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

我越來越難獨善其身、越來越難假裝沒看到,其他版面被「業配新聞」吞噬侵蝕的肥大事實,新聞變成論字計價的商品,價值低落的芭樂公關稿一篇篇送到編輯桌上,「這是業配,一個字都不能刪」。

編按:本文作者為中時資深記者,因無法再接受「置入性行銷」對整體報業產生的傷害,決定離職,並將持續關注這個議題,透過採訪寫作與演講,提醒大家每日閱讀「業配新聞」對社會將造成巨大傷害。任何對此議題有興趣的朋友,可寫信至news.onsale@gmail.com,或閱讀作者網站

─────────────────────────────────────────────────

是的,我借用了John Denver的經典老歌歌名,「Leaving on a Jet Plane」,我最近常哼唱這首歌。順帶一提,此曲於1966年發表時,原名為「Oh Babe I Hate To Go(喔,寶貝我不想走)」,好吧,兩者都能代表我的心境。

因為從昨天起,我離開了工作十六年又五個月的《中國時報》。

離開的原因很單純,不是跳槽、不是資遣,不是優離優退,而是「我再也無法說服自己,這是個值得託付的行業」。

說來矛盾,兩年前,我調回報社擔任調查採訪室記者,期間沾了一群優秀同事的光,陸續參與「我的小革命」、「民國九九,台灣久久」、「名人家族故事」、「不景氣不低頭」等系列報導,兩任總編輯給予極大的尊重與空間,一方面,這差事是值得賣命的、這報社是值得賣命的。

另一方面,我越來越難獨善其身、越來越難假裝沒看到,其他版面被「業配新聞」吞噬侵蝕的肥大事實,新聞變成論字計價的商品,價值低落的芭樂公關稿一篇篇送到編輯桌上,「這是業配,一個字都不能刪」。

然後,它們像是外星來的異形,盤據了正常新聞版面,記者努力採訪的稿件被擠壓、被丟棄。記者與主管被賦予業績壓力,不得不厚著面皮向採訪對象討預算、要業配,否則就是「不食人間煙火」、「不配合報社政策」。

一家親愛的報紙同業,甚至採取浮動薪資,廣告拉得多,業績達成率高,才能享受較好的待遇。另一家報紙主管開會時,公然指責不配合的女性同仁說,「大家都在賣屁股,你不要自命清高」。

於是,記者變成廣告業務員,公關公司與廣告主變成新聞撰稿人,政府與大企業的手,直接伸進編輯台指定內容,這是一場狂歡敗德的假面舞會;花錢買報紙的讀者,卻不知道自己買了一份超商DM與政府文宣。

所以我遞了辭呈,辭職理由填寫很翔實:「台灣報紙業配新聞領先國際潮流,自認觀念落伍告老還鄉」,我希望留下紀錄,或可作為一種溫柔的抗議,一種委婉的提醒

991213a.jpg

在此同時,我必須聲明:

一、我抗議或提醒的對象,是整體報業環境。有些同業的賣相更凶狠、姿勢更難看;而且我必須說,《中國時報》待我不薄,我也付出自己最精華的青春歲月,如今拍拍屁股,兩不賒欠。我衷心寄望這家六十歲的老報紙,除了錙銖計較下一季的財報,也能一如老闆蔡衍明的社慶宏願,「不僅成為全球數一數二的華人媒體集團,更能成為最有影響力、最受尊敬的媒體集團」。

二、我無意指責或鄙視任何個人,報社裡有許多我尊敬的同儕,他們大多比我認真敬業、大多像我一樣痛苦無奈,然而這時節這景氣,誰沒有老母幼子要養?而且,我也曾是奉命行事的一份子,因此,我沒有權利批評任何人,但我必須一次又一次、反覆地說:業配新聞是欺瞞讀者的,違反專業倫理的,破壞社會信賴的怪物。

三、先講好,我的人品一點都不高尚,我貪財、好色、嗜酒、物質欲望強、騎50cc機車偶爾會超速、曾有刷爆信用卡的紀錄。但至少,我知道,這一行有些不該跨越、不該碰觸的紅線,越過此線,左邊是山岩峭壁,右邊是斷崖狂濤,毫無閃躲會車的僥倖空間。

舉幾個例,當我跑社會新聞時,不只一位朋友找我「開店插乾股」,電玩店、理容院,他們只要我的記者名銜,我一毛錢都不必出,就能坐領乾薪,但是,我回絕了;

