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部落災難與重建研習 (2) 協力造屋與部落意識重建

這次跟地震不一樣,地震地清一清就可以用,我們要思考的是、災民的土地流失、環保意識、土地可不可以繼續用的問題、文化流失的問題,所以我們不是要組合屋了,是中繼屋,作為思考處理這些問題的緩衝期…

前言:

面對莫拉克風災對台灣造成的重大災害,台灣原住民醫學學會協助行政院衛生署,於11/5、6在高雄縣衛生局舉辦了「全國原住民地區部落社區健康營造觀摩會暨災難與重建研習會議」,聚集各方志工、基層工作人員、專家學者,一同分享經驗、討論學習,彼此充電,也彼此鼓勵。

(對該次會議與部落健康營造介紹,請點選這裡閱讀

本次研習會有許多精彩動人的經驗分享與報告,記者將分幾次作紀錄(系列 1 的記錄內容,請點選這裡閱讀)本篇紀錄的是協力造屋與部落意識重建由謝英俊建築師作分享,嘉蘭村災民位於正興村的中繼村,就是謝建築師所主導協造的,而謝建築師強調的,就是災民自己創造家園的概念與實踐。

3885909175_ebc6d8c881

協力造屋與部落意識重建

演講者:謝英俊建築師(謝英俊建築事務所/第三建築工作室)

…………(譬如現在位於台東縣金峰鄉正興村上方,要給嘉蘭村災民居住的中繼屋)希望大家能了解協力造屋的意義,以及協力造屋背後的邏輯,我想我們遇到的問題跟在公衛的專業人士遇到的問題,也是雷同的…….為了希望可以解決就業問題,以及參與感、參與部落重建,回到多主體的觀念、一個非現代的觀念。

例如柏林議會的建築物,市民可以進去建築物內看到議員開會(而不是百姓們不知道高層官員們到底開會在幹嗎),我們的工作是建造常民建築,也就是70%以上的人要居住的房子,四川大地震災區重建時,2000萬人災民,我們要建造350萬間房屋,沒有任何現在科技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除非災民自救(自己蓋房子)。

這次(八八水災的)災民,跟地震不一樣,地震地清一清就可以用,我們要思考的是、災民的土地流失問題、環保意識問題、土地可不可以繼續用的問題、文化流失的問題,所以我們不是要組合屋了,是中繼屋(作為思考處理這些問題的緩衝期)。

image003

謝英俊建築師於中國河南省藍考賀村〈建築〉合作社施工現狀,

轉摘自http://taichung.emmm.tw/sys/hot_activity/attach/a_1587_4.jpg

專業者(例如建築師)作為(災民重建)以外的東西,要如何參與,這是我們這次在威尼斯參展的主題,我們專業者做的是有限的,沒有辦法面對到所有的(無法面面俱到),災民的豐富性是要被考量的(例如他們的文化、人際關係、部落族群性),

例如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善治素地,我們做一個非常普素的平台、讓他們村民可以上演,我們設計一個平台,讓社區的豐富性、想像力可以在裡面展現,

例如中國茂縣太平鄉,總共56戶,讓他們自己協力造屋,我們只是提供他們彈性使用的鋼架,他們就地取材自己把房子做起來,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他們一個架構,讓他們自己發揮,原本很樸素的平台,但最後蓋好時每個人的房屋都不一樣。

29_020747_xie04

中國茂縣的楊柳村,首層採用當地的山石築成,建築師原來的設計,是希望用作飼養牲畜或倉儲,但因羌族人近年生活方式的改變,他們均把第一層用作起居。(照片引用出處,請點選這裡)http://www.alternativearchive.com/ouning/article.asp?id=693

我們要做的就是給予一個開放系統、給予一個彈性,我們提供有限的作為,真正的力量還是在居民身上,他們自己依自己的需求蓋房子。

我們要去思考提供適當的科技,也就是我們任何的技術,是要村民可以掌握的,交到他們手裡頭他們才有能力去做,我們也發展出了萬能實驗機,它的目的,就是我們如何讓科學力學的概念,讓村民可以實際感受到,透過萬能實驗機,可以看到施力工作所需的力道,讓村民可以看到數字化的力學。

