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耘田調] 走訪東勢3-2

在東勢銷售管道多元,不同的管道對其利潤有很大的影響,然而,能使用什麼樣的通路是有其條件的,產品的品質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但,在東勢,在資訊流通的有限的情況下,許多農民銷售管道因而受到限制。

編按:本文接續 [夏耘田調] 走訪東勢3-1,前文請點選這裡閱讀。

二、作物與產銷結構

東勢是台灣重要的水果集散地,附近幾個城鎮的水果,通常會經過東勢運銷出去。這邊運銷水果的量不僅龐大,而且通路的種類也十分多。以下先大致說明各種管道。

(一)批發市場

東勢鎮農會擁有一座全台灣第一大,佔地8000多平方公尺的產地果菜市場。產地市場的買主通常是各地的批發商,他們來到產地將水果大量批到各地市場,再由零售商帶回,賣給消費者;不過也有小部分的零售商,直接來產地市場批貨回去販賣。這樣的場所提供了果農直接與果販接觸的空間,讓他們在這裡議價、交易,而市場也在看板上提供一般價格與最高價格給農民作為參考。

只是在市場裡,除了農民直接與果販交易外,其實80%的貨物會委託給代賣負責。代賣的形成為自然演進。剛開始,農民都自己來果菜市場交易,然而農民收成時節為農忙期,常常某一時段自家有事,於是委託當下較空閒的朋友;同時又有些人較嫻熟於買賣,漸漸的代賣這種專業服務業便形成了。

有些農民會認為果菜市場被代賣壟斷。代賣天天到果菜市場作生意,出現問題果販較容易找到人解決;同時,代賣長期與果販做生意有穩定的買賣關係。因此,一般果販會比較喜歡與代賣交易而不與來到市場的農民買賣。這樣下來農民無法自己掌握議價程序,代賣與果販因固定的買賣關係而產生固定的價格,同時,果農還必須給代賣與農會抽加起來6~7%的利潤。

不過也有農民認為代賣較能掌握市場通路與某些秘密機制,給熟識的代賣販售較可能得到好價格。就代賣的觀點來說,他認為代賣不僅為農民販售,還必須想辦法包裝、推銷,農民應該考慮到他們也是真的有在做事。

(二)寄行口

除了果菜市場這一個交易平台外,農民也會把貨物直接寄與各地的行口,行口再將水果販售給各地市場的小販與零售商。雖然東勢為果菜交易的大宗市場,這邊的農民也較能掌握行情,不過行口還是會比農民更了解市場,知道價錢的變化,因此可以在市場價格漲價前向農民購買,資訊仍不對等。不過當有些農民的水果品質具有口碑時,行口也可能直接找上這些農民,這時農民就更能夠自己開價。

image007

(三)直銷/自售

此外,還有農民透過直銷的方式。直銷的第一重點在於客源,必須能開展人脈並與一群顧客建立穩定的關係。大部分農民會先從自己的朋友圈、老主顧下手,再慢慢拓展出去。要能做到繼續往外推展、並維持穩定關係,就在於第二項重點:建立特色、口碑,甚至建立品牌。因此農民通常都會挑品質較佳的果粒進行直銷,其餘的用批發、配行口等方式銷出。

在直銷的過程中,農民往往會強調出水果的特色,譬如有的農民會訴諸甜度、政府認證等;有的會強調種植方法;有的甚至請買主親自來農場看過一趟,建立信賴關係。也有部分農民會透過網路建立直銷通路,不過目前在台灣,大部分人購買水果的習性是要看到實品,所以網路通路成長的速度緩慢,但是一些農民也覺得這是一個趨勢而著手進行。

除此之外,也有農民直接在路邊的工寮就擺起攤子自銷。某一個產銷班的班長是這方面的箇中高手。他的工寮位於通往大雪山風景區幹道的旁邊,每天來來往往的遊客停下來,想要買農民直營的水果,因為很多人覺得這樣比較便宜也有保障。而且這位班長還與遊覽車公司搭配,往返大雪山的遊覽車就會停到他的工寮前面。

我們去進行訪調的那一天,光遊覽車就送來了兩台中巴,大約50個顧客,還有一些經過停下,與老主顧帶來的零星客人。這些能夠採用直銷與自售的農人,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口才與個人特質,可以跟客人建立關係,像是有的交際手腕高強,有的則真誠做為特色,吸引客人。

如上所述,到批發市場直接與中盤商接觸、交給代賣處理、配行口、直銷、設據點自銷,是東勢果農目前採用的銷售通路。至於個別農民會採用那幾種方式,又各種通路所佔比例為何,農民間差異極大且每一種通路所需條件與利潤高低也十分不同。

(四)怎樣能多賺一些?

