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考驗 – 林邊小淹,佳冬羌園仍泡水

連日豪雨加上適逢大潮,屏東沿海低窪地區再度拉起淹水警報。佳冬、羌園兩地又淹水,這已是今年第4次。相較之下,林邊鄉的災情則顯得略為輕微,但部分區域也有20公分積水。

受到西南氣流夾帶旺盛水氣影響,台灣中部以南地區從26日午後就大雨不斷。27日上午,中央氣象局兩度上修豪雨警戒,加上適逢大潮(農曆15、16),去年受八八水災重創的林邊、佳冬等沿海低窪地區令人憂心。所幸,林邊鄉並無淹水,但省道台17線往東港方向路面,仍有約20公分積水。另,逢雨必淹的佳冬鄉羌園村,今年已經第4次淹水,水深達成年人小腿高度。

台17線側溝排水未獲改善,林邊鄉聯外道路仍積水

8/27日上午,雨勢暫歇。經過一夜豪雨,林邊鄉最低窪地區(林邊派出所至林邊火車站一帶)並無積水情形,慈濟宮前的菜市場,則擠滿買菜的人潮及攤 販的車輛。在市場經營早餐店的陳小姐說:「昨晚看雨勢這麼大,也是會擔心再淹水啊!結果今天早上一看,不但沒淹水,連積水幾乎都沒有,真的改善很多。」

990729qiagyuanjia-480.jpg

clip_image002

雖然林邊鄉的市中心及人口較密集的內五村並無積水,但是往東港方向的省道台17線仍有積水不退的情形,現場實際勘查結果發現,肇因在於台17線旁的排水側溝無法發揮功能將積水排入林邊大排之中。

clip_image004

台17線路面積水,最深達20公分。

clip_image005

雨勢暫歇,林邊鄉長鄭信政視察台17線淹水情形

clip_image007

台17線側溝無法發揮排水功能,使得積水仍在溝面無法排出

林邊鄉長鄭信政說:「公路總局要趕快派人過來把側溝做整理,把水道打通到林邊大排,如此一來,台17號道就不可能會再積水。」相關工程問題,鄭信政也呼籲相關單位應該到現場來實際瞭解,並且儘速處理。

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潮州工務段副段長張彥成則表示,省道台17線兩旁的側溝都有在清理,只有私人(汽車旅館)要排入側溝的部份不在責任範圍內。他說:「哪一段的排水本來就不好,都要靠抽水。如果居民有這樣反應,會再請包商去巡視。」

鄭信政說,6月14日,屏東縣水利處處長謝勝信巡視林邊大排時,即向謝勝信反應省道台17線側溝排水不良的問題,謝勝信承諾將正式行文給公路總局, 儘速解決側溝排水的問題。時至今日,過了一個多月,雨水又來了,台17線側溝排水問題仍舊未獲改善,路面還是淹水了。讓人不禁質疑,屏東縣政府水利處的公 文到底躺在哪裡?

clip_image009

鄭信政視察側溝排水

clip_image011

鄭信政檢視每個排水孔,是否有在進行排水

逢雨必淹!羌園村今年第四次淹水了!

「逢雨必淹」!佳冬鄉羌園村一直是各電視媒體做「颱風連線」的首選。8/26日午後至27日上午的連續大雨,也讓佳冬鄉羌園村再次泡在水中,水深達30~35公分。居民吳先生說:「只要下雨超過四、五個小時就會淹水,這是今年第四次淹水了。」

clip_image013

clip_image014

clip_image015

clip_image016

吳先生認為,羌園村地勢低窪,加上興建大排時所蓋的圍牆,阻擋了排水,才會造成羌園村逢雨必淹的窘境。吳先生說:「鄉公所已經有在進行排水相關改善 工程了,還會再增加一台抽水機,到時候應該就不會再淹水了。不過,好像要三年才會完工。」換言之,羌園村的居民們,可能還得忍受三年的淹水之苦。

佳冬鄉公所秘書戴耀昌表示,水利署再易淹水的羌園地區規劃七億兩千多萬的改善工程計畫,諸如排水系統的改善,分洪道以及抽水站的興建等等,預計再明年完工,屆時對羌園地區淹水的情形應會有大幅的改善。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嘉蘭村的八八山寨

88山寨的無奈生活,在東部的美景中展開,他們不知山寨能維持多久?也不知何時才有永遠的家,但是他們知道,此時部落相守一起,外界也很關心,所以要更有毅力走下去。他們說,退縮不是原住民的天性…

編按:

