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水的土溝」給恆春什麼感動

最近的土溝,日本的學者也來參訪,學者對土溝的地景改造和人的營造非常讚賞,但是作為地名這條水溝,這條土溝,卻是被汙染的太嚴重了。所以土溝村的人透過公共論壇、工作坊…

曾旭正老師受邀來屏南社大,分享他土溝的「水水的夢」。下面是曾老師演講的一些記錄,和讀者分享。

土溝是台南縣後壁鄉的一個農村,經過這三、四年的社區營造,產生不一樣的風貌。這樣農村經驗,是不是台灣人都有的感動,還是會因為地方感的察覺力不同,有不一樣的回應。

社區營造必須藉由在地人的行動,展現出來的成果,才能成為下一次行動的號召力量。如果只是巴望政府的補助,可能只是有一餐沒一餐,有時做有時休。曾 老師首先提到新港文教基金會,這個在1988年就開始的組織。大家樂風行的時代,解嚴以後的社會在如同久旱逢甘霖的民主思潮下地方的文化開始發展,在陳醫 師的投入和林懷民先生的文化力量,讓這個社區營造的先驅組織,走出一條社區營造風景美麗的道路。

很多社區,也是參考或是在社區營造時代中因地制宜,走著類 似的路。但是,如同雨後春筍的社團組織,有的撐不到幾年,有的則是被新的組織取代。像新港文教基金會,有20年社區營造的行動軌跡的,並不多。從事社區營 造的組織,應該從新港文教基金會學到些什麼,來維持社造的續航力,自然不言而喻。

97112-south-360.jpg

很多人前來聽曾旭正老師的演講

10-5-3

在中場休息後,曾老師將時間拉到這三四年,分享在土溝村,社區投入的努力。土溝本來有300多隻牛,現在卻只剩下一頭牛。土溝本來有很多趣味的地名,在農地重劃後,變成工整方正,無地方感的所在。所以,為土溝的指標,這頭老牛,設計牛舍,作為對社區精神的召喚。台南藝術大學的建築學的學生,學校學的都是為人類蓋鋼筋混凝土大樓,根本不知道從何思考土角厝。還好有一個阿伯,四十幾年前曾經做過,所以大家就在阿伯提供的農村知識下,仿古法完成這間牛舍。新居落成那一天,土溝的這頭牛,也梳妝打扮,參加入厝的典禮。

最近的土溝,日本的學者也來參訪,學者對土溝的地景改造和人的營造非常讚賞,但是作為地名這條水溝,這條土溝,卻是被汙染的太嚴重了。所以土溝村的人,透過公共論壇,透過工作坊,大家決定來做一件代誌。台灣有成千上萬條這樣的水溝,土溝期望可以透過大家的努力,讓故鄉的水溝水起來。如果土溝能夠成功,就表示,台灣其他的水溝都可以成功。

10-5-2

聽完曾老師水水的夢,恆春的、東港的、新園的社區朋友,大家心中的夢好像也被召喚。從事社區營造,有太多的挫折,橫逆於前,但是看到每個參與的朋友,透露著期待的眼神,這場的論壇,可能超過精采,所以對大家的鼓舞,也超過語言可以回應。

農村社區,在地老化議題在恆春

恆春人,大多沒有強烈感受到,在地與農村議題有什麼很大的關聯。想了很久,最近有比較接近的答案,在這比「台南」還要「南」的地方,其實也比「農村」還要「農村」…

恆春人,大多沒有強烈感受到,在地與農村議題有什麼很大的關聯。想了很久,最近有比較接近的答案,在這比「台南」還要「南」的地方,其實也比「農村」還要「農村」,以致於社會的議題、農村的議題、漁村的議題,在這邊都看到逼近臨界值的完全不同呈現。971123-10-4-1-360.jpg

咱們邀請南台灣社會研究在地老化的陳柏宗博士,就農村在地老化的議題與都市在地老化議題有什麼不同來與在地的鄉親分享與討論。也是期待,恆春半島,這個中央政府資源分配較少的所在,但是又是中央政府最想來督導考察的所在(奇怪,中央的官員,都麥愛去督導經費分配最多的台北城,一年到頭最愛督導恆春半島,到底是來督導,還是來七桃,實在撒攏沒。),在地老化的議題能有更深化的可能性與發展性。

