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旅行事誌-台南水道水源地 (2) 山仔頂淨水池

「原台南水道」2005年9月公告為國定古蹟後,從此「原台南水道」的命運就隨著公文到處旅行。今年五月開始陸續發生「鑄鐵通氣管罩」遭竊的事件,6月22日見諸報章,這才又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似乎,這是所有古蹟的宿命!

編按:本文為作者歷史建築旅行記錄系列之「原台南水道水源地」之2(之1請點選這裡閱讀),文中藍色字均為可點選觀賞的圖片,請大家記得動手閱讀!

─────────────────────────────────────────────────────

原台南水道」國定古蹟的另一部分「山仔頂淨水池」,位於「水道水源地」南面的坡地高點。水源係抽取的曾文溪表層水經沈澱、過濾、淨化之後,經由唧筒加壓送水室加壓,以兩條14吋的鑄鐵管輸送至山仔頂淨水池中儲蓄,後再轉由淨水池左右二條20吋的鑄鐵管,採用高低落差的重力原理,將水輸送至台南市街。

在進入「山仔頂淨水池」前,山腳下有一幢「量水室」磚砌建築,雖然閒置荒廢但灰泥簷線、雨遮托座裝飾無礙於與紅磚產生的對應美感。「山仔頂淨水池」的功能乃儲存與配給已過濾的清潔水,所以必須有完整的覆蓋以防止日光照射與雨水的污染,週邊林蔭繁茂,主體建築又為仿石砌外飾左右又有兩座圓頂翼樓,遠眺仿如一座防衛堅固的小型城堡

990627poolhigyfudsc_2448-45.jpg
舊台南水道水源地之山仔頂淨水池 (正面主入口)

「山仔頂淨水池」採雙池儲存,水池採半地下室開挖,為方便管理主入口與中央通道設於中軸線上池上左右兩端各設置水質檢驗室(仿如左右防衛翼樓)通道後方設抽水室三角山牆上塑有「南水」標誌文字。淨水池均為鋼筋混凝土建築,外牆與門窗均採仿石砌外飾,圓拱中崁拱心石砌,簷柱並放大尺寸處理,營造出堅定穩健的建築風格。 淨水池上方覆土與植披約90公分,並設有59個鑄鐵通氣管柱,陣列整齊,功能與工藝兼具,更是令人驚歎

「山仔頂淨水池」環境清幽,林木密佈,可有效恆定淨水池水溫,避免水質劣化。且「淨水池」為水道供水系統中的最末端與使用端的關係密切,在水源與軍事安全的考量下,更必須選擇茂盛樹木或竹林的山區作為掩體,並可避免人為的破壞,傳統上均為禁止進入的管制區域。

「原台南水道」2005年9月公告為國定古蹟後,11月13日台南縣政府風風光光舉辦了一場「升格禮讚」,活動後「原台南水道」的文化支票滿天飛,但從此「原台南水道」就隨著公文到處旅行。今年(2010年)的五月份開始陸續發生「鑄鐵通氣管罩」遭竊的事件,6月22日見諸報章,這才又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只是不知道這次「熱度」可以維持多久?似乎,這是所有古蹟的宿命!

█ 請參考延伸閱讀:
臺灣日治時期水道設施與建築之研究(成大建築學系/劉俐伶碩士論文)。
上水道於城市近代中的角色變遷-以台南水道發展脈絡與轉型為例(台大城鄉所/李宛諭碩士論文)。
台南水道~山上水源地
台南縣文化處-原台南水道
文建會文化資產個案導覽-原台南水道
自來水第六區管理處
濱野彌四郎(1869-1932)

保留南柵門渡船口,找回洪氾平原

美濃環保聯盟林英清表示,台灣河川的問題出在管理,森林才是水的故鄉,不是把水泥高牆築起就可以治水。而82年美濃溪由於水庫案「升」為省級河川,後改至中央所管,美濃河道整治向來都有美濃水庫洩洪道的疑慮存在…

 「就算是古蹟也可以被撤銷,旗山卵石護岸就因為妨礙治水被撤銷古蹟」;「你們應該承認美濃去年莫拉克沒有淹水的那麼嚴重應歸功於河岸整治工程」。七河局工務課長許朝欽在三月四日主持「美濃河道整治請保留南柵門等沿線古蹟」民間社團座談時如是說道。

990505hechuazhrli-400.jpg
治水築高牆?河道比路面高!汛期來如同帶狀水庫!

