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社大農業公民論壇(1)台灣農地利用現況之檢視0522

「代耕中心」是第二階段農地改革(民國72年~75年)之政策輔導下之生產模式,也是目前執行稻田轉作的第一線工作者,其在第三階段農地改革(「小地主大佃農」政策)中將扮演何種角色,是農業中衛體系的中心或衛星…

■主辦單位:曾文社區大學

■協辦單位:台南縣雜糧作物代耕協會

■日期:98年5月22日上午8:30~12:00

■地點:曾文社區大學(真理大學麻豆校區)

■地址:721台南縣麻豆鎮北勢里70-11號

■連絡電話:06-5703122 論壇負責人:陳雲芳0934-057885

前言:

在馬政府上任滿週年的前夕,曾文社大秉持對農民的關懷與對農業議題的關切,持續針對相關政策發展的討論,同時創造官方與民間互動的平台-「農業公民論壇」,藉此提供原本聲音不易被聽見的農民與農村社群,一處可以了解政府政策走向與表達公民意見的場域。

曾文社大於2007年底舉辦『農業發展條例與農地政策』公民會議,透過與會公民的討論,共同匯整出「農地整體規劃」與「農業勞動力」這兩個目前農業發展最重要的議題)。

針對「農地整體規劃」方面,目前國內農地規劃雖未見國土計畫與實質全盤的空間規劃,但從農委會廖安定處長於「台灣農地改革政策的回顧與展望」一文中提出推動第三階段農地改革,可見未來施政的方向(例如「小地主大佃農」政策)。

其次在「農業勞動力」方面,經建會新世紀第三期國家建設計畫提及農業就業人口預計由97年的5.1%,逐年下降至101年的4.4%,其中雖包含老農退休機制的影響,但整體將再減少約10萬個就業數,也就是機械化生產將是必然的趨勢,但如何吸引新從農業者的具體政策卻仍不清楚。

農委會爲促進農地資源合理利用、改善農業勞動力結構及提高經營效率,積極研擬推動「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藉由建立老農退休制度、農地租金一次支付小地主、大佃農以分年 (期)償還等機制,鼓勵無力或無意營農之小地主將農地長期出租,並建立企業化經營之專案融資優惠貸款利息補貼制度,協助及輔導大佃農擴大農場經營規模。

此外,亦將提供產銷整合、技術研發、品牌通路及市場行銷等專業培訓機會,協助大佃農以企業化經營方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整體農業生產效益與競爭力。

「代耕中心」是第二階段農地改革(民國72年~75年)之政策輔導下之生產模式,也是目前執行稻田轉作的第一線工作者,其在第三階段農地改革(「小地主大佃農」政策)中將扮演何種角色,是農業中衛體系的中心或是衛星?是大佃農或大佃農的代耕?

所以我們本次論壇邀請台南縣雜糧作物代耕協會一同協辦,希望就雜糧作物代耕者如何參與「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做為本場次的焦點。

時間 主題與內容 主講人 主持人
08:30-09:00 報到/領取資料   曾文社區大學
09:00-09:15 開幕式   曾文社區大學 陳雲芳主任
09:15-09:50 專題演講台灣的農村願景與規劃課題 台南藝術大學曾旭正教授 台南縣雜糧作物代耕協會 許國樑理事長
09:50-10:10 提問討論    
10:10~10:20 茶餐時間    
10:20-10:50 主題一:「小地主大佃農」政策宣導 農委會企劃處農地利用科王玉真科長 台南縣雜糧作物代耕協會蘇榮燦總幹事
10:50~11:20 主題二:水旱田利用調整後續計畫宣導 農糧署糧食產業組糧食生產科蘇宗振科長 台南縣雜糧作物代耕協會蘇榮燦總幹事
11:20~12:00 綜合討論    
每位與談人先發表2分鐘後開放討論。 與談人:農委會企劃處農地利用科 王玉真科長 真理大學自然資源應用學系莊孟憲 老師
  農糧署糧食產業組糧食生產科 蘇宗振科長 真理大學自然資源應用學系莊孟憲 老師
  農糧署農業資材組農業機械科 黃資國科長 真理大學自然資源應用學系莊孟憲 老師
  台南藝術大學主任秘書 曾旭正教授 真理大學自然資源應用學系莊孟憲 老師
  台南縣雜糧作物代耕協會 許國樑理事長 真理大學自然資源應用學系莊孟憲 老師
12:00~ 賦歸    

附錄:台灣農地改革政策的回顧與展望,文/農委會企畫處廖安定(下載請點選這裡)

給動物一條生態廊道

不知您在路上開車時,是否常見許多的動物被撞死在路上。我常開車到山上做生態調查,我居住的地方也屬農村,這個景象我經常看見。有一年開車到墾丁,因為路上蝴蝶太多,特地放慢速度,但還是….