陳柏宗老師首先就台灣人口結構高齡化的現象剖析人口老化的嚴重性,然後就台南地區的社區在老人社區照護的例子討論都市型高齡社區的特性。最後就農村型社區老人照護的策略提出來和與會的社區大學學員、講師及社區幹部討論。

10-4-2

中場休息的時候,謙稱不是國寶的滿州民謠促進會的理事長,剛從受邀請的歐洲地區回國,即興獻唱一曲滿州民謠,為今晚的知識饗宴,增加許多「快樂學分」。

10-4-3

最後的時陣,社團法人屏東縣瓊麻園城鄉文教發展協會的江理事長,也針對這個議題提出看法。大家就在這個對台灣來說不是很新的議題,但是對恆春半島這個比南方更南,比農村還農村的的所在來說,是待研討的議題,意猶未盡之下,完成這場城鄉交流的農村知識論壇。

10-4-4

陳博士從府城,台南市坐火車到高雄,班公車到恆春,從下午4點就出發,快到7點才到恆春。他想不到,平平在南台灣,卻比去台北城還要久。果然國境之南,親像台灣的「南極」像款,演講2小時,又再花同款的時間,甚至比來時還要久,因為已經晚上10點了,回到府城可能已經凌晨。

這樣的經驗,可能就是恆春半島之所以像異國之地,也發展出不同款的公民社會的原因。但是面對同款希望在地老大人,會駛在地方快樂地唱民謠,快樂地參與公民社會,快樂地在地老化,是花這麼多時間遠道而來的陳老師和屏南社大王主任的期盼和夢想所在。

寫手與棋手

屏南社大公民新聞班的寫手,有一位是前幾年在北部參與環境保護的非營利組織的大將,由於父親年邁,回鄉繼承父親的農牧產業。在公共論壇的分享上,侃侃而談公民新聞寫作…….

古時文人有四大才藝-琴、棋、書、畫。其中的棋,是指圍棋,《弈旨》曾描述:「棋有白黑,陰陽分也,駢羅列布,效天文也。」訓練棋手的方法,是從授子棋開始。不分職業棋手或業餘棋手,每一個棋藝高強的棋手都曾經經歷過授子棋的階段。無論身為受方或授方,從弈授子棋的過程裡都可以學到很多。

writer-360.jpg

寫手們認真記錄參與觀察的題材講師王敏州比較早在小地方寫文章,也較清楚小地方的格式與內容。為了讓屏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的未來寫手,在上完20小時的課以後,有機會上線寫地方大小事,也採取「授子棋」的精神,不論學員寫了多少字,講師就將之加足字數再與學員共同討論,完成文章布局,也添其肌理,充實其內容。

動手拍照與動手寫都很重要,另外就是觀察。錢大昕也在其《弈喻》一文中,藉由描述觀棋而延伸其論述。取譬論說的寫作能力,必須來自深刻的觀察。藉由公共論壇的舉辦,在所有講師學員聚會交流之中,觀察所欲描寫的題材及人物,並進行對話,也安排在此次公民新聞寫作課程。

屏南社大公民新聞班的寫手,有一位是前幾年在北部參與環境保護的非營利組織的大將,由於父親年邁,回鄉繼承父親的農牧產業。在公共論壇的分享上,侃侃而談公民新聞寫作的練習心得,與對環境保育在家鄉推展的理念。而在敏銳的觀察下,也回應其他社大講師的課程核心價值與其他班學員社區學習以建構公民社會的成效。

繼承父�的農家�弟
繼承父業的農家子弟

另外一位公民新聞寫作班的寫手,則在去年的學習中獲得啟發與鼓勵,而在今年考上碩士班,除了在學校的進修課程外,仍然念茲在茲這門課,今年繼續投入公民新聞寫作班的學習,不只更強化自己在社區書寫的能力,也協助引導新學員的寫作。

這樣透過將公民新聞寫作課程融入與其他課程開展的公共論壇方式,在交流中隱含參與觀察的精神,也達到提供寫手們多樣社區報導題材的平台,像麗英學員就記錄此次論壇一位國小校長的分享,加上以前與這位校長的相處,打算以他為採訪與書寫的對象。

國小校長作為描寫對象
國小校長作為描寫對象

在論壇上每位發表的講師與學員,彷彿也為這公民新聞寫作課程講師與學員的授子棋精神填入更多的豐富內涵與後續寫作題材鋪陳的各種多樣破題切入點。或許這樣的經驗也可作為爾後公民新聞寫作推展的一種參酌。

從寫作到運鏡的屏南地方學

建構公民社會的途徑,有許多方式。作為熱心的公民可以用自己較偏好的方式去實踐。作為成人高等教育一環的社區大學,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其中一種實踐理念的方式,就是廣納各種符合公民………….