這場座談由美濃愛鄉協進會、美濃環保聯盟、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美濃愛鄉文教基金會聯合發文,要求七河局重新規劃治理法線,避免損害已有百年歷史以上的南柵門渡船口以及東門庄頭伯公等沿線古蹟。七河局包含規劃課、工務課等多位人員列席參與,並邀請文化局、美濃客家文化中心共同與會。七河局攤開工程圖,依水橋、美濃舊橋、南柵門、東門庄頭伯公等順序討論。

clip_image002[12]
工程是百年的責任,更要審慎考量。日人精神,百年工程。

由於美濃舊橋強度與高度均符合規定,沒有改建需求,且與水橋同樣已列為縣級古蹟,因此並不會受到影響;東門伯公雖以列為古蹟,然拜壇部份仍在河川治理法線內,可能會被切除。而南柵門渡船口由於沒有古蹟的護身符,工務課長許朝欽說那就得依水利法,但地方提出這樣的聲音,而且面積不大,可以回去算算看治理法線是否可以閃得過;

但他也語帶「提醒」表示旗山卵石堤防雖於96年5月 10日被公告為古蹟,但由於「妨礙」河川治理,七河局提出告訴,法院於97年12月判決水利署勝訴,八八風災之後已不具古蹟身份,但整案還在監察院中審查。為此高縣文化局王小姐相當憤懣,雖口口聲聲表示可以協調,但七河局凌人的姿態卻令人不能認同。

clip_image002[6]
三洽水字會合? 流率流速精算?

美濃78歲的畫家曾文忠老師說,南柵門渡船口在過去扮演重要的經濟角色,過去從此處將運貨物運至東港並轉運至大陸交換,見證著美濃第一街永安街的繁榮歷史;阿彌陀佛碑則是他的父親倡議設立,保佑擺渡平安之意,已經與美濃的生活密切相關。

clip_image002[8]
阿彌陀佛碑

clip_image002[10]
南柵門渡船口

美濃環保聯盟林英清表示,台灣河川的問題出在管理,森林才是水的故鄉,不是把水泥高牆築起就可以治水。而82年美濃溪由於水庫案「升」為省級河川,後改至中央所管,美濃河道整治向來都有美濃水庫洩洪道的疑慮存在,並建議應將河川管轄回復地方所有,創造社區共治而不是中央集權。

美濃先民依背山面水的紋理興建家屋,沿美濃溪建立第一條永安街,永安之名即取「永久安居」之意,建庄二百七十年來未聞淹水,若是淹水區歷史上早有明證,但淹水紀錄卻是從94年6月從連日豪雨開始一路至今。

因此美濃農村田野學會溫仲良提醒七河局需注意美濃這幾年的淹水其實與河道整治有關,過去金瓜寮、手巾寮(即國道十號終點)一帶即為天然的洪氾平原,從94年12月水規所《美濃溪治理規劃報告》開始,美濃溪由南方平原一路往上游整治,淹水區域也一路往北,恰有不謀而合的時間性。

當日經過二個多小時的討論,一個多月以來,也曾接獲不少民眾反映,包含一位林姓民眾表示,針對河川整治曾多次遞交陳情書與七河局、水利署等多個單位十年,然一直未獲滿意答案。美濃水患自救聯盟發起人邱國源則表示,美濃淹水問題歸因於三個因素:

(1) 旗山溪床高於美濃河床約9米,對美濃溪形成倒灌效益;

(2) 手巾寮農場等天然滯洪池的消失;

(3) 堤防不斷地水泥化與加高阻隔水流往洪氾區補注。

因此美濃水患自救聯盟也支援旗山社團監督河川治理工作,林英清表示,未來也希望旗山可以支援大樹,透過點的連結將民間監督的力量連結起來。

永安老街沿美濃溪而建,沿線的文化景觀與古蹟保存與美濃溪流整治息息相關;而美濃淹水也與中圳埤面積縮減、堤防阻隔溪水往天然滯洪池補注等相關。整個永安老街與美濃溪的整治應整體規劃,政府相關部會能跨部會溝通,不應切分工程、文化各自獨立與競爭關係,然這些都有待社區居民更多的參與、討論,以居民的生活經驗形成更大的力量連結,才能撼動「專業者」僅以工程治水的傲慢思維。

