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溝藝術踩街

這是一個沒有計畫經費補助的活動,這是一個沒有旗幟、海報宣傳的活動,這是一個沒有舞台、沒有長官致詞的活動。與過去庄腳準備廟裡熱鬧一樣,只是這次遶境的不是神明,而是充滿熱情與玩心的土溝人…

990412tcaijietudousc47-450.jpg

喔喔喔!你是我的花朵!

在一個清涼的午後展開了土溝的藝術踩街活動,伴隨著電音三太子的台客舞曲,震動心弦的除了重低音的鼓聲節奏之外,就是這群自娛娛人的土溝人。

2-dsc-0060-1.jpg

原本以為是替國外藝術家偶劇表演的宣傳,卻意外成為整個活動的焦點,過去以空間營造為發展主軸的土溝,還擔心質樸的農村,保守的村民會羞澀於打扮的花枝招展的走上街頭,卻沒想到在台南藝術大學駐村研究生楊涵雅、魏婉如、蔡佳吟的穿針引線之下,原先計畫中夾道歡迎遊行隊伍的居民不見了,因為幾乎全村都加入了踩街的行列!

3-dsc-0670.jpg

細看隊伍當中,土溝的龍舞陣擊著大鼓舞著獅頭;社區媽媽化身為森巴女郎;阿伯們帶著豬、鹿的可愛面具;永安國小的賴校長帶領小朋友扮演魔法學園;侯加福老師戴上猴兒面具,騎著武車分送糖葫蘆;後壁國小的山寨版電音三太子;南藝團隊的女神GAGA;蓮心園的小丑隊伍,還有太多太多搖旗吶喊、舉著巨型人偶的土溝人,就這麼浩浩蕩蕩遊行土溝一圈,今晚的土溝充滿了超現實的感覺。

4-dsc-0512.jpg

融入生活中的藝術

這是一個沒有計畫經費補助的活動,這是一個沒有旗幟、海報宣傳的活動,這是一個沒有舞台、沒有長官致詞的活動。與過去庄腳準備廟裡熱鬧一樣,只是這次遶境的不是神明,而是充滿熱情與玩心的土溝人,他們自己玩的很開心,也開心的招來親友一起玩,活動結束前研究生蔡佳吟跳出來大聲問到:「今晚有歡喜嗎?明年要不要再辦一次?」這樣的激動氛圍下、夢幻的場景中,很多居民囔囔著年底就可以再辦一次了,不用等到明年;小朋友互相討論著下次要以什麼裝扮吸引全場目光,活動結束,人潮卻遲遲無法散去,留戀著這股久違的農村風情。

5-dsc-0125.jpg

走的快不如走的久

村長太太泛紅著眼跟我說:「已經很久沒有這種感覺了!」村子裡上一次遊行,正是2003年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成立的第一年,距離今年已經七年多了,那時候拖著十幾台牛車走在馬路的這群人,打著水牛歡喜做、甘願受的精神,是否也有想到七年後的今日,是如此裝扮的邁向未來的道路之上?是否也期待七年後的今日,是如何的走在這路子上!

(更多精彩照片,請點選這裡)

從土溝藝術工坊談青年參與

以空間營造為主體的計畫,除了「動手做」還有什麼參與的方法呢?研究生黃俊豪透過熱情的活力,感動了音樂領域的朋友加入,每次勞動工作坊的夜晚,熱鬧的音樂Party洗滌了一身的疲憊,透過音樂的感染力拉近彼此距離……

土溝的藝術工坊於11月22日落成,這建築在一大片的稻田當中,從翠綠的秧苗插下之際開始動工,歷經今年接二連三的颱風,一直到初冬總算大功告成。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的三位研究生陳昱良、黃俊豪、張龍吉,多年來參與著土溝村社區改造,也協助鄰近的國中、小學甚至高中推動永續校園的工作,然而他們堅持著「自力造屋」夢想,也在求學階段克服萬難的達成了,藝術工坊的營造過程中,我們也看見三人細心的安排多層次的青年參與的機會,這在以老人與小孩為主體的農村,是一項困難卻也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971222-farmwork-360.jpg
田中央的藝術工坊 (攝影/廖國雄)

