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中興新村─歷史反省的消失

政府政策真的像牆頭草,風吹四處倒,永遠不懂不分顏色的接力永續。中興新村再度淪陷,只是這個瘋狂興建工業區的政府,繼北中南科,外加重工、環污、傳播等等名目之後,再一個工業區計畫。可惜是中興新村的消失…

究竟一個國家,施政的方向,是否隨著政黨輪替、官員喜好,變得朝令夕改,甚至沒有方向。

那麼又得再度告別,曾是典範的中興新村。

五月梅雨,天氣陰晴不定,更紊亂的是政府政策,桌邊還放著沒有閱讀完的文件,有關中興新村申請世界遺產的計劃,但是信箱中卻傳來最新的告急信件,中興新村將規劃為「高等研究園區」的工業區,並且在五月底報請行政院核定,六月完成初部規劃,十一月專責管理單位進駐,展開土地清理作業。

還沒讀完的文化夢想,在花費研究費寫計畫、作報告後,八字還沒一撇,如今又要重頭再玩。

980527-c3bfbdbd8b_o-36p.jpg

政府政策真的像牆頭草,風吹四處倒,永遠不懂不分顏色的接力永續。

中興新村再度淪陷,只是這個瘋狂興建工業區的政府,繼北中南科,外加重工、環污、傳播等等名目之後,再一個工業區計畫。

可惜是中興新村的消失,不只是一堆老建築,更是一個歷史反省典範的消失。

一切從中興新村興建原初說起。

3566689861_869d5b39cf_o

在那個荒腔走板的年代中,當1955年中國完成飛彈,建制二砲部隊之後,怕死的政府為了保護省府官員,決定將省府行政機構從台北下鄉疏散。現今草屯的中興新村以及霧峰的光復新村,成為二個被選擇的地區,由於中興新村有虎山為屏,看起來比較能躲飛彈,於是省府決定遷建中興新村。

1955 年建造中興新村,在那個時代,簡直是一個巨大的造鎮工作,它和簡易的眷村不同,新的省府中樞,會有很多行政機構、民生設施、育樂空間,以及不少官員進駐,甚至一旦台北行政中樞遭到攻擊,中興新村都可能變成臨時首都。

於是,中興新村的建造馬虎不得,在當時留英的建設廳副廳長劉永懋(劉可強教授的父親)的主持規劃,以及成大教授吳梅興的參與設計,中興新村採用英國興起的新市鎮觀念,規劃打造一座健康的花園城市。

英國自20世紀初的工業發展下,都市高度擁擠,一股回歸自然田園的建築思維,始終成為城市居民的想望,也主導百年來英國鄉村風格建築的流派發展。1946年英國制定新市鎮法,確立花園城市的建築思維,成為當時區域規劃的主流。

3567491568_35386bb5b4_o

中興新村取用這樣的概念,興建新的市鎮,其實在1955年這樣的花園城市概念,不只規劃在中興新村,還有一個公務員甚多的永和市,只是到現今,擁擠的永和市,原始規劃早已破滅,沒人記得原初的構想,只剩中興新村孤獨的存在。

建造花園城市,有著二項要素,一是自然,二是健康。在當時中興新村以家有小院,區有公園的方式,廣設綠地、種植樹木,並且以環形圍繞公園的空間規劃,分區建起集合住宅,標榜家家屋前屋後都有樹,建立一個綠意十足的花園城市。

另外,在健康理念上,結合當時興起的污水下水道系統,完整建構起中興新村的獨立供水系統、污水處理廠,以及下水道排水系統,確保純淨的水質,有益住戶的健康。

姑且不論這些設計,是為了那些位高權重的省府官員,在半世紀前引入這樣的理念,無異是一個自然思維的典範。這樣的自然城市思維,其實就是現今都市改革所追求的目標,但是中興新村的理念,鮮少被探討,甚至無情被遺忘。