還有一位三溫暖大亨,打電話希望當我的「麻吉鬥陣」,我自己開條件,只要我不再寫他的三溫暖有公共安全疑慮、不再寫他因色情按摩被警察抄店,可是,我也拒絕了;

或是澳門賭場業者曾號召一個「記者砲兵團」,邀請社會記者去澳門旅遊,包吃包喝包住包女人,只要寫篇豪華賭場見聞即可,我還是咬著牙拒絕了,一位相熟的同業,三天兩夜帶了一打保險套。

各位,請再讀我的唇:我的人格並不清高,我也不是吃齋念佛,難道我不想點頭如搗蒜說「好好好好好」?我當然想,想得要命;只不過,我更相信,「人生總有非賣品」,並非世間萬物身上,都有一個標價牌。

例如,讀者的信任;例如,專業判斷與良知;例如,自己的人格與報社的信譽;例如,寫或不寫的自由權利

業配新聞破壞了這一切,奪走了這一切,它以每字一、兩百元的代價,將新聞變成廉售的開架商品、「整合行銷」名目下的一項配件、政府標案的簡報甜蜜點。抗拒業配的主管或記者,反而變成害群之馬,變成昧於現實的唱高調者,變成觀念落伍的侏儸紀恐龍。

所以,我承認自己老了,笨了,落伍了,半年前,我就決定離開新聞圈,從此投入三件事:

一、我將進行一項長期的採訪報導與評論,揭露置入行銷如何影響新聞自由、政府與企業如何藉由預算控制媒體內容,我的部落格也無限期改名為《【圖解】第一次買新聞就上手》,算是我送給自己的畢業禮物,也是送給我曾摯愛的、餵養我十數年的新聞報業的臨別贈禮;

二、我將發動一項連署串連,反對各級政府花費公帑置入行銷。在各種業配新聞中,公部門以納稅人的辛苦錢收買媒體,最是可議,我常說,「政府左手伸進我們的口袋,拿錢賄賂媒體,然後將右手伸進我們的腦袋」,花博、ECFA、國光石化…政府不努力為政策辯護、不努力作民間溝通,現在連文宣廣告都懶得做,直接砸錢買新聞,這是一種最最混蛋加三級的媒體控制。

所以,我的第一步就是反對這種「掏口袋騙腦袋」的雙重剝削,更何況,現任總統當選後,曾向記協、媒改團體簽署一份「反政治性置入性行銷」的承諾書(點此放大),我們只是喚醒他的記憶而已(按此連署,部落格左列也有連結)。

5251919106_90e399695b_b

這項連署的訴求對象,當然包括朝野政黨。民進黨執政時,以置入行銷控制媒體的紀錄也很抱歉;早在七年前,游錫堃擔任行政院長,就打算統一發包買媒體,我當時發表一篇「游院長,為何『置入』錯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溫故知新。

三、凡是任何機關、團體、學校、機構對此議題有興趣,只要人數超過三十人,歡迎寫信到news.onsale@gmail.com,或在部落格左上角留言板以「私人留言」邀請,我都願意無條件演講分享,我一概婉拒演講費、車馬交通費,也請勿準備排骨便當、雞腿飯或西點小餐盒,開水我會自己帶

在我的能力範圍內,我願意與任何人交流溝通「媒體置入行銷」議題,特別歡迎各級政府新聞聯絡單位、企業公關部門、廣告公關公司或媒體採購人員、媒體經管階層或業務部門,以上不受人數限制,蔡老闆、王老闆或其他老闆尤其歡迎(大笑)。

最後,這裡從一個貼貼小孩照片、聊聊喝酒讀書、發發中年牢騷的部落格,被迫轉型為一個機機歪歪的議題部落格,實非得已,還望黃大寶、黃二寶的粉絲別打我。

我最近重讀五年前,前輩記者林照真在《天下》的深度報導:「誰在收買媒體?」,感觸益發深刻;五年來,台灣媒體的怪狀不但沒變少,而且業配手段越發「狗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沒筆誤),從業者的痛苦掙扎尤甚於前。

幾年前,我仍任職於中時電子報,當時目睹業配新聞「和平崛起」,廣告主試圖介入新聞產製流程、試圖讓記者與編輯成為企業公關部門的附庸。然而,編輯部至少還肩負守土之責,換句話說,「吵完一架大多還挺得住」;而今,零星戰役早已結束,專業倫理的防線一路潰退,除非你抱定「不幹最大」的決心,否則只能眼看新聞版面逐步被廣告侵蝕、瓜分,更可怖的是,你無法望見未來的底線。