不知您在路上開車時,是否常見有許多的動物被撞死在路上。我常開車到山上做生態調查,而我所居住的地方也屬於農村,這個景象,我經常看見。有一年我開車到墾丁,因為路上蝴蝶太多,特地放慢速度。但是,這麼做,還是撞死了不少,而其它的車輛,並沒因為有蝴蝶的關係而放慢。一路上,全是蝴蝶破碎的身軀,而我開車的道路,就建築在這些喪命於車輛底下的動物屍體上。

clip_image002
在往新營的路上發現被壓死的番鵑,我撿回來做標本。

clip_image002[6]
因為山上路燈設計的問題,一大群的蛾都被壓死在路上。

clip_image002[8]
被撞死的黃小鷺-幼鳥

clip_image002[10]
青蛇-蛇類因為身體較長,也最常見被壓死在路上

clip_image002[12]
看到最愛的青蛙被壓死,實在令人心痛。

我們現存的空間,是一個對生物非常不友善的空間。所有的公園設計考量是給「人」玩的公園,並不是給「動物」居住的公園。而我們開闢的道路也是給人、車走的,並不是給動物走的路。

動物的生存,並不會只是限於一個空間裡。它們會因為食物、氣候、天災、繁衍下一代等等的因素而遷移。在他們移動的過程中,以它們微小的身軀面對車水馬龍的鋼鐵車子。而我們在動物走的路上開了一條道路,並未留下一條路給它們。

去年曾文社區大學花了一整年調查休耕農地的變化,發現豐富的生態記錄。許多的水鳥築巢繁衍下一代,候鳥及留鳥常於休耕農地的溼地上找尋食物。而許久不見的環頸雉,也讓我遇見了幾次。只是,農地的零碎化,無法型成生態連結的管道。如何解決這些障礙,如公路、鐵路與渠道等,藉由隧道與通道等方式貫穿,如同我們「人」所走的天橋與地下道等,利用整合零碎化的區域形成一個生態網絡,讓其中的動物族群可以彼此依賴生存著,使得整體環境能夠永續。

我們如何在台灣這不友善的環境中,為動物找到一個安全的生態廊道。土地經營管理者如何以利野生動植物的生存呢?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探討,除了考量「人」的生存外,是否,也能為動物的生存發聲。政府應思考未來土地使用計畫與發展政策,“整合零碎化”土地,建立動物穿越的「生態廊道」,思索自然環境的連結系統規劃,確保動物生態的未來發展。

國家生態網絡的形式:(註一)

國家生態網絡係由核心區、生態發展區、經營管理區、連結區及緩衝區所組成一連貫性的網絡。

核心區-是具有國家與國際象徵義的大型自然區域,或者是由一些小型區塊連結組成的區域。

生態發展區-是用來加強(或鞏固)既有的核心區,也可以自行擴展成為新的核心區。許多舊有的農業區即可能成為生態發展區

經營管理區-也是自然區域,但通常是私有農地。這些土地的經營是立基於一份管理契約書的約定下進行,農夫有意願採取環境友善的方式對待土地,以保護具價值的動植族群。

連結區-是在各核心區之間的區帶,能提供動植物族群擴展、遷移、交流的區域。這些連結以相互串聯或跳石同的形態構成,會隨著動物的散佈狀況而設計不同的形態,也會因動物形態大小的差異或“陸棲、飛行”之別而有所不同。

緩衝區-位於核心區外圍的區帶,是用來對抗有害的外來影響。

註一:本資料參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2006年翻譯的荷蘭農、自然與食物安全部發行的「生態網絡」刊物。

(作者為曾文社區大學工作者)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