一位農友提到,從前父親那輩最多就是把貨送到行口,讓行口賣掉,無法掌握價格;現在自己比較有能力,會將貨採收好放進冰庫,等中盤商來接洽;未來要經營的方向,是和消費者直接接觸,如此,可避免掉中間可能的剝削。但是要往這個方向走,有其條件,不是每一個農民都能達到。

讓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交易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讓消費者直接進入產地,一種就是直銷,貨物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兩者可以搭配使用,讓消費者進入產地消費後,因為被貨品的某一特色吸引,可能就成為固定直銷的客源;直銷也可能為了與消費者建立更穩固的關係,而招待客人進入產地了解生產過程、建立情感連帶。

不過要讓消費者進來,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必須要有交通,消費者才方便進入。同時,如果有個好地點,消費者才會來得多;其次,必須有人力接待消費者。買主進來的時間不固定,農忙時卻可能是必須接待的時刻,(前面提過,因為採收期為農忙時間,所以才有代賣應運而生。)因此如果要做到這一點,要不就必須有多餘的人力,要不就是使用特別的機具,使採收、分裝較為簡單,另外,還要有個大冰箱,將收成的水果先冰起來,等客人慢慢上門。(但是,不能冰的水果,例如柿子等,就無法等了!)

此外,還必須有口才接待消費者,要能自己講出一套生產論述、生態論述,但這在強調身體實作知識的農村中,對很多人來說並不是那麼容易的。若是直銷的話,就不一定要有便利的交通,也可以在採收後,把水果冰起來,再慢慢的處理、寄出去。但這樣的貨,一定要比消費者自己可以在消費市場買到的貨更具特色,才可能有自己朋友圈,因為情感連帶之外的客源。

前面提到農民直銷時會訴諸種種特色,我們觀察到的主要有幾種方式,一種是自己做品種改良;一種是使用生態農法,減農藥、少肥料,注重樹株的自體健康,讓樹株能自我保禦,不僅減少資材成本,生出來的果實也會更有品質;另一種仍使用慣行農法來噴藥、施肥,但採用新型機具、通過政府認證標章來做好品牌包裝。

有了這些特色,進行直銷的農民就比較可以讓客源不僅限於親友圈,而是透過社會連帶不斷向外推廣(經過幾層社會連帶,某位農民甚至因此得到了花旗銀行5000箱的訂單);有的農民把自己之前到外地擺攤的一些老主顧名單留下來;有的把進來產地的遊客,原本一次性的消費轉換成為固定直銷。

至於,就算不要讓消費者進來,讓中盤商願意自己來接洽,也必須是自己所生產的貨有到一定品質。

從以上可以看出,要做到與消費者直接接觸、有條件與中盤商談價錢有幾個要素:交通、地點、論述才能、魅力、品質特色。

交通與地點改變的機會不大,會位於風景區幹道上的果園就只能有那麼幾個,如果再開發風景區,台灣有沒有那麼多觀光客、觀光產業能不能有效經營、觀光對環境、農業的衝擊都是很大的問題。而論述才能與魅力的培養,不但是農民的一大負擔,且常常不是努力就能夠改變的,因此對農民較為直接的事,應該是品質特色的經營。

(五)「產」作為多賺錢的條件,能達到嗎?