3566678847_f1ec11b5fe_o

幾十年的變遷,在官方年久失修以及民間各自增建後,中興新村漸漸失去原貌,但是它的基本架構依然存在,也有許多民間推動者,希望中興新村能夠重生。從早期的平價國民住宅,到符合時尚的養生村,再到NGO進駐的空間再利用,甚至規劃文創園區,當然更包括許多建商覬覦的豪宅特區,中興新村有著很多想像的未來。

馬英九競選總統時,愛台12建設中,計畫將中興新村更新為「文化創意及高等研究中心園區」,中興新村從此有著不同命運。沒人曉得,為何空間再利用文創園區,怎生轉為先拆除再興建的工業園區,突來的轉變,打破數十年來中興新村適合人居的想像,變成再一個破壞原有生態的工業區。

園區的興建,將由國科會主導,比照科學園區的設計規劃完成,預估投入200億元,引進200家廠商。到時中興新村不會再有原來的區域結構,舊有居民將會被迫遷出,新的大樓也會取代低矮洋房,中興新村走入歷史盡頭。

中興新村申請世界遺產的計劃,此時再讀覺得荒謬,荒謬的不是一個區域的歷史浮沈,而是一個政府的施政可以年年不同。

台灣已有太多閒置的工業區,適宜居住的中興新村變工業區,然後再去破壞自然田野興建住宅區,這種錯位混亂的思考,成為主導台灣發展的問題根源。

多說何益!中興新村不是個案,太多的工業區開發,休閒地BOT像蠕蟲般在台灣四處蔓延。

3566688623_8661f2bd72_o

面對修澤蘭女士的建築,美好歷史在荒謬政策裡嘆息!

就說再見吧!曾經帶有美好思維的中興新村,半世紀前的自然初念,至今終成幻影。

(本文轉載自「漂浪。島嶼」部落格)

在〈告別中興新村─歷史反省的消失〉中有 22 則留言

  1. 您好,我是位路過您部落格文章的學生。
    我爺爺奶奶家正好在南投草屯,離中興新村騎車十分鐘的距離,小時候常去那裡的圖書館借車、兒童遊樂園玩…
    但我卻從不知道中興新村的歷史,直到活到19歲了,意外看道您的文章,才知曉這個新村的意義。
    人事物都要附有歷史以及故事才能顯的珍貴更有價值。
    謝謝您的分享,而且寫得很棒 🙂
    您講的也很對,關於政府的行政方面,台灣這樣只要顏色一不同所有的行政規畫或建設都不會繼續延續下去,是一件很糟糕的事,對於台灣的進步一點助長也沒有。
    但要將中興新村列為世界遺產,我想評價的標準很渺茫的…就如同您說的,如果我們對於這新村的政策是要斬除過去的歷史矮房或文物,能遺留下來給下一代的,真令人感慨…

  2. 我是從小到大都在中興新村成長的
    每個樹木 每個景色對我來說 都是既熟悉又有感情
    現在因為又要劃分成為科技園區
    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希望匯集大家的力量
    以及曾經待過中興的中興人
    有能力的中興人
    可以一起呼籲 正視現地保留的問題

  3. 台灣是已經開發了幾十年的島,我們在「開發中國家」分類中打滾多年。問題是我們的政府政策為什麼部不朝著「已開發國家」前進,卻老是要從這個土地上挖更多、挖已經不能再挖的天然資源,老把自己當成四十年前一樣的代工國家?

  4. 在中興新村的新市鎮規畫手法上,有值得一提的是曩底路(cul-de-sac)的設計, 從路網上,中興新村也很明確的將主次要道路規畫出來,各鄰里單元與次要道路連接的盡頭就是囊底路,不同住宅單元間也都有小徑,可以利用步行連接。

    在追求可步行空間上,中興新村是個很好的例子。
    還有土地使用分區上,純住(不同密度) 和純商(第一~三市場)的組合,在台灣也是很少見。
    即便純住純商的規畫手法已經朝緊密城市(compact city)或混合土地使用改變,但中興新村卻因為曾是政治中心,所以保留了很多都市計畫、社區規劃、新市鎮規劃所關注的項目。
    極高的每人可用綠地和公設比;
    一棟建築可切成二個或四個住宅單元,每個單元還可有對應的庭園;主要、次要、聯絡道路和小徑…
    有很多活生生的規畫手法在這邊被記錄
    曾經在這個地方生活過,希望他能某種程度被保留,然後變得更好..

