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連堀,這個地方

雙連堀,雖然在旗美九鄉鎮快兩年,但是直到甲仙農業班開課後,有幾位來自雙連堀的學員之後,才第一次聽到這個地方。這個地名感覺到非常的有江湖味,好像在某一個山寨裡,一群馬賊聚集…

雙連堀,雖然在旗美九鄉鎮地區快兩年,但是是一直到甲仙農業班開課後,有幾位來自雙連堀的學員之後,才第一次聽到這個地方。這個地名在我聽來,就感覺到非常的有江湖味,好像在某一個山寨裡,一群馬賊聚集在那兒活動的意象,大概是被金庸的小說給影響到吧!結果在網路上搜尋一下這個名字,幾乎查不到關於這裡的歷史、背景等等。有的幾乎都是「錫安山」的歷史:

錫安山原名雙連堀,位於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是一塊三不管地帶 的公有山坡地。一九六三年,洪以利亞(洪三期)、張約翰(張國勝)、朱約拿(朱棣華)等人離開台南聚會所,來到此地墾荒牧放。六五年 底,洪以利亞在台北遇見江端儀,並歸信新約教會,爾後就請新約教會 的「聖徒」們上山,協助開發經營。數十人披荊斬棘,投入上億元的奉獻,到了七九年,農、林、漁、牧均蔚然可觀,終於使大片荒野變成了 「伊甸園」。

直到翻閱甲仙地方文史工作者游永福先生,花了數年時間做的地方調查著作《甲仙文史記事—為式的平埔文化開出一條活路》後,才對這個地方有比較粗略的瞭解。

錫安山整座山及其後側的山區皆屬「雙連堀」的範圍,雙連堀得其名的雙連水堀是在後側山區;後側山區另有前堀(單堀)與後堀(單堀)兩個水堀,錫安山之錫安天池處亦有一堀水堀。這些水堀,早期都是在此存活的野牛泡浴消暑的好所在。為何野牛會在此存活呢?日治中期起,雙連堀地區也是製腦地,樟樹及熬腦用材砍伐後會有過火燒山之劫,所以其後林木無多,唯菅草生長茂盛,有了菅草與水堀乃吸引了野牛來此生活傳衍。(頁161~162)

不過現在雙連堀也不再是屬於甲仙鄉,行政劃分上是屬於那瑪夏鄉的尼沙魯(原稱三民鄉民族村)。而我們現在拜訪的雙連堀,應該就是屬於錫安山的後側山區那一片,尚未進入那瑪夏鄉尼沙魯聚落聚集區,而是在進入尼沙魯之前的右側山上。一路綿延,從這座山到那座山,從山坡到山頂,每戶之間的距離可遠的哩!

從雙連堀山上遠眺尼沙魯村
從雙連堀遠眺尼沙魯村

而經過一些訪問瞭解之後,也知道在這片山裡討生活的大多是漢人移民,多數是從嘉義山區(竹崎、梅山、番路、大埔等地)搬遷而來。雖然在地理知識上,嘉義跟高雄之間還隔了台南縣這個行政區,不過那瑪夏鄉可是緊鄰著嘉義呢!討山過生活的人從一片山區,翻山越嶺到另一片山區討生活的故事,就這樣換個地方繼續上演。

雙連堀山區二十多戶交通道路上不甚便利
雙連堀山區二十多戶,交通道路不甚便利。

三民鄉的「正名」爭議

高雄縣三民鄉從今年四月一日起,正式正名為「那瑪夏鄉」,但鄉內三所國中、小學因多數家長反對更改校名,目前仍維持原有校名,另一所國小因尚未召開家長說明會,校名是否更改仍不得而知。

中正紀念堂等正名運動近來在全台各地風起雲湧,連地處偏遠的原住民部落,也無可避免面臨正名風潮的衝擊。

080301
三民鄉山明水秀,景致怡人。(蘇福男攝)

高雄縣三民鄉從今年四月一日起,正式正名為「那瑪夏鄉」,但鄉內三所國中、小學因多數家長反對更改校名,目前仍維持原有校名,另一所國小因尚未召開家長說明會,校名是否更改仍不得而知。

080302
高雄縣三民鄉從今年四月一日起,正式正名為「那瑪夏鄉」,但正名行動在鄉內引發不小爭議。(蘇福男攝)

三民鄉位於高雄縣西北角,是高雄縣三個原住民鄉之一,戶數計有八百七十三戶、人口三千四百七十四人,鄉民大多為布農族人,鄒族次之,排灣族及平地人佔少數。

為了推展正名運動,三民鄉公所從去年就陸續在各村舉辦四場說明會,年底鄉民代表會並召開臨時會,討論鄉名正名議案,結果全部七席代表一致通過將三民鄉正名為「那瑪夏」鄉,而「民族」、「民權」、「民生」三村也一併正名為「南沙魯村」、「瑪雅村」及「達卡努瓦村」,創下我國地方民意機關主動發起鄉名正名運動的先例。

由於當時立委、總統大選選舉在即,為避免引發爭議,鄉公所先在今年元旦舉行掛牌儀式,四月一日起才正式正名為「那瑪夏鄉」,並開始展開國民身分證等證件換發作業。

不過,三民鄉民族國小、民生國小和三民國中最近分別針對校名正名問題召開學生家長說明會,並舉行投票表決,結果多數家長都以「麻煩、沒必要」為由反對更改校名,其中,民族國小贊成維持沿用原名的人數有卅三人,贊成更名為南沙魯國小的有五人;民生國小贊成維持沿用原名的人數有卅五人,贊成更名為達卡努娃國小的人數為零;三民國中贊成沿用原名的有十九人,贊成更名那瑪夏國中的有十六人,四人棄權;至於民權國小也將於近日舉辦家長座談會,匯集家長、老師對校名變更的意見。

三民鄉布農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韃虎‧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批評說,這項正名是由上而下的「狗腿更名」,公所粗糙地操作正名,但不少鄉民認為正名過程不是由下而上形成的鄉民共識,直指民進黨的「正名」和蔣介石式的「改名」半斤八兩,同樣都是「威權」 。

他並引經據典指出,四百年前,三民鄉地區就已稱為「Kanakanavu」(卡那卡那富),清朝時稱「簡仔霧」及「干仔霧」(閩南語發音),既然要恢復傳統名稱,就應正名為「卡那卡那富」,「那瑪夏」鄉名可說是創造出來的,他建議以公投方式讓鄉民表達正名意見,不要讓錯誤擾民的假正名,成為原住民歷史的笑話。

對於正名行動被批評為「狗腿更名」,鄉長伊斯坦大.呼頌表示「可以理解,但無法接受」,他說,為了正名運動,除了成立推動委員會進行各項協調工作,並先後深入各村、教會進行說明、宣導,贊成、反對聲浪都有,但贊成而不表態者佔多數。

他指出,鄉代會是當地最高民意機關,由當地民眾選出的縣議員、鄉代表都贊成正名,且依法律程序進行正名,認為正名公投是「多此一舉」。

至於鄉名名稱,伊斯坦大.呼頌說,原先公所計畫根據鄉志記載,恢復「瑪雅鄉」名,但有人反映「瑪雅」為日人所命名,因此根據部落耆老的口述,取更之前的「那瑪夏」名稱,他指出,「卡那卡那富」只是一個族群的名稱,並無法代表全鄉鄉民,他曾向主張正名「卡那卡那富」的鄉民說明,但不被接受。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