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宜蘭地方永續發展】研討會0816

整個蘭陽平原就是一座生活博物館,我們懂得發展與破壞之間的分際、我們瞭解明日的生活來自今日的累積,我們追求現代而環保的生活方式、我們學習、我們既競爭也合作,我們願意成為21 世紀有個性、有魅力的地球公民…

一、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發展協會

二、協辦單位:宜蘭縣博物館家族協會、淡江大學資訊創新與科技學系(蘭陽校園)

三、研討會日期:二○○九年八月十六日(星期日)

四、研討會地點: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無尾港水鳥保護區解說中心

五、會議緣起:

1972年聯合國召開「人類環境會議」,發表「人類環境宣言」,呼籲全球合力保護環境與資源,並將之傳至後世子孫。於1987 年由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公布「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首度提出永續發展之理念與定義。

書中強調,人類有能力使發展持續下去,也能保證使之滿足當前的需要,而不致危及到下一代滿足其需要的能力。1992年更邀集171個國家元首及代表召開「地球高峰會議」,通過「二十一世紀議程」作為全球推動永續發展之行動方案。此後,永續發展便逐漸成為人類共同之願景。

我國行政院也於1994年6月成立「行政院全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其後於1997年將該政策指導小組提升擴大為「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簡稱永續會),專責永續發展政策諮詢及工作協調,並將實現「永續的生態」、「舒適的環境」、「安全的社會」與「開放的經濟」四者兼容並蓄之國家永續發展目標融入國家發展之動態藍圖中,並以2003年做為永續發展的行動元年,共同創造廿一世紀的永續台灣、活力台灣及魅力台灣的願景。

宜蘭縣政府為因應台灣加入WTO後的衝擊及2006年6月北宜高速公路通車後環境的影響,於1999年初提出「營造生活大縣」的政策總體施政目標宣言:

「整個蘭陽平原就是一座生活博物館,我們懂得發展與破壞之間的分際、我們瞭解明日的生活來自今日的累積,我們追求現代而環保的生活方式、我們學習、我們既競爭也合作,我們願意成為21 世紀有個性、有魅力的地球公民」,

並於2003年被行政院研考會選為「地方永續發展行動設計及示範計畫」示範區,協助成立宜蘭縣永續發展推動委員會,擬定以符合蘭陽平原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和社會公平的永續發展方針,同時納入民間團體、專業學者、縣政府三方共構訂定地方永續發展重點指標作為地方永續發展之模式。

2005年再提出「產業新蘭陽、生活新故鄉」的施政發展願景,創造「好就業、好生活、好悠遊」的目標,改變宜蘭以往經濟、社會及環境條件與節奏,讓宜蘭與台北,乃至於國際社會一同脈動。

歷經近年來全球化潮流對宜蘭環境、政治、產業經濟、科技發展、社會、文化的衝擊,地方政府、學術專業與在地民間組織社群如何面對全球化趨勢的永續發展議題提出因應策略與行動方案,是本研討會的起因。

六、會議主旨:

建立以「全球化趨勢的永續發展策略與在地行動」概念為中心,結合各社群的溝通平台。並透過議題探討提供多元聲音之發聲機會及場域,並以此為推動永續發展教育之依據。因此希望藉由.結合各領域專家之焦點論壇及公民參與機制,發展各階段永續發展之相關策略。

七、聯絡方式:

社團法人宜蘭縣蘇澳鎮港邊社區發展協會

地址:宜蘭縣蘇澳鎮蘇濱路196號

電話:03-9903744(盧玉蘭小姐) 、傳真:03-…

E-mail:inho@mail.tku.edu.tw 林銀河收

八,會議議程,請閱讀http://www.ilma.org.tw/modules/eguide/event.php?eid=20

再造猴硐(2)生態博物館的模式

生活博物館或生態博物館之規劃及推動理念,係運用既有之文化或自然資源,在不脫離歷史人文與自然環境之整體脈絡下,經由詮釋及轉化過程,針對社區居民及外來訪客進行再現與交流,與傳統博物館有著本質上之區別……

生活博物館或生態博物館之規劃及推動理念,係運用既有之文化或自然資源,在不脫離歷史人文與自然環境之整體脈絡下,經由詮釋及轉化過程,針對社區居民及外來訪客進行再現與交流,其與傳統博物館之文物收集與典藏,乃至後續研究、展示、教育之操作機制與流程,有著本質上之區別與差異。

猴硐地區之最大優勢與特色,為目前仍然維持一定數量之老礦工及其家人長住於此。雖然礦業山城已經沒落,不過,因應便捷性之鐵路及公路等交通運輸系統,許多猴硐居民仍可就近前往瑞芳、基隆、台北、宜蘭等地就業,填補及銜接因煤礦停止開採所流失之工作機會。

目前由臺北縣政府推動之猴硐煤礦生活園區,居民雖期待藉此啟動地方發展之嶄新契機,卻也擔心於未能妥善規劃與充分準備之情況下,可能會破壞既有清靜、優雅的生活環境,另亦擔心開發壓力,導致礦業遺產之移除與破壞。

目前包括美援厝、新義廳等地居民,已陸續收到要求搬遷之存證信函,急需政府部門協助與瑞三公司及地主進行溝通與協調。否則,當老礦工及其家人陸續離開猴硐地區,即便未來猴硐煤礦生活園區能夠順利開園,作為園區主體之在地居民卻可能早已所剩無幾,若由外來企業與財團執行園區營運,不但失去「生活園區」之原始初衷,也將無以承載生活博物館之礦業特色與歷史文化。

971203-1-1-360.jpg
新義廳為李家於猴硐地區興建之私有住宅,後由老礦工及其家人居住,目前因土地出售,造成相關住戶必須搬離家園
1-2

猴硐煤礦生活園區之硬體工程已經逐漸完成,不過,包括復興鑛及本鑛周邊之台車步道美化工程,皆出現規劃方案任意改變台車鐵軌寬度之不當設計,急需臺北縣政府著手進行改善與處理。

1-3
復興鑛周邊之環境美化工程,任意改變既有台車道寬度,應該儘速進行檢討與補救

此外,除卻侯硐車站前之瑞三倉庫及選煤廠辦公室早已修復完畢,運煤橋即將進行修繕工程外,目前園區設施高度集中於復興鑛及本鑛周邊,除以環境改善為目標之景觀工程,亦包括既有礦業設施之整理與修復,後續將由誰與如何進行整體園區及個別館所之管理與營運,目前臺北縣政府仍未提出明確定位及其發展策略。

1-4
本鑛周邊之內寮仔工寮已經進行整修,外觀雖仍完整保留,然而,顯現工寮狹小及擁擠之內部隔間卻已不復可見,應思考如何呈現真實性之礦工生活與文化 1-5

侯硐社區發展協會,經由社區觀點提醒整體園區規劃及推動,應重視在地居民意見,並遵守國際通用之真實性與完整性等修復原則,同時,也期盼未來營運策略,能夠善用在地性之人力與資源,妥善控制外來遊客數量,避免因應大規模之旅遊開發,造成在地居民被迫離開家園或既有生活環境遭致大規模影響與破壞之負面結果。

另亦透過參與式規劃過程,積極提出適宜未來發展之主題遊程,初步選定步行及自行車等不同交通模式進行研議,並針對可發展為生活博物館之潛力點進行延伸探討與規劃,嘗試回歸猴硐煤礦生活園區以在地生活為核心之博物園區營運模式,進而讓已然走入歷史的煤礦文化,能夠經由嶄新階段之營造與經營,重新再現及活躍於當代社會當中。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