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的新移民農夫看南迴道路

移民台東近三年,幾年來一直偶有爭議的議題,就是南迴公路拓寬為四線道工程,就在爭議中,南迴公路拓寬的環境影響評估也開始進行了,在環評作成結論前,勢必在台東形成一股拉距的爭論。筆者是以自然農法種植的農民……..

移民台東近三年,幾年來一直偶有爭議的議題,就是南迴公路拓寬為四線道工程,守護環境與支持交通便利的兩方,總是各據一方,相互不退讓,卻誰也說服不了誰。 就在爭議中,南迴公路拓寬的環境影響評估也開始進行了,在環評作成結論前,勢必在台東形成一股拉距的爭論。 筆者是以自然農法種植的農民,不是交通運輸專家,也不想變成南迴公路的專家,只能從外地移民的小農夫角度來看南迴公路。

三年前準備移民台東時,筆者經常由新竹開車經由二高再到楓港、再轉至南迴進入台東,這段路旅程遙遠,僅在東山休息站、楓港兩處停留休息與用餐後,就一路開車,印象中的南迴公路由楓港起到達仁海邊止,這段山路大約 80多公里吧,雖然山路蜿蜒、坡度卻不大,比北宜公路的九灣十八拐好開許多;除了遇到一次油罐車翻覆意外被堵塞外,每次都是一路暢通,只要不急著搶快超車,也不曾覺得有何不便之處。

過了山區一眼望到太平洋,總是湛藍一片,才會驚覺台東的美,沿著陡峭的海岸,南迴公路早已有很多路段被拓寬成筆直的車道,經常車速可超過 70公里,我飛快的開著車,大略瀏覽海岸與峭壁的獨特,然而心中只想快開到台東市一帶,沒有留意路邊的小鎮,這麼多次經過,曾短暫停留過的也僅是大武加油站與太麻里的台灣牛牛肉麵。 對我當時的外地客來說,南迴公路的寬度與交通流量從來不曾造成困擾,總是呼嘯而過,從來不曾仔細佇足過。

台東先天就是狹長地形,像個 Y字形狀,右邊上方是台 11線往長濱的東海岸,左邊上方是台 9 線往池上的花東縱谷,交叉點是台東市沖積平原,而下方一直線則是往太麻里、大武與達仁的南迴公路。 台東縣無論如何作國土與區域規劃,總是這四個生活圈,又因狹長地形路途皆遠,所以各線又形成幾個小小的生活中心,如太麻里、大武與達仁的居民日常生活是不太會混雜的。 各個生活圈與 Y字的樞紐台東市,除了鐵路 (台11線沒有鐵路) 之外,都僅有一條省道公路相通。

南迴公路是Y下方直線區域居民的唯一道路,更是台東的主要生活與產品雙向運輸的憑藉,據瞭解,貨運較少經由蜿蜒的蘇花公路到台北,而是經由較快的南迴公路到西部,再藉由高速公路來移動。 除此之外,由中南部來的遊客,通常都走南迴公路而來,所以南迴公路扮演了區域運輸,東西向貨運運輸與觀光運輸的三種功能。

幸運的是,這條台東的命脈–南迴公路,只聽過重大年節常有塞車情形,卻很少因坍方而中斷,三年印象中,只有一次南部的颱風暴雨造成坍方中斷了數天,令人不解的是當時楓港往墾丁的橋沖毀,可以在前總統陳水扁先生的關注下兩三天之內就恢復通車,然而往台東的唯一南迴公路,草埔段的路基流失卻忙了很久才修復。

筆者的農產品全部經由宅急便的貨車送出,當天下午五點前,中型貨車到農場收貨,隔天中午前,農產品一定能到達最遙遠的台北縣北端,台東邊陲的位置與距離對我似乎從來不是問題,單筆運費也與西部間的交運相同,不會因此失去競爭力。 原來宅急便都是以台東市為集散中心,遠至池上的貨物都要在當天七點前到達台東市,再併貨由大貨車走南迴公路,在晚上 12點前到達高雄,再由高雄為集散點,併貨分發至全省各地,在半夜經高速公路,約清晨五點就可以到達台北集散地,再分貨至台北各鄉鎮,大概早上 7點多就到了,這樣中午前一定能送達客戶手中。

相信不是宅配而是銷售給行口的農產品,貨車也是走南迴公路。 對農產品銷往西部說,需要的是一條不會中斷的南迴公路,即使中斷也要被傾全力修復; 至於速度能否因為拓寬成四線道而提高? 若大貨車時速由 50公里提高 55公里,加快僅 10%的幅度,這點速度一點也不是很重要;至於塞車通常是僅在過年初一到初三的年節白天,通常這時候的行口也休息,而宅急便是晚上開出貨車,且是與遊客反向,所以也不曾發生遲到的現象。

以小農夫的角度而言,我看不出南迴公路拓寬的直接好處! 是否因為兩線道拓寬成四線或三線,近 6至 12公尺的增加,造成原本狹窄脆弱之山壁被過度開挖,反而造成經常遇大雨就坍方中斷? 這反而是需要仔細評估的事。

在寫這篇文章時,我試圖在網路上蒐尋有關南迴公路的流量與承載量、歷年的坍方或重大車禍等統計資料,或甚至只是一些基本的拓寬路線與環評進度等,卻很難找到資料,只有一些記者粗淺的短篇報導,身為台東人,在公民參與意識提高的現代社會,卻好像只能被政府的政策牽著走、只能被公路單位的專業意間左右,沒有數據、沒有分析,這個可能要花上 300至 400億民脂民膏的拓寬工程,不知道它進行的依據是什麼? 真正有滿足台東的需要嗎?