(本文作者任職於美濃愛鄉協進會)

真一寺面臨重建─斗六珍貴史蹟即將消失

真一寺因年久失修、漏水嚴重,寺方決定要拆除重建,跟真一寺一起成長歷經數十年歲月的斗六地方人士得知後雖極力爭取保存但卻使不上力,因為真一寺屬於私人產業,管理委員會的決定外人無法干涉。

編按:

斗六百年古剎真一寺,面臨廟身安全與文化保存的兩難,於地方引起爭議。以下文章為雲科大同學對真一寺的介紹,目前縣府文化處與相關專家學者,於今日(2月4日)與寺方討論真一寺未來命運,唯目前尚無具體結論(今日協調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990204-4cd2d95d9598-400.jpg
斗六真一寺牌樓及外貌

斗六市的百年古剎真一寺(原名:真一堂),是斗六市區內唯一僅存的一座齋教寺廟,廟貌古色古香的真一堂創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如今卻面臨拆除的危機,地方人士均感極為不捨,而雲科大的師生們聞訊也都相繼前往關心及記錄。

位於斗六市永樂街底的真一寺,創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供奉觀音佛祖,原名真一堂,日治時期改名為「真一寺」,屬於齋教先天/龍華派。原本初創時的位置是在斗六圓環附近,日治時期香火鼎盛信眾日多,宣教場所漸感不敷使用,遂於日治昭和十一年(1936)遷建於永樂街現址。如今的真一寺主體建築已有七十多年,廟內還保留著日治時期三合院建築形式以及牆壁浮雕、剪黏彩繪等傳統建造工法技術。

真一寺日治時期浮雕彩色面磚00
真一寺後殿石碑底座的彩色浮雕面磚是日治時期的建築材料

真一寺前殿樑柱上的彩繪,取材自西遊記的「火燄山下」
真一寺前殿樑柱上的彩繪,取材自西遊記的「火燄山下」

據真一寺劉秘書說:「當初興建真一寺是因為地主張長源先生想給沒嫁娶的子女一個養老的地方,讓他們可以不愁吃住直到百年,張老爺並捐出私人土地做為寺產。以前極盛時期,真一寺內曾經有一百多位出家與在家眾一起吃大鍋飯的場面,現在寺內連住持僅剩下兩、三個人。」從當初鼎盛的狀況到現在寥寥無幾的景況,景物依舊人事已非,劉秘書言談間也不勝感慨。

劉秘書進一步解釋,真一寺歷年來多次大地震造成損壞,因而殿堂經過多次整修而成今貌,但常因下雨而屋頂漏水且日益嚴重,寺方多次請人修繕,但成效不好,因而決定啟動重建工作。

真一寺後殿前方的佛像據說是日本人留下來的
真一寺後殿前方的佛像據說是日本人留下來的

劉秘書為我們這批前來關心真一寺的雲科大學生作導覽簡介,真一寺格局分為前殿與後殿,前後殿間內埕兩側則是類似民宅的廂房建築,廟右廂後方則是信眾安置的祖先塔位。一進前殿兩邊各有九位羅漢雕像,合在一起則為「十八羅漢」,在羅漢像下方各多供奉了一尊神像,劉秘書表示,齋教屬佛教中的一支,寺中供奉的神祇都是從中國大陸傳過來,但在大陸寺廟中可能沒有供奉這兩尊神像——土地公跟灶神,真一寺就像家族大融合一樣,台灣齋教融入了當地的民間信仰。

真一寺後殿前右廂房是傳統的閩式建築
真一寺後殿前右廂房是傳統的閩式建築

日治昭和十一年(1936)起,日本在台灣實施皇民化運動,除了廣建日本神社外,並開始催毀台灣傳統信仰及拆除各地廟宇,並將之美名為送神佛上天,台灣各地方郡守因對地方感情不同而執行拆廟政策時也寬嚴不一,有的嚴格有的寬鬆,斗六沒那麼幸運,在斗六郡守中松乙彥嚴格執行下,斗六郡拆廟達成率是百分之百,幾乎所有的舊廟宇都被拆光了,當時因為日人信佛,只要是掛上「佛寺」名稱的廟宇建築就不會被拆,真一寺因而得以在皇民化浩劫下保存下來。因此在斗六要找出一座比真一寺更古老的的廟宇真的很難,斗六郡寺廟多是在光復後重建,光是這一點真一寺就值得加以保存。

