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輕恩怨情仇 大火中算總帳

三把大火,燒出雲林人的憤怒。自六輕營運至今,在地居民總以「生雞蛋無、放雞屎有」來形容六輕的「貢獻」。除日前台大公衛系教授詹長權做出六輕空污與居民罹癌程度關聯高之外…

六輕廠區一個月連燒三場大火、當地漁業損失慘重;但因漁損認定不一、協調多次未果、六輕始終未承認漁損與大火的關聯;16日晚間雲林縣府與台塑協商得出大火事件五億賠償金上限共識及其他回饋內容,但台塑僅部分同意。居民今(17)日則憤怒圍廠,因為她們要的,不只是賠償與回饋。

03 示威群眾在現場四處揮灑金紙
這場大火,釋放了居民長期對台塑的怒氣(攝影/鐘聖雄)

漁獲大不如前

三把大火,燒出雲林人的憤怒。自六輕營運至今,在地居民總以「生雞蛋無、放雞屎有」來形容六輕的「貢獻」。除日前台大公衛系教授詹長權做出六輕空污與居民罹癌程度關聯高之外,六輕填海造陸、海水脫硫造成海洋酸化、空水污等影響,早已衝擊在地原有產業。

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林進郎指出,一般文蛤養成期為8至9個月,但自六輕進駐後,台西麥寮附近文蛤養成期延長為12、甚至至13個月,文蛤重量更大不如前。

水產養殖試驗所在2003年便有研究指出,因文蛤依重量決定價錢,最差等級一斤文蛤約70粒,最好等級是10幾粒文蛤一斤,價格相差十倍,造成養殖漁民必須付出更大的成本培育文蛤、獲利減少。

關鍵資料要不到 求償無門

近日六輕大火的落塵影響,並非污染爭議首例。台灣生態學會前秘書長、立委田秋堇助理陳秉亨指出,民國90年5月26日就曾發生落塵事件,當時雲林縣環保局確認落塵是六輕製程疏忽造成,曾處以2張各30萬的罰單。

而從民國87年到民國94年8月為止,六輕被環保局罰款53次,但始終因缺發污染事件「必定」造成漁業減產的證據,使得屢次公害調節委員會中,漁民都無法成功向六輕索賠。而台塑僅強調會再監測、再調查;尤其漁業影響,台塑底線踩得更緊:「只要能『確認』是我們影響的,一定會賠!」同樣的回答,也出現在這三把大火延燒之後。

雲林縣建設處長施克和感嘆,六輕的監測機制不全面、不完整,要釐清因果相當困難。陳秉亨進一步指出,所謂的直接證據(污染數據)掌握在六輕手上,若六輕不願公佈,漁民根本求償無門。

以2002年3月15日落塵事件為例,雲林縣環保局因台塑海豐公用廠燃煤鍋爐裝置及監測狀況,發現未經核備,就自行停止粒狀物監測設施校正與記錄工作,因此依違反空氣污染防治法處罰10萬元。但因落塵污染時段,六輕的污染檢測設備「剛好」停止紀錄工作,使得縱使公權力介入、要六輕提供污染數據,也得不到資料。

漁損調查有諸多缺失

由於漁損與六輕污染關聯備受質疑,環署終於在2008年要求台塑依環評法第18條進行「雲林沿海養殖漁業與漁獲量追蹤調查」、2009年起提出報告,但包括地方居民、環團與環評委員都對六輕提出的調查方法與範圍有諸多質疑。

要了解六輕開發是否造成漁損與毒害,應在未開發前就做基礎統計,但因過去忽略,背景資料付之闕如。台塑主張針對漁業署與生物毒性實驗所的資料進行分析調查,以反應漁業現況跟建立資料庫,並了解六輕排放水質跟漁業的關係。

在第一次提出的調查報告中,分析資料顯示漁獲量仍有增高趨勢,台塑當時表示:「我們推估,漁業型態的改變與產值,可能跟市場或政策相關」。但六輕監督小組委員、雲林環球技術學院環境資源管理系助理教授張子見指出,台塑提出的分析,光引用數據就有問題。如93年牡蠣產量爆增為例,「單純因為換承辦人員、彙整方式改變,數字就不同」。

