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書寫11】遠足

從一開始宣布,孩子臉上不可置信的表情,好像在第一次的遠足之後就消失了,好像開始變得期待了。「老師,下次要去哪裡走路?」其實心裡很清楚,學生只要離開學校,就很快樂了。

學校校外教學,簡單的說就是將學生帶到校外,進行跟課程有關、或無關但是有學習內容的教學行為。

小時候,我們叫這個為『遠足』。

畢業後踏進教育界的第一年,是在山上的小學。那一年根本沒辦過也不敢奢望家長拿得出錢讓孩子參加校外教學,但還滿常帶到學校外邊的樹林中上課;遠足則是不敢辦,賽德克族小孩的腳程可不是我這隻「肉雞」追得上的。幸好在畢業前,托畢業生中家長會長女兒的福,整個村子裡最有錢、開雜貨店的家長會長補助了大部分的錢,讓全部不到十五位的畢業生去了一趟墾丁。

後來,調到台北市的學校,每年都會有好幾次的校外教學。不過,除了一些社教場所的參觀之外,校外教學常常就只是變成考完試後帶學生出去玩玩的活動。剛開始因為對台北根本不熟悉,自己也不清楚可以安排怎樣的校外教學,大都是跟著學年大部分的班級一起去。慢慢發現這樣其實很花錢,每次都是搭遊覽車、再加上門票,有時一個學生一次可能得花上五百元。

我想,可不可以來個不用花大錢的遠足就好?

在台北待了十年,對學校附近的環境也漸漸熟悉,這個想法也一直在發酵中,經濟環境的影響也讓這個想法實現的時機成熟。我可以用經濟環境影響的理由來說服家長,因為部分的家庭對於這筆校外教學的支出有些許困難。我忘不了,當我向孩子宣佈,除了全學年都會去的校外教學外(其實只有去聽音樂會),另外一個校外教學要用走路的方式,他們臉上露出的複雜表情。

內溝溪。

帶著孩子走出校園,穿過馬路爬上高高的基隆河堤防,讓大夥兒站在堤防上看看內湖垃圾山。走下堤防沿著河濱往內溝溪匯入基隆河的方向走,為了降低他們對於走路這件事的疑慮,一開始就讓他們可以把零食拿出來邊走邊吃。

班上有很多小孩也去過內溝溪好幾次,不過他們熟悉的多是內溝溪上游經過號稱「生態工法」──其實有用到水泥──整治過的那段內溝溪,卻不了解就在家門旁邊,高高的堤防內的內溝溪;也不知道大部份沒太多人工干擾的內溝溪。

從匯入基隆河的溪口開始走。

住宅區旁堤防內的內溝溪,溪水參雜著生活廢水,水泥鞏固的河床佈著黑黑的底泥,唯一的生物只看到吳郭魚。再往上游走一段,堤防嘎然終止,河岸呈現傾斜的草岸土坡,彷彿由此而上就沒了水患(或是水患根本在自然中就從沒出現過)。也因為從半封閉的狹小夾岸堤防中頓時開闊,原本凝滯的空氣也被微風吹得消散,兩岸的綠樹、人工植栽花草亦讓人心情愉快。

水中生物開始豐富,溪哥偶爾現身。續前行一小段,由於又接近了較密集的住宅區,堤防再次出現,甚至有一小段的溪水隱身於幽暗的涵管中,所幸並不長,溪水再次現身,已是近郊夾岸淺山山谷中蜿蜒一彎清澈綠水,生態頓時豐富了起來。

一條城市邊緣的內溝溪,趣味就在這裡:從基隆河旁的溪口上溯,彷彿台灣任何一條流經人類環境河川的縮影,堤防、草坡、夾岸綠樹,還有在原本就已是自然生態的河段施做的生態工法。

對於校外教學不曾有過這樣遠足經驗的學生們,還是會出現喊累的狀況,奇怪的是讓他們停下來休息卻還是追趕跑跳碰,大概這是他們特有的充電模式吧!玩一陣子就又有體力可以繼續走了。

從一開始宣布,孩子臉上不可置信的表情、無法接受的情緒,好像在第一次的遠足之後就消失了,好像開始變得期待了。

就這樣,搭配短程的大眾交通工具,我們又做了幾次遠足。

「老師,下次要去哪裡走路?」

其實心裡很清楚,學生只要離開學校,就很快樂了。

11圖1
孩子們沿著河濱往內溝溪匯入基隆河的方向走,只要離開學校,就很快樂了。

11圖2
停下來休息卻還是追趕跑跳碰,大概這是孩子們特有的充電模式吧!玩一陣子就又有體力可以繼續走了。

(作者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資深海上生態說員)

(閱讀更多「黑潮書寫」系列文章,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