但也有例如四川汶川縣草坡鄉,做到一半就做不下去,做到一半我們就走了,因為黨書記將工程外包(而非讓災民自力蓋屋),結果外面偷工減料被村民抓包,書記就下台,蓋的怎麼樣之後就不了了之…。

另外一個主題的參與的狀況是怎麼樣呢,譬如石岡媽媽劇團啡屋(921地震災區),很有創造力和活力,砧板就變桌面,水果籃變桌腳;大陸青川縣騎馬鄉,馮家村,本來搞不定的建築,透過風水師搞定;921地震邵族社區重建,依祖靈的意思做規劃;嘉蘭介達中繼屋,五十棟,依家族為單位核心施工。

我們也嘗試,思考木材如何展現在房子內的特性;在環境保育部分,我們發展尿糞分離的廁所,以前尿糞混和,兩者比例相差四十倍,要花很多錢去做處理,最後還是汙染,但糞尿分離一切就解決了,糞便很容易讓它乾燥,讓它給太陽照射、丟一點土或灰,大概過幾個月就可以變肥料,尿的話處理過後,也可以施肥。

我們希望重建,就像邵族的多聲部合唱,不管是甚麼音色音高的人,都能融入,讓各種因素都能進來、形成一種和諧的狀態。

回應人:馬作鏹 助理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

從謝建築師的分享,我們可以獲得,在部落健康營造我們不應該以一個專業的立場說我們要怎麼樣而民眾就是要配合,我們要和對象戶為主體,我們搭建一個平台,告訴他們我們想要營造什麼,再讓對方去做選擇。

另外,在重建中,什麼東西都不會一次到位,很多東西是錯綜複雜、多因素、在長長的歷史中醞釀的,這些民眾有很多的在地獨特文化,很多地方都是他們自己幹起來的,所以你給他們一個平台,為何不相信他們有能力、如何多元化有效率的建構適合自己的健康環境呢。

延伸閱讀:

謝英俊建築師與第三工作室

原民部落災難與重建研習會議,經驗分享(1)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嘉蘭村的八八山寨

88山寨的無奈生活,在東部的美景中展開,他們不知山寨能維持多久?也不知何時才有永遠的家,但是他們知道,此時部落相守一起,外界也很關心,所以要更有毅力走下去。他們說,退縮不是原住民的天性…

編按:

許多原住民部落在莫拉克之後,面臨重建與遷村的難題,公視九月七日晚間十點,播出「嘉蘭村的88山寨」以及「遷村的欲走還留」,關心部落重建的朋友,歡迎轉告收看。

下文為節目內容之文字與影像紀錄,由資深記者munch製作,感謝提供轉載分享。作者另有紀錄原鄉危機的其他文章,請閱讀「山怒未已─原鄉部落大危機」

980905-d0f568957d-400.jpg

莫洛克颱風帶來的豪雨,沖蝕了太麻里鄉嘉蘭部落的河岸,造成部落五十多戶民宅掉入水中。驚魂未定的受災居民,分別被安置到部落內的活動中心,以及山下的介達國小教室內。

原本收容所區分男女房舍,但是受災居民反應災後大家都心慌,不想再和家人分離,協商後才以家庭為單位,住進收容中心。地上鋪設床墊,一旁放著發放的生活用品,沒有隱私的收容所環境,相當克難簡陋,許多老人神情落寞,想念回不去的家園。

不過學校開學在即,教室無法長久收容,受災民眾在開學前,必須搬遷離去。在世界展望會的協助下,嘉蘭部落的受災居民,部分選擇依親居住或返回沒有立即危險的家園,其他的受災居民,則前往介達國小的活動場,住進緊急調借來的帳蓬中。

