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中興] 從保存[光復] 談起…

同樣是1956年,台灣從光復新村到中興新村的「省府新市鎮」,是見證一個在殖民、戰爭苦難後,竟然許多不同省份的人可以集結在一起,貢獻不同力量,建造讓台灣可以安定這麼久的新村。在縣市升格合併之際,我們又將如…

省府中興:喪失動力的中台灣引擎

這一陣子,在驅車駛入南投中興新村入口椰林大道之前,有地方人士豎立起了巨幅廣告,斗大的字眼寫著「留住中興,再造榮景」。沒有署名,沒有說明,只有在討論高科技園區如何進駐中興之際,透露出地方對於中興新村的轉型發展,充滿的不安與疑慮。中興新村因疏遷省會而誕生,也因為廢除省府而式微。精省十年,省政府中興新村宛如是凍結的時光膠囊,但中台灣的區域發展也因精省而趨於停頓。

相較於中興新村轉型發展議題的動見觀瞻,他的兄弟:「霧峰光復新村」往往就不為人知了。光復新村在台灣省議會附近,921地震後成為緊鄰霧峰「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的社區,總面積9. 8公頃。光復新村是一個小型的中興,其歷史價值在於「先有光復,才有中興」。在縣市升格合併後,「中興新村如何轉型?」作為區域發展重要議題之際,光復新村存廢與否,自然更加不容忽視。

台灣省政府中興新村的特殊風貌,反映著台灣在二次大戰戰後對於「理想國度」的想像:從空間型態到社會制度。省政府是中興新村,而光復新村是中興新村的先期計畫:也就是這個「理想國」工程初步嘗試,是技術上的實驗,也是想像上的原型。儘管處境不同,這二座台灣戰後地景的重要型態,都正瀕臨改變與消失邊緣。

區域發展三部曲:1887台灣省城、1957省府疏遷、2009縣市合併

「襟山帶海,控制南北」,說明了劉銘傳對於對台中地理位置的看法。台灣行政區域整合朝向「三都十五縣」,「中都」是否有機會成為台灣的新首都,是值得深入討論的議題。

明清時期,在台南觀點下,台中是蠻荒之地,直到1887年才出現在台灣地圖上。1885年台灣建省,1887年劉銘傳將台中建為省城,在此之前中部地區只有霧峰林家。但1895年日本人將台灣總督府設於台北後,台北從此成為台灣的權力中心。

1908年鐵路全線通車,台灣才成為一體。台中作為台灣權力中心只有十年,這十年的遺蹟在台中神岡,即筱雲山莊與摘星山莊。這個遺跡本身是個櫥窗,展示台中在台灣歷史發展裡不可忽視的十年。

直到1956至57年將「台灣省政府」疏遷至中部,台中地區才又重回到台灣的權力核心。在這歷史脈絡下,省政府光復新村、中興新村、黎明新村的位置將不容小覷。尤其台中縣市合併升格後,台中地區的城鄉風貌將會有大幅變化。因此,霧峰「光復新村」將是見證台灣中部區域發展重要的歷史櫥窗。

市鎮規劃的躍進:理性分析、系統規劃、花園城市

台灣大部分城市是延續日本殖民50年所建立起來的,包括都市計畫法規與治理,並延續使用至今。戰後,有部分規劃是由美國人主導或協助完成,為台灣空間發展帶來新的元素,從都市規劃與歷史保存的角度,都是值得保留的重要見證,例如陽明山山仔后、台中市土庫一帶的美軍宿舍。

從1956年起基於防空疏散與城鄉平衡考量,將省政府從台北疏散至中部辦公,台灣才有第一次靠自己的專家學者,以專業、技術與努力規劃出來的「新市鎮」。這個「省府新市鎮」的內涵,包含了市鎮規劃的創新作法:

1. 考察英國的「花園城市」(Garden City)的概念,以及美國人對於生活密度的看法,規劃設計成一個舒適宜居的城市。

2. 首度以理性分析方式,進行系統性規劃,包含道路層級、管線、公共設施、廳舍、房屋配置等。

3. 省府新市鎮規劃有個著名的下水道工程,即雨水與家庭污水分流的系統,與管線地下化的概念。因此,光復新村「污水下水道」與「污水處理廠」,更是台灣衛生下水道發展史的開端。

這是在台灣土地上的重要實驗。這項工程從政治功能的「遷都」到空間功能的「市鎮規劃」,都展現出無比魄力,象徵著昔日國民政府從「反攻復國」到「建設台灣為模範省」的政策轉向。

開啟「世界文化遺產」新視野

巴西在建國一百多年後決定遷都,1956年從里約熱內盧,挑選了一個新的首都–巴西利亞(Brasilia)。而在1986年,聯合國UNESCO主動把當年那份巴西新首都藍圖,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同樣是1956年,台灣從光復新村到中興新村的「省府新市鎮」,是見證一個在殖民、戰爭苦難後,竟然許多不同省份的人可以集結在一起,貢獻不同力量,建造讓台灣可以安定這麼久的新村。在縣市升格合併之際,我們又將如何思考這段台灣遷都史的歷史定位呢?

980808-guangfusetting-500.jpg
光復新村原始配置圖(全區)。這張台灣市鎮規劃史的文化瑰寶,我們有將其視為世界文化遺產嗎?
(作者為搶救光復新村行動聯盟成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