許多原住民部落在莫拉克之後,面臨重建與遷村的難題,公視九月七日晚間十點,播出「嘉蘭村的88山寨」以及「遷村的欲走還留」,關心部落重建的朋友,歡迎轉告收看。

下文為節目內容之文字與影像紀錄,由資深記者munch製作,感謝提供轉載分享。作者另有紀錄原鄉危機的其他文章,請閱讀「山怒未已─原鄉部落大危機」

980905-d0f568957d-400.jpg

莫洛克颱風帶來的豪雨,沖蝕了太麻里鄉嘉蘭部落的河岸,造成部落五十多戶民宅掉入水中。驚魂未定的受災居民,分別被安置到部落內的活動中心,以及山下的介達國小教室內。

原本收容所區分男女房舍,但是受災居民反應災後大家都心慌,不想再和家人分離,協商後才以家庭為單位,住進收容中心。地上鋪設床墊,一旁放著發放的生活用品,沒有隱私的收容所環境,相當克難簡陋,許多老人神情落寞,想念回不去的家園。

不過學校開學在即,教室無法長久收容,受災民眾在開學前,必須搬遷離去。在世界展望會的協助下,嘉蘭部落的受災居民,部分選擇依親居住或返回沒有立即危險的家園,其他的受災居民,則前往介達國小的活動場,住進緊急調借來的帳蓬中。

一頂頂帳蓬,整齊排列在學校活動場上,集合式的帳蓬區,狹小的生活空間還是不便,但是受災居民不願分散居住,他們接受這樣的收容空間,並且為這個地點,以八八水患造成災害,取名為88山寨,做為重新起步的地點。

image

由於嘉蘭部落受災時,居民集體撤離,並未各分西東,集合在一起的居民,馬上能夠進行組織分工,分別進行生活事務。負責介達國小管理的宋老師說,他們不是習慣當災民,但是原住民本來就會分工。

image

山寨裡回歸一種部落集體生活的型式,有點原始,但是效率奇高。收容所的婦女,協助製作食物,她們將熱心人士捐贈的蔬菜,一一分配整理。在另一角落中,由大專青年組成的志工隊,幫忙照顧收容所的孩童,為他們帶來歡樂氣息。

image

面對災難,災區民眾最關心是未來的安置,以及最終的重建計畫。在一場由鄉公所召開的會議中,受災居民各戶派出代表,前往會議室進行討論。在重建的工作上,嘉蘭部落的受災民眾,展現相當的團結力,他們不斷相互溝通,先有共識,再和政府討論協商。

對於最終遷村的位置,居民代表希望能夠在安全考量之外,也能回歸部落的傳統領域,讓文化依然延續。他們看中一塊部落上方的土地,希望未來將有危險的居民,都一起安遷過去,避免年年逃難,但是土地屬於私人所有,收購仍是問題重重。

遷村的最終位置有待討論,但是做為中繼過度的組合屋區,已經在山腳下一片空地開始興建。

image

嘉蘭部落的組合屋,乍看之下相當龐大,和傳統組合屋不太一樣,會讓人以為在蓋別墅。負責設計的謝英俊建築師,對租合屋的設計,堅持舒適的人性考量,他認為又小又悶的組合屋,不適合居住,沒人住就是浪費。

image

謝英俊建築師參與過九二一地震及四川大地震的重建工作,對於組合屋的興建,堅持當地居民自力造屋,以及原屋再利用的原則。

在組合屋區內,嘉蘭部落二十多位部落居民,以災後的多元就業方案,參與建造組合屋。原住民是天生的工匠,不僅會造部落原始屋,對現代式建築,也到城市有練過,所以手腳快速俐落。

image

但是,對於建築師的簡易設計,就真的不清楚這塊板要接那跟柱,於是常常是看圖模糊。不過謝英俊堅持要他們親身參與,因為這不只是份災後的生計工作,更重要是這些房子,在找到永久居住地後,可以拆了跟著他們走,省掉未來建屋的費用。

對於漫長的重建工程,變數很多,常常說好的事情,過段時光,換個政權,然後一切就說不準。長期幫助部落重建的世界展望會,最瞭解箇中辛苦。他們希望民間與政府都能一起努力,協助災區民眾走向未來。

image

88山寨的無奈生活,在東部的美景中展開,他們不知山寨能維持多久?也不知何時才有永遠的家,但是他們知道,此時部落相守一起,外界也很關心,所以他們要更有毅力走下去。

災後第一個星期日,在舉國悲淒中,他們很低調的舉辦烤肉,感謝幫忙的志工,也讓孩子解解饞。他們說,屋子倒了!生活總是要過,退縮不是原住民的天性。

在88山寨,看見一個奮鬥的部落。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