這故事一言難盡,我們就從明天開始。

【註】


此文歡迎助印轉寄,不提作者或出處網址都行,只要附上文中連結即可,無論你要按一個讚,或按一個幹,我都沒意見。

我相信,以中時的言論自由風氣,這篇溫柔提醒不會招致任何形式的文字獄;萬一,我的部落格莫名其妙被「河蟹」了,被「網路長城」了,我希望中時當局給我一個合理說法,否則我會嚴正抗議「馬英九還我牛」。同時在另一個部落格裡,我會持續書寫,不會就此閉嘴。

【參考閱讀】

監委吳豐山「中國廣告置入行銷」糾正文(Word及PDF檔下載)

你看的是新聞?還是廣告?政府帶頭買新聞,花的都是你我納稅錢!–財訊雜誌
誰在收買媒體?媒體置入性行銷–天下雜誌

游院長,為何「置入」錯了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農再條例中的媒體跨界運動

一場運動往往也是媒體運動的練習機會,民間資源與政府資源差異過大的狀況下,政府資訊壟斷與不公開的態度一直在社會各種議題中不斷發生,民間的媒體工作者總是在這種混亂與疲累的狀況下,想辦法能夠做一點事情。

 

上方貼的是一篇非常不即時影音報導,三分半鐘講關於2009年4月19日,農委會在台南縣舉辦第一場白河鎮公聽會狀況,我協助了影片的製作,但這或許對別人而言不過是篇公民新聞,但這段過程對我來說卻是促成民間媒體與大眾媒體互相合作的一次練習。

關注的開始

關注農村再生條例,對我來說是因2008年年底一封主旨濁水溪公社歌曲同名的「農村出事情」信件開始的,吳音寧對電腦或網路其實不很熟習,收件者之ㄧ的苦勞網孫窮理發現越來越多人要加入成為收件人,在訊息傳遞越來越混亂之際,他趕緊設立「農村再生條例對策群組Gooogle Group」讓大家加入討論群組中。並且也簡單先做了一個可以與其他人共同編輯的Google Site網頁「護土地 反滅農」整理混亂的訊息。

網站逐漸將關注事件的民間媒體如:苦勞網、環境資訊電子報的文章與評論專文整理起來,作為理解「農村再生條例」的一個初階資料庫。

到今天2009年4月22日,回過頭來看,苦勞網從2007年就開始進行農村再生條例相關新聞的報導,苦勞網自己生產的「苦勞報導」共有7篇,除了苦勞報導外,關注農村再生條例的朋友,都可以註冊苦勞網透過共同剪報的方式,將這段期間與農村再生條例有關的「主流媒體報導」、「個人部落格文章」、「學者專文」、「NGO想法」、「活動訊息」、「官方政策文件」累積在苦勞「農村再生條例」這個標籤下,目前為止共有83篇相關的文章。

雖然環境資訊電子報,並非用以開放共同編輯的方式整理資料,但是環資的編輯群也努力的將相關新聞與「環資報導」累積在環資「農村再生條例」標籤中,到目前為止也有43篇相關文章。

小地方新聞網雖然沒有自己的記者,但是從轉載Munch所寫的「三分鐘搞懂農村再生條例」開始,企圖營造與農村子弟、社區營造工作者對話的空間,發起關注農村再生條例的「行動」,與地方團體合作舉辦說明會、工作坊等。並相繼編輯各地說明會的心得(東勢石岡美濃高樹),收錄地方團體的農再條例訪調資料,(花蓮,蘇花糕餅舖1, 2)。小地方新聞網發起的行動的確在「小地方」繼續發酵中。

其他媒體,如全球之聲Global Voice的編輯Portnoy也將「生命力新聞」(輔仁大學陳新聞系陳順孝老師跟學生一起合作的媒體)中關於農再的報導翻譯成英文,全球之聲的編輯群甚至把文章翻譯成義大利文

大眾的努力

這段期間,大眾媒體如公共電視獨立特派員資深記者李瓊月(農再專題報導新衣與糖衣)、我們的島「農業線」資深記者李彗宜(農村的生存遊戲)、原住民新聞雜誌資深記者阿莉曼格格(鍋巴會掏盡)也持續從不同觀點將農再條例影響的各種層面持續報導出來,並且透過公視的Youtube頻道更看到李慧宜長期關注台灣農業問題的影像報導與紀錄(FINIMAY地下採訪中心)。

