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斗六百年古剎真一寺,面臨廟身安全與文化保存的兩難,於地方引起爭議。以下文章為雲科大同學對真一寺的介紹,目前縣府文化處與相關專家學者,於今日(2月4日)與寺方討論真一寺未來命運,唯目前尚無具體結論(今日協調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斗六市的百年古剎真一寺(原名:真一堂),是斗六市區內唯一僅存的一座齋教寺廟,廟貌古色古香的真一堂創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如今卻面臨拆除的危機,地方人士均感極為不捨,而雲科大的師生們聞訊也都相繼前往關心及記錄。
位於斗六市永樂街底的真一寺,創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供奉觀音佛祖,原名真一堂,日治時期改名為「真一寺」,屬於齋教先天/龍華派。原本初創時的位置是在斗六圓環附近,日治時期香火鼎盛信眾日多,宣教場所漸感不敷使用,遂於日治昭和十一年(1936)遷建於永樂街現址。如今的真一寺主體建築已有七十多年,廟內還保留著日治時期三合院建築形式以及牆壁浮雕、剪黏彩繪等傳統建造工法技術。
據真一寺劉秘書說:「當初興建真一寺是因為地主張長源先生想給沒嫁娶的子女一個養老的地方,讓他們可以不愁吃住直到百年,張老爺並捐出私人土地做為寺產。以前極盛時期,真一寺內曾經有一百多位出家與在家眾一起吃大鍋飯的場面,現在寺內連住持僅剩下兩、三個人。」從當初鼎盛的狀況到現在寥寥無幾的景況,景物依舊人事已非,劉秘書言談間也不勝感慨。
劉秘書進一步解釋,真一寺歷年來多次大地震造成損壞,因而殿堂經過多次整修而成今貌,但常因下雨而屋頂漏水且日益嚴重,寺方多次請人修繕,但成效不好,因而決定啟動重建工作。
劉秘書為我們這批前來關心真一寺的雲科大學生作導覽簡介,真一寺格局分為前殿與後殿,前後殿間內埕兩側則是類似民宅的廂房建築,廟右廂後方則是信眾安置的祖先塔位。一進前殿兩邊各有九位羅漢雕像,合在一起則為「十八羅漢」,在羅漢像下方各多供奉了一尊神像,劉秘書表示,齋教屬佛教中的一支,寺中供奉的神祇都是從中國大陸傳過來,但在大陸寺廟中可能沒有供奉這兩尊神像——土地公跟灶神,真一寺就像家族大融合一樣,台灣齋教融入了當地的民間信仰。
日治昭和十一年(1936)起,日本在台灣實施皇民化運動,除了廣建日本神社外,並開始催毀台灣傳統信仰及拆除各地廟宇,並將之美名為送神佛上天,台灣各地方郡守因對地方感情不同而執行拆廟政策時也寬嚴不一,有的嚴格有的寬鬆,斗六沒那麼幸運,在斗六郡守中松乙彥嚴格執行下,斗六郡拆廟達成率是百分之百,幾乎所有的舊廟宇都被拆光了,當時因為日人信佛,只要是掛上「佛寺」名稱的廟宇建築就不會被拆,真一寺因而得以在皇民化浩劫下保存下來。因此在斗六要找出一座比真一寺更古老的的廟宇真的很難,斗六郡寺廟多是在光復後重建,光是這一點真一寺就值得加以保存。
真一寺因年久失修、漏水嚴重,寺方決定要拆除重建,跟真一寺一起成長歷經數十年歲月的斗六地方人士得知後雖極力爭取保存但卻使不上力,因為真一寺屬於私人產業,管理委員會的決定外人無法干涉。
對於搶救保存真一寺這件事,同學們站在歷史古蹟保存的角度,都希望真一寺可以原樣原地保存不要重建,但劉秘書也無奈地表示:「學佛的,就是要想開一點,不可執著。」劉秘書並告訴同學,歡迎大家有空來真一寺參觀並拍照、攝影或寫生作記錄,因為再不久可能就看不到真一寺目前的面貌了。
(作者陳玉卿為雲科大營建系二年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