農產品質與農業資訊傳播有關。在東勢,農業生產、資材資訊來源主要有四種,分別是學校體系、農技系統、與廠商。學校體系的部份,主要來自於中興大學辦理的相關培訓課程;農技系統包括了農政單位、農改場與農會,會辦理研習,同時輔導農民組成產銷班與研究班,而資訊主要是透過班來傳送,而不是針對個人。

雖然農民也認為某些新知有賴培訓課程傳遞,但是因為東勢為水果產區,不同的水果裁培過程、使用農藥及肥料多樣且複雜,再加上田間實作與政府、學校的研究仍會有一段距離,使得很多資訊無法從這些「官方」的管道獲得。

而原本被期望能夠透過農會推廣股輔導,共同研究技術、共同分享切磋產銷資訊的「班」,卻主要依靠班長來維持,且大部分的班成為農民口中的「選舉班」;研究班戲稱為「菸酒班」、產銷班就叫做「啥小班」,作用常常只剩下各種農業資材、交流(旅遊)的補助,而農會總幹事等大大小小的選舉就是利用這些班來進行綁樁。

結果在東勢,農民最依賴的資訊來源變成了廠商。只是這些農藥行與肥料行,雖然有針對個別藥劑、肥料的資訊,但是普遍素質仍是不佳,從上游廠商那邊得來的商業資訊,雖然有些會介紹背後的生理機制,但不見得有能力提供,而提供的多為介紹表面效用,再加上商業文獻總有部份是為了行銷而誇大其辭,廠商大部分也沒有實際的田間經驗,有時是聽了一個農民說實際使用的效果如何後,就將資訊轉手到另一個農民那邊了。

雖然也有廠商可以提供背後生理機制,而採行較傾向生態的農法,減少農藥、肥料成本,也讓植株、果粒都較有品質,但他們所能及的範圍也僅限於顧客之中;部分農民也會自行研究、吸取新知,但在交流管道沒有暢通的狀態下,資訊傳播也有限。

在農技資訊配合不足、輔導組織又淪為選舉工具的狀態下,雖然許多農民有聽聞一些新的栽培方法,但不僅資訊不足,再加上要重新養地、養樹,往往需要許多年的時間,且這數年之內收成會十分不好,最後成果又不能完全確定,使得許多農民不敢輕易嘗試。

結果,農民只能繼續聽著素質參差不齊的農藥、肥料商,用著慣行農法,不了解背後機制,跟著別人噴藥就噴藥、施肥就施肥,從而失去與中盤商直接議價、和消費者直接接觸的條件。雖然水果是高經濟作物,但在政府沒有建立好供銷管控的體制下,他們僅能隨著市場波動,盡可能的爭取好價錢、好時機。

(六)小結

以上,大致陳述了東勢的產銷體系。在東勢銷售管道多元,不同的管道對其利潤有很大的影響,然而,能使用什麼樣的通路是有其條件的,產品的品質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但,在東勢,在資訊流通的有限的情況下,許多農民銷售管道因而受到限制。

(系列待續)

(閱讀所有夏耘2009草根調查文章,請點選這裡)

[夏耘田調] 走訪東勢 3-1

首先,不是客氣,而是打從心裡感覺這份調查報告的完成要感謝非常多人:三合一農業社的劉老闆和黃老闆,熱情大方而且學識淵博,幫助我們找到關鍵被報導人,以及補足我們農業知識背景的不足;吳子鈺大哥,張羅田野…

編按:

本文為2009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辦之「夏耘草根調查系列文章」,由參與調查的「東勢組」成員共同完成,分別為 清大人類所碩一 邱星崴、台大地理所碩一 徐兆尉、台大社會三 陳慈慧、台大政治二 郭瑾燁。因原文篇幅較長,顧及網路閱讀的形式,將原文切分成 3 篇文章進行。

寫在開頭:

首先,不是客氣,而是打從心裡感覺這份調查報告的完成要感謝非常多人:三合一農業社的劉老闆和黃老闆,熱情大方而且學識淵博,幫助我們找到關鍵被報導人,以及補足我們農業知識背景的不足;

吳子鈺大哥,張羅我們田野的一切,從生活機能到田野技巧,都幫助我們甚多;「東勢的家」民宿老闆夫婦友善地提供我們舒適的住宿環境還有討論空間;當然,還有撥冗讓我們訪問的每一位報導人,謝謝你們讓我們照見農村真實的容顏。

最後,感謝農陣舉辦這個活動,讓我們可以走出課堂和書本,實地走訪農村。完成這份報告。本次的調查結束了,但是我們對農村的觀察以及關懷會繼續。夥伴們,擊掌!