在屏南社大此次公民新聞寫作課,有一堂課是邀請公民新聞平台的資深公民記者sisal講師來談「用鏡頭說話」。

news-360.jpg
學習透過鏡頭說話

為什麼會設計這堂課,主要是在屏南社大辦理公民新聞寫作課程,均是以培養「文字記者」為主,這是要呼應小地方的供稿內容設定,另外一方面,則是期待文字對於農漁村等偏鄉地方的著墨,能夠提供較足夠的深刻訊息,以協助台灣另一端較少被知悉的一面被知悉。

然而,公廣集團推動的公民新聞平台,也是以類似的名稱,公民記者,作為另一種公民新聞呈現的模式,較接近「攝影記者」的模式,同樣以網路作為平台。二種都是為建構公民社會而努力,要準備的工具卻有不同。並不是所有開設公民新聞寫作的地方,都有這樣的辨析。不過,同時熟悉於小地方社區新聞網與peo-po公民新聞平台的屏南社大,希望透過一堂課的介紹,讓未來小地方寫手們,也理解另一種創作公民新聞的方式。

Sisal是南藝大的碩士,原來是拍攝紀錄片的專業,由於長期參與瓊麻園城鄉文教發展協會,對於恆春地方的視角與觀看,具有相當程度的地方性,因此po在peo-po上的報導,常被公廣集團引用,呈現於公視夜間新聞或是其他時段。因此,由sisal來現身說法,是最有說服力的。

sisal老師你看這個�題可以怎麼報導
sisal老師你看這個議題可以怎麼報導

屏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的學員,不是科班出身,因此也不會計較「平面記者」與「電視記者」屬性的不同。不過,小地方社區新聞網的文章寫多了,卻也可以釐清二種架構於網路平台呈現內容的差異。相較於以文字描述農漁村社區小地方的細火慢燉,影片的剪輯,有如大火快炒,別有一番滋味。

記者與文�記者表現方法真的很不同
攝影記者與文字記者表現方法真的很不同

建構公民社會的途徑,有許多方式。作為熱心的公民,也可以用自己較偏好的方式去實踐。作為成人高等教育一環的社區大學,作為一個非營利組織,其中一種實踐理念的方式,就是廣納各種符合開展公民意識與知識解放的資源,供給社區居民養分。對於屏南社大公民寫作班的學員,在新學期尚未展開新課程的學習空檔,練習運鏡,用鏡頭去說話。或許學過紀錄片,再回過頭來寫文字,會有另一番的新意;另外一個層面則是,從文字到運鏡,擴大偏鄉與外界的接觸面,對於弱勢的農漁村,協助台灣另一端較少被知悉的一面被知悉,也會有很大的助益。

洽株與武昌

洽株同學是社大資深的學員,也是社大目前唯一的故事爸爸。故事爸爸服勤到小學去為小朋友說故事,功力也是不輸給故事媽媽們的。根據統計,大多社大學員女生多於男生。以屏南社大來說………..

因相關行政作業時程的關係,在971學期沒開成的公民新聞寫作班,於學員口耳相傳,互相鼓勵之下,在暑假成功開設公民新聞寫作課程共10堂課。其中熱心的學員之一要屬洽株同學,最認真學習則是武昌同學。洽株同學上課時把書局買來的稿紙帶來寫,還會以手機發簡訊通知與鼓勵大家來上課;武昌同學則會帶著一般的傻瓜相機,以自己的方式記錄。today-360.jpg
洽株分享學習公民新聞寫作的心得及鼓勵更多學員投入學習

洽株同學是社大資深的學員,也是社大目前唯一的故事爸爸。故事爸爸服勤到小學去為小朋友說故事,功力也是不輸給故事媽媽們的。根據統計,大多社大學員女生多於男生。以屏南社大來說,幾年來女男比約為3比1。於是相關的志工名單上,也是女性居多,沒在名單上的,則是客串來幫忙的先生。所以,在故事媽媽群中的洽株,是多麼讓人覺得珍稀而窩心。

