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改變之後

無趣的旅程終於開始,旅行到哪裡看到的餐廳菜單大都相同,吃不到所謂的道地食物,沒有需要挑戰的味蕾記憶,人類的舌頭嗅覺開始退化,日常的食物是跨國企業量化產出,不花時間烹調而且更方便,所有的食材…

問題 一:每天都會喝一杯咖啡?

問題 二:早餐主食是麵包?

問題 三:覺得吃生鮮沙拉比炒青菜健康?

問題 四:每周會吃到一餐是西式餐點或義大利麵?

以上三個都回答「是」或其中一個回答「是」,

拉回二十年前,答案或許不是這樣。

優勢品牌的洗腦

自從台中的八期重劃區開了一家Costco之後,身邊不時的有人提起Costco的商品,起初不以為意,一直到近日母親也說著,「那個美國超市賣的洗裳精,裳褲洗得足清氣ㄝ內」,我開始意識到這廣泛且深入的品牌(文化)入侵。

A小姐說:「Costco賣的那個燕麥片,每天早餐吃可以減肥而且感覺很通內。」

〈也許吃糙米飯跟足夠的蔬菜水果,就能改善便秘,且有更完善均衡的營養攝取,再不然就增加腰腹運動。〉

B老師 說:「Costco那個松露巧克力很好吃而且超搶手的。」

〈試吃的感覺是,奶味有點重蓋過可可。〉

C媽媽 說:「Costco的濃湯罐頭真的好濃好好喝喔。」

〈也許是安迪渥荷先生太成功了,這款濃湯罐頭的成分標示實在有太多難懂的名稱。〉

D朋友 說:「Costco賣的烤雞很好吃,超多人在排隊。」

〈我嫌棄這烤雞沒有把腿綁的秀氣,而且比較喜歡在家自己烤得滿屋噴香。〉

E表妹 說:「Costco買的焙果好吃ㄝ。」

〈附近的ㄆㄣ桶常常見到這款焙果被丟棄的身影。〉

F家長說:「Costco的牛肉….」 ,G同業說:「Costco的藍莓….」,Costco 的紙巾….

到最後,家裡烤箱壞了時,我也跑去Costco買了一台中國製的烤箱….

這是一家全球跨國性的超市集團,販售的商品一部分為委託當地廠商製造,一部分遙遠的來自全球各地,

因為會員制的原因,無形中綁住消費者的選擇性,而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心態之下,在消費者心中建立了牢靠的品牌印象。

在2007年底的一則新聞中,宣告了這家跨國企業在台灣的版圖與錢景….

總投資金額逾12億元的好市多台中旗艦店,昨天開幕,COSTCO好市多全球總裁Jim Sinegal專程來台,與台中市長胡志強、好市多台灣分公司股東大統集團董事長吳振華夫婦一同主持剪綵,現場一大早就有上萬名會員大排長龍,等著進場消費,氣氛熱絡。

Jim Sinegal指出,台中店在開幕前成功招募逾10萬名會員,其中付費的正卡會員多達5.2萬餘人,不但打破全球紀錄,甚至比其他所有分店開幕時的會員數要多出一倍以上,他感到非常驚訝。