image001

一、 農村地景與聚落型態

東勢地區的農村地景主要受到自然環境、空間結構與歷史發展脈絡的影響。自然環境的影響因素可分為氣候和地形,由於東勢地區的東部有中央山脈和雪山山脈的屏障,南西北方也各有高度由400公尺至1000公尺不等的丘陵圍繞,所以四季潮溼水氣較重,如我們訪調的時間為入秋時節,入夜後的山麓地帶都是水氣瀰漫的潮溼環境,另外在颱風季節東勢地區也較不易受風勢影響,造成了東勢氣候溫和潮溼的情形。

而在地形方面東勢地區有大甲溪流經,另外在東側的丘陵也是東勢地區主要的地形。東勢的地景也受到整體的空間結構影響,如中橫公路的通過使得東勢成為重要的交通要衝,另外東勢位於和平、石崗、卓蘭、新社四個農業鄉鎮的中心地帶,東勢成為這些鄉鎮的產品集散地。

而東勢的歷史發展脈絡也是影響農村地景的重要因素,如過去東勢林場和大雪山林場的營運,中橫公路的開通造成的影響,和當地農業發展史的變遷與當代果農業產生的地景。因此這些自然環境、空間結構與歷史發展脈絡也交互影響地書寫在東勢地區的聚落、農業生產空間、水利設施、交通等等的地景上,使得東勢的地景呈現出複雜多變的樣貌。

(一) 農業生產的空間與地景

而我們認為農業生產仍是當地地景形塑的重要動力,所以從農業生產的脈絡開始描述。

東勢地區多為丘陵地,在當地的農業發展脈絡中也都一直以丘陵地為主要的農業生產場域,並且在戰後就已發展出以果農為主,具有相當規模的地方產業,使得東勢丘陵很早就受到人為的開墾,並且在水土保持局(前身為「台灣省山地農牧局」)協助下,逐漸建設成以水泥為建材的大量駁坎及坡地的排水溝,山區的產業道路也相當密集,使得東勢的丘陵地被高度人工化理性化。

如此雖維持了當地果農較安全的生產環境,但是丘陵地區的生態環境也因此難以維持,而且這樣的農業生產環境也有超限利用的疑慮。

除了山坡地被大量開墾做為農業用地,東勢地區的河階地平原和谷地原本是稻作生產區,也因為價格無法與平原區的稻米競爭,而相繼轉作各種果樹,因此果園仍維持水田的樣式。

果樹相較於水田需要更少的灌溉水量,果園的水利設施形態也不太同,若是在山坡地的果園,其水源主要還是來自雨水收集,所以可以看到很多的水塔,而在丘陵的谷地,則是就近引取野溪水源,而位於大甲溪的河階地平原,其水源主要引自大甲溪,但是需求量不如以往的高。

不管是山間的野溪,還是東勢主要的溪流,目前都已經被高度的人工整治,充滿各式的水泥堤防、攔砂壩。

(二) 農村聚落空間與地景

農村地景與農業生產的空間結構有互相影響的關係。東勢地區的農業生產區主要是以丘陵區為主,但是只有少部份的農家位於其果園旁邊,大部份的農戶是居住在鎮上的聚落中。東勢農民的居住空間與生產空間往往有一段時距,農民在往返過程中高度依賴交通工具,但是在農忙期間,大多數農民會選擇在果園旁興建農竂,使得農竂成為東勢農業生產空間中明顯的地景特徵。

東勢的聚落可分成舊聚落和現代聚落。如石角村的聚落形式仍維持早期農村聚落的形式,其主要特徵為巷道狹小交錯,有一廟宇位於聚落中間,不過舊式屋舍的舊聚落已不多見,大多被水泥洋房取代,而這些房屋的座落,仍維持有機、非理性的形態。

現代形式的農村聚落已是東勢地區農民主要的居住空間,現代聚落主要是隨著理性規劃的現代化道路建設發展,以豐勢路為核心,呈現棋盤式的分布,另外聚落也會隨著道路而分布。

東勢是一個客家庄,不過在東勢地區,較不容易看到傳統客家建築,大部份都被改建為水泥洋房,而一些老舊的客家家屋,也在九二一地震後傾毀。東勢地區的空間結聯,使得它與不同族群(福佬、外省人)交流的機會,連帶影響當地的社會文化與聚落地景。

中横公路與林場的設置是重要的因素,東勢也因位於卓蘭、新社、石岡、和平四個鄉鎮的地理中心,而在歷史軌跡上,持續以農產品集散地、農業資訊中心的機能來發展。中横公路於1960年開通,東勢作為中横公路必經之地,使得東勢為當地發展核心的趨勢更加明顯。

