面:把香蕉切片送進早餐碗裡,雨林的樹木慘遭鍊鋸切斷…

兩者看似無關,實則雖隔千里之遙,卻寓示了我們的生活與熱帶雨林頻受破壞息息相關。

本書分析熱帶雨林破壞的因果網絡,全球政治經濟聚焦於雨林牽絲攀藤的複雜關聯;娓娓道出主流保育計畫為何失敗,並主張維護貧窮權利、社會正義對熱帶雨林保護十分重要。

相對於主流保育思潮,本書提供了生物多樣性與社會基礎緊密相繫的洞見。

三本一套一次買齊,義賣價 800元

意者請將姓名、聯絡電話及email、地址、購買書籍與數量寄到gffront@gmail.com或傳真至(02)33225336

並於7/20前匯款至帳號:5289-01-001294-00

匯款銀行:彰化銀行 建國分行

戶名:綠色陣線協會

我們與您確認後 將於7/20日統一寄出

聯絡方式:(02)33225335

email:gffront@gmail.com

老木歐吉桑的無毒花生,就是這樣開始的……

對付蟲害用哇沙米和米酒到底有沒有用?我跟老木一樣不知道;有機種植不是口號,不是跟他說不要噴藥,不要化肥就可以了,還需要相關知識支援;我常想,如果老木歐吉桑會上網搜尋資料、會寫部落格,那肯定會非常不一樣吧!

2009年4月27日,早上,張羅孩子起床、吃早餐、上學後,老木(張木清)歐吉桑來到我家門口,站在門外說他要噴藥了,特地來通知我一聲。心想,不會吧~~腦子裡隨即開始打轉,該怎麼勸說他呢?老天怎麼星期一一早就給我出了這麼難的功課!

他的摩托車停在我家門前,待我走出去,他已經把他要噴的『藥』整齊地擺在地上給我看,喔!原來是塑膠瓶裝的米酒和哇沙米。著實鬆了一口氣,這戲劇性的轉折帶來的驚喜,接近讓我『破涕為笑』的程度。

980625-tudou-p1030641-360.jpg
老木歐吉桑用的『藥』:哇沙米和米酒

大概五年前(2005),外子和二位兄長抽籤決定如何分配父母留下的土地,我們抽中了『沙仔園』(沙地是也),在這之前的二年,這塊地是借給親戚種花生,剛好對方因為年事已高,不想種了,於是,興起自己種花生的念頭。

我們不用藥,不用化肥,人工除草,那時候還住在三星,回到這裡要半個小時路程。從來沒拿過鋤頭的我,第一天整地之後就累得感冒了,被我媽知道,很不以為然地叫我轉告他女婿:『愛吃土豆,一、二千箍去買,就吃Kah(得m̄-chai-iáⁿ(不知道)人,創啥物(幹什麼)要家治種!』

連續種了二年,讓我們家的土豆成為大家茶餘飯後的『笑柄』,因為沒有經驗,加上距離與諸多事務的因素,收成時幾乎都是在雜草堆中『找』花生,不過,當作勞動假期,動員我女兒班上家庭來參與,也留給大家許多美好的回憶。

社區裡老一輩的人笑我們,是因為結果看起來印證了他們最初的論斷:這種有機的方式,土豆種bē起來!

真的是這樣嗎?因為自己經驗過了,我知道,當然不是!於是,我開始連拐帶騙(這是做社造很需要的技術),勸說跟我感情比較好的老木歐吉桑改用這樣的方式種土豆。25年次的他,真的就這樣種了。(相關過程,請參閱文末之連結文章)

第一年的花生我自己先出錢全部收購,再找朋友購買分攤掉。還記得去找他估算價錢的那個晚上,我拿著紙筆一項一項問他投入的成本,用了多少錢,原本就不太想回應我這種方式的他,在問到工時多久時,直接回我說:『按呢我bē曉算,你就直接說要kā我買一斤多少錢就好啊!』

我堅持說一斤多少錢要能夠合乎他的成本,不能讓他賠錢,他才慢慢告訴我翻土花了多少工作天,種花生、拔草、拔花生、曬花生又花了多少工作天,其中拔草佔掉最多時間,他總共拔了七次,一次需要一個工作天。我把工時以100元估算加在整個成本裡,最後算出來一斤花生約98元。我跟他說那就算一斤100元好了。

那一年,其他一般有施藥、化肥的花生,盤商收購的價錢大約是一斤40元,聽到他的花生可以賣100元,他卻一點也沒有高興的表情,反倒充滿感慨地向我表示,庄裡大家種花生都是算『老人工』,種一種都是賠錢賣,因為工資都不計算在成本內。