COSTCO好市多全球總裁Jim Sinegal宣布,將加碼投資台灣5億美元,預計五年內再開出五家分店,屆時全台店數可望達到十家的規模,明年業績挑戰200億元。

1976年成立的好市多,是全美第四大、全球第十大零售商。

廚房的改變

因為外國月亮比較圓的緣故,台灣的廚房也正慢慢在改變之中。

以往年代,每個家庭的媽媽們三餐在廚房個個練就一身好功夫,

一把刀,片、絲、丁、剁、斬、、等等,各式刀工,

一只鍋,蒸、炸、煮、炒、炆、煨、燒、川、悶、、等等,各種加熱技法,

轉到現代,我用網路看著瑪莎史都華的影片,總是有數不完的各式的廚房工具及餐盤,

而烤箱、食物條理機、攪拌機,這三台機具正是歐美飲食中的三大要角,

一台用來細碎化食物,一台用來攪拌糊化食物,一台用來熱烤熟食物,

三台機具的操作下來,糊碎化了食物,意識裡就一直飄現糖尿病的影子,

年輕的女孩愛職場更甚進廚房,這些美美的西式設備與廚具正在腦海中勾勒出未來的廚房風景,

學作甜點是幸福的,學作碗粿卻像是要擺攤學手藝。

980415-cook-360-21.jpg

飲食的改變

二十年前,早餐的咖啡、麵包,中晚餐的義大利麵,這些都不是住在台灣島人們的日常飲食風景。

那個時候,早餐吃粥配醬瓜小菜,喝豆漿配饅頭,路上還看不到愛吃炸雞的胖肥妹。

二十年後的早餐,牛奶麵包是日常出現的, 有一天突然覺得應該得在每周七天中吃幾次的稀飯早餐,

早餐因為吃麵包,所以稻米的消耗量會被減少30%,醬菜的食用量會減少,這就連帶到胡瓜的種植,以及醬油的用量,

同時的需要增加麵粉及奶油進口量。

二十年後的中晚餐,也被眾多的外食選擇迷惑。倘若中餐或晚餐,有一餐義大利麵或麵包為主食,稻米消耗量就再減少30%,搭配米飯的蔬菜魚肉,則減少銷耗量或是改變種植的作物,產業減產量或是轉型,以及相關的調味料品、中式廚具、中式餐具、、等等相關產業需再減產轉型,相對的義大利麵需增加進口,橄欖油及番茄罐頭、起士需再增加進口品項,牛肉、紅白酒進口需求量再增加。

當每餐的食物比例提升更多非本土生產的糧食作物的同時,就相對的提高跨國企業的市場占有率,美食家推著異國美食與所謂的頂級美食號召,背負著商品的推廣使命, 漸次的佔據更多媒體版面,洗刷著每日瀏覽的眼球腦波。

台灣人的餐桌,是用米飯搭配起來的,這米飯被替換的同時,整各食物供應鏈的瓦解改變可想而知的巨大,一粥一飯影響力有多大。

如果全球的人每週吃一次義大利麵,對全世界會有什麼影響?

有人說照顧好老公的胃就是抓牢了老公的心,而全球的人每天碗裡的食物,就正是弱肉強食的商品文化行銷戰爭,

抓住了你的味蕾就是征服你的文化與國家。

所有的國際貿易協定條款,大都是為了跨國大企業拓展更多版圖而制定的,大者恆大、大吃小,商業市場等同於文化入侵, 大文化覆蓋小文化,農業生產自足佔有率下降的同時,就是肚子被控制的開始。

在台灣東南邊的島嶼-蘭嶼,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例子,台灣是文化入侵者,蘭嶼則是漸被操控的肚皮。

主食為地瓜、水芋的蘭嶼人,年輕一代開始習慣食用米飯,而在蘭嶼並無種植水稻,稻米全由台灣運輸進口,島上的農會超市在附加過海水運費之後,年均收入極低的蘭嶼整體物價則相當於大都會台北,當颱風與冬北季風的天候下,水運、空運馬上就出現斷糧問題,地瓜與水芋的種植衍伸的文化祭儀,搭配的飛魚及其所延伸的海洋文化,這一切因為飲食的改變,也就漸漸的在翻覆中。

台灣人具有高度的吸收接受異國文化的能力,美國漢堡、日本料理、義大利麵、西班牙海鮮飯、法國麵包、韓國泡菜、泰國酸辣,無不熱烈嘗試與容納接受,老一點的台灣人,魯肉醬油腸胃,對異國風味接受度就難些,而正在成長的孩子每天牛奶、乳酪的灌溉,味蕾記憶自然養成。

這一切簡單的只是一碗米飯的變化,但替換成為麵包之後影響之巨大很難去推算。

0304

除了食物里程之外的物種滅絕危機

大家都已經了解食物在運送過程中,所衍生的環境能源消耗與食物保存添加物及加工的部分,但除了這些之外,另外隱含著重大的物種絕滅的大危機,在西方飲食入侵的同時,看到轉機的農民開始種植節瓜或是菊苣,這些來自非亞熱帶的蔬果品種,而越來越多的本土品種慢慢的在被放棄種植品種消失中,番茄中的黑柿番茄被聖女番茄與牛番茄取代,而正值的春天時分草莓越來越壯大取代了難剝麻煩的枇杷。

雖然說農民的技術利害,沒幾年就能讓來自北緯度的蔬果生根落地在亞熱帶,並且隨著一代一代基因更加適應土地健康強壯,但是消失的蔬菜品種就此消失,這個地球上的人們吃的食物越來越相同,從極地到赤道種植的作物越來越相同,作物的品種單一且多數時,也就容易壯大食用的昆蟲族群,而消失的食源的昆蟲族群也就跟著滅絕。

跟著品種消失的還有烹調這些食材的做法,這些煮食方法蘊含在地文化,沒有了食材來源與食用人口,這一段文化就此消失。

無趣的旅程終於開始,旅行到哪裡看到的餐廳菜單大都相同,吃不到所謂的道地食物,沒有需要挑戰的味蕾記憶,人類的舌頭嗅覺開始退化,日常的食物是跨國企業量化產出,不花時間烹調而且更方便,所有的食材大多不用麻煩撥殼或挑揀,餐具大致相同,廚具條理方法大致相同,一切都很平凡無趣省略思考 。

飲食的改變正是農村與文化滅絕的背後跟源所在,跨國的行銷是飲食改變的幕後黑手,WTO則是開啟之門。

在討論諸多農村滅絕危機的同時,背後微微隱現的一隻傍然大物,即將鋪天蓋地而來,

它就像一朵烏雲,平凡到沒有讓人察覺,速度緩慢的在啃食,速度沒有慢下來過….