或許是「男人多追求成功,而女人多追求成長」,於是與成功相關的部分,例如拼經濟或者社會評價就成為台灣社會成年男子列為第一優先的事,這樣的普遍觀念,在偏遠的鄉下地區,相對比都會地區,更為大家視為理所當然。所以,學習的取向上,就會選擇學習木工課,練一些武功(太極或是身體導引),參加解說班,將來可以有副業的機會,就成為鄉下成年男子的普遍學習取向。洽株同學卻是少見既做人做事成功又不停追求成長的同學。

武昌同學則是最認真學習這門課的同學,當同學互相討論為什麼選這門課,武昌同學的答案是這是所有課程中,讓他覺得最像大學在教的科目。基於想要進修於大學,他的子姪輩也都上大學了,再怎麼忙,都要念個社區大學,藉此感受與子姪輩同樣的學習。

�昌�員慢慢練習就會有一篇
武昌學員慢慢練習就能有一篇文章

9C品1張照片約370個�尚須討論與增加內容
武昌學員的練習作品,1張照片約370個字,尚須討論與增加內容

武昌同學以一般傻瓜相機,記錄了台東寒單爺到恆春的過程,並於課堂上分享這些訊息。文字的部分,武昌同學則是擅長用手寫,而尚不習慣電腦寫字。這次課程結束了,又提早到社大,預繳下學期的學費。雖然社大下一學期不知道開不開的成這門課,但武昌同學去堅持要等到這門課開成。

這學期的公民新聞寫作課程結束了,學員還是有許多的期待,期望更多地方未來的寫手加入討論與學習的行列。偏遠的鄉下,熱烈的學習企圖,或許產出的文字量並不多,但是應該思考如何投入支持性的課程,以延續及開展這樣的學習成果。

恆春客運車站

關鍵的恆春轉運站,裡面也有我們屏南的寫手。不知道是命中注定,還是偶然巧合,搭車者與售票者,編輯與寫手,讀者與作者,教授者與學習者,鼓勵者與被鼓勵者,困惑者與解惑者,在這關鍵的恆春車站相遇,這2小時………..

邀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主編前來屏南講授公民新聞寫作題材、寫手與地方感的關係。包括幾個意義,其一是藉由主編的現身說法(本人出現,可不是網路上的相遇)及鼓勵,屏南的寫手可以再接再厲,寫出更動人的故事;其二是透過主編與寫手的碰面,讓讀者與作者,第一線工作者與第二線工作者,藉由面對面的討論,而讓對方印象深刻。

這件事其實是令人興奮,也充滿期待,但又好像通信許久的筆友要見面,會有一點緊張。第一個考驗是天氣,目前是恆春半島好發生颱風的季節,夜間在社大上課,當然須考慮天候,好幾個課都被颱風打亂了。第二個考驗則是高雄到恆春這段公路(一百六十五分鐘),所花費的時間要比台中到高雄(六十分鐘)還要久。不計算南投中寮到台中高鐵車站所花的時間,從台中到恆春來回必須花費6個半小時的交通時間,然後只為了2個小時課堂上的相遇。

這也足以說明這門課在屏南可以開成,是多麼的難得。

ticket-260.jpg
從高鐵左營站搭上客運公車,大約2小時45分就會到恆春。

關鍵的恆春轉運站,裡面也有我們屏南的寫手。於是不知道是命中注定,還是偶然巧合,搭車者與售票者,編輯與寫手,讀者與作者,教授者與學習者,鼓勵者與被鼓勵者,困惑者與解惑者,在這關鍵的恆春車站相遇,這2小時之外的20分鐘,更是令人感到驚奇與字字珠璣或者也可以說是以秒計費,而句句千金。

不知道恆春的媳婦,寫手,售票者是否因這短暫相遇而功力大增,但中寮的農村工作者,編輯,搭車者,卻在這段旅程-沿途山連(黏)著海,擠出的公路則是連接著故鄉與遊子的臍帶-深深體會恆春遊子歸鄉及離鄉的心境。

上次課程時間較長,我們把員林社大的創校校長林雙不作家前輩留了三天,然後促成地方文學與自然文學(杜虹)的對話,並啟動三個晚上的論壇。也是在車站與林老師碰面,並利用對面的春成書局附設咖啡館強力邀約林老師與杜老師而成。

作為促成者,倡議者,聯繫者,觀察者,首位閱讀者及文字增修者,能得到這樣的協助非常重要,那可能是持續可以反覆鼓舞寫手的愉悅及難得的記憶,「還記不記得,主編從中部來,花了6個半小時,談到車站的主題,母與子、青年人等等各式的題材…。」

車站的對話

訪視屏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屏南社大已連續兩年承辦「公民新聞寫作訓練」這項課程,深獲學員肯定。座談會中屏南社大王敏州主任對於行政院新聞局辦理「公民新聞寫作訓練」這項業務表達支持與肯定,也希望未來……….

