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橋又斷了 土坂村新興社聯外道路難行

達仁鄉土坂村通往新興社部落的臨時便道,因大水衝擊,便橋底部支撐的貨櫃,在九月二日早上十點半左右突然塌陷,上午緊急封閉,約60位部落居民受困。

達仁鄉土坂村通往新興社部落的臨時便道,因大水衝擊,便橋底部支撐的貨櫃,在九月二日早上十點半左右突然塌陷,上午緊急封閉,約60位部落居民受困。八八風災時土坂村通往新興社部落的新興橋,也是新興部落唯一的聯外橋樑,在暴漲的溪水沖擊下整個毀損,留下的只有橋樑上有「新興橋」字樣的小塊石埤,就放在便橋旁,顯得格外諷刺。

990904dyiou002-450.jpg
警察管制交通

照片 014
原本新興橋的石埤

經過一年後新興橋依然沒有進行修復,只能用貨櫃撐起的便橋來當做臨時的道路,雖然不便族人卻早己習慣了,不過就在萊羅克颱風來時帶來的雨量,再度讓這條溪流暴漲,貨櫃抵不住流強大的水流,傾斜躺在河道上,一旁還有大石壓著,

目睹當時倒塌的情況,族人想起仍心有餘悸,族人黃金里表示,當時有人徒步回家,就己經看到貨櫃己經傾斜,所以趕緊打電話給警察單位派員來關心,沒想到警察才一到,就看到貨櫃倒塌,雖然便橋下有兩個大貨櫃,但是要走過那條便橋還真的非常危險。

照片 007
貨櫃倒塌

而到達現場的員警也表示:在他來之前其實村長就己經先行來勘查了,當時目睹貨櫃倒塌真的很危險,所以必須一直待在原地來進行管制,等待大型機具來進 行修復,還好當時倒塌時沒有人車經過,所以並沒有任何人受到傷害,另外,因為便橋的貨櫃倒塌無法通行,所以有大約60名的族人受困,而在外工作或讀書的族 人要回來時,如果一定要經過便橋必須小心通過,最好是一次一人通過,目前只能要求挖土機用土石擋住便橋的兩邊,讓車輛不要通過以策安全。

族人在相隔約20公尺的對岸等待挖土機能夠儘快修復一條便道,讓族人可以方便進出,雖然便橋勉強可以步行通過,但為了確保安全,還是希望可以有一條安全又方便的橋樑可以通行。目前挖土機正加緊趕工,預計一天後就可以通行。

照片 012
族人關心便橋

照片 021
挖土機正努力修復

(本文轉載自小地方新聞網)

吊橋變掉橋,激發土坂部落的公民意識

橋斷的消息傳出去後,土坂村成了媒體爭相報導的題材,在外地工作的族人看報導後都開始關心,主動打電話或透過網路來發表意見,原本以為只是小事的吊橋事件演變成一個重要事件,甚至是大家共同討論關心的事件。

六月十八日的晚上十一點多,正當大家準備要入睡時,突然「轟」的一聲,把族人都嚇了一跳,原本以為這可能是某個山頭又在落石了又或者是山的那一頭正下著大雨打雷呢?大家不以為意早己習慣這種怪天氣時,突然聽到有人在外頭大聲的地說:橋好像斷了呢?因為剛剛有人經過看到橋往下陷下去,「轟」的那一聲就是斷掉的聲音。

這個訊息在村莊內傳了開來,有人開始騎著機車前往關心,不管在夜裡是不是看得到橋斷的景像,反正一定要確認關心後才能入睡,到達現場後施工的工作人員早己經在現場勘查並且討論怎麼補救這個工程,而族人則拿著手電筒站在橋頭邊感嘆邊數落。