中横公路也增加外省族群與當地的互動,由於中横公路為國軍退輔會重要的據點,大批的外省人都從東勢移入合歡山山區從事農業墾植,東勢地區的零售地景因此呈現多樣面貌,並且出現以外省族群為主要消費客群的店家,如水餃、牛肉麵店等。

另外東勢的大雪山林場於1958年開始營運,有別於日治時代與國府遷台初期採用鐵道、索道運輸,改採連結車為主要的林道運輸工具,開採方式也不同於日治時期,轉向使用美式規格,如使用大型機械,並規劃大型的林業工廠。但是在美援體系下,引入美式系統,並不適合大雪山林楊,雖然規模式的林業經營快速發展,但粗放的加工方法,使得原木開採的成本過高,在短短十幾年間,大雪山林場就被併入林務局,並且在1986年結束營業。

不過,雖然大雪山林場的營運時期只有十幾年,但是由於快速膨脹發展,對於東勢地區的產業、人口結構,帶來明顯的改變,連帶形塑農村的地景。大雪山林場對於林道規格的需求,直接影響到東勢地區東坑街一帶的道路形式。另外,林業發展所產生的勞工需求,吸引了各種族群前來討生活,加上大雪山林場的管理單位是由外省人組成,所以在這些歷史發展的脈絡下,東勢雖然多數人口還是客家人,但呈現多族群的生活面貌。

(三) 小結

不過形塑地景的最大影響因素,或許還是現代主義和全球化的過程,使得理性、功能主義、效用主義形式的水泥化的房舍取代了磚瓦房。這種格局方正,缺乏文化脈絡符號,要求成本最低效用最大的房舍,由於東勢居民的經濟狀況已普遍得以支付興建費用,加以一九九九年發生的九二一地震,更加速了新舊房屋的代換。

另外,由於東勢農產品集散地,又因為此地種植的農作,大多是需要高技術、高成本投入,因此提供農業資材的商行也大量集中在東勢地區的鎮中心,形成東勢地區特有的零售地景。

礙於訪調時間和行程上的限制,我們無法對東勢的農村地景做更完整的陳述,如東勢林鐵也是此地區重要的地景之一,但無法對此詳加敘述。不過我們仍可以從這次的訪調經驗中,做出一些簡短的結論:

(1)在地景的觀察上,其地方脈絡的釐清仍是必要的,儘管大多數的論述都認為在地景上,地方差異性已經消失,但是對於地方脈絡的探討,有助於對農村地景更深入的理解,進而理解農村發展變遷的過程。

(2)我們發現不管是在農村聚落還是農業的生產場域,仍然沒有一套規劃做為準則,雖然東勢的農業產值,相較其他農村更高些,但是東勢的農產業在空間的規劃上還是會造成當地發展的限制,此外政府提供用於改善農業生產空間的資源也日益減少, 若農業的生產環境不改善,農村生計是無法維持的。

(系列待續)

(閱讀所有夏耘2009草根調查文章,請點選這裡)

[夏耘田調]新竹二重埔區段徵收良田紀實3-3

您已經知道了這塊地大致的故事了,也許不怎麼精彩,但是錯誤與過時的土地價值觀,不洽當的抗爭方式,這個百年聚落也許真的要劃上句號了。這地豈真是不幸,「離上帝如此的遙遠,而離園區如此的近?」

編按:本文接續─

[夏耘田調]新竹二重埔區段徵收良田紀實3-1, [夏耘田調]新竹二重埔區段徵收良田紀實3-2,請點選閱讀。

七、雜記

這份草根調查報告的資料整理已經在這裡告個段落,接下來的部份,是我在調查過程中的許多感觸與雜記。沒有連貫性,但是這樣的喃喃自語,也許可以讓讀者比較容易了解筆者的陳述脈絡與信念,更容易過濾筆者不應該加諸於報告的偏見或觀點。

(一)因果網絡:30 年限制遷建的影響

末了,我必須在這裡提及整個徵收區困境的因果網絡。所有事情都有一定的連結,難得會單獨發生,走入這網絡中的某個點,就會進入整個網絡的運作。要跳脫網絡,唯一的辦法事把網絡看清楚,然後謹慎的離開,不能再踩進任何一個環節。