漁業署也質疑,漁業署漁獲統計都在港內,很多漁獲量是交易而來;麥寮三盛村長許春生也指出,台塑調查沿海漁獲的範圍太籠統,「六輕填海造陸後,海域都不見、潮間帶也不見,淺海漁獲量怎麼算?」張子見更抨擊,台塑針對爭議性大的牡蠣養殖著墨很少,調查報告有諸多缺失。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員王佳真進一步表示,在大火事件前,六輕環境調查報告書才剛審完,讓人訝異的是:「關於漁損的部分,都沒有提出任何新進度!」完全違背環署要求台塑更正的決議。王佳真認為,雖環署要求雲林縣府啟動公糾機制、處理賠償事宜,但恐無法真的釐清爭議。

台塑有如土霸王

污染未釐清,影響很確實,近年雲林沿海居民生活愈來愈困難,加上台塑當初承諾開發的回饋跳票,間接助燃這次圍廠抗議的怒火。

施克和指出,六輕帶來的最大問題是「資源分配」,且其衝擊不只限雲林,還包括彰化等中部區域。施克和表示,為提供六輕用水,農田水利會賣水給工業局、工業局再賣給六輕,長年下來已排擠農漁業用水。過往外界多將目光著眼於六輕對海線養殖業的衝擊,但事實上因水資源被剝奪,已有許多農民面臨被迫休耕、廢耕與轉業的情況。

為提供六輕用水所興建的集集攔河堰,將濁水溪一分為二。豐枯分明的濁水溪在冬季易起揚塵,近年揚塵更劇,被當地人形容為本土沙塵暴。張子見直指,六輕在枯水期仍有偷用水的狀況,部分學者評估六輕早已違反環評承諾超量用水。

前環保署長張國龍在位時,曾因六輕超量用水開出高達7百萬的罰單;但之後政院高層施壓,罰款不僅不了了之,張國龍也黯然下台。「所以我們都說台塑是土霸王!」走進雲林各鄉鎮,這是居民普遍心聲。

image
為供應六輕用水,濁水溪下游冬季缺水,揚塵嚴重,每到冬天,不論人或植物都披上煙塵,台塑影響居民生活的每個部分(攝影/胡慕情)

承諾幾乎全跳票

當六輕落腳雲林時,台塑曾提出多項回饋計畫與開發承諾,除一般環評承諾常見的帶來就業機會,還包括興建醫院、老人院;也承諾興建5百公尺的隔離水道。但開發十多年來,六輕承諾幾乎全部跳票。

六輕進駐,確實使稅收提高;但居民反應,實際得到的回饋只有每月每戶近3百元的水電補助;35歲以下在地人能入廠工作的承諾,也在六輕營運上軌道後被調整為30歲的門檻。

其中隔離水道,是基於防波、漂沙、生態衝擊、排洪、滯洪的功能而設,5百公尺的距離,是環委討論後下的決定;但之後台塑卻大幅縮減,讓居民質疑這是近年雲林淹水的主因。

陳秉亨進一步指出,據研究顯示,石化工業區旁所承擔的邊際成本,20年內因石化工業區造成的生命成本為596.4億元、醫療成本為35億、以稻米為主的農作物損失成本為24億;林進郎表示,由此來看,居民求償18億、要求健康風險與流行病學調查的回饋機制並不過份。

不排除無限期圍廠

林進郎強調:「長期監測追蹤並釐清六輕與漁損關係更關鍵!」施克和也說,雲林縣府與台塑協調出的5億賠償金額是突發狀況,但長期的累積問題並無被重視,為了保障居民,勢必要做長期監測,「且不只是漁損,更包括健康風險。」

施克和表示,除做健康風險評估,還必須加上流行病學調查,「流行病學就不只是統計的關聯,而可分析因果」;此外也須做農漁損的健康風險監測,「否則台塑一直說跟它們無關。」

目前雲林縣府已請研究PM2.5的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進行污染里程研究,以此確定污染面積;對於健康風險評估及流行病學調查,台塑目前同意雙方各自邀集國內外專家學者進行調查、由台塑出資,縣府執行後續採購作業。