在地深耕

過去學術團隊進入社區,總會讓人擔心當外來團隊離開了,地方上是否能持續的推動下去,不可否認的,我們也曾經看到許多失敗的案例,當外來團隊撤離後社區工作隨之停擺。因為研究生張龍吉協助後壁高中推動永續校園的計畫,進入校園並設計課程,讓後壁高中的同學能夠從學習的過程中參與校園空間的改造,一群熱血的高中生每個假日參與藝術工坊的營造工作中,從校園走入社區,透過「做中學」過程引發了對於空間改造的興趣,透過彼此分享經驗價值的同時加深了對故鄉、土地的關懷,因為這次高中生的加入,讓社區營造精神傳承於在地青年,更可貴的是讓原本埋首於書堆的高中生找到屬於自己的夢想與目標。

後壁高�的青年
後壁高中的青年(攝影/廖國雄)

多元參與

以空間營造為主體的計畫,除了「動手做」還有什麼參與的方法呢?研究生黃俊豪透過熱情的活力,感動了音樂領域的朋友加入,每次勞動工作坊的夜晚,熱鬧的音樂Party洗滌了一身的疲憊,透過音樂的感染力,讓參與的青年拉近彼此的距離,透過彼此心得分享的過程,讓玩音樂的年輕人也能參與營造計畫,這也讓不同領域的青年彼此交流,用不同方式表現出對土地的熱愛,也讓我們對於未來的社區改造行動有更多元的想像,這也是整個計畫中重要的過程價值。

音樂青年
音樂青年  (攝影/廖國雄)

交工串連

青年為主體的社區工作團隊並不多,然而青年團隊在社區所面臨到的課題,若能透過彼此的交流分享,的確可以免去不少冤枉路。藝術工坊的計畫便串連了高雄縣橋仔頭、美濃、屏東縣青葉等青年團隊,透過彼此勞力交換的「伴工」模式,進行了多次的交流活動,除了其他團隊來參與藝術工坊的營造之外,他們也一起為橋仔頭的日式宿舍換裝、一起體驗美濃的水圳滑道、一起拼貼青葉部落的外牆,除了透過「伴工」的模式讓團隊與團隊之間互相熟識之外,每次活動後的研討交流,讓分處於不同地方的青年團隊能夠彼此經驗交流,透過如此緊密的串連累積彼此日後推動計畫的能量與資源。

藝術工坊

藝術工坊(攝影/廖國雄)

小結

回頭看看身旁推動社區工作的長輩,就像死守田園的老農般堅持,年輕人上大學後便離開故鄉,農村無法提供工作機會,社區人口出現斷層的情況嚴重,如何吸引青年回鄉參與社區工作的行列,深化向下扎根的鄉土教育課程,創造多元、多層次的參與機會,是目前教育單位與社區工作者不得不面對的課題,透過土溝藝術工坊的實際案例,讓我們對於未來的社區工作有了更多樣化的想像,期待永續家園的行動能持續推動。

「水水的土溝」給恆春什麼感動

最近的土溝,日本的學者也來參訪,學者對土溝的地景改造和人的營造非常讚賞,但是作為地名這條水溝,這條土溝,卻是被汙染的太嚴重了。所以土溝村的人透過公共論壇、工作坊…

曾旭正老師受邀來屏南社大,分享他土溝的「水水的夢」。下面是曾老師演講的一些記錄,和讀者分享。

土溝是台南縣後壁鄉的一個農村,經過這三、四年的社區營造,產生不一樣的風貌。這樣農村經驗,是不是台灣人都有的感動,還是會因為地方感的察覺力不同,有不一樣的回應。

社區營造必須藉由在地人的行動,展現出來的成果,才能成為下一次行動的號召力量。如果只是巴望政府的補助,可能只是有一餐沒一餐,有時做有時休。曾 老師首先提到新港文教基金會,這個在1988年就開始的組織。大家樂風行的時代,解嚴以後的社會在如同久旱逢甘霖的民主思潮下地方的文化開始發展,在陳醫 師的投入和林懷民先生的文化力量,讓這個社區營造的先驅組織,走出一條社區營造風景美麗的道路。