台東的發展目前有兩大項 – 觀光與農產品。 如果農產品的運輸不是問題 (這僅是我的觀察),那麼觀光呢? 自己總是呼嘯而過的南迴公路,經常來台東玩、順便拜訪我的中南部友人來,除了近台東市的金針山,也不曾聽聞在南迴公路上逗留過夜,難道南迴公路沿線小地方僅是觀光的過客而已嗎?

當我在台東住了三年,才漸漸發現原來南端的生活區域 – 南迴公路沿線,也有很多美麗的小村與景點,有漂亮的沙灘、排灣族的豐富文化、溫泉、過境的鷹、遷徙的紫斑蝶等,如果遊客都只是快速的通過,這台東四分之一生活區域的居民得到了什麼? 如果一年到頭大都不塞車,卻僅因過年幾天的塞車就要拓寬,似乎是很奇怪的想法,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轉化過年龐大的南迴公路車潮,藉由沿線美麗的觀光與文化景點,將遊客分散到不同時段,讓遊客在不同鄉鎮就停留住。

如果 300億拓寬經費有一半,被用在沿線各村莊的活力再造與觀光軟硬體改善,該能作多少事? 身為台東居民,很汗顏只熟悉台東市與花東縱谷而已,縣民都這樣不熟悉南迴公路的景點了,又怎能期待遊客有更深入的瞭解,在觀光推廣上,台東應該能作得更完整,讓各區域均衡發展。

新興國小內的社區布工坊
這是南迴公路上排灣族村莊內的小學 “新興國小” 內附設的社區布工坊, 很有概念的校
長 “鄭漢文” 的傑作.

對我這由北部移民來的農夫來說,開車不管是走蘇花公路或南迴公路都很遠,到高雄市三小時的車程,在油價漸高的未來,要花上許多汽油錢,除非是全家出動多日,否則根本不想開車去西部,反而坐火車是最舒適的,自強號火車到高雄之速度與汽車相比還能接受,如果未來台鐵在政府之支持下,能改善台東鐵路的速度與增多班次,就應該能滿足不少來往台東的需要。

重大的交通建設牽涉的是全民的利益,公民應該也需要得到足夠之資訊,南迴公路拓寬不僅是交通建設,也是凝聚縣民認清台東優劣勢並討論如何發展的機會。 如果台東縣公部門願意,應該可以仔細整合真正需求,分析這條公路的真正用途在那裡?有創意的去思考是否還有其它如鐵路、區域間免費往返公車之選項等,在環境影響評估完成前,整合各單位資料,提出完整論述與分析,才能說服台東人決定南迴公路是否應該拓寬,或僅是改善其穩定性即可。 南迴公路,是台東的貨物運輸命脈,該何去何從,需要更多的討論。

(本文作者為「夏耘自然生活農莊」農夫)

電子信箱: barkely.lin@msa.hinet.net ,部落格: blog.yam.com/nature_farmer

在〈台東的新移民農夫看南迴道路〉中有 3 則留言

  1. 先不說工程利益,對砂石車業來說,增加10%的速度,或者減少10%的油枆,就是很可觀的好處。這或者是一個推動拓寛工程很大的力量!

  2. 南迴公路比起蘇花公路來說

    不但好開而且中斷機會也小得多

    作者點出了這種山岳沿海型的公路

    就地拓寬可能造成的環境破壞

    我在法國鄉間開車

    驚訝於兩線寬的鄉道速限也在一百公里

    當然偶遇農用車輛無法超車

    所以在道路設計上有許多不平衡的三車道供超車使用

    如果把這個觀念引進

    可以在可容許拓寬對環境影響較小路段設置超車道

    不但便捷而且兼顧環保

    不過話說回來與南迴公路不同

    蘇花公路如果就地拓寬的環境破壞是非常巨大的

    因地制宜,挖長隧道的蘇花替是我能接受的選擇

  3. 新興國小鄭校長不但是一個有概念且用心於教育的工作者,布工坊的設立宗旨是有鑒於山區學生家長就業困難,出外謀生又無法兼顧小孩教育,為讓社區媽媽能兼顧家庭經濟及就近照顧小孩,提供學校一個安全舒適的空間成立布工坊,讓這些媽媽能在此安心的工作並兼顧小孩。
    其實,布工坊的手工作品很具特色也很實用,像手機袋、背包、手提袋、面紙盒套等等,樣式具設計感,原民風味十足,價位不高,有經過南迴至台東建議不仿放慢腳步,順道拜訪金峰鄉的新興國小看看鄭校長為教育的用心,及參訪新興部落8個極具特色的頭目家屋,認識排灣部落文化之美及感受原住民朋友的熱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