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環境資源為核心之文化創意產業

諸此背景、規模、訴求各異的文化創意產業,有的是不忍傳統產業的消逝,除積極投入傳統技能的學習,也嘗試導入新的思維,讓既有產業展現新的活力與可能;有的關注生態及保育議題,希望能夠創造人類與自然和諧…

談到環境,許多人會直接聯想到自然,不過,近來人們也意識到,作為人類生存基礎的自然環境,除了限制與影響人類的生存及生活狀態,也越來越受到人類作為的影響與改變,最後又回過頭來改變與威脅人類世界的持續發展,有時候,這些作用甚至是不分地域,無遠弗屆的,當前全球暖化所引發之全球氣候變遷,乃至於海平面上漲、極端氣候等,就是一個重要的例證。

台灣於1990年代自日本引入社區營造的概念,並加以在地化及發揚光大,早期曾以人、文、地、產、景等5大面向進行社區資源分類,其中,人的資源包括具備豐富在地知識的耆老或擁有特殊專長的技藝者,另外,也可泛指所有的社區居民,或熱心推動相關工作的行動者與促進者;文化資源包括歷史、民俗與技藝等;自然資源包括環境與生態等;產業資源包括現存與消失的產業;景觀資源包括一棟老房子、一個廟埕廣場、一棵老樹,乃至具備特殊意義與價值的視覺元素等(台大城鄉基金會[1],1995:27-28)。

如若運用上述分類模式進行社區資源調查,有時候會很令人困擾,因為,許多時候,一項社區資源,可能涉及一個或多個不同資源面向,例如:一座舊菸樓,可能包括菸葉的栽種者與製作者(人的資源)、特殊的歷史事件與傳統技藝(文化資源)、菸田生態與水利系統(自然資源)、提供地方經濟與就業機會(產業資源)、重要的地標與象徵(景觀資源)等,凸顯社區資源必須進行總體考量的重要性,亦應理解分類是便於進行環境資源之整理與分析,不該變成調查及討論的瓶頸與障礙。

文化創意產業,是繼農業、加工製造業,乃至近年來蓬勃發展之資訊、電子產業後的第四波經濟動力,主要訴求是憑藉人類獨特性的創意及創造力,讓原本著重於資金與人力投入,強調量大、快速的生產模式,有機會邁向少量而多樣,細緻而深刻的嶄新產業模式。

解讀「文化創意產業」,顧名思義,應該是「文化+創意+產業」,換言之,以環境及人文為核心,運用創意思維及創新技術,打造新的藍海產業,才是最重要的努力方向及目標。

近年來,在社區營造的基礎與累積下,許多分散各地的社區、非營利組織、企業與個人,進行了多樣化的嘗試及努力,為了讓這樣的努力與成果,能被更多人認識與理解,成立於2006年的中華電信基金會,以「協助社區文化產業、耕耘社區生活、縮短數位落差」為宗旨,建置了「點‧台灣」社區網站平臺,邀請許多優秀的紀錄片與媒體工作者,挑選具代表性之社區及地方產業拍攝短片,嘗試透過影像的力量,讓充滿人文性與實驗性的創新產業,能有更多相互學習,乃至集體發聲的可能性。

990318yilanerjie-420.jpg
以「千人移廟」聞名的二結社區,讓面臨倒閉命運的造紙工廠,有了新的生命力與可能性(攝影/劉正輝)

諸此背景、規模、訴求各異的文化創意產業,有的是不忍傳統產業的消逝,除積極投入傳統技能的學習,也嘗試導入新的思維,讓既有產業展現新的活力與可能;有的關注生態及保育議題,希望能夠創造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產業模式,表面上看起來是賣產品,其實是在傳達新的觀念與價值;有的嘗試將環境生態與景觀資源,結合設計及創意手法,創造新的產品或服務;有的重視在地居民的生活與生計,希望透過微型產業機制,提供新的經濟收入與就業機會。

以下針對魚池森林紅茶、中寮溪底遙農園、埔里廣興紙寮、竹山竹編藝師黃塗山、鹿港施金玉三房、阿里山不舞作坊、三地門風刮地秋月的店、萬丹采風社、知本法拉撒工坊、原愛布工坊、原愛木工坊、布農部落、二結庄生活館、赤藍生態茶園、竹南蛇窯、苑裡山腳藺編、苑裡華陶窯等案例[2],進行檢視,並初步歸納出以下幾個議題與重點:

(1) 沒有核心性的靈魂人物,就沒有文化創意產業的誕生;

(2) 應以對於人文及自然環境的認識及思考,作為產業發展的根源與基礎;

(3) 致力與在地文化或自然環境共存共榮,並行發展;

(4) 無論是既有或傳統產業的再創造,或是因應人文及自然環境的再發展,皆應傳達新的意義與價值;

(5) 跳脫市場經濟的思維,重新以產業或產品的內涵,引領消費者的行為,觸發新的體驗與感動;

(6) 不追求產業規模極大化或者生產數量最大化;

(7) 相較其他產業模式,更加關注在地居民之生計與生活課題;

(8) 鼓勵在地居民共同參與,並以分享代替寡佔…

當然,這樣的案例分析及探討,仍應持續擴大與延伸,然而,最重要的核心意義與價值,在於重新思考環境資源與人類生活的互動及作用,並嘗試透過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及發展,建構維護自然環境體系,豐富在地人文精神的可能與發展。

參考資料

Hinchliffe, S.,2009,《自然地理學:社會、環境與生態》。臺北:韋伯。

台大城鄉基金會,1995,《社區總體營造整合規劃分析供作參考手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1] 全名為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2] 請參閱「點‧台灣」網站內容:http://www.clicktaiwan.com.tw/taiwan/ForwardJsp.do?jspName=industry.industry。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在南村落看見小地方

由中華電信基金會舉辦的「社區產業春日午宴」,昨日在台北的「南村落」進行,以社區食材入菜,如雲林口湖的馬蹄蛤、南島社大的野菜等,由食方餐廳主廚莊月嬌掌廚,創作風味料理。基金會也與「南村落」合作成立「小小市集」,為社區產業提供常態展售空間。

由中華電信基金會舉辦的「社區產業春日午宴」,昨日(3月19日)於台北的「南村落」進行春季的第一場活動,以社區產業的食材入菜,如雲林口湖的馬蹄蛤、南投溪底遙的有機柳丁醋、南島社大的野菜等,由食方餐廳主廚莊月嬌掌廚,創作出充滿風味的料理。除了美食活動,中華電信基金會也與「南村落」合作成立「小小市集」,為社區產業提供常態展售空間。 DSC00057

由食方餐廳主廚莊月嬌主持的春宴,使用各地的社區食材,如南島社大的野菜,雲林的馬蹄蛤,宴後還有南投的森林紅茶。下圖為使用野菜作的天婦羅。

DSC00083 DSC00086

位於台北師大路巷內的「南村落」,是由知名美食作家韓良露主持,自2007年夏天成立以來,舉辦各項飲食文化與教學的活動,包含世界各地的美食文化分享,也有台灣各地特色料理系譜的介紹與品嚐,以食物為線索,探索不同生活的軌跡,觸及美食背後的文化深度。

DSC00050 DSC00091
南村落定期舉辦各項飲食相關活動,春季主題為「潤餅春味」

近年十分關注「社區產業」的中華電信基金會,除以「點.台灣」網站協助推展各地的社區產業,也與南村落合作成立「小小市集」,提供各地社區產業常態展售的空間,包含有南投的森林紅茶,台東的原愛木工坊、苗栗的部落編織、花蓮的石雕…,將於3月底正式對外展售,提供城鄉之間互相交流與支持的平台。

中華電信基金會表示,未來每個月都將挑選一個週日,作為特別社區或產品的介紹。近期的活動包含有:

1)3月29日(六):從石頭淬鍊出心聲──福丁原住民發展中心與法拉撒工坊。

(2)4月26日(六):從不工作到木工作及布工作─新興國小原愛木工坊及布工坊。

有興趣的朋友可洽詢:中華電信基金會、南村落。

活動地點:南村落(北市師大路80巷10號)

洽詢專線:02-8369-2963,02-2344-5766

活動網址:http://www.southvillage.com.tw

以下為局部的社區產品:

DSC00096

上圖為森林紅茶,下圖為三義台灣黑熊木雕

DSC00005

DSC00076

上下圖均為台東新興國小以漂流木製作的特色椅子。

DSC00072

下圖為花蓮的石雕

DSC00100

部落的首飾

DSC00101

其他部落工藝作品。

DSC00103 DSC00104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