  5. 大家好~
    我是草屯人,從小中興新村就是我們的大公園,相信也是這附近許多人的共同回憶。

    雖然我們不住中興,但假日到這個大公園,就是我們休閒活動之一(現在也還是!!!)—過去在中山堂看電影(我還期待它可以重新恢復放電影呢)、大草坪上動物造型的植物(小時候拍照一定會有的場景!)、中興新村入口兩排椰子樹、大圓環…,經過這麼久的時間,這個地方的自然環境大家有目共睹,當然你也能想像她的生態面應該是相當豐富的。

    我覺得以中部–南投這個草屯鎮、南投市周圍區域來講,實在沒有像樣的公園了。台中都會區到處都是需要消費的場所,而我們草屯只有運動公園(也只是可以跑步、打網球),幾乎草屯這附近的鄰居,對中興新村都有共同的回憶,特別在這樣的鄉下地方,有這個兼具歷史意義與實質環境貢獻的地方,不更顯現他的重要嗎?!!

    所以實在搞不懂,為什麼不考慮地方人的需求,也不知道這個政策到底有沒有問過地方人的意見,為什麼不留給地方人這麼現成、美好的環境?又是要給另依群人空降下來,變成高等科學園區,誠如大家所說的,科學園區已經夠多了,為什麼還要繼續蓋科學園區? 既有的資源與特色卻都視而不見?…

    請大家繼續讓中興新村的話題持續下去吧~
    中興新村應該是大家的,
    實在不想看到他變成少數人的、毫無歷史文化脈絡的發展政策!!

  6. 自動引用通知: 國科會 - 龍的耳朵
  7. 身為外省人的第二代,中興新村是我的原鄉。 身為中興新村的居民,我感謝它讓我幸福地成長,並成為我心靈的依慰。當我在英國求學時,我自豪自己成長的環境,絲毫不遜於他人。

    只是當文化碰觸到經濟議題,往往只能退讓。與其倚賴目光短淺的兩黨政客,不如多ㄧ點居民自覺。

    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掌握權力的人卻看不清楚航行的方向,許多歐洲國家紛紛早將文化視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摽,台灣的政策方向卻仍停留在開發中國家階段,經濟掛帥各項議題均可犧牲。歸根究結,就是人民縱容無能與貪婪的政客與庸俗的媒體。

  8. 瑜婷:

    我想您只要註明作者和出處就可以了,這位作者十分願意和大家分享公共議題,就請用吧!

  9. 您好,我是國語日報記者趙瑜婷,因為這禮拜要作關於中興新村的建築專題,可否跟您借用修澤蘭建築的照片呢,也就是第一張
    我的電話是0968791227
    因為明天就要交稿,所以有點趕,實在不好意思麻煩您了
    我的mail是
    sibylchao@yahoo.com.tw

    謝謝!

  10. 中興新村對於中寮來說,是一個很複雜的區域。

    誠如作者說的,中興新村的水乾淨也比較好,的確,那水都是從中寮接去的,我們是中興新村的上游給水區,水就抽到集水站送到中興新村去,但是中寮卻百分之90都沒有自來水…..,我們必須自己處理水源,抽地下水,缺水時,水都被優先接到中興新村去,我們做為水源區的居民,甚至沒水用!

    我們很像是住在燈塔後方的人,在首都的背後,大部分面臨著黑暗的陰影。中興新村享有美麗的草坪,典雅的大禮堂,可以看電影,公務員們當時都早早下班,可以去打網球,買菜,理論上,如果公務員是人民的公僕的話,那我們的僕人過的日子,真是比主人好太多了。

    看到中興新村的歷史變遷,真的讓人十分感嘆。

    但是變成工業區,我們珍貴的水要給工廠用,恐怕比給公務員用還更沒道理。

    請將那些珍貴美麗的草坪讓我們一起共享吧,讓過去活在燈塔後面的人們,有機會能享受這些好的生活品質,而不是走了一個燈塔,卻換來更可怕的煙囪!

