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陶老兵退而不休

「沒有辦法,沒有人要學啊」!「老闆娘還是我教她做大酒甕的。」銅鑼窯65歲的老師傅林光山在工作室專注的捏著陶,很無奈卻也很有成就感地這樣表示。看著林光山熟練的動作,專注的神情,原本應含貽弄孫的…

「沒有辦法,沒有人要學啊」!「老闆娘還是我教她做大酒甕的。」銅鑼窯65歲的老師傅林光山在工作室專注的捏著陶,很無奈卻也很有成就感地這樣表示。看著林光山熟練的動作,專注的神情,這位原本應在家裏含貽弄孫的老先生,依然忠於自己的工作,確實令人欽佩。clip_image002

林光山專注又熟練的在工作室投入捏陶工作。clip_image003

clip_image005
林光山先生熟練的技術,不到卅分鐘酒甕已完成了一半。 clip_image003[1]

銅鑼窯是由張信享老先生所獨資創立,目前由第二代接手經營,數十年來,公賣局釀酒存酒的甕,很多就是由他們家所製作。

原來製作大型的陶器是銅鑼窯的招牌功夫,但近年因為年輕人不願投身此行業,原有的老師傅又逐漸凋零,因此現在會做這種大型陶器師父已是鳯毛麟角少、之又少。

近年來銅鑼窯雖逐漸轉型,創作一些具有獨特風格的陶藝品,且又標得台灣菸酒公司釀酒的500公升大酒甕2000個,但有能力製作這種大型陶製品的師傅缺乏。為了要趕工,因而邀請已退休十餘年的老師傅林光山先生重出江湖,參與這項艱巨的任務。

林光山先生曾於退伍後在公館製陶工廠工作數年,隨後回到他的專業,在製鞋工廠擔任設計師,十餘年前,因許多傳統產業轉移境外,訂單減少,因而退休閒賦在家。

林先生退休後因小孩都在台中就業,所以居住台中,原已退休的他應該享受著退休優閒的家居生活,但為了苗栗特有文化的傳承,也為了幫銅鑼窯趕製大酒甕,放棄與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每星期五天都在工作室製作大酒甕,周六、日才回台中與家人團聚。

林先生雖65歲,為了苗栗特有文化傳承的一股熱誠,毅然重回窯場,每天樂於工作,沈浸於做陶的樂趣中,反而覺得精神愉快。

林先生開朗的聊著他經歷,也聊著他家人。他一邊跟客人講話,雙手依然可以不停歇並用擠坯的技巧,熟練的將泥條,一條條擠成高約145公分的大酒甕。

談到擠坯的要領與技巧時,林師傅的眼神顯得特別明亮有精神。同時還感到很有成就的說,銅鑼窯老闆娘張太太為了要趕製大型酒甕,也向他學習擠坯做大酒甕。從他的臉上可以看到一個陶業老兵的成就與榮譽。

近年來許多製陶工廠都遷移到大陸,且做傳統陶器收入有限,或是工作辛苦,已找不到年輕的一代來學習做傳統陶器。林光山先生語重心長的表示,苗栗縣曾是台灣陶業的重鎮,為免此項文化與技藝失傳,期望政府能協調學校廣設製陶的專業課程,或者由政府編列預算,與現有製陶工廠合辦技職訓練,讓民眾有參與的機會,也可藉此鼓勵更多的年輕人投入這項深具文化藝術的工作。

clip_image007

一個個大酒甕都是林光先生的精心傑作。

(苗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酒國無名英雄-銅鑼窯酒甕

這些外型引人注目的大陶甕,個個都大有用途,台灣菸酒公司使用它們釀製白酒,經儲存密封二年之後,酒精會自然揮發5-10%,特別香醇好喝,很受消費者喜愛,也使得這些酒甕成了業者口中的酒國無名英雄。

位於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的老字號窯場「銅鑼窯」,生產全台灣最大的釀酒陶甕,這些酒甕不但大有看頭,更肩負起醇化美酒的重責大任,在製陶業者間博得了「台灣之缸」的美名。

大酒甕每個高145公分、甕口直徑90公分、容量500公升,是一般陶甕的三倍大小,酒甕在入窯燒製之前,業者會將它們一個一個擺在窯場空地風乾,現場宛如巨甕小森林一般,經常吸引好奇遊客駐足拍照。
一個個大酒甕在銅鑼窯場空地風乾,宛如巨甕小森林一般(苗栗社大公民記者林永智攝)
一個個大酒甕在銅鑼窯場空地風乾,宛如巨甕小森林一般。(攝影/林永智)

這些外型引人注目的大陶甕,個個都大有用途,台灣菸酒公司使用它們釀製白酒,經儲存密封二年之後,酒精會自然揮發5-10%,特別香醇好喝,很受消費者喜愛,也使得這些酒甕成了業者口中的酒國無名英雄。

要製作這些大有看頭又大有用途的酒甕並不簡單,從原料土的挑選,土料的攪拌、壓濾、煉土、養土、製坯、修坯、陰乾、上釉到燒成,每個成品都需耗費半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過程繁複,任何環節都馬虎不得,否則就要功敗垂成。

尤其是手工擠坯、接合成形的過程,需要五次的層層接合,再經過五到七次的拍壓塑型,全是慢工出細活的硬功夫,一位師傅一天頂多只能完成兩個陶甕素坯,如今幾乎找不到年輕一輩有此能耐,都得由老師傅親自出馬,也使得這項傳統工法成了即將失傳的手藝。

大酒甕需要以手工幾坯、層層接合的方式製作,如今只有老師傅才有這�功夫(苗栗社大公民記者吳秋英攝)
大酒甕需要以手工幾坯、層層接合的方式製作,如今只有老師傅才有這等功夫。(攝影/吳秋英)

銅鑼窯是已故陶師張信享於民國五十六年創立,如今由第二代張世浩、彭秀梅夫婦接手經營,該窯場主要生產水缸、花器、醬油缸等傳統陶製生活用品,近來因為取得台灣菸酒公司標案,開始製作這些超大型的酒甕。

酒甕的生產曾是苗栗縣製陶產業的主力產品,當年製作的酒甕雖然沒有這般巨大,數量卻多得嚇人,在民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全盛期間,菸酒公賣局(台灣菸酒公司前身)的四、五百萬個酒甕幾乎都出自苗栗的窯場,也使得苗栗博得「陶甕之鄉」的美稱。

如今「陶甕之鄉」的盛景已經不再,不少窯場為了生存,也多朝觀光休閒、文化產業的方向轉型發展,銅鑼窯近年亦開始結合陶藝創作、陶藝教學,嘗試為窯場開出新路,不過,走訪一趟銅鑼窯,仍可從中一窺早年的製甕盛況。

銅鑼窯位於苗栗縣銅鑼鄉往通霄鎮的苗一二八線路旁,門面雖不起眼,卻有著好口碑以及家傳數十年的硬功夫與好手藝,業者很歡迎對陶藝、陶業有興趣的朋友前去參觀,地址是銅鑼鄉竹森村74-5號,電話是037-981607。

銅鑼窯的門面雖不起眼,但手藝好、口碑佳(苗栗社大公民記者邱美榕攝)
銅鑼窯的門面雖不起眼,但手藝好、口碑佳。(攝影/邱美榕)

(苗栗社大公民新聞小組)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