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訪調(5)觀光興衰之關鍵

良善交通與道路通暢,攸關居民上班、學生上課,同時也是店家經營生意的重要關鍵,交通一旦中斷便沒有生意,持續中斷就面臨收店或收攤的危機。甲仙地處偏遠,技術和資源上欠缺,還無法像都市靠網路虛擬市場的交易…

編按:本文為「東吳大研社」至甲仙災區進行的訪調系列文章之5。

────────────────────────────────────────────

甲仙是通往那瑪夏、寶來的必經之路,過路人會在這裡休息消費,然後再繼續上路,店家也因此有生意可做,道路扮演重要角色,現在甲仙的遊客消費型態都還是相同的模式。

良善交通與道路通暢,攸關居民上班、學生上課,同時也是店家經營生意的重要關鍵,交通一旦中斷便沒有生意,持續中斷就面臨收店或收攤的危機。甲仙地處偏遠,技術和資源上欠缺,還無法像都市靠網路虛擬市場的交易成為主要經濟收入,大部分店家都以現場生意為主,因此交通決定了甲仙的經濟。

990515jixianshangqyuan-400.jpg
目前甲仙銜接外界的臨時便道

八八水災後橋斷了,通往那瑪夏的台21線也斷了,較具知名度的芋冰城業績掉了7到8成,而八八水災當下也損失幾十萬;也有店家災前災後業績相差4倍,有些因為設有部落格或宅急便等通路尚有業績,而單純做現場客或不太知名的店家這幾個月來幾乎沒生意可言,甚至都不製作產品以免虧本;做那瑪夏生意的內需商店和路邊攤生意也不如從前。

店家們都需要仰賴人潮才能夠支持其營業,然而道路中斷使人潮不再,業績也一落千丈,不過他們想藉由這次危機找到轉機,對甲仙還抱有一線希望,因為居民認為只要橋修復、道路順暢後,自然就會回復以前的繁榮,而形象商圈的幹部們煩憂,為了讓甲仙景氣復甦,又增生白髮良許……

經由經濟部輔導,形象商圈應運而生,成員都是甲仙商圈中的店家老闆,人潮少是他們直接面臨的危機。以往他們的思考方向是,甲仙自古以來扮演著中繼站的角色,遊客來這只為吃冰而停留不久,他們便想許多辦法使遊客駐足。1999年甲仙芋筍節便是其中一項嘗試,前高雄縣縣長余政憲在開幕時說:「甲仙有三寶,芋頭、竹筍和化石」。

clip_image004
芋筍節所設立的芋頭雕塑

經過一番努力,長期舉辦芋筍節成功創造甲仙的品牌與口碑,芋筍大餐、剝竹筍大賽、吃芋冰大賽、文化踩街以及喊價就賣的商品特賣會等活動每年人聲鼎沸,形象商圈更設計了一系列大大小小整年不間斷的活動,持續活絡、熱鬧甲仙地區,就是為了不讓人潮過度集中於特定時段,然而一切苦心經營全在八八水災後黯然。

除了要使遊客停留更久,甲仙形象商圈現在面臨另一個更棘手問題,那就是甲仙有甚麼特色能夠吸引遊客不請自來、一來再來?甲仙因為當初注重發展商業,而忽略了歷史與人文,而那些卻是甲仙的本質,將其加入創意再行銷,就會是一項結合文化的產業收入。

許多前往甲仙的遊客都住在高雄縣,趁著周休二日開著小客車到甲仙走走、吃芋冰,還有遊客順道看看小林村的災後狀況,或者欣賞南橫沿路的美景兜風。若災後持續地方上經營,並且不只觀光,還有自然教育、歷史人文培養做周全完善的規劃,硬體軟體完備的建設,便能夠成為長久活絡地方的方法。

不劃定就不協助?梅山村對政府的疑慮

梅山村內,農地流失的人等待補助,暫以八八零工維生;農地尚在的居民白天都上山在園子裡工作,生活大致回復往昔模樣。1月21日返鄉日前夕,居民擔心,不接受特定區域劃定,政府就不協助重建。

梅山村分為梅山本部落和梅山口部落,過半數的村民已回到村子裡。梅山口靠近玉山國家公園管理中心,只有十多戶人家,是梅山村中受到土石衝擊最重的部分,三戶房屋全毀,至今殘餘的土石未清理乾淨。居民們想要申請隔著一條南橫公路的遷居地,已經過專家勘查,但仍未有正式評估報告出爐(閱讀更多「梅山口」的訊息,請點選這裡)。