政府以工業發展為優先的國家政策,長期以來內部殖民農村,不願意尊敬與了解農村、土地的真正價值,只當它是一個糧食製造公司,需要財源時的典當物品。這裡的土地會變賣,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因為政府在高科技產業的光環下,沒有認清工研院附近地區的竹東圳流域是一個少見、優良的農業區,當時旱田與水田,因為徵收價格引起爭議時,政府就應該注意到這一點。

然而,草率的啟動區段徵收、限制遷建在先,這使得徵收區範圍內的居民對未來無法掌握,即使園區徵收失敗,但是無論如何,已經畫進去了,農地已經變更為甲種工業用地。

30 年夠讓一個小孩變成大人,限建讓房子無法翻修也不能加蓋。

原來的孩子長大了無法在原地成家立業。園區近在咫尺,那裡比較好討生活,居民當然鼓勵孩子進入園區,田!老早就註定沒有繼承者了。

老人走了,田地由後代持分,最好的處理方式是換成金錢分發給大家。

而遍地尋找獵物的投資者,用甲種工業用地的價格來購買你的田,你怎麼辦?換我是我,也難保不賣地。

而誰來買地?當然不會有農民以工業用地的價格買地來當作農地,因此,農民從此失去土地。

工業用地一旦污染了,最終只有棄守,不會回到農村的型態,萬一沒有被污染,還保有青山綠水,擁有者也不會讓它降級回農地,那就是走向「經濟價值」更高的「建地」。

image015
三十年限制遷建,屋子老了破了,只能以鐵皮修補

(二)縣政府的依法行事

徵收的公告過程就像是這次八八風災,政府宣稱都做了行政流程當中的所有動作,但問題是災民沒有收到?理解了嗎?

「我們完全依法行事!」「我們的資料都公告在網站上啊!」聽到這樣的話,在對照風災縣市政府的官員說,我們都已經打電話請他們撤出了啊?打是打了,但是村長接到電話了嗎?

政府的依法行事還有呈現在網路上!現在台灣各級政府的官方網站都會貼上網路無障礙空間的標示。什麼是「網路無障礙空間(Web Accessibility)」,這是萬維網聯盟(World Wild Web Consortium, W3C)所提出的一個倡議(initiative),主張網路資源必須讓有殘缺(肢體障礙、視覺障礙、聽覺障礙…)的人士也能順利的讀取,這樣作,當然也會惠及所有功能正常的民眾。

縣府依法行事,公告在網路上,但是一般民眾看得懂嗎?我們明明看到網站上有無障礙空間的標示,但是,怎麼就是看不懂也讀不懂!

網站讀取無障礙,技術無障礙,但是內容讀不懂,算不算障礙?正常的人看不懂網站內容,這是那方面的障礙?是讀者智障還是製作者偷懶?新竹縣政府都市計畫網站,充斥著繞口,術語的標題,到底那一筆才是在談我的家、我的田?還是我並不是應該到這個網站來的人?但是它明明是給民眾看的!

image017
新竹縣都市計畫網,第二級網路無障礙空間標示

(三)外人與故鄉

朋友告訴問我,幹麼這麼熱衷一個跟自己沒有關係的地方的存廢?

我小時在大肚溪旁幫忙農務,溪水是黑的,抓到的魚有很重的藥水味。西瓜澆水要用挑的,五百棵,最遠的要挑上兩三個籃球場遠。大肚圳的水,也是混著台中市與彰化台化的廢水,當時還有大肚紙廠的廢水加味,想想還真懷念那些冒泡的水閘門漩渦。

有這種經驗對照,你在竹東大圳旁的土地耕作,你會覺得老天真的是厚待這裡的農民。水好、土好,從東北來的風,順著地勢往上吹,低低的籬笆就可以替數十米的田遮風。

過去的幾個月當中,我常在水圳的支道上閒逛、拍照,這麼好的田,一階一階,各階之間都有一條條的綠帶恆亙,水土保持沒有問題,水質也很好,遠比我老家更有資格當農田。我的家鄉的田受到破壞,我都心疼,難道這裡的人不怕失去故鄉?

為甚麼熱衷,因為這是朋友的故鄉,還是我一直回不了故鄉?管他,反正這種事情作的挺爽!

