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猴硐(3)未來行動之思考與規劃

如何讓畢生投入煤礦開採之老礦工,以及具備豐富礦業知識之從業人員,能夠運用逐步完成之園區館舍及歷史遺址,解說及展示猴硐地區豐富性之自然與文化遺產,未來應持續推動在地人才養成…

就文化景觀而言,其所涉及之課題包括自然遺產、文化遺產,以及因應人類需求所造成之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互動及結果。以猴硐地區為例,原本位於基隆河兩岸之狹長土地,除早期農業活動影響較小,中後期之煤礦開採、生產及運輸,已大幅改變當地景觀,伴隨礦業停採,對於自然環境的衝擊與影響逐漸減緩,然而,煤礦產業所遺留之礦業設施,在失去機能的狀態下,日益傾倒及毀壞,則又造成當地景觀之改變與衝擊。

為保護諸此有形性之文化遺產,臺北縣政府提出設立猴硐煤礦生活園區的構想,其與位於金瓜石之黃金博物園區明顯不同,後者幾為公有土地,且範圍內並無住家,前者多為私有土地,且與當地交通及居民生活高度相關,並不合適採取封閉性及管制性之園區管理模式-這也是在名稱上特別加上「生活」兩字的訴求與考量。

相關工作推動至今,主要係以執行園區環境美化,以及部分礦業設施之整修及再利用等工程建設為主,至於,未來園區究竟如何營運,由誰來營運,臺北縣政府仍然未能提出具體定位及策略。

目前猴硐地區之最大特色,除仍完整保留煤礦產業之遺跡及設施,許多老礦工及相關從業人員,因其對於地方之濃厚情感及種種考量,選擇繼續居住在這個美麗的礦業聚落,進而繁衍下一代,這是未來猴硐煤礦生活園區能否順利推動之重要資源及能量。

不過,因應時空環境變遷,在礦業興盛前,即已擁有大量土地之當地家族,以及礦業開採後,向既有地主購買或承租土地之礦業公司,多已離開此地,不過,依然擁有對於土地及相關建物之所有權。相較於此,許多目前仍居住於礦工工寮或礦業宿舍之老礦工及其家人,因未擁有土地及建物之所有權,在地主規劃或已將部分土地出售的情形下,面臨必須搬離此地之迫切危機。

971203-2-1-360.jpg

美援厝(上圖)及保安新邨(下圖)居民因地主擬將土地出售,而面臨必須搬遷的壓力

2-2

諸此課題因涉及土地及建物之所有權屬,除由住戶及地主自行協調及商議外,或可考慮依循文化資產保存法,將該區域登錄為文化景觀,再由台北縣政府文化景觀審議委員會研定保存及管理原則,臺北縣政府依此原則提出保存維護計畫,並結合區域計畫法、都市計畫法、國家公園法等,編定、劃定或變更為保存用地或保存區、其他使用用地或分區,並針對保存用地或保存區、其他使用用地或分區用地範圍、利用方式及景觀維護等事項,依據實際情況制定相關規定,並採取獎勵措施。

目前侯硐地區土地利用模式,係以礦業、水利及少量建築用地為主,伴隨採礦活動結束,並經由猴硐煤礦生活園區之推動,開啟礦業資源再利用之嶄新階段,既有土地利用及管制模式,實應進行重新檢討與規劃。除針對具備高度自然及文化遺產價值之相關區域,進行保護與管制,亦可考量後續經營管理需求,開放部分區域容許開發或朝向商業行為發展,並藉此重新調整區域內之土地權屬,在不剝奪土地及建物所有權人之既有權利下,又能照顧及回應老礦工及在地居民之居住與生活需求。

相關工作推動,將需要投入較長時間,以及相應之人力、物力,方能有效落實與達成。因此,在執行相關工作的同時,更應持續檢視園區工程內容,並針對未來營運管理模式進行研商及規劃。

園區工程部分,除侯硐車站前之瑞三倉庫、選煤廠辦公室已經修復完成,刻正緊鑼密鼓進行本鑛及復興鑛週邊環境及相關設施之修復及再利用工程。目前引發地方較大爭議及反彈者,為規劃單位任意變更既有台車道之鐵軌寬度,居民認為諸此作法將造成對於礦業歷史之錯誤認知,建議臺北縣政府應即刻介入協調與處理。

此外,許多礦業設施之修復手法,並未針對後續如何再現及活化礦業文化與歷史,進行深入評估及規劃,而僅止於一般性之工程修繕,亦造成社區居民之擔憂與疑慮。有鑑於此,侯硐社區發展協會已由生活博物館之角度及觀點,提出相關定位策略及營運管理建議,亦期盼臺北縣政府未來能夠參酌及考量。

回顧過往園區工程之規劃與執行,因較少結合地方知識與在地觀點,進行思考及推動,導致目前所提出及完成之工作成果,無法有效呈顯猴硐煤礦產業及其文化景觀之完整特色,這是臺北縣政府必須積極因應與面對之重要課題。