為推動地方新聞在地發聲及將傳播權回歸給公民之觀念,行政院新聞局委由屏東縣屏南社區大學辦理之「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從6月19日開課至今已近尾聲,新聞局地方新聞處為表達對參訓學員之鼓勵與肯定,並聽取學員對是項訓練課程之意見與建議,特於8月14日由趙處長及2位承辦同仁實地訪視屏南社大與學員聯誼及座談。屏南社大已連續兩年承辦「公民新聞寫作訓練」這項課程,深獲學員肯定。座談會中屏南社大王敏州主任對於行政院新聞局辦理「公民新聞寫作訓練」這項業務表達支持與肯定,也感謝地新處給予屏南社大很大的鼓勵,希望未來與地新處有更多的合作機會,也希望此項訓練課程能以延續性方式辦理,在新聞局經費允許的情況下,以不同形式(如座談會、論壇)呈現,讓是項訓練課程更多元活潑。

clip-image00211-360.jpg
王敏州主任表示希望「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能以不同形式呈現

學員李玉英表示,恆春原是個孤島,不過因為有屏南社大的設立而蓬勃發展,希望政府也能注入更多的資源,培養更多關注地方事務的寫手,介紹在地人事物讓外地人知道。趙處長當場也做了回應,期勉學員能在地發聲,透過行政院新聞局提供之「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這個平台,一起共同努力。

另外也有學員表示因為參加寫作課程的訓練,對於看事情的角度更深入更細微,自我成長不少,得到很大的成就感。其中有位學員曾武雄,他的職業是卡車司機,工作相當辛苦,利用跑車之餘也來上課,求知精神實在令人感佩。由於工作關係他需要全省跑透透,相信途中ㄧ定遇到很多感人的人、事、物,很希望他能加入「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寫手行列,豐富這塊園地,讓讀者們看到不同層面的社會樣貌。

此次座談在愉快的氣氛下進行,學員都不吝分享自己的心得及建議,也因為時間有限又怕耽誤學員太多的上課時間,所以在意猶未盡中結束座談會,希望未來還有機會為「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的延續而合作,培養更多在地寫手,為地方發聲。新聞局也很重視這次學員的建議,將錄案作為未來續辦此項業務之參考,也希望學員透過「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這個平台作為彼此聯繫溝通的橋樑。

clip_image004[1]

學員們不吝分享自己的心得及建議

clip_image006
座談會結束後趙處長與學員們合影留念

以農為本,永續健康的南方觀點

聯合國官員於4月7日世界衛生日提出警告,全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的出現,不僅威脅了地球,也威脅人類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辦事處推估,每年至少15萬人因氣候變遷而死亡…….

高雄縣旗山區社區大學在課程規劃的部分,分為四大學程,也就是「農村與農業」、「環境與健康」、「社區與成長」、「族群與文化」等四大學程。藉由四個面向的思考,交織出農村社區學習的樣貌。屏東縣屏南區社區大學在學程設計方面,規劃成「公民意識學程」、「文化特色學程」、「生活專業學程」與「健康永續學程」構成屏南社區地方知識的構面。

就交集的部分來說,高屏偏鄉社區學習同時關注於「環境與健康」或者是「健康永續」的知識構面,究竟這樣的地方知識,對於偏鄉地區(或者說是泛農村地區)有什麼樣的影響或是助益?作為全球性議題的地方實踐,是否有其必然,亦或僅是偶然?