一頂頂帳蓬,整齊排列在學校活動場上,集合式的帳蓬區,狹小的生活空間還是不便,但是受災居民不願分散居住,他們接受這樣的收容空間,並且為這個地點,以八八水患造成災害,取名為88山寨,做為重新起步的地點。

image

由於嘉蘭部落受災時,居民集體撤離,並未各分西東,集合在一起的居民,馬上能夠進行組織分工,分別進行生活事務。負責介達國小管理的宋老師說,他們不是習慣當災民,但是原住民本來就會分工。

image

山寨裡回歸一種部落集體生活的型式,有點原始,但是效率奇高。收容所的婦女,協助製作食物,她們將熱心人士捐贈的蔬菜,一一分配整理。在另一角落中,由大專青年組成的志工隊,幫忙照顧收容所的孩童,為他們帶來歡樂氣息。

image

面對災難,災區民眾最關心是未來的安置,以及最終的重建計畫。在一場由鄉公所召開的會議中,受災居民各戶派出代表,前往會議室進行討論。在重建的工作上,嘉蘭部落的受災民眾,展現相當的團結力,他們不斷相互溝通,先有共識,再和政府討論協商。

對於最終遷村的位置,居民代表希望能夠在安全考量之外,也能回歸部落的傳統領域,讓文化依然延續。他們看中一塊部落上方的土地,希望未來將有危險的居民,都一起安遷過去,避免年年逃難,但是土地屬於私人所有,收購仍是問題重重。

遷村的最終位置有待討論,但是做為中繼過度的組合屋區,已經在山腳下一片空地開始興建。

image

嘉蘭部落的組合屋,乍看之下相當龐大,和傳統組合屋不太一樣,會讓人以為在蓋別墅。負責設計的謝英俊建築師,對租合屋的設計,堅持舒適的人性考量,他認為又小又悶的組合屋,不適合居住,沒人住就是浪費。

image

謝英俊建築師參與過九二一地震及四川大地震的重建工作,對於組合屋的興建,堅持當地居民自力造屋,以及原屋再利用的原則。

在組合屋區內,嘉蘭部落二十多位部落居民,以災後的多元就業方案,參與建造組合屋。原住民是天生的工匠,不僅會造部落原始屋,對現代式建築,也到城市有練過,所以手腳快速俐落。

image

但是,對於建築師的簡易設計,就真的不清楚這塊板要接那跟柱,於是常常是看圖模糊。不過謝英俊堅持要他們親身參與,因為這不只是份災後的生計工作,更重要是這些房子,在找到永久居住地後,可以拆了跟著他們走,省掉未來建屋的費用。

對於漫長的重建工程,變數很多,常常說好的事情,過段時光,換個政權,然後一切就說不準。長期幫助部落重建的世界展望會,最瞭解箇中辛苦。他們希望民間與政府都能一起努力,協助災區民眾走向未來。

image

88山寨的無奈生活,在東部的美景中展開,他們不知山寨能維持多久?也不知何時才有永遠的家,但是他們知道,此時部落相守一起,外界也很關心,所以他們要更有毅力走下去。

災後第一個星期日,在舉國悲淒中,他們很低調的舉辦烤肉,感謝幫忙的志工,也讓孩子解解饞。他們說,屋子倒了!生活總是要過,退縮不是原住民的天性。

在88山寨,看見一個奮鬥的部落。

八八重建:推動原力造屋

原鄉災民自力造屋,須由企業界、民間團體謀為造屋經費,由建築師與原鄉災民一同設計建屋形式,謀畫作為臨時住所過渡到部落重建的中繼屋,或為返鄉重建的整體部落重建。自力造屋可使災民早日進入到重建行列增其信心…

編輯補充說明:

謝英俊建築師正在原鄉與族人共同自立造屋,徵求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參與,請點選這裡閱讀更多資訊。

───────────────────────────────────────────────────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配合政府政策辦理的「莫拉克颱風房屋毀損者,優惠安家計畫」,置優惠方案三擇一:

1.自行租屋者,獲有租屋賑助二年、生活補助金半年。

2. 自行購屋者,享「建購住宅貸款利息補貼」與「生活補助金」半年。

3.由政府安置興建臨時住宅(組合屋)安置或運用現有國防部備用營舍、教育部閒置校舍、 其它閒置公有建築物等資源,並不得再領取生活補助金及租屋補助金,以上所有租金補助或購屋利息補貼,均不得與其他政府租金補貼或購屋優惠方案重複領取。

