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農業風險分攤機制

過去的統計資料,天然災害補助金額只占總損失金額的一○%,亦即此次一四○億元的農業損失,農民從現行辦法中所獲得現金補助金額可能不到十四億元。舉例,現行補助辦法規定每公頃果樹補助六萬元,以這次損失最嚴重的高雄和屏東的香蕉為例…

根據農委會不斷的上修數字,目前的農業損失已超過一四○億元,其中以漁產損失四十一億元最高,其次為農作物損失三十七億,再來農田損失十九億元,畜產損失十三億元,農業設施損失二億元。這次莫拉克颱風所造成的農業損失極為慘重,許多農民真是欲哭無淚。

過去的統計資料,天然災害補助金額只占總損失金額的一○%,亦即此次一四○億元的農業損失,農民從現行辦法中所獲得現金補助金額可能不到十四億元。舉例說,現行補助辦法規定每公頃的果樹補助六萬元,以這次損失最嚴重的高雄和屏東的香蕉為例,每公頃的生產成本高達四十萬元,補助金額和生產成本相差太大,現行農業天然災害補助辦法已難以因應此次農業部門的損失。

再加上這次災害集中在主要農業產地,農產品與重要種源之供應都受到嚴重衝擊,使得農產品市場的價格居高不下,且可能達數周甚至半年以上。故針對這次莫拉克颱風對國內中南部地區農業的影響,我們提供底下的建議。

首先是提高農業災害補助的水準。提高農業補助金額的原因有三,第一,這次受災狀況主要是大量土石、泥流所造成的農地與魚塭流失或不堪使用,與以往的淹水或風災所造成之作物泡水或倒伏不同,這些農田魚塭要恢復到可生產之狀態並非個別小農戶可以獨立負擔,亟需外界或政府之協助。

第二,農委會雖已上修農業災損至一四○億元,其實真正損失可能遠比這個數字高,主要原因在於這個災損數字並未包含災後之整地清理、泡水後不堪使用之機器資材、或因道路不通、橋樑斷裂所造成後續無法運送或立即恢復生產的間接損失。

第三,如農委會提高農業補助水準,將有助於農民立刻進行復耕,進而穩定國內的農產品市場價格,減輕眾多消費者與餐飲業者負擔。我們認為此次農業災害的損失不宜以過去的農業天然災害的補助辦法來辦理,希望政府能針對災區實地的需要並掌握時效性,撥出特別預算與人力來做好災後重建之處理。

其次是農業風險分攤機制的設立。農民是看天吃飯的高風險之生產者,因為農產品消費及生產的特性,風調雨順時,產量大增,而價格卻大跌,當災害發生時,卻血本無歸,因此須要政府的介入來分散這些風險。目前政府的「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雖可以提供一些幫助,但面對像莫拉克這樣的世紀巨災,事實上效果極為有限,對於災後的重建工作更是無法發揮功能。

再者,隨著全球暖化,類似異常氣候與災害發生之頻率與強度將會有增無減,在科技水準尚無法在事前完全掌握天候資訊下,政府實有必要研擬可長可遠的風險分攤機制,較可行的方式應是農業保險。以日本和美國為例,皆有農業保險的機制來幫助農民分散天然災害風險。

台灣雖然幅員很小,但以莫拉克颱風所造成的災害集中於南部與東部為例,南部與台東的農漁民雖有重大損失,但是中北部的農漁業者則不受影響,甚至還可因農產價格的上揚而獲利。

若平時農漁民能透過各鄉鎮農會體系,全體加入天然災害之保險體系,在災害發生時也可透過保險基金來支應後續之重建費用,而不必完全仰賴政府的救濟。另一方面,政府也可透過此一保險體系來建立生產登記制度,瞭解農漁民之生產面積與狀況,做為規劃各種風險分散(如種源種苗之生產)與產銷調節之根據。

(陳吉仲為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特聘教授,張靜貞為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本文轉載自8月25日中國時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