PIC_3285

(上)吊橋剛搭好(下)隔天吊橋斷掉

PIC_3326

一個晚上過去了,十九日一大早就聽到村長廣播說:土坂吊橋在昨天晚上己經斷掉了,所以族人不要過去以免危險。由於族人們的關心與好奇,還是紛紛騎著機車到現場觀看,並且一直質疑這橋不是剛蓋好,怎麼會斷了,是偷工減料嗎?還是橋墩太高了經不住這幾天的大風而斷了呢?在沒有確定答案之前,族人們的疑慮可能都沒有辦法消除。

橋斷的消息傳了出去後,土坂村成了媒體爭相報導的體材,甚至在外地工作的族人看著報導後都開始關心,主動打電話或透過網路來發表自己的言論及意見,到最後原本以為只是小事的吊橋事件演變成一個重要事件,甚至是大家共同討論關心的事件。

PIC_3322

橋掉了之後,大家都跑去關心。

掉橋事件引發的後續效應

掉橋事件過了一個星期後,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台東縣議員朱連濟、達仁鄉鄉長包世晶以及土坂地方幹部一行人,為了要了解工程及後續的問題,特別前往吊橋實地勘查。

水土保持局台東分局祕書表示:前吊橋損毀的地方己經開始進行評估,預計最快一個月後就可以確認才會再次施工,當時廠商太大意,雖然當時有評估風力的狀況,但因在施工時先用假固定繩索,所以在風大的情況下,讓橋墩斷掉,至於有沒有偷工減料還要進行調查。

而議員朱連濟則表示:往後工程要求每一個階段都要向地方幹部做報告,雖然在安全的考慮要完整在進行施工,但這吊橋是族人的希望,所以8月1日前要完成評估的報告,並且還要接受颱風季節的考驗才會驗收,因為要等到吊橋真正安全才能讓族人使用。

另外鄉民代表黃國緯也表示:早期日本做的吊橋材料都較輕,現在做的吊橋所有材料的重量太重,所以擔心新吊橋的韌性,會不會造成第二次的「掉橋」事件他感到非常疑慮。另外鄉長包世晶也要求:未來只要是縣籍單位工程到部落施工,一定要告知在地幹部,因為幹部們除了可以進行宣導的工作,萬一事情發生了他們才可以一起解決。

經過兩個小時的勘查工作後,水土保持局也做出了回應:上級的橫向溝通得確有問題,接下來一定會加強施工的品質以及做好評估的工作,若要到部落施工也一定會以發文的方式來告知地方幹部,至於未來吊橋做好了,部落周邊及腹地利用規劃都可以由社區來提案,水土保持局一定會全力配合。

這座號稱千萬打造的「掉橋」事件讓大家開始重視了部落公共工程的安全性,也讓旅外的族人更加關心部落發生的任何事情,地方幹部也拉緊神經重視往後的工程品質,這個事件告訴了我們,平時了解部落大小事,多關心多重視,因為每一個在部落發生的事情不是只有地方幹部的責任而是所有族人一起的責任及檢視,因為部落的未來是要靠大家一起打造並且一起分享的。

開心農場災區真實版─土坂山蘇

吳政忠說,他很早就規劃好如何整理這塊菜園,所以在當兵期間趁著休假就不斷與父親來到菜園裡學習如何種菜,加上退伍後到外地工作,學習如何銷售產品的技巧, 家鄉裡有塊地再加上現在有機蔬菜大受歡迎…

網路遊戲『開心農場』經媒體報導後,受到許多的喜愛,不管是年輕人還是成年都為它瘋狂,成為現在正夯的網路遊戲。在台東縣的達仁鄉土坂部落,有一個「真實版的開心農場」例子,而且農場主人是一位二十五歲的年輕伙子吳政忠,他靠著興趣種出許多不同的青菜,在八八風之後,雖然有些菜園土地流失,收成受到影響,不過他還是秉持著種菜的熱心,開發出不一樣的商機。

從村莊出發至菜園的車程大約二十分鐘,路程必須經過因風災造成土石坍方的潛勢溪流,還有河床暴漲後,大量土石留在河床而臨時鋪設的碎石路面,坐在車上搖搖晃晃一路往前方的山腰前進,沿途中不僅可以欣賞美麗的景色外,還可以看見風災對山林造成的嚴重災害。