梅山村內,農地流失的人等待補助,暫以八八零工維生;農地尚在的居民白天都上山在園子裡工作,生活大致回復往昔模樣。只是居們擔心村子靠進荖濃溪的邊坡呈垂直狀,若大雨來侵襲時溪水暴漲沖刷,是村子潛在的安全危機。1/11縣長上山視察時,梅山重建會也向縣長陳情,縣長表示會請專家來評估,盡快做出防護措施,但據今一個禮拜沒有下文,梅山村已必須迎來1/21返鄉日。

通往梅山部落一景。位於南橫上玉山國家公園附近的梅山村,以往有許多遊客穿梭,今年卻顯得冷清。

連接梅山部落對外交通的橋,橋墩略微傾斜不穩,導致行經橋面是路面有陷落情況,居民希望政府幫忙補強免得陷落更嚴重。

梅山口遷居地仍在等待結果,房屋毀損者依親居住

不到二十戶人家居住的梅山口,有三戶人家房子因後方土石崩落而壓毀,還有一間也成了不堪居住的危樓,屋主目前暫住在朋友家。朋友說「別看這時候笑笑的,那時候只會哭欸。沒辦法,他又不要去永久屋。」

梅山村目前其他的房屋毀損的居民都留在營區,村長表示,他們可能在返鄉日之後,離開營區寄住在山下的親戚家。至於梅山口被認為不安全需遷村,居民們屬意與原居地隔著一條南橫公路的一塊平台,已請了專家來勘查安全性,但仍無正式評估結果出爐。


梅山口居民現居地,房舍後面即是陡坡,在無擋土牆措施下,三戶人家的房舍被土石摧毀。

面臨汛期:安全工程、避險安置在哪裡?

靠近玉山國家公園的梅山村,部分做遊客生意的村民感到災後生意冷清。自己種愛玉的陳大姊,因為產的愛玉子數量不多,每年只要擺攤分小包裝賣給遊客就能賣完,利潤也高些;今年卻要找中盤商幫忙收購。「現在沒有遊客了……也有啦,不過他們是來看災區的。之前我民宿也會開,現在不用了啦,沒人。」

除此之外,梅山部落沒有受到災難的直接衝擊,被認為是安全的區域。除了農地流失等待補助的村民外,多數人回到往昔生活的常軌,白天入山在園子工作,傍晚回到村子和鄰居親友烤火閒聊,村內看來一片寧靜祥和。不少人在水電接通後就返村,居民說:「待在山下,我們真的不習慣耶。…..我們都住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營區的空氣不好,馬上就感覺出來….」

災後始終不願撤離下山的幾位村中年輕人,唯一抱怨的是從復興以上就一路顛簸的河床路,「我的車子排氣管都震掉了欸,我用鐵絲自己綁上去。」至於這條路,汛期時就不保,到時又得撤下山,也只能順其自然。有的人也抱著樂觀的態度,認為這麼嚴重的災情,「不會有下次了啦。」

不過,村中的婦女有更多的疑慮。提早離開營區回鄉的梅山村民們,不願被劃定特定區域,讓自己所習慣的山上生活受到限制。但他們也擔憂,通往連接梅山本村落和梅山口的陸橋橋墩傾斜需加固;且村子邊坡陡削,處於易被河流沖蝕的位置,若不進行工程補強,可能在下次汛期危及村子的安全。

「河床和以前不一樣了,都墊高了幾十公尺。」河道的面貌改變了,彎曲的弧度直指村子,身為梅山重建會委員之一的Buni說,大家都不是上帝,不知道下一次災難會有多大、在什麼時候發生。

從村落望向吊橋,居民最擔心,河流的彎曲幅度大,汛期來溪水暴漲,容易衝向村落所在的平台。

梅山村民的疑慮:不劃定就沒有政府的協助了?

