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登山步道冷眼觀

大坑山系共有十條官建步道,以及數不盡的產業步道,還有中台科技大學後方的觀音山步道,這些步道環繞在頭嵙山與大山母之間,由129號縣道貫穿其間…..

今年3月29日,台中市大坑又增加一條人為的登山步道,至此大坑山系共有十條官建步道,以及數不盡的產業步道,還有中台科技大學後方的觀音山步道,這些步道環繞在頭嵙山與大山母之間,由129號縣道貫穿其間,丘陵山地於是被步道線路分割成數個區塊。步道的興建提供民眾休憩與親近山林的機會,卻也造成環境生態的負荷,兩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值得主政者深思。

大坑步道可分為東山及西爿山兩個系統。東山即是我們所熟知的頭嵙山系,民國60年代後期,曾文坡市長著手開發大坑計畫,除拓寬文心路外,並在大坑經營文心俱樂部。69年底,曾文坡市長完成大坑1-5號步道的開闢計畫,大坑步道逐漸為人所熟知,之後接任的林柏榕市長,將大坑定位為台中市的後花園,與原本在大湖巷、竹坑巷底山稜線的「萬里長城」民營步道,共同推廣為大坑的特色,大坑步道遂為全國知名景點,遊樂區紛紛闢建,土雞城林立,一時好不熱鬧。

trail-360.jpg
東山步道陡峭,讓許多民眾望而卻步

民國70年代後期,遊樂區經營陷入困境,大坑榮景逐漸沒落,近市區的交通便利性,大坑仍然是市區民眾假日休閒的最佳去處,西爿山風動石每逢假日,產業步道上人車雜沓,由於東山步道陡峭,許多人望而卻步,民國79年,張溫鷹市長乃結合西爿山原有的產業步道,規畫大坑6-8號登山步道,希望能吸引人潮帶動地方產業;其後的胡志強市長也不遑多讓,規劃建造了9、10兩條登山步道,大坑步道成為台中市民假日休閒健身的最佳去處,然而,大坑產業並沒有因為步道的興建有所助益。

DSCN2301
興建登山步道是歷任市長的重大政績

大坑農產以柑橘、竹筍、文心蘭為主,這些農作都透過縝密的產銷制度銷往日本、市區超市與北部大都會區,鮮少在地方進行銷售,據筆者觀察及訪談結果,在步道口進行商業行為大都為外地民眾,或者少數無法進入產銷系統的次級農產,因此,希望透過步道吸引人潮,改善大坑農民生計,顯然並沒有預期的效果,步道不但沒有帶給大坑人利益,反而帶來髒亂與生活上的不便利,假日129縣道的壅塞,以及任意在產業步道停車的登山客,造成交通出入不便,往往引起在地民眾的不滿。而縱橫交錯的步道系統,方便民眾踏青之餘,也讓農民的農產平白遭來橫禍,這些或許是市府規劃步道時所應列入考慮。

步道的遊客承載量與對自然生態的影響,長久以來一直缺乏科學的統計與觀察,硬體建設容易,日後軟體的管理維護也需要花費更多心力,市府在興建步道,滿足登山客踏青健身之餘,是否站在大坑在地的眼光去思考,大坑的人、昆蟲、植物、鳥類、野生動物…,他(牠)們的需要是什麼?沒有步道,他(牠)們的生活會更寧靜與美好。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