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雲旭樓(2)大學的地方意識

文化資產研究所必須拆掉一棟具有地方文化教育價值的建築以求得上課的空間,這聽起來實在令人錯愕。對文資所的師生來講,應該也是十分不堪。在目前台北文化商品旗艦店當道的氛圍下,雲旭樓的前景雖然無法樂觀,但也許…

編按:

本文為「保存雲旭樓」系列文章之2,閱讀保存雲旭樓(1)參與是認識的開始」請點選這裡。

980615-14a11505484889-360.jpg
5月17日,民間版現勘雲旭樓(照片轉載自seeyouYL相簿)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裏有一棟看似平凡的大樓,最近校方為了增加「文化資產所」教學空間,準備將它拆除後蓋新大樓。

面臨拆除的大樓叫「雲旭樓」,為四十餘年前雲林國中校舍,大樓後來捐給雲科大,當作雙方教育合作的見證。由於此建築在地方上別具意義,部分地方人士及雲科大師生正在發起保存訴求。

在文化資產的意義逐漸被聚焦成文化產業,再進一步终將為商品價值壟斷的當前,雲科大師生願意藉著雲旭樓回頭再看看文化保存的初衷,雖不合時宜,但卻令人深省。

雲旭樓是校園建築,因此無法當成觀光景點;它的時間不夠久構造不夠特殊,因此很難是古蹟;再加上它在建築史上可能不夠獨特:68年後九年國教標準校舍,軍營也有類似型式,從保守的建築角度看,它的獨特性因此無法建立在建築類型學範疇裡;除非它倒塌了,像霧峰地震園區裡光復國中校舍,藉著東倒西歪吸引觀光客,不然,對當局而言,這有什麼好保存的?既沒辦法產業化又沒有建築史上的獨特性。

回到霧峰光復國中校舍,幾乎相同的結構與型式:鋼筋混凝土標準跨距加摺版屋頂,藉著扭曲的形體,卻紀錄著影響台灣人十分鉅大的事件。可是從建築與記憶的角度來說,九二一地震的記憶,一定必須藉著建築型式被紀錄下來嗎?沒有了那些建築物,我們會忘了那天發生什麼事?記憶因此不見了嗎?

顯然建築與記憶之間的關係不只是保存,或者說,不是將記憶放在倉庫裡避免消失的那種保存。將建築物某種程度凝結起來,其實是為了與外人說,藉著有形的物件,訴說某些特定的記憶,換句話說,建築的保存就是一種展示,它的重點不在技術枝節,而在你說了什麼話讓我認為是值得保存的。

雲旭樓可以說的話很多,迄今為止經過大家整理,包含了地方共同建校的歷史、城市中的地標性意義、57到76年級雲中學生的共同記憶、國立大學與地方國中的共同約定等等,這些珍貴的記憶都是無價和無法交換的,

但更重要的是,這些不同面向的記憶構成了一種雲旭樓的潛能,它的保存過程可以讓過去經常脫離地方的高等教育機構,結合地方教育發展,成為地方意識的一個部分。這是一向平地起高樓、封閉大片土地成校區、排除地方參與的台灣高等教育校園,好不容易從歷史繼承下來的社區連結點。

從這個角度來講,很難理解雲科大為什麼會有拆掉雲旭樓的念頭,難道這些記憶不是他們想說的、或認為值得說的嗎?