不過,部分居民仍希望六輕遷廠,這也是雲林縣府與台塑協商的訴求之一,只是六輕對此不做回應,對雲林縣府要求編列台塑每年營業稅額一成做為環境復育基金的要求也未回應。

至於設置醫療發展基金供雲林縣民(約73萬人口)每人每年1萬元、健檢費用每人每年補助1千2百元的要求,台塑也僅同意研究;居民擔心,污染關聯總是未能釐清,揚言不會罷休,不排除無限期圍廠。

image
居民請出吳府千歲,若神靈為仲裁者,會如何解決這場紛爭(攝影/鐘聖雄)

(本文轉載自PNN新聞網)

六輕大火賠償爭議不休 麥寮人封路抗議

雲林地方民眾在路上拉開貢桌擺上祭品,表示要超渡過去台塑六輕設廠這幾年來,當地因為六輕汙染罹癌罹病而死難的居民。截至中午,抗爭還在持續進行當中。

不滿台塑六輕工安事故的賠償金協調破裂,麥寮台西鄉民今天上午發動大規模抗爭,將台塑的對外道路進行封路,抗議民眾也跟警方發生嚴重衝突,總共有七人被捕。抗議的鄉民認為台塑六輕沒提出善意的賠償金額,一大早就聚集到台塑六輕的聯外道路,進行封路抗議。

因為六輕七月份連續兩次火災工安意外,這期間有兩次公害糾紛協調會都談判失敗,讓鄉民相當不滿,分別將通往六輕的雲154縣道、特一號和北門的聯外道路進行封路。今天要到六輕上班的工人,都比往常多走一大段路上班。

image
一大清早,上千名來自各縣市的支援警力,開始在六輕門口集結。(攝影/鐘聖雄)

聚集在特一號道路的鄉民,以台西鄉民為主,人數將近四五百人。台西鄉長李培元向台塑六輕提出八項訴求,要求台塑人員要面對面來接受。

另一邊在雲154線道,是以麥寮鄉民為主,抗議的民眾有上千人,要求台塑展現誠意趕緊處理賠償問題,不然每天都會來這裡進行封路抗議。

在激烈衝突中,有七個人被警方抓走,警方也提醒民眾一定要理性溝通,不然會因為抗議而違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不過民眾不滿表示,他們只是理性抗議,要求台塑六輕有善意的回應,若是沒有得到具體答案,他們會持續抗爭到底。

民眾並在路上拉開貢桌擺上祭品,表示要超渡過去台塑六輕設廠這幾年來,當地因為六輕汙染罹癌罹病而死難的居民。截至中午,抗爭還在持續進行當中。

image
8:45 當地居民向六輕「白宮」前進,警民一度爆發肢體衝突,有抗爭居民遭逮捕,雙方人馬對峙。(攝影/鐘聖雄)

(本文轉載自PNN新聞網,深入瞭解六輕抗爭去脈內情,請點選這裡)

近看的海洋產業 遠看的海洋希望

乘著61號公路駛進台西鄉,印入眼簾的是,一塊塊的魚塭,魚池中央的電動葉片不斷的拍打著池水,讓人念念不忘的是,落日夕陽餘暉,似金黃色金箔灑在水面上。台西顧名思義就是台灣最西邊的鄉鎮,居住著兩萬多人….

乘著61號公路駛進台西鄉,印入眼簾的是,一塊塊的魚塭,魚池中央的電動葉片不斷的拍打著池水,讓人念念不忘的是,落日夕陽餘暉,似金黃色金箔灑在水面上。台西顧名思義就是台灣最西邊的鄉鎮,居住著兩萬多人的人口,鄰近台灣海峽的海岸線,台西人比別人擁有更多寬闊的海洋,依靠著海洋的環境與資源生活著,有人說:「我們是海口人或是討海人」,周邊因應海洋而起的產業維繫著他們的生存之計,台西呈現著台灣漁村的小村落的意象,來到當地可以感受到炙熱的陽光、鹹鹹的海水味,路上還可以看見黝黑的膚色、濃厚的海口音、穿著夾腳的藍白拖鞋的男性;女性總是包覆著緊密頭巾,穿著簡便的工作服帶著袖套;住家前倒掛著兩隻捕魚用的雨鞋,堆著一座一座小山似的白色蚵殼,以及養殖所使用的工具。