讓我們回顧四月份全球環境異變狀態作為思考脈絡,推估判斷在地因應的準確性。

 

在環境影響健康部分,聯合國官員於4月7日世界衛生日提出警告,全球暖化造成極端氣候的出現,不僅威脅了地球,也威脅人類的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辦事處在今年4月份推估,每年將至少15萬人因氣候變遷而死亡,數百萬人健康瀕臨危險。

 

在環境影響魚類與漁業方面,聯合國支持的環境研究顯示,全球1/3的大型海域暖化比去年的平均值快了2到4倍,魚類與漁業面臨更大風險;澳洲東岸的大堡礁有6成的珊瑚出現白化現象,與珊瑚比鄰而居的魚類面臨消失的危機;澳洲南岸的塔斯馬尼亞島的塔斯馬尼亞海草,受暖化影響,與60年前相比,數量銳減95%,海底森林的消失,使得魚群數量也跟著減少。

在環境影響農業部份,全球糧食價格不斷上揚,漲幅最高為稻米,第二高為小麥。澳洲主要生產小麥,連續幾年的乾旱造成東南部的小麥被迫休耕,目前在墨爾本,期望研究出在乾旱環境也能生長的小麥,以解決澳洲的作物欠收問題。

全球糧食危機加劇,全球第五大小麥出口國哈薩克宣布暫停出口,印尼禁止農民將穀物外銷,各國爭先恐後,和糧食出口國簽訂以物易物的秘密雙邊穀物協定;糧食危機讓日本成為第一個奶油缺貨的工業化國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擔憂,目前許多國家因為糧食問題而出現政治社會動盪不安,隨著糧價飆漲,除非大幅改革農業政策,否則難以避免世界性的社會解體與環境崩潰;在美國,許多人乾脆在自家後院建立小農場,因此,某些地方州的農具店,最近生意特別興隆。

 

台灣在四月份環境影響農業的部分,則有中部地區八卦山附近的水稻產區「葉稻熱病」威脅;對於全球糧食危機,農糧署強調,台灣的22萬公頃的休耕農地可在短期內復耕,然而台灣北部農田,因為大多數農人年事已高,缺人耕作,導致休耕。

 

當然還有許多事件,在此就不在贅述。以上所述,主要是要粗略描繪,環境(永續)與健康及農業在四月份全球與台灣的相對場景。就糧食而言,相對於全球,台灣目前相對安全。高屏地區,農業生產重要地區,成為很重要的環境安全與糧食安全穩定因子。在全球的例子上,「環境影響健康」與「環境影響農業」,這兩個命題,不言而喻。高屏地區的「環境與健康」學程或者「永續健康」學程,以農為本的關照,相對而言,應該是正確的方向。

因此,不論是「農村有機綠建築(環境)」,或者是「社大在農村扮演的角色」,將在南台灣啟動相關討論。作為全球議題的地方實踐,南方偏鄉地區,試圖朝向精準的預測與行動,以農為本的永續與健康思維,作為回應北方都會型政經思考的主軸論述。

 

屏南4月第四篇01
農村建築種植大喬木滿足基地二氧化碳固定量。

 

屏南4月第四篇02

農村建築的有機菜園。

 

屏南4月第四篇03
農村建築的生態水池。

 

(本文作者為屏南社大主任)

試論文化(創意)產業的地方性

創意產業的地方性,或許可從日本汽車產業與鄉下合作拍攝廣告片為借鏡。日本的廣告商進行地方拜訪,由當地居民提出具地方特色拍攝場景,依汽車銷售量提供回饋基金給地方團體

 【屏南地方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提問

(1) 傳統產業是否必須被傳統的生產方式生產?

在全球化趨勢下,國際間已開發國家步入所謂的後工業文明,當各國的產業政策逐漸修正為關注第三級產業發展的同時,新一波的創意產業文明也在各個經濟文化體逐漸形成。

(2) 台灣的(農業)文化在這一波的變動中,該如何因應 ?

文化代表族群生活方式的表現,其中包括對於傳統的承傳與對文明的適應及同化或異化其他文化。文明為各文化競合的結果,文明的演替在時間軸上標舉出時代意義,被記錄則成為歷史。

於是當我們關注於地方性與農村性的同時,是否意識到「反全球化運動」都已經全球化了?那麼,地方(或者說是偏鄉地區)在這一波的文化發展中,是否有文化(創意)產業的可能性?(或者是可行性?)

於是,作為一種參考或是一種刺激,我們在屏南地區有一場論壇,主軸為文化創意產業,而以生態旅遊作為纏繞回應的論述,試圖因應或者是準備迎戰這波文化浪潮。

【文化創意產業與生態旅遊之地方性

洪萬隆老師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專家,而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則是推動生態旅遊的公部門,交織論述為「生態旅遊地區之文化創意產業」。地方性則是藉由來自屏南偏鄉的社區提問,作為一種論辯或是回應亦或是因應。

970414--hung-web 970414--IMGP0291-web
左圖為洪萬隆老師,右圖為墾管處施處長

(1) 這樣對於偏鄉地區是否有助益?

