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看的海洋產業 遠看的海洋希望

乘著61號公路駛進台西鄉,印入眼簾的是,一塊塊的魚塭,魚池中央的電動葉片不斷的拍打著池水,讓人念念不忘的是,落日夕陽餘暉,似金黃色金箔灑在水面上。台西顧名思義就是台灣最西邊的鄉鎮,居住著兩萬多人….

乘著61號公路駛進台西鄉,印入眼簾的是,一塊塊的魚塭,魚池中央的電動葉片不斷的拍打著池水,讓人念念不忘的是,落日夕陽餘暉,似金黃色金箔灑在水面上。台西顧名思義就是台灣最西邊的鄉鎮,居住著兩萬多人的人口,鄰近台灣海峽的海岸線,台西人比別人擁有更多寬闊的海洋,依靠著海洋的環境與資源生活著,有人說:「我們是海口人或是討海人」,周邊因應海洋而起的產業維繫著他們的生存之計,台西呈現著台灣漁村的小村落的意象,來到當地可以感受到炙熱的陽光、鹹鹹的海水味,路上還可以看見黝黑的膚色、濃厚的海口音、穿著夾腳的藍白拖鞋的男性;女性總是包覆著緊密頭巾,穿著簡便的工作服帶著袖套;住家前倒掛著兩隻捕魚用的雨鞋,堆著一座一座小山似的白色蚵殼,以及養殖所使用的工具。

聞著鹹鹹的海味同時,似乎夾雜著另一股工業排放的廢氣,六輕工業大舉進入雲林地區,從台西向西邊望去,可以看見一段很長的海岸線矗立著一根根的煙囪,隨著工業的進駐加上台灣西邊的海岸線自然環境的驟變,讓許多可以生存自然環境的根基,都在消逝當中,當我們的視線放在台北、高雄的同時,誰看見台灣最西部的人民之聲呢?

clip_image001

▲令人念念不忘的台西金黃色的夕陽餘暉。

環境運動到藝術造人

看著頭頂上的藍天、白雲,很難想像台西的天空,不知道是自然形成的還是工業區的烏煙所籠罩的,環境議題是台西人憂心的問題,關切於他們的生存與生活。而此次壁畫召集人秀雲,帶著從舊金山Precita Eyes Mural Arts Center修習之壁畫的組織與經驗,回饋到台灣農業縣雲林的鄉鎮與社區,可透過社區壁畫讓邊陲的地區,可以藉由壁畫為當地文化發聲;雲林縣政府縣長室陳振淦秘書回憶著秀雲的理念,「如果雲林任何一個地方需要我,將義不容辭協助」,感動了一群想要為台西地區帶來希望的伙伴們,從雲嘉發散的想法化為行動,就在2007年2月天,在雲林縣政府縣長室陳振淦秘書、教育部、青輔會等部會的協助下展開參與式壁畫創作,串聯蚵貝藝術家蔡英傑、台西當地社團「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一起來創作屬於台西「在地的壁畫」。

小地方的人民在爭取環境生存權時,面對著以經濟發展為前提的政府與大資本家,民眾把期待轉交給以大發展的事業與工業,其過程他們才驚覺我們的自然環境已經不如從前了。尋找壁畫鑲嵌的材料與題材時,有一部份的工作,主要由當地的社團「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林進郎、副理事長丁宗銘以及其他協會的伙伴,在台西地區協助蒐集大量的蚵、貝、螺以及其他玻璃瓶類的素材,讓壁畫的材料可以如此地多量且在地性;帶著台西國中的學生認識當地與淺海養殖產業的人文歷史,由當地的長輩的引領環顧家鄉的產業風情,一起發想以及討論壁畫的題材。

另外,當地的婦女熱心地提供素材之資訊,相互討論在地的蚵貝類的種類,才發現原本豐富多樣的蚵貝都在環境的污染下,瞬間消失。環境指標在不用人工科學測量數據,卻在找尋蚵貝的過程中,一一浮現目前的生態環境,帶著台西國中二年級的學生參與壁畫的過程,更是進一步讓他們體認他們所生活在地環境的狀況,一位學生參與後提出對生態環境的看法:「阿媽說以前只要努力工作就有飯吃,現在環境改變以後就不行了」環境影響著生活,端看我們能否持續關注環境運動,除了社區居民的連結,更需要進入學生的生活與教育中,我們的孩子才能對土地與海洋有更多的關心與愛意。