證諸「九二一」災後重建經驗,「安家計畫」不符受災部落實際現況。「九二一」災後重建時,選擇自行租屋者,大多借助親友家,日後搭建簡易鐵皮屋,至今猶然。選擇自行購屋者僅僅是麟毛鳳爪的公務人員,對大多數的原鄉災民無實質效益。選擇組合屋者,因不再享有領取生活補助金及租屋補助金,大都也因工作無著不定,最後歸建回部落。

值此「八八風災」受創原鄉,估計台東兩百戶、屏東九百四十戶、高雄縣五百戶,原住民各族群多有共享共勞共食的傳統,加以凝聚力強、具備與大自然相處之道,前有邵族部落屋的自力造屋,又有泰雅族「部落廚房」的重建經驗,應可鼓勵原鄉災民自力造屋。

原鄉災民自力造屋,須由企業界、民間團體謀為造屋經費,由建築師與原鄉災民一同設計建屋形式,謀畫作為臨時住所過渡到部落重建的中繼屋,或為返鄉重建的整體部落重建。

自力造屋可使災民早日進入到重建行列增其信心決心,二從造屋萌生族群重建共識,三可由造屋工作積累重建規劃技能、視野,四可以造屋工作積累各家所得,以謀日後重建之利。

政府所為,則是與予原鄉災民自力造屋實惠有利的地權規範,並發放生活補助金,使原鄉災民能安全、自尊的過渡到重建部落的階段。

(作者為泰雅族教師,資深作家,曾參與921原鄉重建工作,本文轉載自「中時部落格─瓦歷斯挖故事」)

980826-photo31-300.jpg

謝英俊建築師在921後和劭族一起實踐的自立造屋(圖片來源請點選這裡)。

嘉蘭部落的莫拉克過後(1) in,進入

下午四點,曾經協助921地震災民以特殊工法建起組合屋的第三建築事務所建築師謝英俊老師來到組合屋預定地,kama宋仙璋主任拿出了他所繪製部落協議的配置圖和謝老師、鄭校長及鄉公所人員一同討論。基本上,組合屋…

8月17號禮拜一,在南太麻里橋被衝毀後,第一次踏上返家的路。南太麻里橋被水沖毀的大洞已回填上去,幾十台的怪手在河床重新整治河道和給行車人平坦的道路。

夜晚,我在部落的青年會所聽的大家這幾天在部落的種種經過,包括交通中斷當天組成自救會、中央廚房,大家將冰箱理的食物奉獻出來,爸爸們去山上採集野菜蝸牛和竹筍、媽媽們負責中央廚房青年會所的哥哥姊姊妹妹弟弟們挨家挨戶詢問缺少什麼、收集柴火、簡易的傷患幫忙、獨居老人的照顧,有人捐出發電機,提供手機充電跟外界聯絡。

哥哥們說,部落的大家每天一起燭光晚餐,台九線南太麻里橋以南到金崙村以北的路段完全沒有車輛經過,星空很美,大家還一起看了場流星雨。描述得很浪漫,但我知道在路斷後,因為空投物資物不多又必須分給三個聚落,大家過了一段恐慌的時間。

image0017.jpg
紅色區域為這次遭到河水侵襲的區域。

8月18號,跨過了塵土飛揚和機械聲響轟隆隆的南太麻里橋路段,和Lisin在介達國小碰面,協助嘉蘭部落災後的影像紀錄。鄭漢文校長是我們的頭頭,但是他過於忙碌,我們也就不打擾他而在一旁訪問ina[1]們,太陽快把人曬昏,大家躲在樹蔭下搧著風聊天,有的躺在床板上打個小盹。

我們坐在年輕人旁邊,問拿著吉他的他們在聊什麼唱什麼,王韋涵和王濬哲兩個堂兄弟用陶喆的「找自己」即興編了一小段歌:嘩啦拉啦家裡被水沖走了,嘩啦拉啦大家在太平洋當好鄰居,找房子~~~~,哈哈大笑的背後會是什麼?我們心裡或許知道,沒有當場指明。王韋涵說他因為在軍中服役,沒辦法回來收拾自己寶貴的物品,有點可惜。