1/11縣長視察桃源鄉復興村以上的村落,梅山村長及重建會會長一同領著縣長去看村民們擔心的橋墩和邊坡,尤其是邊坡的部分。縣長表示要把河床挖深減低土石衝擊的災害,梅山重建會顏會長及重建委員也建議,要在河道旁建蛇籠工程做加固,最好能再植上深耕植物。因此處為水保局負責範圍,縣長承諾將請相關專家來評估觀察,盡快完成工程作業,讓居民安心。

不過現在已過了一個星期,據村長表示仍沒什麼動靜。「政府做事都是這樣,要到汛期來時才會真的做。」

除了村子的潛在安全疑慮,墊高的河床和行經河道、雨季就會再度消失的砂石路,都提醒大家村子的周遭環境已不復舊觀;當下一次的汛期來臨成了未可知的考驗、不能再單純以往日的颱風經驗應付時,Buni的憂慮是,「我們沒有劃特定區域,政府以後會不會說,是你們(居民)自己說沒有不安全的。」

表面平靜看似未受災受損的梅山村,村民仍擔心自己家園的潛在安全疑慮及未來汛期安置的問題,希望不會因為留守在熟悉親近的土地上,就需冒著「沒有劃定就得不到政府協助」,甚至成為孤島的風險的風險。

站在吊橋望出,左方村子的邊坡與拓寬墊高的河床相近。縣長承諾會會將河床側邊挖深、作蛇籠保固,但目前仍無動靜。 政府是否果真要落實「不劃定就沒有協助」的政策?

回到我們原本的土地上─梅山口遷居預定地會勘

整個梅山口不到三十戶,有意願遷居到預定地的約有二十五戶。經由村民開會,一致希望遷到與現居地隔了一條馬路的平台。預定遷居地,原本就是部落原居地,過去被國家公園強制遷離,不得以才到現居地。

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出入口的梅山口,是玉管處(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管轄範圍,在十一月經專家複勘為不安全後,由玉管處出面,請營建署組織專家學者,在12/29前往評估遷居預定地的安全性(閱讀「梅山口」先前文章,請點選這裡)。

整個梅山口只有不到三十戶人家,目前有意願遷居到預定地的約有二十五戶。經由村民開會,一致希望遷到與現居地隔了一條馬路的平台。

除了就近遷居可維持原來生活之外,居民表示,這塊地本身就是當初大家居住的土地;二十多年前,國家公園在此建設後,強制將村民們遷往現居地,致使住家緊臨著陡坡,「那時候,老人家就覺得不安全。」八八風災後,果然土石崩落,造成其中三戶人家房屋全毀,村民們也都備感日常生活受到威脅,希望能遷回到原本的土地上。


梅山口居民現居地,房舍後面即是陡坡,在無擋土牆措施下,三戶人家的房舍被土石摧毀。


開挖毀損房屋時清出的殘餘日用品。

遷居預定地,專家評估不宜,國家公園卻早已使用中

本次會勘由張逸夫技士領勘,包括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潘國樑教授、結構工程技師公會吳惠聰技師、大地工程技師公會韓明憲技師、土木工程技師公會朱榮琳技師、建築師公會王瑞吉建築師,及水土保持計師公會、水利技師公會、應用地質技師公會等多位專家,另有環保署、林務局、水保局、地調所、營建署建築工程組參與,原民會、縣政府、鄉公所、玉管處各派技士代表陪同。

當地居民則有梅山村吳進松村長、重建會顏明哲會長、高雄縣重建會張新華委員與數位梅山村民到場關心。

1
張逸夫領勘與高雄縣重建會委員說明此行目的。


會勘結束,在活動中心展開小說明會與居民意見交流。學者表達評估意見。

本次會勘的土地樟山段48-2、44-9地號,共有約0.67公頃大小。現場專家們認為二十五戶要居住在這片土地上太過擁擠狹小,考量開發的安全性,邊坡不能利用,「要扣除30%的地,所剩無幾。」村民們聞言後提出不妨把緊鄰此地塊的44-2地號也納入預定地範圍,就有足夠的空間。

不過,會勘結果,多數專家學者仍傾向不建議做為遷居預定地。

會勘後的小說明會上,成大土木系潘國樑教授首先表示,來會勘之前曾看過此處的衛星影像,「預定地後面有一條潛在土石流,可以看出它曾滑動過,以後不知是否會再度滑動。」另外,「村莊後面都是陡峭的不連續面,不知哪一天會整個下來也說不定。」

大地工程技師公會韓明憲技師則認為,本地塊結構破碎,有水、有地震來都會再破壞,不知道影響會多大,無法保證安全。

結構工程技師公會吳惠聰技師、建築師公會王瑞吉建築師都指出,是否適合居住,與開發的密度、戶數有關。此地塊腹地太小,扣除邊坡不能開發的部分,要提供二十五戶人家居住頗為勉強。