啟動學生眼中的台西

繞過、看過台西街道巷弄,找尋一面適合公共壁畫的牆面,最後選定位於台西國中的教室外邊的牆面,其具有台西重要交通節點以及公共空間之地點,特別為教育重地的校園空間,從教育出發啟發學生對於公共藝術的美學與環境運動的人文關懷。

如今沒有美術老師的台西國中,二年二班參與的學生都感到新奇、有著高度興趣參與社區壁畫的活動,壁畫並未侷限於會繪圖的人,不會繪畫的伙伴也可以一起參與。試著從一面壁畫開始引領學生找尋壁畫題材與材料,結合當地的淺海養殖協會伙伴以及當地的居民的協助,讓學生親身體驗當地的人文及產業。並且透過劇場遊戲、分組討論與發想、接力說故事…等活動,勾勒出學生眼中的台西印象。

台西猶如其他偏遠地區的鄉鎮,青壯年的人口不斷的往外遷移,使的農漁村只剩下老人與小孩,此區出現的學習斷層有一部份來自隔代教養的部分,青壯年人口到其他城市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為的是可以讓長輩與孩子可以過更好的生活,台西國中曾在二十年前曾設立美術班,美術教育曾在當地盛行一時,如今社會環境的轉變,人口外移後,沿海小鎮沒落,連教育資源都變的貧瘠,當教育資源貧乏時,藝術人文的課程與學習變的稀少且珍貴,藉由此次的社區壁畫由公共性的環境議題擴展成藝術教育培力,同學們可以更瞭解同儕間的想法,激發青青學子的創意與想像。

參與之學生表示:「我們班變的越來越有默契了」。社區壁畫的學習參與、合作與發想,才能進一步引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住在對面國中一年級的女學生說:「這很好玩,我在家沒事,都會來這裡看看。」社區壁畫成為大家可以共同關心的話題與方式,對街住家的民眾也熱情招待看壁畫的朋友,拿出家裡的小板凳、提供清涼的飲料給來工作以及欣賞壁畫的朋友,彷彿就是壁畫的主人家,對街的居民成為壁畫的最佳代言人,向大家介紹最美的台西壁畫,開啟居民的美學感官;他們滿足的告訴藝術家說:「這是咱台西ㄟ寶」,讓藝術家當場感動不已。

就地取材 凸顯當地生態特色 蚵貝鑲嵌壁畫

名為「希望之海」的大型蚵貝壁畫,長為十公尺、寬為八公尺的巨幅壁畫,刻畫著在大型工業煙囪下討海人的意象,可以看見台西風情與產業的印象,以及看不見面容的女性背影、具有強烈性格的男性側臉。蔡英傑藝術家表示,壁畫的特色在主題意涵、色彩、圖案強調對稱與協調,線條簡單俐落不宜太過複雜,此壁畫較為困難的部分是線條的設計鑲嵌,最為特別是蚵貝鑲嵌的技巧極為困難,不同於平面的壁畫,因為蚵貝的材質可以呈現立體的紋路與明暗度,所以得細膩的投注在每一次鑲嵌的蚵貝,細心的掌握塗料與鑲嵌,就像是我們要用心對待環境的每個環節。在鑲嵌時,需要調製不同比例的水泥黏著劑;用至不同的蚵貝種類時,需斟酌水泥的用量,才能讓蚵貝呈現最好的角度與弧度。

藝術家運用大量的當地材料且就地取材,這次選用超過20種以上當地的貝、螺、蚵殼等素材,以及10種非貝類的原料(如:保力達瓶與生啤酒瓶的玻璃片,以及木碳等。),由於鑲嵌貝、螺、蚵的角度、顏色、方向,都會影響壁畫所呈現整體的色彩以及折射的光線,經過風吹日曬後,老天爺會把最美麗的蚵貝顏色展現在壁畫上,可以細細觀察每天陽光照射之光線與方向,壁畫會出現不同風情的色彩,也是壁畫讓人處處驚喜的地方喔!