聞著鹹鹹的海味同時,似乎夾雜著另一股工業排放的廢氣,六輕工業大舉進入雲林地區,從台西向西邊望去,可以看見一段很長的海岸線矗立著一根根的煙囪,隨著工業的進駐加上台灣西邊的海岸線自然環境的驟變,讓許多可以生存自然環境的根基,都在消逝當中,當我們的視線放在台北、高雄的同時,誰看見台灣最西部的人民之聲呢?

clip_image001

▲令人念念不忘的台西金黃色的夕陽餘暉。

環境運動到藝術造人

看著頭頂上的藍天、白雲,很難想像台西的天空,不知道是自然形成的還是工業區的烏煙所籠罩的,環境議題是台西人憂心的問題,關切於他們的生存與生活。而此次壁畫召集人秀雲,帶著從舊金山Precita Eyes Mural Arts Center修習之壁畫的組織與經驗,回饋到台灣農業縣雲林的鄉鎮與社區,可透過社區壁畫讓邊陲的地區,可以藉由壁畫為當地文化發聲;雲林縣政府縣長室陳振淦秘書回憶著秀雲的理念,「如果雲林任何一個地方需要我,將義不容辭協助」,感動了一群想要為台西地區帶來希望的伙伴們,從雲嘉發散的想法化為行動,就在2007年2月天,在雲林縣政府縣長室陳振淦秘書、教育部、青輔會等部會的協助下展開參與式壁畫創作,串聯蚵貝藝術家蔡英傑、台西當地社團「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一起來創作屬於台西「在地的壁畫」。

小地方的人民在爭取環境生存權時,面對著以經濟發展為前提的政府與大資本家,民眾把期待轉交給以大發展的事業與工業,其過程他們才驚覺我們的自然環境已經不如從前了。尋找壁畫鑲嵌的材料與題材時,有一部份的工作,主要由當地的社團「雲林縣淺海養殖協會」理事長林進郎、副理事長丁宗銘以及其他協會的伙伴,在台西地區協助蒐集大量的蚵、貝、螺以及其他玻璃瓶類的素材,讓壁畫的材料可以如此地多量且在地性;帶著台西國中的學生認識當地與淺海養殖產業的人文歷史,由當地的長輩的引領環顧家鄉的產業風情,一起發想以及討論壁畫的題材。

另外,當地的婦女熱心地提供素材之資訊,相互討論在地的蚵貝類的種類,才發現原本豐富多樣的蚵貝都在環境的污染下,瞬間消失。環境指標在不用人工科學測量數據,卻在找尋蚵貝的過程中,一一浮現目前的生態環境,帶著台西國中二年級的學生參與壁畫的過程,更是進一步讓他們體認他們所生活在地環境的狀況,一位學生參與後提出對生態環境的看法:「阿媽說以前只要努力工作就有飯吃,現在環境改變以後就不行了」環境影響著生活,端看我們能否持續關注環境運動,除了社區居民的連結,更需要進入學生的生活與教育中,我們的孩子才能對土地與海洋有更多的關心與愛意。

啟動學生眼中的台西

繞過、看過台西街道巷弄,找尋一面適合公共壁畫的牆面,最後選定位於台西國中的教室外邊的牆面,其具有台西重要交通節點以及公共空間之地點,特別為教育重地的校園空間,從教育出發啟發學生對於公共藝術的美學與環境運動的人文關懷。

如今沒有美術老師的台西國中,二年二班參與的學生都感到新奇、有著高度興趣參與社區壁畫的活動,壁畫並未侷限於會繪圖的人,不會繪畫的伙伴也可以一起參與。試著從一面壁畫開始引領學生找尋壁畫題材與材料,結合當地的淺海養殖協會伙伴以及當地的居民的協助,讓學生親身體驗當地的人文及產業。並且透過劇場遊戲、分組討論與發想、接力說故事…等活動,勾勒出學生眼中的台西印象。