真一寺劉秘書在前殿為同�導覽解說
真一寺劉秘書在前殿為同學導覽解說

真一寺因年久失修、漏水嚴重,寺方決定要拆除重建,跟真一寺一起成長歷經數十年歲月的斗六地方人士得知後雖極力爭取保存但卻使不上力,因為真一寺屬於私人產業,管理委員會的決定外人無法干涉。

對於搶救保存真一寺這件事,同學們站在歷史古蹟保存的角度,都希望真一寺可以原樣原地保存不要重建,但劉秘書也無奈地表示:「學佛的,就是要想開一點,不可執著。」劉秘書並告訴同學,歡迎大家有空來真一寺參觀並拍照、攝影或寫生作記錄,因為再不久可能就看不到真一寺目前的面貌了。

(作者陳玉卿為雲科大營建系二年級學生)

成為重要聚落之後(1)

澎湖望安花宅是臺灣非常重要之離島聚落典型,除國內學者持續進行調查,並入選為「世界文化紀念物基金會」(World Monument Funds,WMF)之2004年百大瀕危遺址(Lists of 100 Most Endangered Sites)之一。

澎湖望安花宅是臺灣非常重要之離島聚落典型,除國內學者持續進行調查研究外,並入選為「世界文化紀念物基金會」(World Monument Funds,WMF)之2004年百大最值得關注及保存的文化紀念物(Lists of 100 Most Endangered Sites)之一。

花宅居民為積極推動聚落保護,在2005年1月正式成立「台灣花宅聚落古厝保存協會」(以下簡稱「花宅協會」),並陸續執行小型性之社區營造工作,2007年6月實地考察日本沖繩石垣島,有關生態旅遊之獨特經營模式,亦引發同為離島之花宅居民的諸多想像與期待。

「望安花宅」已於2006年12月27日依據文資法正式公告登錄為「聚落」,目前正由文建會進行「重要聚落」之審議程序。2008年1月27日於高雄市舉辦第一場公聽會,將於4月份回到社區舉辦第二場公聽會。很有機會成為全國第一處「重要聚落」,備受各界關注。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簡稱「文資法」)第26條規定「私有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之管理維護、修復及再利用所需經費,主管機關得酌予補助」,主要考量聚落與常民生活息息相關,希望能於不破壞既有文化脈絡的前提下推動,並期盼透過修繕經費之部分補助,提高在地居民之責任心及參與感。

此外,文資法第34條規定「為維護聚落並保全其環境景觀,主管機關得擬具聚落保存及再發展計畫,依區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國家公園法等有關規定,編定、劃定或變更為特定專用區」,亦即完成登錄後,並不宜貿然推動聚落建物及景觀風貌等營繕工程,而應優先依據個別聚落屬性及在地居民意見,進行整體保護機制與長程營運策略之研議及探討。

舉例來說,過往傳統民宅之營造方式,多由屋主與匠師共同討論與規劃,後續營建過程,屋主及其家人亦經常協力參與其中。因此,未來聚落修繕工程,是否也可仿此模式,在滿足文化保存目標,並排除安全顧慮等條件下,由具備文化資產實務經驗之建築師及傳統營造匠師,結合屋主及社區居民,乃至其他熱心義工等共同執行,藉此提高在地居民之價值認同,並降低保存維護工作與日常生活需求乃至後續營運管理之相互衝突。

再者,聚落保護首重社區居民之參與及投入,但以花宅為例,目前仍然居住於社區者,僅剩老人與小孩,前述花宅協會成員,多已搬遷至馬公或臺灣本島,未來能否鼓勵更多離鄉居民經常性的回返家鄉,甚或援引日本沖繩竹富島或石垣島之相關經驗,建構居民常住於此之支持條件及發展基礎,將是未來聚落保護能否落實執行之重要關鍵,值得大家一起來思考。

image001
花宅仍保有傳統聚落格局及空間配置,但部分建築卻因年久失修而毀壞嚴重。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