公共電視的談話性節目「有話好說」主持人陳信聰與南部的主持人李根政也在南北各地討論了幾次農村再生條例的議題,並且持續在網路上留下對話資料與影音。客家電視台的村民大會節目,也同樣於各地討論這些相關議題。當然也有連「火線對話」的名字也敢取的出來的「八大電視台」,當了非常好的政策宣傳工具,幫農委會宣傳農村再生條例的政策。

除了大眾媒體外,家住雲林身兼母親角色的民間媒體工作者陳韻如,默默進行影像紀錄的工作。3月7日,看到在台北紀錄座談會,一個禮拜後又看到他跑到高雄高樹紀錄地方說明會,3月26日,又跑到台北立法院公聽會持續拍攝,4月17日,再趕到台南白河公聽會現場,結束後再回雲林帶孩子。

從陳韻如不斷南北奔波紀錄農再條例事件,他也寫信到群組希望有能力拍攝的朋友能夠分享影像互相合作,後來民間有能力進行影像拍攝紀錄的媒體如苦勞網特約記者蕭立峻(報導)、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的李宜霖(報導)也持續以影音報導留下紀錄。野草莓也將熟悉的網路直播方式將公聽會透過網路即時傳播出來(網路直播紀錄)。

980423-googledoc-400.jpg
雲林與台南兩地的影像工作者透過GOOGLE DOC共同編輯剪接內容。

平面影像方面,農村再生條例對策的群組中,相繼丟出「要五毛給一塊」的平面影像紀錄,練習用共同編輯方式提供各地資源過渡濫用的狀況。我們將這樣的累積出來的文字與影像資料,透過網路協同合作的方式與一些網路傳播的工具,紀錄整理在討論群組中,也透過「護土地 反滅農」的網站,這些影像累積成「影像資料庫」。

是因為這些點滴的累積形成的資料庫,閱讀累積下來的文字報導、專論文章,在4月17日,拍攝完白河公聽會後,與韻如運用這些來自各方的影像資料在雲林與台南透過網路協同合作進行一篇小小的影像報導編輯。

這篇影音報導運用到陳韻如、苦勞網、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我們的島、獨立特派員、原住民新聞雜誌的影像,也用到曾旭正、吳勁毅、陳玠廷、鍾怡婷、呂耀中所提供的照片資料。最後,也想辦法透過網路下載方式向高雄美濃的鐘怡婷,要到馬英九在美濃的談話畫面。

一場運動往往也是媒體運動的練習機會,民間資源與政府資源差異過大的狀況下,政府資訊壟斷與不公開的態度一直在社會各種議題中不斷發生,民間的媒體工作者總是在這種混亂與疲累的狀況下,想辦法能夠做一點事情。

但是疲於奔命的狀況,沒有人能支撐太久,各地方若能夠透過簡單設備進行影像紀錄,並且透過網路協同合作共同編輯累積散落各地的資料,或許當有人疲累必須休息的時候,能夠減輕其他有心幫忙的朋友的整理時間。

網路集結發生,期望公開聽證辯論

現在官方11場民間樣版式公聽會辦完後,只是繼續看見政府壟斷資訊的惡形惡狀,民主從來不是找20個人談三分鐘後就會產生。希望參與過公聽會的朋友們可以將自己的心得與感受紀錄下來放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或是透過照相機紀錄下會場的狀況,投稿小地方新聞網、苦勞網與環境資訊電子報等民間媒體,大家可以透過下面轉貼程式碼看到關注農村再生條例的相關報導,讓被忽略的聲音能夠透過網絡集結發聲。

在白河公聽會的協同合作報導影片中,我們提到1987年王永慶與陳定南因六輕選址宜蘭的爭議進行的電視辯論。現在也看到蔡培慧於聯合報上提議,進行公開的聽証辯論。除了公開的聽証辯論的要求,或許審議式民主的討論也能夠在農再運動中繼續實踐,也希望這個要求能有運用到大眾媒體與民間網路媒體的想像。

希望農村再生運動與行動不只是農業改革的運動,也間接會是民間媒體與公民媒體的運動。

最後,影像的運用能然有許多著作權的問題,如果對於影片使用的狀況,有疑慮或覺得不妥者,再麻煩各位提醒與告知。

但是也希望大家能更認識自己的著作權利後,能選擇用「創用CC」的授權方式分享,讓民間資訊運用的方式能更順利。並且仍然希望大家能支持公共電視的公益性節目,能盡量透過「開放性授權」的 方式讓民間運用,這才是真正的公共媒體。 鼓勵民間媒體持續報導農村再生條例問題,請全選下方程式碼轉貼到你的部落格上: 鼓勵民間媒體持續報導農村再生條例問題,
請全選下方程式碼轉貼到你的部落格上:

【媒體】卯上主流─文化與行動記者營0110截止報名

在日常生活中,隨著主流媒體的播報:台灣變成一個在政治上藍綠惡鬥;在經濟上訴諸過度開發、過度發展;在媒體文化上忽視多元族群呈現、抹滅弱勢發聲的大怪獸?而我們透過媒體所看到的台灣社會,是否呈現出台灣的真實?