對於村民臨場提出將旁邊44-2地號一併列入遷居預定地的意見,地質技師公會倪肇明技師表示贊同,認為這裡腹地足夠寬廣;但潘國樑教授則認為:「這塊地更不好,就在水保局判定的潛在溪流下游。」部分居民並不認同這個看法,「這裡離河那麼遠。」由於這塊地不在今日評估範圍內,張逸夫領勘表示,要等居民開會討論決定有意願搬去後再作勘查。

從對外交通的考量上,環保署技師認為從勤和村以上往梅山的道路幾乎都走河床,雨季時道路必然會斷,居民要選擇這裡,「要有心理準備,或者可以考慮往山下勤和一帶遷。」

諷刺的是,專家口中這塊「邊坡易崩塌、有潛在土石流可能滑動、腹地太小、不宜安置二十五戶人家」的土地,正由玉山國家公園使用當中,其上建有停車場、步道、餐飲中心。雖然災後沒什麼遊客,餐飲中心仍在延續風災前已動工的內部裝修,村民說,「沒辦法啊,他們說經費已經下來了。」


位於48-2地號,在進行裝修工程的餐飲中心,這塊地專家認為不安全,不適合居民居住,玉山國家公園卻早已使用作為各項行政設施中心。

3
地號44-2上建有遊樂設施,因應專家們48-2地塊腹地不夠的疑慮,居民提議一併將之納入遷居考量地。

居民:專家說的不一定準,我們自己會看

這次雖然是遷居預定地會勘,但專家學者們也順道去看了村民現居地因土石崩塌而毀損的部分。水土保持計師公會李技師另外提出整治建議,認為聚落上邊坡的崩塌要治理,需用擋土牆、分階、整坡,並做好排水系統,最好能在汛期前完成。並建議造林作為緩衝林。

土木工程技師公會朱榮琳技師表示:「我民國60、70年的時候就在這裡跑,那時的開發沒有這麼多。要讓土地休息……我很不贊成再考慮做什麼。」

地調所紀技師則說:「我是80年代有來過勘過玉山國家公園,那時我們不建議蓋(服務中心等設施),可是還是蓋了。」

當地村民說,當初玉山國家公園在此建設施工時,把居民們遷到現居地,緊鄰山腳下,背後就是陡坡,也請過一批專家學者來勘查,「專家學者都說很安全、很安全,老人家就說,不一定喔……」

回憶當時遷居,六、七十歲的Nabu說,「是國家公園要我們遷的啦,不然我們怎麼會住這麼靠近山。」居民說,當初的這批專家學者承諾過遷居後每兩年要來勘查一次安全性,也並未兌現。「都是我們自己上去看。」

颱風過後,村民擔心後方土石崩落的情況,都會自行上山做觀察,「那個土每次下雨後就會有水流出來,不安全啦,我們都很怕。」這個觀察,與專家所說的需整治排水系統不謀而合,然而,「那三間(指這次因土石崩落而倒塌掩埋的房子)後面連擋土牆也沒有。」因為當時的專家說那裡很「安全」,玉管處並未撥經費做任何環境補強措施。

目前因莫拉克颱風造成崩落的土石,至今清理一半後即停工,「那是玉管處發包公路局清的,他們說經費只有這樣。」不足的經費編列在明年預算,居民擔心明年四月汛期前趕不及清理完成,又將為下方住家帶來威脅。

6-1.jpg
專家學者們順道來看現居地受災處。專家所站位置原有兩間倒塌房屋,已清除夷為平地。惟剩下的堆積土石無停止清理,村民擔心明年汛期前無法完成清理,會再造成安全威脅。

要遷大家一起遷,國家公園的地原本就是我們的地

村長對於看似不樂觀的評估結果顯得老神在在,因梅山口居民都相當有共識,要遷居的話,所有人都要一起遷到這塊地上,且如果這塊地都不安全的話,「國家公園(的建築設施)就最不安全啦!」至於專家學者們認為腹地太小的問題,會再召集居民開會討論,把較為寬廣的44-2地塊一併納入遷居考量地。

村長表示,雖然周邊還有一些私人土地也可以列入遷居考量,但「我們不要私人的,私人的地被我們佔了,人家會怎麼想?我們就是要國家公園的地,那以前就是我們的地。」


通往梅山的路,幾乎與河道齊高,雨季來臨時村子的對外交通是否又將斷絕?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