我告訴他,台灣的農民就是長期被欺負(有『知識』一點的用詞是剝削),大家都在做賠錢的事,所以年輕人不願意務農,我們現在就是要付給農民合理的價錢,這樣才有人願意當農夫。

第二年,老木擴大種的面積,花生就由社區發展協會全數收購,今年是第三年,請羿嫻配合記錄過程,都貼在社區的部落格上。平時要除草、除蟲、施肥等老木都會通知羿嫻,今天剛好她要去台北出差,他才跑來找我。

P1030717
老木特地把肥料袋綁在土豆園入口,讓大家知道他用有機肥

穿上雨鞋,戴上帽子,拎著相機去老木的土豆園,路人經過,看他背著農藥筒在噴,都說:『不是說不噴藥的嗎?』,社區裡的人都知道他用了不一樣的方式種土豆。為了證明不是農藥,他還特地把噴頭靠近嘴巴喝,表示是安全的,好奇的我也試吃了,好像不怎麼辣,結果,老木不小心噴到眼睛,讓他有點不舒服,趕緊去沖洗。

P1030688
老木歐吉桑為了證明噴的東西是無毒的,示範了喝的動作要我拍照

對付蟲害用哇沙米和米酒到底有沒有用?我跟老木一樣不知道;有機種植不是口號,不是跟他說不要噴藥,不要化肥就可以了,還需要相關知識支援;我常想,如果老木歐吉桑會上網搜尋資料、會寫部落格,那肯定會非常不一樣吧!

延伸閱讀:

許無尾港遍地有機花生
港邊社區的部落格(請參閱土豆成長日記

當部落遇上「有機農業」

在一片「有機農業救部落」的風氣之下,我們不得不深思其風險:當原住民殷殷企盼有機農業能為他們帶來一線生機,毅然放下都市工作回鄉、將僅有積蓄投入添購設備、開墾土地,孜孜不倦重新拿起鋤頭……

蜿蜒山路上,天很藍、山很綠,原住民笑語依舊、風趣幽默好似流傳了千年;身心暢快地讓人想一輩子待在部落。帥氣黝黑的農夫、圓滾身材的農婦站在森林中稀有的平地上,拿著原始工具與石塊和貧瘠土壤奮戰,憑藉祖先傳承下來的智慧,適地適種,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近幾年「有機農業」風氣逐漸飄進部落。長期在原民部落從事醫療及教育的宗教社福團體體認到,不斷投入資源並不能解決原民部落的問題;健康、教育等問題的根源出於貧窮,貧窮的根源則出於產業困境。部落沒有工作!年輕原住民不得不出走部落,成為遊走都市邊緣的勞動者。

而近年平地社會「健康樂活」風氣盛行,對健康安全農產品需求日增;獨立隔絕的山地部落污染少、鄰田威脅低,加上原住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傳統,使原民部落在有機農業發展上看似占盡優勢;當然,最主要還是大家引領而望的市場潛力,讓部落對有機農業寄予厚望。

部落遇上有機的情形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有機會接觸一個正在申請驗證的部落產銷班,跟著他們上課學習有機農業相關知識、填寫驗證表格、內部稽核實習。我卻逐漸對部落與有機農業的結合心生懷疑…

也許是栽種著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作物,也許是出走部落已久與大自然疏離;這些農民面對有機農耕,就像完全無知的孩子:

「老師老師!那我那塊地可以種什麼?」

「老師,這是什麼病阿?要怎麼處理?」

看著專家頻頻叮囑農民什麼可以作、什麼不能作,我無法平息心中那股不對勁的感覺。事實上,農民們非常認真,每堂上課作筆記、仔細觀察作物,一有機會就請教農業專家,這樣的學習精神任誰都佩服;然而,背後動機他們也誠實地承認:一切都是為了生活!

不僅耕作辛苦、收成渺茫,看著她們吃力地填著工作紀錄表、資材領用表、農機具清洗記錄…,努力想要適應有機驗證的繁文縟節、三令五申,真不知該感動還是憐惜?

980402-aboorg-320.jpg
要作有機農業,必須學會許多紙面作業

我開始懷疑,原民部落發展「有機農業」到底處於優勢或劣勢?

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在世界的發展上,的確有其「自然」淵源;強調不使用化學資材污染環境、維護生態及友善大自然。但台灣的有機農業發展至今,卻似乎逐漸偏離了「友善環境」這一端,而偏向保障消費者「不要吃到農藥」!

事實則是,許多有機驗證規範在山地農業操作上造成困擾,例如:

1. 鄰田若為慣行生產,必須保留四公尺以上之隔離帶。

山地崎嶇、可以耕作的平地不大,若再保留換衝帶則實際耕作面積太小!