延續「卯上主流」的精神,今年的媒觀寒假營隊以「地方視野.獨立發聲」為主軸,除了邀請媒體線上工作者、在地運動者、獨立樂手、紀錄片導演等分享實務經驗,參與學員也必須分組完成一則採訪淡水當地相關議題的新聞稿與採訪心得的分享。

 「卯上主流—文化與行動記者營」

就在我們辦完「搶救公視.監督國會」大遊行的那晚,和媒觀的同仁喝酒、打屁,放鬆一個多禮拜籌辦遊行的緊張與壓力,才猛然想起,媒觀年度大件事–「卯上主流—媒體與文化行動記者營」的招生工作,還靜靜躺在我們既定的行程裡。

連續三年,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舉辦了五屆的「卯上主流」營隊,除了「專業」的課程外,更邀請到公娼、精障者、同志、移工團體、獨立媒體工作者、獨立樂團、紀錄片導演、社區運動者、環境運動者擔任課程講師,和大家分享最真實的體驗。

會有這樣的課程安排,只是很單純的思考,除了專業技能、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我們更需要貼近底層、理解社會多元面貌,與弱勢者同理的未來媒體工作者。這是媒體長遠改革的路徑之一,也是打破媒體工作者集體文化階級意識型態的起點。

今年寒假,我們再度「卯上主流」,這次,以「地方」為主軸,貼近真實,獨立發聲,一步步地一起認識,你所不知道的台灣。

請不要把這麼好的消息藏在你的心坎裡,立即報名,讓我們一起成長學習。

這不要把這麼好的消息關在你的電腦裡,立即轉寄,和你的親朋好友分享。

報名截止日,就在1月10日!

更多的消息,請來「卯上主流」(http://blog.roodo.com/mwworkshop)

「卯上主流:媒體與文化行動記者營 2009春」開始報名!

你眼中的台灣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在日常生活中,隨著主流媒體的播報:台灣變成一個在政治上藍綠惡鬥;在經濟上訴諸過度開發、過度發展;在媒體文化上忽視多元族群呈現、抹滅弱勢發聲的大怪獸?而我們透過媒體所看到的台灣社會,是否呈現出台灣的真實?

延續「卯上主流」的精神,今年的媒觀寒假營隊以「地方視野.獨立發聲」為主軸,除了邀請媒體線上工作者、在地運動者、獨立樂手、紀錄片導演等分享實務經驗,參與學員也必須分組完成一則採訪淡水當地相關議題的新聞稿與採訪心得的分享。

「卯上主流」暑期營隊將於2009年1月17日到19日,一連三天於富邦教育中心(近紅樹林站)舉辦,即日起開始報名!

課程主題與講師:

1. 地方視野.獨立發聲-你所不認識的台灣
講者:管中祥,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2. 試探媒體的界限,擴大抵抗的可能
講者:江一豪,苦勞網特約記者三鶯部落自救會顧問
洪鳳琴,三鶯部落自救會發言人

3. 主流媒體.地方勢力:熱血記者的真實記錄
講者:張念慈,聯合報記者/《發現愛的角落:熱血記者的真實記錄》作者)

4. 在地運動新勢力
講者:崔愫欣,綠盟秘書長/《貢寮你好嗎?》導演
蔡嘉陽,彰化縣環保聯盟理事長

5. 獨立發聲
講者:林倩,薄荷葉樂團主唱

6. 企劃採訪寫作
講者:吳東牧,公共電視《獨立特派員》製作人

7. 在地運動的媒體實踐
講者:黃淑梅,獨立紀錄片工作者

8. 我在場─為置身其中的文化記錄命名
講者:顧玉玲,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

營隊時間:2009年1月17日(週六)至19日(週一),一連三天。

地點:富邦淡水教育中心(紅樹林捷運站,台北縣淡水鎮八勢一街39巷20號)。

招生對象:有志於媒體工作,或有興趣瞭解媒體與社會多元發展的大學生、研究生、社會青年五十名。報名者須事先查詢淡水地區相關議題,以利營隊期間的採訪活動。

報名截止:2009年1月10日。

洽詢專線:02-23648917。

報名方式:

1. 請請至「媒觀網站」、「卯上主流營隊部落格」或於此下載並填寫報名表。
2. 營隊費用2800元。以ATM轉帳或劃撥方式繳款。1.ATM轉帳。銀行名稱:台北富邦銀行仁愛分行(代碼012);帳戶號碼:704-12000-2179。2.郵局劃撥(戶名:財團法人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劃撥帳號19419651)。
3. 郵寄報名表與繳款證明到媒觀(10643 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0號6樓之1 記者營組 收)。
4. 媒觀收到資料後會以電話與您確認報名成功。報名順序以繳款順序為準。

【公視】請支持人民獨立自主的電視台,幫忙轉寄

採訪的時候,常常會有受訪者問「公視是政府的嗎?」我會說「不是啊!公視是全民的電視台,是納稅人的錢,依公視法透過新聞局捐贈給公視的。」那受訪者一定會接著問「那政府會干預你們的節目或新聞嗎?….

我會說,「不會啊!公視是台灣唯一的公共媒體平台,預算雖然受立法院審查,不過運作是獨立自主的,經費必須透過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公開透明來運用。現在是強調媒體自由與獨立的時代了,不會有政治人物或政黨敢干預公視的啦!」

可是,未來依然會這樣嗎????

民間團體將發起1月1日元旦「搶救公視!監督國會」大遊行,歡迎參加!

2009 年1月1日下午一點的「人體骨牌倒立院搶救公視!監督國會大遊行」,從自由廣場走到立法院。邀請所有喜愛收看公共電視的觀眾一起來支持公廣集團,且媒體觀 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與公民監督國會聯盟何宗勳一同呼籲公共媒體獨立營運,不受政治力干預,並不表示公視不受監督,我們支持公視需要監督的主張,但堅 決反對利用預算逐項審查,行政治控制之實的作法。要求立法院應建立一套多元參與的監督公視機制,取代目前的政治力監督。

曾經榮獲威尼斯影 展銀熊獎的林正盛認為,當前台灣政治對立的狀態下,已經迫害公共電視獨立運作的可能;《無米樂》導演莊益增認為,在台灣願意深入報導公共議題、給予紀錄片 工作者有發表空間的平台的頻道,幾乎僅有公共電視辦得到,如今預算凍結,那麼便是扼殺台灣優質節目的製作人才與播放管道,過去在沒有治政控制的環境下,才 有機會做出像是《無米樂》的作品,如果未來任何經費預算、企劃腳本都要經過政府的審核管制,那麼真正的創作絕對無法產出;獨立樂團拷秋勤主唱范姜則表示, 他從小到大都生活在有公共電視節目的環境中,很多創作的靈感也都來自公視的節目,所以無法想像公共電視被政治控制後的日子,會變成什麼樣子。

全 國教師會的社會發展部主任許志文表示,公共電視的節目不同於其他商業電視台的節目,有非常豐富多元的兒童青少年節目,而這些節目幾乎是老師們的上課教材之 一,也是媒體識讀教育的正面教材。他認為,國外的公共電視是保持完全的獨立自主性格,絕對不會受到政府或政治力量的介入或控制,台灣目前對於公共電視的控 制,絕對是全世界各國前所未有的笑話。身為板橋社區大學學員、家長、PEOPO公民記者的陳昆龍則在現場念了一首送給公共電視的詩,這首詩的內容包括了全 家人對於公視的各類節目的喜愛,詩中有一句提到「如果沒有公共電視,教我們如何打開電視?」最後陳昆龍提醒大家「一年公視預算九億卅一張消費券三千六=二 十五萬人」,更是引起在場許多人的共鳴。

資深媒體人楊憲宏則呼應家長陳昆龍的說法,表明自己將會捐出10張消費券,除了呼籲社會大眾以捐出消費券來支持公視,也鄭重向立法院長王金平提出建議「應該做對的事」。

台 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強調,公共電視面對外界的批評應虛心檢討、自我反省,遊行發起團體近日將拜訪公共電視要求簽署承諾書,落實資訊公開、內部監督、公眾 監督的基本原則,並用最大誠意解決內部勞方與管理階層的爭議。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也表示,將拜會立法院長王金平要求其正視林益世及國民黨團的提案,切 勿讓立法院成為干預公視獨立自主的罪人。

遊行訴求:

一、針對國會
1.要求立即開放隨選視訊系統
2.要求立即解凍4.5應捐贈給公視的預算
3.要求立即撤回箝制公廣集團營運的公視法第13條修正案及附帶決議

二、 針對公視
1.資訊公開:依照公視法資訊公開精神,將公視相關資料,及和行政、立法部門等往來公文全部上網公開。
2.產業民主:建立員工參與、共同決定,符合產業民主機制,董事會及管理階層應以最大的誠意與行動解決公廣集團勞資爭議。
3.公眾參與:建立公眾參與的外部評鑑與監督機制,並定期透過節目與外界進行溝通。

三、針對新聞局
1. 捍衛公視預算,拒絕立院提案,協助公廣集團真正公共化
2. 立即依無線電視公股處理條例精神,提撥華視負附擔捐贈,並買回華視民股。

————————————

各位關心台灣公共媒體發展的朋友好

立 法院凍結公視4.5億預算,以及林益世委員提出公視法第13條修正案及附帶決議的作法已引起社會強烈反彈,至今已有六萬多人、近百個民間團體連署反對這項 提案,包括侯孝賢、林正盛、魏德聖、楊力州、曹瑞原等一百多位電影及紀錄片導演也聯名反對,民間團體也計劃在2008年1月1日下午1:00遊行。
除 了本地的不滿聲音,許多國際組織包括國際記者協會 (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亞太廣電聯盟(Asia-Pacific Broadcasting Union)、以及大英國協廣電協會(Commonwealth Broadcasting Association)等,都表達嚴正關切。此事引起國際社會注意,已使新聞自由排名亞洲第一的台灣顏面全無,我們誠摯呼籲馬英九總統、王金平院長及史 亞平局長正視此事,國民黨及林益世委應立即撤銷提案,審慎考量台灣的國際形象與觀感,勿讓台灣貽笑國際。

除了持續打電話給立委施壓,請您傳真給以下的相關單位,讓大家了解國際社會對此事的看法。

下方及附檔有相關資料,歡迎您修改並使用

總統府秘書長室:23832941;總統府傳真:(02)2331-1604;
總統府傾聽專線電話:(02)23206924
新聞局 傳真 23217981
立法院公共關係事務處(王金平院長):(02)2358-5255
國民黨黨團辦公室傳真:(02)2358-5681
行政院傳真:(02)3356-6920
林益世委員傳真:(02)23588225

附註:一個公視記者的心聲
出班採訪的時候,常常會有受訪者問,「公視是政府的嗎?」

我會說,「不是啊!公視是全民的電視台,是納稅人的錢,依公視法透過新聞局捐贈給公視的。」

那受訪者一定會接著問,「那政府會干預你們的節目或新聞嗎?」

我會說,「不會啊!公視是台灣唯一的公共媒體平台,預算雖然受立法院審查,不過運作是獨立自主的,經費必須透過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公開透明來運用。現在是強調媒體自由與獨立的時代了,不會有政治人物或政黨敢干預公視的啦!」

可是,未來依然會這樣嗎????

記得,將近十年之前,我當時在民眾日報跑立法院新聞。

有天晚上,蔡豪帶著一隊西裝畢挺的人馬,跑來台北採訪中心開會,準備接收他們剛剛買下的民眾日報。

當天,我決定離開民眾日報!

現在,有法源依據、獨立財源,並由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推展的公共電視,竟然、、、也遇到類似的情況。

如今的我,不再敢大聲地說,公共電視是屬於人民獨立自主的電視台了。

請大家一定要關心公視、支持公視。

幫忙轉寄!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聲明公共電視之設立,乃依循公共電視法所追求之精神,為健全台灣公共電視發展,建立公眾服務之大眾傳播制度,維護媒體獨立自主經營,並藉以彌補商業電視之不足,維護國民表達自由及知之權利為核心宗旨。如今,在公共電視創台十週年之際,九十七年度法定編列捐贈預算九億元,自去年十二月中遭立法院凍結4.5億元,迄今已長達十二個月仍未撥付。期間公共電視透過正常程序不斷向立法院溝通、向新聞局求援,一切努力,從未間斷;同時更已盡最大努力,配合立法院之需求提供一切管理營運計畫與績效報告,以爭取年度法定預算之解凍,但至今不僅仍未獲得立法院正面之回應,立法院亦未明確告知不解凍之理由。對於主管機關新聞局,公共電視在十一月中亦去函要求協助對仍遭凍結的4.5億元預算申請年度保留,但迄今,同樣未獲新聞局正式回覆。