雲旭樓的保存不會是從大家同意後開始,它應該是一種宣傳說服的過程,在這過程裡,更多民眾和相關人士,也許能夠意識到雲科大也是他們社區的一部分,這對於一向封閉的台灣校園空間文化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被述說的記憶所需要的載體當然也不止是建築,影像、模型、異地重建都曾被提出當作折衷。但有一種經驗卻不是這些方法所能替代,身體的空間感大概是現地保存過程中必須發展的策略。雲旭樓的空間品質如何?場所的感覺怎樣?有什麼空間感覺無法被擬仿物替代?很期待有機會能聽到使用者的聲音。

文化資產研究所必須拆掉一棟具有地方文化教育價值的建築以求得上課的空間,這聽起來實在令人錯愕。對文資所的師生來講,應該也是十分不堪。在目前台北文化商品旗艦店當道的氛圍下,雲旭樓的前景雖然無法樂觀,但也許透過雲旭樓,可以看到文化政策的某些欺罔性,並且從中學習到如何設立路障。

(作者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英國倫敦大學巴特雷學院建築博士候 選人)

更多關於雲旭樓的訊息與故事:http://blog.yam.com/seeyouYL

在〈保存雲旭樓(2)大學的地方意識〉中有 9 則留言

  1. 我是斗六人也是雲林國中畢業的,唸雲中的時候剛好碰到學校搬遷到現在明德路的那一年。在我當時的小小認知裡,我們的搬遷是成全將有一所大專進來斗六,要來帶動經濟了(在那個電腦剛從dos轉到windows,陽春麵一碗15元的年代,其實我們鄉下小孩是非常資訊貧乏的,能有一所大學近來就像那年看到市區出現第一家7-11一樣新鮮又期待,大家都好高興。)結果我們的大操場,就變成現在的工程學院了,那幾年的甘蔗田也逐不復見。過去,在我更小所就讀的鎮西國小,因為整個規劃團隊或相關當局對學校長遠的規劃缺乏關注鄉下學童與在地價值,出現了類似都會小學般,將行政大樓擺在學校中間區位(原200m大操場上)的毀滅性判斷,鎮西國小的空間記憶已不再了,居民也不再向以前樂於去和國小親近,我們家三代都唸鎮西,看一次痛心一次。因此有鎮西難過的經驗,我很希望,至少雲旭樓的存在與被保存下來,是能讓我們還有可以回憶斗六人年少輕狂的場所,她也會是和老斗六人聯繫的場所。

  2. 到處都看得到的校舍建築物.斗六國中也還有怎麼不去保留.雲旭樓保存理由真的太牽強….

  3. 王維:

    看到你的留言,覺得台灣的未來好值得期待!

  4. 我是住在高雄的小學生
    也是看了我們的島才知道他的歷史價值
    所以我支持那群堅持不拆房的人
    我也想盡一份力
    幫助雲旭樓
    加油吧!雲旭樓

  5. 給樓上的,建議您仔細看完整篇文章,應該就不會只看到“東倒西歪“了吧?而且也看不出作者有“攻擊“921地震園區的意思啊!再請您仔細過目了…

  6. 我想作者 不該用” 霧峰地震園區裡光復國中校舍,藉著東倒西歪吸引觀光客”這樣的字眼~~光復國中校舍的保存是因為它承載著921地震,是屬於一種現址博物館的性質…具有不可取化性, 它同時也是防災教育的最佳地點, 在作者眼中卻只是東倒西歪的建築物, 卻沒有看到 由現址要傳遞當時的災難記憶和災區人民的集體記憶 ? 我對於你們雲科大的保存也十分支持,但是籍由攻擊別人而建立自己的合理性, 是否真的有資格談 “文化資產的保存”? 還是只想籍此打開你們雲科大的名聲 ? 作者居然還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 同是科博館體系,卻對外攻擊分館….請修正此文章並道歉!

  7. 很遺憾,在科學當道之下,專業知識被扭曲為知識暴力,歷史建物的保存失去其初衷,演變為由專家按照年代、樣式、材料來鑑定!!??但是,藉由每一次的保存XX運動,我們似乎在證明,我們要的不只是建築物硬體本身,而是保存某一個社群的記憶,或賴以維繫特定社群、村落的認同,更可能是保有那某種樸實無華、卻是地方感維繫之所在。

    為了文資所,而除去文資。這場保衛戰,不蒂是文資教育最寶貴的一課。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