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巒五溝村劉氏宗祠

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於97年5月8日,成為全台灣第一個依文化資產保護法通過「聚落」登錄的南台灣客家聚落。在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的歷史裡,五溝水聚落成為一個重要的「聚落」保存標的。

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村於97年5月8日,成為全台灣第一個依文化資產保護法通過「聚落」登錄的南台灣客家聚落。在台灣的文化資產保存的歷史裡,五溝水聚落成為一個重要的「聚落」保存標的。

五溝水聚落內,客家古厝林立,加上東港溪與佳平溪流域形成一片豐饒的土地,五溝水內以劉、林、吳氏為同姓夥房,聚集形成同姓村落,而又以劉氏為最大多數。因此在五溝水聚落內有許多「彭城堂」的劉氏夥房,皆是劉氏宗祠的派下的族姓,由此眾多的劉氏夥房可見到村內劉氏族人的興盛。

劉氏宗祠最初興建於清同治年間,原只有正身及左右兩橫屋,後來重修時,又加上左右的「然藜閣」與「重光樓」兩門樓,以及外橫屋和花園的巴洛克裝飾圍牆與涼亭,因此兩座門樓與橫屋,無論材料、構造、尺寸與美學意匠上都與原先構造形式略有不同,甚至其右外橫屋還建成日治時期最為流行的大正樣式的洋樓形式,可以看出當時五溝水劉家的財力與在村中的權勢。

在空間格局的安排上,也可知悉客家先民為適應天然環境與風水形勢的講究,進而從聚落之開展至民居建築之格局,甚至祖祠、墳墓之格局均按此講究。因此更可看出客家人崇天地、敬祖先的古禮。

清朝時期粵人劉成台、劉成金與父親劉清元三人均曾榮獲朝廷「貢生」,堂前高掛進士匾,村人稱此屋為「進士第」。祠堂的屋脊因此以燕尾造型顯赫其家勢,前門的燕尾線條明亮優雅翹起,脊背則飾以雕花剪黏。書香世家的五溝水劉氏在當地曾流傳著一句話:「不入劉著不入流」。意旨當時劉氏設私塾供村內孩童讀書識字,後便因此流傳若沒到劉氏私塾唸書著則是不入流著。

如今劉氏宗祠歷經時間的磨練部分的外牆出現剝落嚴重,直接裸露裡層的土角磚在經過風雨的摧殘,損壞的情形日益嚴重,為了保存這棟客家重要的文化資產,社區的文史工作者與家族的長老們決定搶修,而屏東縣政府文化處也擔心劉氏宗祠的修復不夠專業,現更邀請文資保存的重要學者擔任顧問,現場勘查指導,了解損壞的情形及修復的影響程度,再設法依傳統工法修復,讓劉氏宗祠恢復往日的風采。

980606-435587f40ada-320.jpg
劉氏宗祠的牌樓門,象徵著五溝村劉氏族姓的輝煌世代。

DSC_0062
劉氏宗祠前有一條小河有如護城河衛戍著宗祠,潺潺流水象徵子孫的生生不息。
DSC_006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