  11. 看到這一篇突然想到高中(中興高中)的地理老師(張麗鶴老師),
    在退休前帶我們去更深層地認識中興新村,
    去實地看看中興新村的環境,看看過去薰菸葉的古早屋子,
    老師一邊講解著當初中興新村設計的概念。

    後來到了外地讀書,
    才慢慢曉得中興新村的特殊與珍貴,
    不然我以為其他地方也都是依這樣的觀念而建造的。
    之前,假日帶著大學同學到中興新村走走時,
    聊著聊著就脫口而出說著中興新村建造的初衷與概念,
    才驚覺當初老師這樣做的一番用意,
    總是還是要讓孩子去了解這塊土地的歷史吧。

    爸常跟我們說中興新村的水質是很棒的,
    雖然爸書讀得不多,但他其實懂得很多很多書上沒有的真實經驗。
    到了外地讀書,發現水居然要用買的才能燒開來喝,
    怎麼會有這麼莫名其妙的事啊!
    才發現過去視為理所當然的一切全不是理所當然的,
    乾淨的水,乾淨的空氣,乾淨新鮮的食物,
    居然是現在人類最不容易獲得的東西。

    然後最近又看到中科環評的相關新聞,
    政府這樣做是要把中興新村推入火坑嗎?

  12. 感動!還是感動!!尋找生存空間的些許回憶,努力讓他不會只是回憶,加油.

  13. honda的分享讓人感動,創意的社會改革行為….,有意思。

  14. 無根的民族

    大家來猜一猜,馬英九的故鄉在哪裏?是湖南?香港?還是台北市的某個小巷子?
    各位再來想一想,你印象中的故鄉,童年中的故鄉,經過一二十年或三四十年後,哪些建築仍然還保留著?
    台灣,因著怎樣的因襲傳承,竟然快變成一個無根的民族,所有的建設,都只考慮眼前的需要,所有的傳統與過去,都可以因為對未來美麗的想像而加以捨去或破壞,可是當所有的傳統都捨去,當所有美麗的過去都被破壞,這樣一個沒有歷史、沒有過去的民族,是一個有希望的民族嗎?

    講到這裏,突然回想起我的童年──

    我出生在嘉義縣東石鄉永屯村—一個距離東石海邊3公里的小農村,小時候我家裏有塊農地,大約一兩分吧!那時候我們家種的是蘆筍,每天一早爺爺奶奶天還沒亮,就要到村外的蘆筍田裏挖蘆筍,而我,身為家族的長孫、長子,由於小時候功課還不錯,因此在祖父認為務農沒有前途,會讀書的小孩好好讀書就好的認知下,即便作為一個鄉下小孩,農村子弟,卻從來沒有一天下田挖過蘆筍,頂多只是偶爾放假時跟到農田去玩耍罷了,而印象中和務農最大的關聯,大概就是把爺爺裁切下來的蘆筍頭,用麻布袋裝著,再騎上快與自己同高的武車,載到村裏頭專門回收去做蘆筍汁的地方賣,而賣來的錢,就理所當然,變成了我的零用金,那算是一段還蠻愉快的時光。

    隨著國小、國中、高中,以至大學,書讀得越高,我就學的距離也從村裏、嘉義市、以至台北市,離家越來越遠,再加上國小時,父母即北上台北賣水果,因此不知不覺的,回鄉下老家的次數也越來越少,頻率越來越久,等到爺爺奶奶相繼過世,只剩三叔守著老家,回老家的誘因與理由似乎也終於劃上句點,而家裏的蘆筍田後來也因為某種原因賣掉了,我與老家、家裏的田地似乎也因此斷了線了。