可能的答案是,如果架構在生態博物館(Eco-museum)的概念下,將整個廣大的區域(或是偏鄉)視為一種「概念或是象徵性外形的型構」(Passi,1996),不受政治地圖上的線所框限,那麼,偏鄉就具有一種完美的「文化潛力」,而能生產出「文化產值」。

至於創意產業的地方性,或許可以從日本汽車產業與鄉下合作拍攝廣告片為借鏡。日本的廣告商進行地方拜訪,並且由當地居民提出具地方特色拍攝場景,依汽車銷售量提供回饋基金給地方文史團體。模式類似書籍出版,作者可得版稅收入的概念,只不過改成社造組織與社區居民扮演作者角色,而汽車廣告產業成為承載地方文化的載體。

必須避免的是,地方文化的產業化往往致使地方去地方化而與其他地方相似,使其成為無地方感之處。

於是我們必須注意,究竟在這文化產業化之中,究竟誰付這錢,還有誰得好處,文化作為公共財,農村與農業作為國家的根本(日諺:生業,國之本也。),環境作為子子孫孫生存場域,是否永續,則成為公民長期關注的責任與義務。

(本文作者為屏南社大主任)

思想起的故鄉─重構[大光]印象

大光是典型的鄉間農漁村社區,歷來居民以務農、漁撈為主,民風甚為淳樸。社區鄰近後壁湖漁港與瓊麻工業展示館。在瓊麻工業正盛時,該社區因海岸線長,曾種植廣大一片瓊麻林…

大光是典型的鄉間農漁村社區,歷來居民以務農、漁撈為主要工作,民風甚為淳樸。這個社區鄰近後壁湖漁港與瓊麻工業展示館。在瓊麻工業正盛時,該社區因海岸線長,曾種植廣大一片瓊麻林;今雖沒落,沿海山坡仍有瓊麻。以前進入社區就會看到一顆大石頭,上面寫著:「歡迎蒞臨大光社區」。與其他社區相仿,其實無法傳達社區的自明性。image002
大光社區的入口大石頭。

事實上,大光社區除了以海產聞名於恆春半島,這裡也是音樂人陳達老先生的居住的地方。隨著思想起的傳唱,發展出具在地特色的民謠與月琴音樂文化,如果可以鏈結這樣的記憶,或許是地方認同的起點。

於是一場結合NGOs(大光社區發展協會、屏南社區大學)、在地居民(大光里民)與公部門(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學術專業團體(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與樹德科技大學)的社區營造行動規劃便從去年開始醞釀、凝聚,去型塑一個根源於地方印象的環境改造。

首先必須進行的是,發掘居民內心的想法,並試著將這個意念形象化。於是請社區發展協會召開多次居民會議,讓居民的將想像提出來,學術專業團體與協助者透過詢問與紀錄去描繪發展可能的各種形態模樣。

第二步則是將專業知識解放於社區,透過各種案例介紹,學術名詞的口語化,進行施工細節的解剖,拆解成一種可以共構的工法與結構,將社區居民籌組成一個個小施工團隊,練習自立營造的的各個步驟。

image003
大光社區的居民於晚上開會,討論地方的想像。

image005
大光社區的居民於晚上學習社區營造相關課程。

當所有準備工作都就緒了,就必須開始進入實體工程的施作。一方面要考慮在地材料的使用,一方面也考慮社區閒置人力或志工人力的運用。在這裡,不斷的溝通與加油打氣就很重要。這麼多人為了成就社區的形象,可不能為了缺那麼一點點意見溝通,而傷了社區的情感。

image007
大光社區居民組成施工團隊用在地素材營造社區環境。

image009
月琴再放上去,就要完成了。

image011
思想起的故鄉,就是咱的大光社區。

這樣的經驗,大光社區發展協會郭總幹事說,等了好久,終於感受到社區動了起來。或許是這樣成功經驗的激勵,大光社區後續也開始著手社區閒置空間(閒置的派出所)改造成社區生態解說站,也透過與高雄旗津同為漁村社區的互訪,為後續社區運用漂流木等在地素材尋求更多可能性,啟動了生態地區與環境共生共榮的營造新紀元。

(本文由王敏州及屏南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全體同學,共同完成)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