至於未來園區將採取何種方式進行經營與管理,無論是採公辦民營方式,或者成立專責機構進行營運,善用在地資源及人力,將是最能符合猴硐煤礦生活園區之精神與價值的重要關鍵。

如何讓畢生投入煤礦開採之老礦工,以及具備豐富礦業知識之從業人員,能夠運用逐步完成之園區館舍及歷史遺址,解說及展示猴硐地區豐富性之自然與文化遺產,除侯硐社區發展協會已經由參與式規劃過程,進行社區資源指認,完成社區地圖繪製,並即將出版解說摺頁,未來更應持續推動在地人才養成及培育工作。當社區居民及在地組織已經做好準備(包括共識與能力),才有機會在未來園區之經營管理,扮演更為重要與積極的角色,並能回應與符合猴硐煤礦生活園區,以在地社群及地方認同為核心之使命與初衷。

2-3

位於侯硐車站前之選煤廠辦公室(上圖)及瑞三倉庫(下圖)是未來作為遊客服務中心或導覽解說中心之絕佳地點

2-4

再造猴硐(2)生態博物館的模式

生活博物館或生態博物館之規劃及推動理念,係運用既有之文化或自然資源,在不脫離歷史人文與自然環境之整體脈絡下,經由詮釋及轉化過程,針對社區居民及外來訪客進行再現與交流,與傳統博物館有著本質上之區別……

生活博物館或生態博物館之規劃及推動理念,係運用既有之文化或自然資源,在不脫離歷史人文與自然環境之整體脈絡下,經由詮釋及轉化過程,針對社區居民及外來訪客進行再現與交流,其與傳統博物館之文物收集與典藏,乃至後續研究、展示、教育之操作機制與流程,有著本質上之區別與差異。

猴硐地區之最大優勢與特色,為目前仍然維持一定數量之老礦工及其家人長住於此。雖然礦業山城已經沒落,不過,因應便捷性之鐵路及公路等交通運輸系統,許多猴硐居民仍可就近前往瑞芳、基隆、台北、宜蘭等地就業,填補及銜接因煤礦停止開採所流失之工作機會。

目前由臺北縣政府推動之猴硐煤礦生活園區,居民雖期待藉此啟動地方發展之嶄新契機,卻也擔心於未能妥善規劃與充分準備之情況下,可能會破壞既有清靜、優雅的生活環境,另亦擔心開發壓力,導致礦業遺產之移除與破壞。

目前包括美援厝、新義廳等地居民,已陸續收到要求搬遷之存證信函,急需政府部門協助與瑞三公司及地主進行溝通與協調。否則,當老礦工及其家人陸續離開猴硐地區,即便未來猴硐煤礦生活園區能夠順利開園,作為園區主體之在地居民卻可能早已所剩無幾,若由外來企業與財團執行園區營運,不但失去「生活園區」之原始初衷,也將無以承載生活博物館之礦業特色與歷史文化。

971203-1-1-360.jpg
新義廳為李家於猴硐地區興建之私有住宅,後由老礦工及其家人居住,目前因土地出售,造成相關住戶必須搬離家園
1-2

猴硐煤礦生活園區之硬體工程已經逐漸完成,不過,包括復興鑛及本鑛周邊之台車步道美化工程,皆出現規劃方案任意改變台車鐵軌寬度之不當設計,急需臺北縣政府著手進行改善與處理。

1-3
復興鑛周邊之環境美化工程,任意改變既有台車道寬度,應該儘速進行檢討與補救

此外,除卻侯硐車站前之瑞三倉庫及選煤廠辦公室早已修復完畢,運煤橋即將進行修繕工程外,目前園區設施高度集中於復興鑛及本鑛周邊,除以環境改善為目標之景觀工程,亦包括既有礦業設施之整理與修復,後續將由誰與如何進行整體園區及個別館所之管理與營運,目前臺北縣政府仍未提出明確定位及其發展策略。

1-4
本鑛周邊之內寮仔工寮已經進行整修,外觀雖仍完整保留,然而,顯現工寮狹小及擁擠之內部隔間卻已不復可見,應思考如何呈現真實性之礦工生活與文化 1-5

侯硐社區發展協會,經由社區觀點提醒整體園區規劃及推動,應重視在地居民意見,並遵守國際通用之真實性與完整性等修復原則,同時,也期盼未來營運策略,能夠善用在地性之人力與資源,妥善控制外來遊客數量,避免因應大規模之旅遊開發,造成在地居民被迫離開家園或既有生活環境遭致大規模影響與破壞之負面結果。

另亦透過參與式規劃過程,積極提出適宜未來發展之主題遊程,初步選定步行及自行車等不同交通模式進行研議,並針對可發展為生活博物館之潛力點進行延伸探討與規劃,嘗試回歸猴硐煤礦生活園區以在地生活為核心之博物園區營運模式,進而讓已然走入歷史的煤礦文化,能夠經由嶄新階段之營造與經營,重新再現及活躍於當代社會當中。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