    畢了業之後,在台北的立法院工作過,在高雄市的立委服務處服務過,現在則跑到最南端的屏東跑新聞,近二十年來,卻從來沒有一天在故鄉嘉義生活過,而隨著年歲漸長,每次回鄉掃墓,或家族有人結婚,總要在村裏繞來繞去,看到的卻是人事、景物近似全非的景像,每次回去,鄉下都有每次的變化,隔壁村的國小母校,除了地點沒變,其他的都變了,老教室不見了,老榕樹不見了,每天上學時,從村裏走到隔壁村兩線道旁的木麻黃也都不見了,國中的教室全部更新了,到七公里外的朴子鎮(現在叫朴子市)的兩線道,現在也闢成了四線道,開車速度稍快一點,不小心還會錯過回家的路,小時候種蘆筍的農田,由於土壤鹽化,現在也都無法種了,村旁朴子溪的泥土堤防,以前找得到天牛,現在則變成了高高的水泥堤防,變成了新的天際線,小時的玩伴不見了(也和我一樣到外地討生活,不住鄉下了),小學和中學的師長也退休了(或調走了),有些村中的長者過世了,村中有些印象中的房子拆了或塌了,村中的小朋友一個都不認識,卻也多了些來自中國的所謂外籍新娘、、、、諸多現象,在在只證明我與印象中的故鄉幾乎完全脫節,現在的故鄉,幾乎快要變成他鄉,而過去或現在工作的他鄉,又變成不了故鄉,活在世間,午夜夢迴,有時恍如孤魂野鬼,回不了真正的家,真正的家,似乎只能往腦袋裏最深處的回憶裏找。

    我相信,在工業化與都市化的過程中,有些朋友會有和我類似的生命歷程,當舊有的消失之後,你就只能往回憶裏去找,而新的,真的有比較好嗎?時代的演變,讓童年的真實慢慢消失,而政府一個錯誤的政策,卻可以在短時間內把很多人共同的回憶立刻給砍了,而要反悔,卻無從補救起,對政府來說,經濟似乎就等同一切,意思是,人民就像豬一樣,只要有得吃就好了,人民共同的回憶值幾分錢?而我不知道,一個輕忽過去,沒有歷史的民族,能有怎樣的未來?在這個園地裡,我相信網友的同質性相當的高,對於很多議題,應該很容易形成共識,但有共識之後,要進一步思考的,則是要如何採取共同的行動,團結力量,來嘗試改變政府的政策,比較不利的一點是,這些官員、公務人員,一天到晚就是領著高薪,專門來幹這些我們不認同的事,而我們,卻只能在為三餐奔走之餘,做一個業餘的行動者,只是,小蝦米也有可能戰勝大鯨魚,或許我們應該嘗試更有創意一點,用更有創意的方式,做更有效率,更有影響力的行動,來改變政府的政策,在這個園地裡,我們有的是人才不是嗎?我們會比不上那些蛋頭官員嗎?就只怕我們不團結,內鬥內行、外鬥外行,那就沒救了,是嗎?這可以成為一個議題,讓大家好好來腦力激盪一番嗎?

  15. 番婆:

    原來永和的變遷如此劇烈,有機會請番婆多寫一點好嗎?或者直接寫成文章好嗎?文章可以寄到dfunnews@gmail.com,期待中…

  16. 其實在1955年這樣的花園城市概念,不只規劃在中興新村,還有一個公務員甚多的永和市,只是到現今,擁擠的永和市,原始規劃早已破滅,沒人記得原初的構想,只剩中興新村孤獨的存在。

    曾經生活在五平方公里塞滿二十多萬人
    的永和市住過二十年的我
    見證政商將永和的所有公園
    變更為建設住宅所造成的擁擠

    因著參與環境保護運動
    為台北七號公園撼時
    才有機會瞭解原來決策盒子中
    交換的利益從未間斷於政權換替

    這個瘋狂興建工業區的政府
    是政商正把握著所有可能的機會
    鯨吞蠶食著掠奪淨盡

    但台灣人還在無知
    與天真的政黨輪替裏
    頌讚自由民主
    哀~~~~~

    g

  17. 什麼嘛,太誇張了,南崗工業區還有那麼多空廠房,為什麼要去破壞中興新村,為什麼連難得的一片美麗綠地都要拿去給工業區用?

    可惡至極,是哪一位官員作的決策,這些人拿台灣的國土當作是餅乾隨意亂分,反正都無所謂,為什麼我們要如此受人宰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