在〈飲食改變之後〉中有 14 則留言

  1. 近年來糖尿病已是國人10大死因第4位,而且其發生率是年年上升,對人類健康的威脅日益加大。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公佈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2.46億 人口飽受糖尿病困擾,每年更以700萬人的速度增加,更可怕的是,每10秒鐘就有一人因糖尿病相關疾病而死亡。您對於糖尿病的認識夠嗎?小心!錯誤的認知會讓你後悔終生。

  2. 借引用囉~!!
    這真的直接衝擊到大家~!!

    現在政府一直在推休耕…
    其實可以換個角度,想想如何增加稻米的不被取代性
    大家想吃麵包、義大利麵
    又想減肥~不要糖尿病~
    卻不想從飲食方面根本改變
    現在很多人都有消化方面的問題,
    卻沒想到加工過的跟為加工過的也是影響健康的關鍵之一!!

  3. 強國的生產
    透過跨國的政商協助
    以政策性的經援或資援
    先將飲食文化
    以”優越認同”做為行銷策略
    (跟族群統治沒兩樣 如高級的外省人)
    從欽羨到力行的被殖民者毫不自覺

    本土的飲食文化先被改變(先心情後胃口)
    接下來就是產品的利用佔有(接著是市場壟斷)
    最後是飲食傳統消失 市場也將淪陷(生產不敵日漸減產)
    呵呵!
    陽謀陰謀全上
    就是要賺錢的手段
    無所不用其極(有像農再條例吧?)

    看台灣市場內販賣GMO的黃豆還可以公然說:
    這是基因改良的所以比較貴!
    真不知該哭? 還是吐血?
    也看到明明用了含基改黃豆
    還以聽經號為健康號召!

    無知與不明 永遠是輸家
    輸錢 輸健康 也輸去台灣的未來
    台灣還能向誰輸出什麼?
    國家都補助不要生產了
    還能輸出什麼?

    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少吃的部分,就讓幾億的人來吃回來吧!
    能嗎?

  4. shelly:

    妳說的雖然也有道理,但是儘管全球飲食風潮互相影響,但種米的農夫消失的速度,要比種小麥的農夫快,然後飲食公司成長的速度,比農夫消失的速度又更快,我想作者想說明的是,我們把食物的主權一點一滴的交給了那些大食物製造公司,失去的是很多文化,

    即使是義大利這樣根深蒂固的飲食文化,都有感到滅絕的擔憂,因而形成許多的慢食或其他倡議團體來提醒大家,所以,這倒不是西洋或東方的問題,而是掌握食物製造者的權力,被放在哪一邊

    但像您這樣自己動手作,保持這樣的手作文化,我想一定會讓很多的美食傳統,透過您的手而流傳。

  5. 出發的角度很特殊很棒,但是否主觀意識太過強烈? 飲食習慣的改變與生活步調甚至家庭組成都相互牽扯影響,人們選擇變多而選擇適合生活步調的食品種類甚至烹煮方式,不應被稱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多少人不是不願以稀飯當早餐,而是被麵包等各類不須早起烹煮的食品之方便性征服,這是過去農村時代家庭組成不同的緣故,反觀而言,由於人身在國外,卻也看到了全球行銷的另一面,同樣的也有為數不少的異國人士樂於接受米飯為主食的中華料理,一周內一兩天以稻米為主食的人不在少數。如果說跨國行銷是勢不可檔的黑手,我們是不是應該藉由這隻黑手來找出不一樣的路,在市場被侵略的同時是應該要悲觀的看待這個現象還是積極開拓? 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少吃的部分,就讓幾億的人來吃回來吧!

    亞洲超市裡台灣製造的食品往往成為同類型產品之首選。
    在異鄉的台灣人,各個倒是都以能製作出台灣美食為傲,我們的確都有食物調理機,除了打果汁,我還需要使用他來打豆漿。

  6. 很棒的文章
    讓人看了心頭一驚
    沒想到自己也默默的推動了台灣農業的凋亡
    請問可以轉錄到我的部落格嗎?
    會引用原文出處的
    謝謝

  7. 很棒的一篇!從生活上的實際例子引入,延伸到相關的全球化與食物里程、飲食習慣改變與農業危機、飲食精緻化與疾病的關係……等重要問題。
    不只照片拍攝角度具美感,文字部份也是相當吸引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