2. 必須盡量使用無藥劑處理之種子與種苗。

價格高、取得不易,必須到平地採買種子。

3. 農機具使用必須與慣行農業分開,或具清洗記錄…

原民部落「共用農機」之情形多,為了作有機必須花錢另購農機!

有機驗證法規幾乎完全是在保護有機農產品「不受化學污染」,保障消費者吃不到農藥,而不在乎整體耕作是否「自然」;諷刺的是,針對理應是最純淨自然的「野生採集」農產品,包括野菜、竹筍、野生動物肉品等,台灣目前的有機法規則沒有著墨,也不能納入有機農產品範圍。

相對的,那些大舉花費興建溫網室、購入工廠生產的有機肥料、研發昂貴生物資材等有機耕作方式,在現行體制下卻是實行得宜。

這樣看來,一旦有機農業淪為平地人主觀的法律規章、化身為填寫不完的表格與不近人情的規定,原住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性格就完全無從發揮,而更顯地笨拙無知了。除了一畦與世隔絕的土地與優於漢人的體力之外,原民部落發展有機農業,並不是處在優勢那一方。

clip_image002
部落發展有機農業,土地是一大問題

當然你可以這麼說,即便沒有優勢,原住民也可以透過認真學習,走上有機農業之路。但別忘了有機農業是個「風險指數」驚人的產業,從投入有機耕作到收支平衡是一漫長而渺茫的過程,大約七、八成以上的有機農民,都不是在經濟壓力下進行生產。苦哈哈的有機農民經常開玩笑:想要賺錢而頭腦清楚的農民,都不會輕易踏入有機!

因此,想要發展台灣現行的有機農業,與發展其他產業其實會遇上相同的困境,受限於教育水準、社會階級、經濟能力等,原住民仍然深深根植於邊緣,比一般小農更加弱勢。

在一片「有機農業救部落」的風氣之下,我們不得不深思其風險:當原住民殷殷企盼有機農業能為他們帶來一線生機,毅然放下都市工作回鄉、將僅有積蓄投入添購設備、開墾土地,孜孜不倦重新拿起鋤頭……是不是真的能從此安居樂業?

我們的大媽媽──訪素琴姐

看著阿伯跟素琴姐一行一動,即使是簡單物質生活,卻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樂在任何甘苦生活之中,過著桃花源般的生活。真的很喜歡素琴姐,在她身上看見人與人之間最親切、最自然的動人話語。

幾次拜訪素琴姐總是看見她忙碌身影。一到素琴姐家,看見素琴姐與阿伯兩人在客廳前吃力裁切紙張,原來夫妻倆正準備在黑糖包裝上貼上產品標籤,由於請人製作列印表格,必須自行一一裁切、貼膠帶,大夥見狀猜想兩夫妻一定蹲在這裡費上好一陣功夫了。幫忙接手,女工生產線馬上出現:貼標籤、裁剪,同時,阿伯與素琴姐也跟著忙碌起準備百香果汁與芒果給大家吃,甲仙兩天一夜的拜訪便從「吃」這件事開起了嘴。

住在五里埔的素琴姐八歲才搬住甲仙,小時候家裡貧困,必須到山上摘木耳來幫忙家計,從小就在山上幫忙農務,摘木耳、種樹薯、蕃薯,割竹筍等,幫忙扛起家裡生計,也因此錯失了就學機會。直到18歲與先生結婚,婚後夫妻倆人慢慢地存款,才開始有山地耕種。

起先以割竹筍為主,竹筍在早期六、七0年代以製作成筍乾外銷日本為主,市場價格一斤可達兩百塊的高價格,一早四、五點就得上山割竹筍,最高紀錄一天割筍可達十萬多斤,從山上人力挑擔到山下,直到晚上回來又得忙著剝筍、滾煮,每天晚上都是過十二點才休息,隔天一早又再上山,持續一個多月才能將竹筍收成完畢。素琴姐說當時賣筍乾的收入足以支撐一家生活,五個兒子的學費完全靠賣筍乾來度過。

想起這段往事,素琴姐說那個時期,上禮拜跟人家借的錢還沒賺回來,這禮拜兒子回來又是需要生活費。不過,八0年代筍乾製作技術逐漸轉移到大陸,台灣筍乾市場價格開始下跌,一斤兩百價格下跌一斤五十塊,而近來竹筍價格更是低迷,素琴姐說:今年即使竹筍收成少,收購價錢仍與去年相同,一斤僅四塊錢,連工錢都不夠。收購價錢由中盤商操控,小農面對低價收購的市場是無力反抗,無奈接受,也得另尋生存方式。