菜園主人吳政忠一邊開著小發財車一邊抱怨著說:要不是風災的影響,其實開往菜園的路程不需花上那麼多時間,許多產業道路都被土石流沖毀掉,要不是跟家人來修路,車子根本就無法上山,菜園沒人管就白費很多心血了。

980110-tuabsnshuu3im466-420.jpg
(上,下)風災後崩落的土石讓地勢改變,土地流失。
IMG_0437

不施農藥的自然栽培

總算到達菜園了,還來不及下車就可以看見一大片綠色的青菜,,伴著黃澄澄的油菜花田,以及遠方的綠色山脈,這個景緻一定是電玩裡『開心農場』無法比擬的,菜園主人吳政忠隨手一指,那邊種芥菜、那邊種高麗菜、還有那邊一大片還沒長大的地瓜田及早就可以採收的生薑,這些都是他辛辛苦苦種植出來的,採收時不僅可以自家食用,若有人向他購買,他也可以販售賺一點現金呢。

吳政忠說,他很早就規劃好如何整理這塊菜園, 所以在當兵期間趁著休假就不斷與父親來到菜園裡學習如何種菜,加上退伍後到外地工作五六年的時間,學習到如何銷售產品的技巧, 家鄉裡有塊地再加上現在有機蔬菜大受歡迎,徵詢過家人的意見後決定回家種菜。吳政忠強調,他隨著季節不同種不一樣的菜苗,這些菜都是不灑農藥,看到綠油油的一片他非常有成就感,他很有自信的說:每一樣菜既健康又好吃。

IMG_0441
(上)年青回鄉耕作的吳政忠。(下)辛勤耕耘的園地
img_0456-420.jpg

特別栽培的山蘇

這次除了介紹菜園裡的青菜之外,還有一項工作是今天上山的主要目的,就是採收山蘇。吳政忠種的山蘇在工寮後方的山坡上,必須徒步往上走才能到達。吳政忠說:山蘇的幼苗是野生種,他與父親到深山裡找到山蘇苗後,再轉種到自己的田裡,種植面積大約有五六分地。可惜因為颱風關係,土石崩落沖毀了大約二分地,損失慘重。

IMG_0453
山蘇長在樹下,是可兼顧山林與收成的好作物。
IMG_0450

山蘇是鐵角蕨科別名為鳥蕨羊齒,在台灣分佈於海拔500公尺至2600公尺中低海拔山地、林區之樹幹或岩縫中, 它的葉終年長青,光澤翠綠,是非常漂亮的觀葉植物。許多人會拿來插花或作為家庭園藝造景,但是山蘇煮起來味道脆嫩可口,所以很早以前,原住民就經常採取山蘇花剛生長出的嫩芽煮食。

吳政忠表示,山蘇必須生長在樹蔭底下,才會長得好看又好吃,一般採收時要特別注意用手折斷的地方,必須要軟要好摘並且會有清脆的聲音,這樣煮起來才會好吃,因為沒有施灑農藥所以更有營養。現在山蘇是他主要的種植蔬菜也是主要販售的菜類,雖然有固定客戶指定要他的山蘇,但是礙於季節的關係,在夏天時會供不應求,即使如此販售山蘇還不能平衡一般的花費,所以還要在思考更有效更方便的銷售管道,讓自己多年來的心血沒有白費,讓更多人可以吃到他種的山蘇。

IMG_0452IMG_0455
山蘇取嫩葉吃,折斷部位要軟,折聲清脆才好吃。

年僅二十五歲的吳政忠是家中的老么,他放棄了較高的廚師薪水,回到了他從小生長的地方開創了第二個事業,萬事起頭難的道理他明白,重新學習很累他也懂,即使有颱風造成了災害,但就是有一股種菜的熱忱,讓他體驗了一個如何做快樂農夫的日子。

IMG_0447
具有種菜熱誠的年輕人吳政忠。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