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 [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 (1)定期對話機制

以921為例,直至9月30日,南投縣政府社會科長都未踏出縣政府過,越無法瞭解各地實況越無法理解需求與可用資源的關連,當然組織統合這些是需要有經驗。後來透過當時屏東縣團隊的建議,婦團所召集與成立…

參與「莫拉克之後」的NGO伙伴好:

能有你們組織起來,對災後重建一定會有關鍵的影響。其實以921為例,許多NGO與各縣市政府都有協力救災經驗,尤其當年屏東縣蘇縣長的團隊也為埔里認真的盡過力。

可惜到如今,我們台灣國家與各地政府以及NGO仍未建立「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無論政府或民間,都欠缺這樣急難的模擬&演練,如果藉由「莫拉克之後」得以真正形成:

(1)在政府─有以公務員為主的建置,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組織」,以免政黨輪替如此刻板,又亂成一團;

(2)在民間─有以NGO在各地形成,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組織」。那麼這個 「因應急難的完整制度」是可以「集合眾人關注的力量,可以陪伴社區重建、農人復耕」

至於「透過反省思考,探索災難成因,找出與環境共存之道」,則需要各多的NGO結合社會各界,靈活的在政府決策之前提出具體建議,有效結合政府與民間邁向重建。

建議:應當建立與重建的政府團隊展開 定期對話的「機制」

目前當務之急是,安置中心的自救會之需求共識&橫向組織起來。自救會與NGO 結合社會各界,比政府部門之間(部會的本位問題)的橫向對話要快,故此刻提出具體建議,促使部會本位意見紛歧的消彌,讓務實的決策真正契合自救重建的需求,民間的團結才能夠有立場,去要求建立與重建的政府團隊展開,定期對話的「機制」。

相信此刻的社會輿論,會支持自救會聯合組織的建言,災難的組織性與社會注意的新聞時間點一錯過,避免如台北東星大樓、如台灣遷村的諸多經驗般,災民成為永遠的災民。因為當事件不再是新聞,同時也就不再有政治壓力,相對的也不再引起世人關切,如此在時間的因素下,又被慢慢淡忘於國家的角落。

定期對話的機制,其實是民主組合模式的落實。近十多年來,婦運姊妹組織集體的團結合作,針對「女性、國家、照顧工作」(註一)理想的建制,以及非殘補式福利的普及照顧福利政策的落實,可貴的傾盡全力跨越藍綠認同,不分政府與民間部門共同研議。

這樣民主組合的模式,是對話機制建立的原則,也是真正民主思維落實的示範。NGO組織無論是全國性或地方性都有機會,與中央或與地方政府對話,讓諸多相關需求與問題,有討論和互理解的平台。

921的對話經驗

以921為例,直至9月30日,南投縣政府社會科長都未踏出縣政府過,越無法瞭解各地實況越無法理解需求與可用資源的關連,當然組織統合這些是需要有經驗。

後來透過當時屏東縣團隊的建議,婦團所召集與成立的安置工作站,協助與縣政府溝通機會的安排。鄉鎮的座談會就從埔里啟動,第一次讓所有進駐埔里的NGO,及屏東縣團隊與縣政府正式共同面對面,相互瞭解各自所作外,進駐埔里的NGO也同時有機會表達了對政府的建言。

半天的聚會,縣政府傾聽與記錄所有意見,也讓縣政府社會科有勇氣(政府官員都很怕被k又不知如何回應?),迅速召開全縣的鄉鎮對話。全縣鄉鎮對話迅速於一週就完成,這些記錄經由社工專協的協助規劃,921滿三個月之際,縣政府就順利召開近126個NGO組織的聯席會議,共同分區分工合作的討論進行的會議場外,婦團的安置工作站也階段性任務完成而結束。

從這樣的經驗我們瞭解到:

跨越本位的平權尊重與合作思考重建之路,是穩定重建的重要元素

後記:

因為新災又會再來臨,以全球的溫室效應看,這樣的災難只會增不會減。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個人願盡棉薄之力,將許多參與建制的經驗陸續整理與分享。

面對農村部落如何研擬出,落實普及照顧福利政策的推動策略?這與莫拉克之後的重建實有相關,願藉由這機會我們來共同探討。

980818-644d2e3cfb_o-360.jpg

921地震至今,民眾逃難逃出心得,政府救災卻沒有進步(圖片引用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註1:

「女性、國家、照顧工作」係女書出版 劉毓秀主編, 呂寶靜、陳景寧、周月清、王淑英、賴幸媛、胡幼慧、劉梅君、張晉芬、黃玟娟等共同撰寫。 目前 國家的普及照顧福利政策所依循的價值與原則,大都來自此書所論述。

(本文作者 曾任: 921南投安置工作站召集人、2001~2009行政院婦權會民間委員、婦運人士,現任: 桃園縣大溪鎮愛鎮協會顧問、婦權基會普照政策研議小組委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