下午四點,曾經協助921地震災民以特殊工法建起組合屋的第三建築事務所建築師謝英俊老師來到組合屋預定地,kama[2]宋仙璋主任拿出了他所繪製部落協議的配置圖和謝老師、鄭校長及鄉公所人員一同討論。

基本上,組合屋的配置圖以分屬五個不同頭目的家團劃分為四個居住區塊(其中兩家團因人數少合併為一):

Maljivel、Ka’aluwan和Valjulu、Maledep、Tjaluwaway,加上公設的總面積為9874.13平方公尺,初步預計將容納70間組合屋,其實空間稍嫌擁擠。戶外設施預計有廣場、停車場、入口意象、儲水池(雨水利用)、水塔。而組合屋除了族人居住外,尚有會議室(兼接待室)、辦公室、會議室、儲藏室、教室(圖書室)、休閒育樂室、工坊。附屬設施有涼棚、小水池、公共菜園和石灶。

族人希望怪手整地時能夠保留地上原有的大樹及大型石頭作為新居部落景觀及其他用途,我們在新整的地上看見兩棵直聳的相思樹和大石頭,怪手並沒有把他們挖走。謝老師、鄭校長和宋主任認為暫時的新居部落雖然只是居住兩年,但希望還是能夠住得舒服,使用當地建材作為輔助,並且讓族人發揮巧思設計自己的家屋外觀。

鄭校長希望搭配政府災後重建政策由族人自己親手搭建自己的房子又能暫時有份穩定工作,一舉兩得。宋主任說族人是建築高手大部分都有建築勞工的經驗,只要謝老師在工程中教導,一定能夠很快完成組合屋的興建。

image0024.jpg
上圖:新居部落的地籍圖,下圖:宋仙璋主任所繪製的初步組合屋配置圖(含環境空間)
image0043.jpg

王韋涵和王濬哲已先騎車上去嘉蘭,我和Lisin忙完工地的拍攝後便順著山路驅車前往,原本往嘉蘭的路已崩塌,我們只能從陡峭產業道路往嘉蘭方向騎,從高處俯瞰太麻里溪河道大約擴大了七倍左右,漂流木散佈在水流過的地方,包括南太麻里橋面上。

到嘉蘭活動中心正好碰上發放物資及某個單位的救助金,物資堆滿整個風雨球場,年輕人協助將物資平均分給受災族人。我和Lisin來到下部落,景象太令人震驚,我居然找不到我親戚的家,河床上還躺著兩間樓房,有的房子路基已被淘空成為危樓不能住人。小孩子在乾掉的污泥上打棒球,相較於大人的憂慮,小孩好像沒有什麼煩惱似的。

嚴長壽也來了,鄭校長請了大家喝沙士,我和Lisin在店鋪門口跟店鋪主人聊天,她說家裡旁邊已經是河了不能住人了,但也不知道該去住哪裡,這是vuvu的心聲,如此心聲比比皆是。

傍晚,回到介達國小,宋師母說開學在即小孩的教育問題是她最擔心的事,小孩子該繼續讀嘉蘭國小還是要轉學到介達國小,如果繼續讀嘉蘭國小,勢必要有交通車接送小孩往返兩村,這是族人必須再去商討的事。


[1] Ina:排灣語,對母親與母親輩的稱呼。[2] Kama為排灣語,是對父親及父執輩的稱呼編註:

文中提到在部落重建的鄭漢文校長為台東新興國小的校長,災前就積極和族人共同努力部落自立,將校內家長組織起來作木工和布工坊,成績斐然,請閱讀韓良露撰寫的「從「不」工作到「布」工坊、「木」工坊 ─新興國小與鄭漢文校長的故事」

(本文稿費全數捐給嘉蘭部落重建家園募款專戶,更多嘉蘭情形,請閱讀這裡

(作者為嘉蘭重建家園影像協力小組,台東縣太麻里鄉香蘭村拉勞蘭部落族人,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二年級)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