很多社區,也是參考或是在社區營造時代中因地制宜,走著類 似的路。但是,如同雨後春筍的社團組織,有的撐不到幾年,有的則是被新的組織取代。像新港文教基金會,有20年社區營造的行動軌跡的,並不多。從事社區營 造的組織,應該從新港文教基金會學到些什麼,來維持社造的續航力,自然不言而喻。

97112-south-360.jpg

很多人前來聽曾旭正老師的演講

10-5-3

在中場休息後,曾老師將時間拉到這三四年,分享在土溝村,社區投入的努力。土溝本來有300多隻牛,現在卻只剩下一頭牛。土溝本來有很多趣味的地名,在農地重劃後,變成工整方正,無地方感的所在。所以,為土溝的指標,這頭老牛,設計牛舍,作為對社區精神的召喚。台南藝術大學的建築學的學生,學校學的都是為人類蓋鋼筋混凝土大樓,根本不知道從何思考土角厝。還好有一個阿伯,四十幾年前曾經做過,所以大家就在阿伯提供的農村知識下,仿古法完成這間牛舍。新居落成那一天,土溝的這頭牛,也梳妝打扮,參加入厝的典禮。

最近的土溝,日本的學者也來參訪,學者對土溝的地景改造和人的營造非常讚賞,但是作為地名這條水溝,這條土溝,卻是被汙染的太嚴重了。所以土溝村的人,透過公共論壇,透過工作坊,大家決定來做一件代誌。台灣有成千上萬條這樣的水溝,土溝期望可以透過大家的努力,讓故鄉的水溝水起來。如果土溝能夠成功,就表示,台灣其他的水溝都可以成功。

10-5-2

聽完曾老師水水的夢,恆春的、東港的、新園的社區朋友,大家心中的夢好像也被召喚。從事社區營造,有太多的挫折,橫逆於前,但是看到每個參與的朋友,透露著期待的眼神,這場的論壇,可能超過精采,所以對大家的鼓舞,也超過語言可以回應。

農村青年勞動PARTY

後壁鄉土溝村舉辦了「在地青年勞動趴」,整個活動由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的研究生黃俊豪、陳昱良、張龍吉所發起,號召青年人一起體驗農村揮灑青春汗水,打造「土溝藝術工坊」,20多位後壁鄉各地的高中生、在地青年……….

對於傳統農村的勞動想像不外乎農事工作,唐詩中的鋤荷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在無米樂的故鄉台南縣後壁鄉,無處不見類似場景,老農固守著田園,日正當中時駝著背穿梭於行列之間,由於農事費力辛苦又無經濟效益,老一代無不希望年輕人能到繁華的都市「饡吃」,農村人口少了,農村的青年也就更少了,正因如此,農村的青年勞動格外顯眼而珍貴。2008年8月16日後壁鄉土溝村舉辦了「在地青年勞動趴」,整個活動由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的研究生黃俊豪、陳昱良、張龍吉所發起,號召青年人一起體驗農村揮灑青春汗水,打造「土溝藝術工坊」,20多位後壁鄉各地的高中生、在地青年、美濃後生會等夥伴,捲起褲管、光著腳ㄚ子,有人拿著鋤頭及鏟子挖著生態淨水池,也有人搬運著木料搭起工坊的結構,更有人蹲在地上依序排列著石頭步道;即便只是一天的工作假期,在一望無際的田園景色中,青年人的熱情與活力確實為平靜的農村增添許多色彩。

