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卯上主流─文化與行動記者營0110截止報名

在日常生活中,隨著主流媒體的播報:台灣變成一個在政治上藍綠惡鬥;在經濟上訴諸過度開發、過度發展;在媒體文化上忽視多元族群呈現、抹滅弱勢發聲的大怪獸?而我們透過媒體所看到的台灣社會,是否呈現出台灣的真實?

延續「卯上主流」的精神,今年的媒觀寒假營隊以「地方視野.獨立發聲」為主軸,除了邀請媒體線上工作者、在地運動者、獨立樂手、紀錄片導演等分享實務經驗,參與學員也必須分組完成一則採訪淡水當地相關議題的新聞稿與採訪心得的分享。

 「卯上主流—文化與行動記者營」

就在我們辦完「搶救公視.監督國會」大遊行的那晚,和媒觀的同仁喝酒、打屁,放鬆一個多禮拜籌辦遊行的緊張與壓力,才猛然想起,媒觀年度大件事–「卯上主流—媒體與文化行動記者營」的招生工作,還靜靜躺在我們既定的行程裡。

連續三年,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舉辦了五屆的「卯上主流」營隊,除了「專業」的課程外,更邀請到公娼、精障者、同志、移工團體、獨立媒體工作者、獨立樂團、紀錄片導演、社區運動者、環境運動者擔任課程講師,和大家分享最真實的體驗。

會有這樣的課程安排,只是很單純的思考,除了專業技能、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我們更需要貼近底層、理解社會多元面貌,與弱勢者同理的未來媒體工作者。這是媒體長遠改革的路徑之一,也是打破媒體工作者集體文化階級意識型態的起點。

今年寒假,我們再度「卯上主流」,這次,以「地方」為主軸,貼近真實,獨立發聲,一步步地一起認識,你所不知道的台灣。

請不要把這麼好的消息藏在你的心坎裡,立即報名,讓我們一起成長學習。

這不要把這麼好的消息關在你的電腦裡,立即轉寄,和你的親朋好友分享。

報名截止日,就在1月10日!

更多的消息,請來「卯上主流」(http://blog.roodo.com/mwworkshop)

「卯上主流:媒體與文化行動記者營 2009春」開始報名!

你眼中的台灣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在日常生活中,隨著主流媒體的播報:台灣變成一個在政治上藍綠惡鬥;在經濟上訴諸過度開發、過度發展;在媒體文化上忽視多元族群呈現、抹滅弱勢發聲的大怪獸?而我們透過媒體所看到的台灣社會,是否呈現出台灣的真實?

延續「卯上主流」的精神,今年的媒觀寒假營隊以「地方視野.獨立發聲」為主軸,除了邀請媒體線上工作者、在地運動者、獨立樂手、紀錄片導演等分享實務經驗,參與學員也必須分組完成一則採訪淡水當地相關議題的新聞稿與採訪心得的分享。

「卯上主流」暑期營隊將於2009年1月17日到19日,一連三天於富邦教育中心(近紅樹林站)舉辦,即日起開始報名!

課程主題與講師:

1. 地方視野.獨立發聲-你所不認識的台灣
講者:管中祥,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2. 試探媒體的界限,擴大抵抗的可能
講者:江一豪,苦勞網特約記者三鶯部落自救會顧問
洪鳳琴,三鶯部落自救會發言人

3. 主流媒體.地方勢力:熱血記者的真實記錄
講者:張念慈,聯合報記者/《發現愛的角落:熱血記者的真實記錄》作者)

4. 在地運動新勢力
講者:崔愫欣,綠盟秘書長/《貢寮你好嗎?》導演
蔡嘉陽,彰化縣環保聯盟理事長

5. 獨立發聲
講者:林倩,薄荷葉樂團主唱

6. 企劃採訪寫作
講者:吳東牧,公共電視《獨立特派員》製作人

7. 在地運動的媒體實踐
講者:黃淑梅,獨立紀錄片工作者

8. 我在場─為置身其中的文化記錄命名
講者:顧玉玲,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

營隊時間:2009年1月17日(週六)至19日(週一),一連三天。

地點:富邦淡水教育中心(紅樹林捷運站,台北縣淡水鎮八勢一街39巷20號)。

招生對象:有志於媒體工作,或有興趣瞭解媒體與社會多元發展的大學生、研究生、社會青年五十名。報名者須事先查詢淡水地區相關議題,以利營隊期間的採訪活動。

報名截止:2009年1月10日。

洽詢專線:02-23648917。

報名方式:

1. 請請至「媒觀網站」、「卯上主流營隊部落格」或於此下載並填寫報名表。
2. 營隊費用2800元。以ATM轉帳或劃撥方式繳款。1.ATM轉帳。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仁愛分行(代碼012);帳戶號碼:704-12000-2179。2.郵局劃撥(戶名: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劃撥帳號19419651)。
3. 郵寄報名表與繳款證明到媒觀(10643 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0號6樓之1 記者營組 收)。
4. 媒觀收到資料後會以電話與您確認報名成功。報名順序以繳款順序為準。

餐桌-亞洲孩子與父母相處的地方

David Seamon主張,我們可自外界的紛擾退回家中,對這個有限空間的有限事務,作有限的掌握。家,是你可以做自己的地方。就此意義而言,家通常充當地方的一種隱喻。亞洲人的鄉下家庭空間通常不大………….

David Seamon主張,我們可自外界的紛紛擾擾退回家中,對於這個有限空間的有限事務,作有限的掌握。家,是你可以做自己的地方。就此意義而言,家通常充當地方的一種隱喻。(David Seamon,1979)亞洲人的鄉下家庭空間通常不大,但往往是產生濃烈地方感的地方,就文化地理學的角度來說。

我們家並不大,供應孩子糧食的場域,在餐桌。供應孩子知識的場域,在餐桌。甚至孩子也在餐桌玩小型遊戲彈珠台。

game-360.jpg

不同於其他室內坪數不大的家庭,習慣在客廳用餐。在我們夫妻討論商量下的決定,我們家的規矩,是一定要在餐桌用晚餐,一方面與孩子討論今天學校發生有趣的事,一方面也讓孩子習慣於在餐桌這個場域,學習合宜的行為舉止。用餐,不只是餵飽肚子,也藉以評價每餐食物料理是否帶給全家人滿足與幸福感。從孩子用餐的速度、神情、剩餘的食物,就可回饋作為改善料理的參考。並不是說,只做孩子喜歡的料理,而是參考孩子的意見,運用巧思,改善孩子對於某幾類食物偏食的習慣。而透過料理方式的改變,我們夫妻可以從孩子的神情、言語、動作,感受到我們的努力的效果,這是其他在客廳邊看電視用餐的家庭體會不到的。如果在客廳用餐,你永遠不知道,孩子是為了電視節目有趣而笑,還是為了食物的美味而開心。

用餐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提到:「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所以我們用餐後,訓練孩子清理桌面,作為讀書寫字的地方。只要桌面足夠讓孩子用,家長陪著孩子,又怎會不好用。

寫�

讀完書寫完字,這個場域,又成為孩子玩遊戲台的地方。眼尖的您,應該會發現我們家的遊戲台是個廢棄紙箱手工做成的。而我們的餐桌也是接收朋友餐廳老氣不用的桌子,經過一番整理,便呈現新生命,而這也是我們想要教養孩子惜物敬天的核心價值觀,讓孩子能從小習慣於手感的事物,應該也是培養他們面對未來的能力之一,不是嗎?

(本文由王敏州老師指導)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