(四)功成名就,理當擁有

訪談的過程中,很多人問我,竹北不是已經有很多住宅區了,為甚麼這裡還要再作住宅區?我一時想不出理由,但是,想起了曾經經過徵收區再上去一點點的放翁清境別墅區,這裡好山好水,住戶水平(知識水平、收入水平)都很高。回來,我去網路找到放翁清境的廣告「功成名就,理應擁有的視野與生活…」,再看看著討論區的留言:

「七月份看過寶山水庫旁的放翁清境第三期,屬於四層樓的透天別墅,建坪80p,地坪約45p,夫妻倆對整體環境很滿意,建商給我們的報價是1330w(2008.7) …(摘自Mobile01討論群組)」

我不禁產生了很刻薄的想法:「拿不出 1000 萬的人住在好所在,就是浪費土地價值!」

(五)開發的迷思

可以預見的未來 …26,000 人要住進來,道路會很塞,通往科學園區方向的路都是修煉場!但是,更大的問題是 2,6000 那裡來?

這裡除了建設之外,難道 400 公頃的農地沒有機會成為一個供應附近車程 10 min 眾社區(人口超過 7000 人)的糧食蔬果直銷產區?

難道不能就現在的樣貌,作為一個休閒步道區?

這裡有九降風,少蟲害,很久以來,都是沒有使用農藥的大地 …

這裡有馬場,有馴馬師,它以教授駛牛車,用牛犁田,會是一個少見的獸力農耕區 … 騎馬巡田水 …

還有詭異的專家幫忙模式──

「專家告訴我們,只要你們能夠拿出那些不希望徵收居民的清冊,把他們的地畫出來,人夠多,我就能幫忙。」

「土地所有權人意見」應該包含在「區段徵收報告書」是政府作業要做的,怎麼會自救會要提供?既然是專家,就應當知道政府要作,跟政府要才對。若是沒有作,應當督促政府去作,或者教民眾向政府施壓,怎麼會向民眾拿?

(六)下一步是什麼?

這四百公頃的下一步在那裡呢?是等著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通過「細部計畫」,我就告你!還是賭下一任縣長會不會放棄?還是,要繼續種地的,去登記,選配「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的地。但是沒有地的人呢?就任它徵收了?務農維生的,承租的地都已經不見了,換到的2~3 分地無法維生呀!

還是勁爆些,重新組織自救會,真正凝聚在地力量,與關懷農村的團體、媒體共同合作。共同思考這個百年聚落的未來藍圖,讓農業永續生態在這裡穩固扎根。開啟與投資的地主、縣府、附近社區對話、分享的大門。但是誰來組織?如何解決 30 年遺留下來問題,還有花下續數千萬調查與規劃設計費用?

其實,就膽量、用心、創意與投入的心力,我都非常佩服這些抗爭的領袖,儘管對於他們分裂的景況,處理彼此觀點差異與帶領群眾的方式無法完全認同,我仍然衷心期望,他們能夠透視大環境,珍惜時勢給的機會,以大氣度,重新攜手,能夠認清,保存四百公頃良田是勢在必行的事情。

農地的安全關係將來的糧食安全,優良農作區理應竭力保護,更何況是世代居住的家鄉;對於社會不當的價值觀,認為作擁好山好水是「功成名就」的高所得的人所應享有的,也應予以打破,難道務農的升斗小民,就不能作擁好山好水?

非常時期,需要大破大立的氣度,四百公頃良田的存廢,就在這一刻,實在需要在地的鄉親開誠佈公,結合在一起,理性、強硬的向政府表達決心。

 image001
細部計畫土地使用計畫示意圖

後話

您已經知道了這塊地大致的故事了,

也許不怎麼精彩,

但是錯誤與過時的土地價值觀,

不洽當的抗爭方式,

這個百年聚落也許真的要劃上句號了。

這地豈真是不幸,

「離上帝如此的遙遠,而離園區如此的近?」

投資者暗自禱告,希望徵收案早日過關;

但是農民和捨不得地的無奈長者,

難道不也有權喊著:

「我們是種米、地瓜的農民,

30 年的不當限制遷建,

我們活下來了,我們拒絕消失!」

(本系列結束)

(閱讀所有夏耘2009草根調查文章,請點選這裡)