值此年終歲末之際,公共電視依法應編列捐贈之預算仍有4.5億元遭凍結,已嚴重影響公共電視日常營運週轉、節目製播,以及廠商往來付款之正常運作。昨(12/09)日更驚見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與內政委員會分別通過對公共電視台、原住民電視台、客家電視台、宏觀電視台之九十八年度預算執行施以附加決議,要求各台於執行明年度預算時須逐項報請主管機關核可同意始能動支更明文要求原住民族委員會、客家委員會、僑務委員會等機關要對所主管之電視台執行節目製播、審核、監督之責。

對此立院法所作出之主決議事項,已嚴重破壞黨政軍退出媒體之社會共識,更已嚴重侵害媒體獨立自主之精神,違反公共電視之創立價值與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之立法目的,更是開台灣媒體自由與民主發展之倒車。

公共電視一切營運乃根據公視法所賦予的法定責任,從未逾越,並尊重立法院與全體公民對公共電視之批評與指教,但絕不接受任何可能破壞媒體獨立自主,損害公共媒體價值之不當干預。公共電視更將盡一切力量捍衛媒體自由與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價值,為全國人民保存一塊媒體淨土,並籲請所有珍惜民主價值的國人同胞共同支持。

 更多新聞,請見: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210/78/1awnt.html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210/4/1awk7.html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210/5/1awbo.html

颱風的發語詞-鵝鑾鼻

比起住在台灣其他地方的人,颱風動向與鵝鑾人可說是息息相關。因為大部分的颱風,不管往台灣東岸前進,或者往台灣西岸,或多或少都會影響鵝鑾。不學習認識颱風,可是會吃足苦頭的。2005年7月17日的颱風………..

今年的颱風打亂了幾個社區營造的活動,特別是配合培養小地方寫手的公民新聞寫作課程也因為颱風停課而延後課程結束時間。每次聽到中央氣象局發布颱風預報,「距離鵝鑾鼻東方三百公里有個颱風形成…」,就會忍不住打開電腦,連上網路,查看衛星雲圖、雷達回波及雨量觀測圖,然後跑到室外,看雲,看浪然後揣想這次颱風的可能情況。

taiphone-360.jpg
看雲看浪推斷颱風可能概況

比起住在台灣其他地方的人,颱風動向與鵝鑾人可說是息息相關。因為大部分的颱風,不管往台灣東岸前進,或者往台灣西岸,或多或少都會影響鵝鑾。不學習認識颱風,可是會吃足苦頭的。2005年7月17日的颱風就曾讓人畢生難忘。

2005年7月17日星期日,在北方的我,當時才到鵝鑾工作沒有多久,從氣象預報得知颱風將近,想到隔天風大雨大,清晨開車從北方南下,恐怕會有危險,於是提早在天黑前到達鵝鑾。

到了鵝鑾,隔壁室友就因為下雨漏水,整個房間都是水。於是挽起衣袖,幫忙舀水,在搞定的同時,隔壁大姐告知,晚上十點已宣佈明日停止上班上課,另一間寢室的大哥,已經驅車北上休假去了。當時想說「晴耕雨讀」,就趁這颱風假好好讀它一整天的書,而且我才剛回鵝鑾,又要北上,不符初衷。

2005年7月18日星期一,上午開始停電,加上雨大天黑,根本無法看書,晴耕雨讀的計畫泡湯了,隔壁又隔壁的室友,提議改成「喝高梁睡一天」計畫,下午早早上床睡覺。

2005年7月19日星期二,上午預計開始工作,沒想到楓港大橋被大雨沖斷,通訊、網路也全部中斷。恆春鎮宣布下午再度停班停課,同日,墾丁街上92汽油據北方的電視台說,全部被加光了。2005年7月20日星期三,大橋仍斷,北方有線電視台以資料畫面,報導墾丁的便利商店所有泡麵、餅乾均已搶購一空,直到今天,沒回來工作的同事,也莫名其妙地放了3天假。2005年7月21日星期四,臨時搭設的便橋終於開通,北方的的同事,回到鵝鑾,頻頻向我求證,那幾天是否真的如媒體報導,斷糧斷水斷電。

從鵝鑾鼻颱風將至

從鵝鑾鼻颱風將至

2008年7月17日本來預計邀請主編來恆春上課,也邀請地方新聞處來訪視,上午9時看室外下雨情況仍屬可接受範圍,沒想到突然一陣大雨。我急著打開電腦,連上網路,查看衛星雲圖、雷達回波及雨量觀測圖,然後跑到室外,看雲,看浪,然後從這些連續圖形推估這次颱風的可能情況。不妙!我打電話給美濃聯絡人:「通知大家往北走,目前北方雖然沒雨,但恐怕後續豪雨成災……」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