台西猶如其他偏遠地區的鄉鎮,青壯年的人口不斷的往外遷移,使的農漁村只剩下老人與小孩,此區出現的學習斷層有一部份來自隔代教養的部分,青壯年人口到其他城市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為的是可以讓長輩與孩子可以過更好的生活,台西國中曾在二十年前曾設立美術班,美術教育曾在當地盛行一時,如今社會環境的轉變,人口外移後,沿海小鎮沒落,連教育資源都變的貧瘠,當教育資源貧乏時,藝術人文的課程與學習變的稀少且珍貴,藉由此次的社區壁畫由公共性的環境議題擴展成藝術教育培力,同學們可以更瞭解同儕間的想法,激發青青學子的創意與想像。

參與之學生表示:「我們班變的越來越有默契了」。社區壁畫的學習參與、合作與發想,才能進一步引發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住在對面國中一年級的女學生說:「這很好玩,我在家沒事,都會來這裡看看。」社區壁畫成為大家可以共同關心的話題與方式,對街住家的民眾也熱情招待看壁畫的朋友,拿出家裡的小板凳、提供清涼的飲料給來工作以及欣賞壁畫的朋友,彷彿就是壁畫的主人家,對街的居民成為壁畫的最佳代言人,向大家介紹最美的台西壁畫,開啟居民的美學感官;他們滿足的告訴藝術家說:「這是咱台西ㄟ寶」,讓藝術家當場感動不已。

就地取材 凸顯當地生態特色 蚵貝鑲嵌壁畫

名為「希望之海」的大型蚵貝壁畫,長為十公尺、寬為八公尺的巨幅壁畫,刻畫著在大型工業煙囪下討海人的意象,可以看見台西風情與產業的印象,以及看不見面容的女性背影、具有強烈性格的男性側臉。蔡英傑藝術家表示,壁畫的特色在主題意涵、色彩、圖案強調對稱與協調,線條簡單俐落不宜太過複雜,此壁畫較為困難的部分是線條的設計鑲嵌,最為特別是蚵貝鑲嵌的技巧極為困難,不同於平面的壁畫,因為蚵貝的材質可以呈現立體的紋路與明暗度,所以得細膩的投注在每一次鑲嵌的蚵貝,細心的掌握塗料與鑲嵌,就像是我們要用心對待環境的每個環節。在鑲嵌時,需要調製不同比例的水泥黏著劑;用至不同的蚵貝種類時,需斟酌水泥的用量,才能讓蚵貝呈現最好的角度與弧度。

藝術家運用大量的當地材料且就地取材,這次選用超過20種以上當地的貝、螺、蚵殼等素材,以及10種非貝類的原料(如:保力達瓶與生啤酒瓶的玻璃片,以及木碳等。),由於鑲嵌貝、螺、蚵的角度、顏色、方向,都會影響壁畫所呈現整體的色彩以及折射的光線,經過風吹日曬後,老天爺會把最美麗的蚵貝顏色展現在壁畫上,可以細細觀察每天陽光照射之光線與方向,壁畫會出現不同風情的色彩,也是壁畫讓人處處驚喜的地方喔!

社區壁畫作為一種公共藝術與社會運動,讓偏遠、弱勢地區的人民擁有可以發聲、表達的公共空間,「進入弱勢地區,讓從未接觸藝術的民眾,可以透過藝術發聲」,這也是社區壁畫最重要的能動力。無論在帶領學生創作的過程、當地社團協會的伙伴提供當地大量的蚵貝材料、一直到開始壁畫鑲嵌動工、來自各地關心壁畫的朋友們以及當地社區民眾的認同與支持,都是啟動壁畫行動之後,得到的回饋。

參與壁畫行動,就像是一部紀錄片,將大家參與的過程紀錄在這一面壁畫中,社區壁畫彷彿海水擾動了台西小鎮,用許多生命的熱情來支持生命中有意義的行動,第一幅「偏遠地區藝術不斷電–參與式蚵貝壁畫」的大型社區壁畫從雲林台西啟程,隨著水的流動將開始流進其他鄉鎮,透過社區壁畫看見在地的環境與文化,讓在地人說社區的故事,從當地的孩子與居民的眼睛看見台西,而台西的希望寄託在土地與海洋,讓更多人看見我們不要污染的環境,透過藝術來發聲,回到生活與教育來培育我們的孩子與環境,實現台西的希望。

clip_image002

▲透過創作的大型參與式壁畫,將在地人的希望鑲嵌在生活的土地與海洋。

(本文作者現於雲科大文資所)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