面對筍乾經濟利益逐漸吃力,素琴姐說還是得繼續割筍呀!也開始轉種梅子、香蕉等作物,素琴姐說她的梅樹種了十五年,直到這兩年來才有收成。而香蕉則於別人不同,一般種香蕉頂多只能收成兩年就必須重新栽種,素琴姐驕傲自己山上的香蕉到今年可是持續十二年的收成,不過,卡玫基颱風催毀山上的路,遲遲未能上山瞭解香蕉生長的實際狀況,素琴姐說目前就屬山上猴子們得知香蕉是否成熟,大概也是山猴們幫忙採收完畢。

談到自己多年以來耕種心得,素琴姐表示一直以來都是全心投入心血照顧這些農作物,儘管農作物收成並不多,但是不做的話,連一點收成都沒有,沒有耕種勞動自己也覺得不太習慣。

素琴姐另外種植少量的百香果與甘蔗,素琴姐說以前很窮,哪有錢可以買汽水、果汁,她跟阿伯就自己種果樹,曾經也種過檸檬樹,目的是自製果汁給兒子們當飲料喝,種植百香果動機也是如此,栽植才意外發現百香果不需要施肥、農藥,果實又漂亮、收成又好。有了一定的心得才讓素琴姐在去年開始大量種植。

而種植甘蔗則是一次回到先生嘉義老家,發現整條街家家戶戶都在做黑糖,引起素琴姐的興趣,自己也想要嘗試看看,透過朋友買栽苗種甘蔗,準備另起爐灶自己來製作黑糖。不過試驗幾次都失敗,最後請嘉義親戚教導火侯控制、如何把糖煮到有點黏又不會太黏,才慢慢有心得。

過程中要不斷在爐灶中捏起一塊糖放到冷水中冷卻試吃,徒手在高溫的鍋子裡捏糖試吃,旁人眼中總以為素琴姐真厲害,完全不怕燙,素琴姐說怎麼會不燙,起初徒手捏糖可是滿手燙傷,為了要成功煮出黑糖,再辛苦也不怕,慢慢地有了經驗與心得也就逐漸練就不怕燙的好身手。儘管煮黑糖是很費工、費時的一件事,素琴姐說她很喜歡做黑糖,即使失敗多次,只要一次成功她就有動力繼續下去,單純一句:「足生適」,加上從素琴姐與我們談起黑糖種種流露神情中,不難發現,素琴姐對於自製黑糖是真的相當熱衷且滿滿的喜愛。

980316-sister-360.jpg

從小開始幫忙務農到現在,幾乎一輩子都是與山生活著,素琴姐說小時候錯失讀書機會,日後工作時間她就喜歡聽收音機,透過廣播獲得各種資訊來彌補不識字的缺憾,也因此從收音機裡聽到有關有機農業的相關知識,未參加旗美社大有機農業課程之前,約略知道什麼叫有機農業,也會和兒子討論、商量農藥使用與否。

素琴姐提到去年開始大量種植百香果,不知是否幼苗本身有病蟲害,長得不是很好,於是她就使用電視廣告有機農藥-「農作發」來噴灑,結果兒子覺得不妥,認為廣告是否屬實值得懷疑,母子兩人的困惑無解,直到參加有機農業課程,素琴姐趁機詢問柯文賢大哥「農作發」宣稱有機藥劑的可靠性,得知「農作發」是一種菌類,確實屬於有機農藥才解決素琴姐心裡面的擔憂。

長期以來的耕種經驗,素琴姐說:種田是良心事業,她自己一直以來都認為使用農藥讓作物長得又快又漂亮對人體一定也不好,於是在山上種植的各種農作物是沒有施灑任何化學肥料、農藥等,若真有所需也以有機農藥為考量,素琴姐也就提到當初她決定參加有機農業課程目的在於想要知道如何使用有機方式來去除病蟲害。結果,一學期課程結束,最大的幫助不是解決病蟲害問題,反倒幫她自製黑糖找到銷售管道,也因為有機農業課程,素琴姐說上課時間除了與老師學習外,也許同學間相互交流訊息對她而言都是很有收穫的學習。

CIMG6434

在旗美社大的有機農業班,學習做木瓜酵素。

採訪幾位農戶,最貼近心裡便屬素琴姐家,待人總是如此熱情,喜歡她跟阿伯真誠的個性,直爽又開朗。明明兩人有計畫要做些什麼,看見他人需要幫助,沒有第二句話就放下自己的工作,幫忙整理受災家園、採收果樹,而自己山上的作物遲遲未能前去關心,只有在這個山頭的路上遠望自己山上的狀況,暗自擔心著。看著阿伯跟素琴姐一行一動,即使是簡單物質生活,卻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樂在任何甘苦生活之中,過著桃花源般的生活。

P7270363

素琴姐與先生。

真的很喜歡素琴姐,在她身上看見人與人之間最親切、最自然的動人話語。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