社區壁畫作為一種公共藝術與社會運動,讓偏遠、弱勢地區的人民擁有可以發聲、表達的公共空間,「進入弱勢地區,讓從未接觸藝術的民眾,可以透過藝術發聲」,這也是社區壁畫最重要的能動力。無論在帶領學生創作的過程、當地社團協會的伙伴提供當地大量的蚵貝材料、一直到開始壁畫鑲嵌動工、來自各地關心壁畫的朋友們以及當地社區民眾的認同與支持,都是啟動壁畫行動之後,得到的回饋。

參與壁畫行動,就像是一部紀錄片,將大家參與的過程紀錄在這一面壁畫中,社區壁畫彷彿海水擾動了台西小鎮,用許多生命的熱情來支持生命中有意義的行動,第一幅「偏遠地區藝術不斷電–參與式蚵貝壁畫」的大型社區壁畫從雲林台西啟程,隨著水的流動將開始流進其他鄉鎮,透過社區壁畫看見在地的環境與文化,讓在地人說社區的故事,從當地的孩子與居民的眼睛看見台西,而台西的希望寄託在土地與海洋,讓更多人看見我們不要污染的環境,透過藝術來發聲,回到生活與教育來培育我們的孩子與環境,實現台西的希望。

clip_image002

▲透過創作的大型參與式壁畫,將在地人的希望鑲嵌在生活的土地與海洋。

(本文作者現於雲科大文資所)

在〈近看的海洋產業 遠看的海洋希望〉中有 5 則留言

  1. 真是恭喜秀雲,除了敏君的文章之外,柏羽曾經寫過一篇「從美國舊金山到西螺大橋的壁畫旅程」,可以更瞭解壁畫創作的背景喔。http://211.21.193.13/bigthing/middle.aspx?articale_id=2625

  2. 青輔會表揚2008年國家青年公共參與獎,社區行動類得主許秀雲,去年帶領台西國中師生製作「希望之海」蚵貝壁畫,成功將藝術帶入台西,獲得評審青睞,這幅壁畫今年亦入圍台新藝術獎。

    希望之海為全國最大的蚵貝壁畫,長10公尺、寬8公尺,高掛在台西國中外牆,就地取材,利用20多種當地的貝、蚵等材料,描述台西鄉受工業汙染後的樣貌,作品完成半年以上,經過風吹日曬卻越白越亮,也成為當地新地標。

    許秀雲目前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擔任研究員,她曾獲青輔會補助,前往美國舊金山學習社區壁畫製作,回台後自己撰寫蚵貝壁畫企劃書爭取補助,去年她花了6個月時間,帶領台西國中學生、社區民眾共同完成這幅壁畫,引起共鳴,壁畫傳達工業對地方影響也引發居民思考,關注偏遠地區的環保議題。

    今年青輔會表揚國家青年公共參與獎,雲林環保聯盟推薦許秀雲參加,從300多人中脫穎而出,得獎讓許秀雲十分開心。她說,得獎榮耀歸於全體參與者,「我只是個代表。」

    除了獲得青年公共參與獎表揚,希望之海也獲台新藝術獎肯定,入圍視覺藝術類,其他入圍作品多為個人創作,這項集體參與式大型創作,能入圍別具意義。

    台新藝術獎將在5月3日頒獎,是藝文界盛事。許秀雲說,台西國中學生也知道希望之海作品入圍,她希望領獎後,回到台西與師生共同分享榮耀。

  3. 淑芬:
    也謝謝你的分享,雲林是台灣的農業大縣,有很多豐富的資源可供教學使用,教育是在地化重要的一種方式,我想會有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重視這個議題。

  4. 我是雲林子弟,但並不是台西人,而是比較靠山區的林內。看到這篇文章,想起以前求學的過程,好像一直都是在「抹滅」鄉土記憶的過程,沒有老師在課程中放入故鄉的事物,所以我對雲林其實很陌生,直到出外工作後,看到台塑引發的抗議事件,才重新認識這些區域。

    很感謝雲林多了這些認同鄉土的人,也很期待雲林的每個區域,都能有類似的行動,讓鄉下的教育能夠有鄉村的特色。

    也很感謝作者如此用心的分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