togo-360.jpg

早上的一場雨來的突然,卻澆不熄這群年輕人的熱情,雨下著,卻沒有人想要停止自己所負責的工作,就像雨中耕作的農民一般,頭戴著斗笠巡著田水,深怕一個疏忽或耽擱,讓之前的努力前功盡棄;也因為雨中持續工作的這份堅持,深深感動著彼此,也拉近了夥伴們之間的情感,身子濕了、腿痠了、沾滿泥土的衣服,卻伴隨著彼此打氣的喲喝聲,享受這場共同勞動的空間生產過程。伴著夕陽,一群人坐在灌溉水圳旁打著水仗,一天的身體勞動對於年輕人來說是少有的感覺經驗,看著一旁剛插下的綠油油秧苗,聽著潺潺的流水聲,遠處美麗的山陵線,陣陣飄來的泥土香,故鄉的美,也在這樣的勞動過程中更深刻的體驗與感動。就在月娘映輝的黑夜,年輕人們圍成圈喝著啤酒,吃著村子裡的鄉情小店所提供的炒米粉,享受著共同創作的成就感,結束了這個假期。

土溝藝術工坊勞動趴 (2)

土溝藝術工坊勞動趴 (5)

台南藝術大學社區營造組團隊持續以自力營造的方式在土溝村創造新的經驗,期待藉由整體的規劃、設計、空間生產、使用行為、管理維護等觀察,為目前的慣行建築尋找新的出路,研究生黃俊豪、陳昱良、張龍吉多年來的駐村實踐,確實為後壁地區的社區與校園空間增添幾許色彩,他們互相辯證的思考模式與身體力行的勞動創作,更確實的反應出空間的永續性、在地性與文化性。期待當前台灣的建築教育都能走出校園、深入地方。

【社區營造vs地方學】0715地方史與藝術營造經驗

農村,我們用什麼眼光看它?可以用什麼方式親近它?參與土溝社造工作後的第三年,我試著轉個方向,試著問自己。然後,我將自己置身在土溝田野,時常在田野現場與歷史中反覆來去,重新思索、重新找答案。

[活動訊息]- 7/15(二)-台灣文化的流變與創新~地方學專題讀書會講座

《社區營造 VS 地方學—「草地所在」的地方史與藝術營造經驗》 讀書會講座

成功大學的標竿計畫所屬的台灣文化的流變與創新,將於7/15星期二下午2~5點於成功大學舉辦讀書會講座,過去讀書會分別由社會學、人文地理學、人類學、文化產業、社會運動、維基以及都市計劃的觀點來探討地方社會與地方知識的形成。此次將帶來後壁鄉土溝村的研究案例,希望透過兩個案例的報告能和各位一同切磋、摸索出地方學研究的可能性。

農村,我們用什麼眼光看它?可以用什麼方式親近它?參與土溝社造工作後的第三年,我試著轉個方向,試著問自己。然後,我將自己置身在土溝田野,時常在田野現場與歷史中反覆來去,重新思索、重新找答案。~嘉信

而此次讀書會講座邀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研究所社區營造組的兩個研究生,他們將從兩個不同途徑切入地方學:一個試圖在回溯和重建土溝的地方史,另一個是以實際操作的經驗談農村生產藝術的可能性。

在此,竭誠邀請大家參與!

讀書會資訊如下:

◆主辦單位:國立成功大學

時間: 20087月15 日(二) 14:00-17:00

地點:成功大學建國校區醫學院四樓簡易餐廳第二研討室
報名費用:免費參加 ◆報名方式:當天直接入場
◆主持人:黃申在 (屏科大資管系副教授)

與談人:蔡嘉信 (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研究所,土溝社區營造團隊)

黃俊豪 (台南藝術大學建築研究所,土溝社區營造團隊)

進行方式:由與談人以 60-90分鐘簡介,之後開放與會者討論。

1400~1500:黃俊豪:社區營造中的藝術~從土溝社區的藝術營造談起

1500~1600:蔡嘉信:草地所在三百冬~清代至1970年代土溝農村地景之變遷

1600~1700:綜合討論


交通資訊:

http://www.ncku.edu.tw/ver2006/ch/ncku/map/howto.htm

◆建議可事先閱讀資料

1、土溝社區部落格 2、附檔文件~草地所在三百冬

3、水牛起厝 4、藝術觀點~來去土溝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