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溝藝術工坊談青年參與

以空間營造為主體的計畫,除了「動手做」還有什麼參與的方法呢?研究生黃俊豪透過熱情的活力,感動了音樂領域的朋友加入,每次勞動工作坊的夜晚,熱鬧的音樂Party洗滌了一身的疲憊,透過音樂的感染力拉近彼此距離……

土溝的藝術工坊於11月22日落成,這建築在一大片的稻田當中,從翠綠的秧苗插下之際開始動工,歷經今年接二連三的颱風,一直到初冬總算大功告成。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的三位研究生陳昱良、黃俊豪、張龍吉,多年來參與著土溝村社區改造,也協助鄰近的國中、小學甚至高中推動永續校園的工作,然而他們堅持著「自力造屋」夢想,也在求學階段克服萬難的達成了,藝術工坊的營造過程中,我們也看見三人細心的安排多層次的青年參與的機會,這在以老人與小孩為主體的農村,是一項困難卻也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971222-farmwork-360.jpg
田中央的藝術工坊 (攝影/廖國雄)

在地深耕

過去學術團隊進入社區,總會讓人擔心當外來團隊離開了,地方上是否能持續的推動下去,不可否認的,我們也曾經看到許多失敗的案例,當外來團隊撤離後社區工作隨之停擺。因為研究生張龍吉協助後壁高中推動永續校園的計畫,進入校園並設計課程,讓後壁高中的同學能夠從學習的過程中參與校園空間的改造,一群熱血的高中生每個假日參與藝術工坊的營造工作中,從校園走入社區,透過「做中學」過程引發了對於空間改造的興趣,透過彼此分享經驗價值的同時加深了對故鄉、土地的關懷,因為這次高中生的加入,讓社區營造精神傳承於在地青年,更可貴的是讓原本埋首於書堆的高中生找到屬於自己的夢想與目標。

後壁高�的青年
後壁高中的青年(攝影/廖國雄)

多元參與

以空間營造為主體的計畫,除了「動手做」還有什麼參與的方法呢?研究生黃俊豪透過熱情的活力,感動了音樂領域的朋友加入,每次勞動工作坊的夜晚,熱鬧的音樂Party洗滌了一身的疲憊,透過音樂的感染力,讓參與的青年拉近彼此的距離,透過彼此心得分享的過程,讓玩音樂的年輕人也能參與營造計畫,這也讓不同領域的青年彼此交流,用不同方式表現出對土地的熱愛,也讓我們對於未來的社區改造行動有更多元的想像,這也是整個計畫中重要的過程價值。

音樂青年
音樂青年  (攝影/廖國雄)

交工串連

青年為主體的社區工作團隊並不多,然而青年團隊在社區所面臨到的課題,若能透過彼此的交流分享,的確可以免去不少冤枉路。藝術工坊的計畫便串連了高雄縣橋仔頭、美濃、屏東縣青葉等青年團隊,透過彼此勞力交換的「伴工」模式,進行了多次的交流活動,除了其他團隊來參與藝術工坊的營造之外,他們也一起為橋仔頭的日式宿舍換裝、一起體驗美濃的水圳滑道、一起拼貼青葉部落的外牆,除了透過「伴工」的模式讓團隊與團隊之間互相熟識之外,每次活動後的研討交流,讓分處於不同地方的青年團隊能夠彼此經驗交流,透過如此緊密的串連累積彼此日後推動計畫的能量與資源。

藝術工坊

藝術工坊(攝影/廖國雄)

小結

回頭看看身旁推動社區工作的長輩,就像死守田園的老農般堅持,年輕人上大學後便離開故鄉,農村無法提供工作機會,社區人口出現斷層的情況嚴重,如何吸引青年回鄉參與社區工作的行列,深化向下扎根的鄉土教育課程,創造多元、多層次的參與機會,是目前教育單位與社區工作者不得不面對的課題,透過土溝藝術工坊的實際案例,讓我們對於未來的社區工作有了更多樣化的想像,期待永續家園的行動能持續推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