[夏耘田調]新竹二重埔區段徵收良田紀實3-2

2006 年,當自救會發現在第二次通盤檢討,新竹縣政府要在二重埔地區辦理都市計畫,於是開始籌組自救會,據理力爭。他們充滿創意,五位主要領導人,總是在傳經第與九牧第中間的土地廟裡開會,每次會議之前…

編按:

本文接續[夏耘田調]新竹二重埔區段徵收良田紀實3-1,前文請點選這裡閱讀

五、自救會

2006 年,當自救會發現在第二次通盤檢討,新竹縣政府要在二重埔地區辦理都市計畫,於是開始籌組自救會,據理力爭。

他們充滿創意,五位主要領導人,總是在傳經第與九牧第中間的土地廟裡開會,每次會議之前,先各燒一炷香,請求土地公保佑,並為其見證;也曾在午夜,蒙面戴安全帽,騎車把宣傳條向冥紙一樣撒的滿街道;魚目混珠,張貼「明文房屋」仲介廣告,隨便寫上價格,甚至「開價就賣!」,而正牌的「文明房屋」則是拼命撕這些不實的廣告。

只是這樣的同仇敵愾,並肩作戰的時間並沒有持續太久。

image011
地主權益聯合自救會上行政院與監察院抗議

(一)起初的訴求

原本「二重埔地主自救會」提出的訴求是爭取保留地面積 60 公頃做為優良農業區,想剔除於區段徵收外,但是正因為這 60 公頃最靠近既成馬路,也是地勢最為平坦,很多比較靠內地山坡的「地主(仲介商)」能不能翻身就看這一塊能否被徵收然後再重新分配時被分配到這裡,若是這裡保留了,那等於沒有徵收。

在訪談中,雖然對於後來主要領導成員「傳經第劉先生」與「范家洋樓」會分裂的詳細細節有許多說法,但是我認為最底層的原因是對於訴求目標,領導者有不同解讀:

* 「傳經第」:60 公頃是要縣府打退堂鼓

* 「范家洋樓」:60 公頃是要爭取的目標

(二)內政部都委會 686 會議之後…

根據公開展覽的計劃書,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 686 會議所做出的決定,顯然政府對抗爭的解讀與「范家洋樓」的看法一致 — 進行徵收,但保留農業專區。

因此,計劃書劃定 20.31 公頃(4.47%)為「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並說「實際範圍及面積,應於辦理細部計畫及區段徵收時,確定相關地主之意願而定之…」(也就是說,若是登記超過 20.31 公頃,還是有機會將專區擴大),這樣一來,對於客家百年聚落的文化保存、希望繼續務農的民眾出路都有所兼顧。

加上,開發案的歷史已久,許多仲介已經介入很深,許多土地都已經變賣,轉手給投資者,劃定一定區域的保留地,讓開發案繼續,可以為兩造都解套。「范家洋樓」的確對這樣的局勢非常了解。

但是,「傳經第劉先生」認為,保留地全在二重埔,對於三重埔、頭重埔、科湖里想保留家園的人來說,不公平,而且,要保留就要原地保留,不然,灌溉渠道、田地都要換過,對務農的人來說是非常不利,對想要安居在自己祖先家園的人來說,換到「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根本沒有意願,要顧大局,就要全部保留。

image007
建於民國 41 年的傳經第

(三)「府第測字第 0970129886 號函」的誤解

縣政府依據內政部都委會的決議,於是展開登記作業,開始發文給各地主。公文內容提到「為科學工業園區新竹縣轄竹東鎮區段徵收底價地比例分配時,同意將全部土地選配客家休閒專用區,請於 97 年 10 月 15 日前,親至或郵寄本府地政處,提出『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選配申請書既預告登記同意書」

其實,就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之規劃,新竹縣政府不僅未曾進行公開說明相關規劃內涵及配套措施,就逕自以公函要求地主配合進行登記事宜,且於公函及登記同意書中,片面規定「未申請或未檢附檔者,視為不同意選配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並要求登記者同意「不得再依內政部訂頒之相關審議規範辦理變更使用」及尚未通過之「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草案」相關規定,以及「同意縣府辦理限制處分(禁止移轉)土地權益」等規定。

後更於十一月13日之公函要求土地所有權人繳送土地所有權狀(正本)以完成登記,且片面認定無原土地發之選配方式。(資料來源:民國97 年 11 月 21 日致監察院的陳訴書)

此外,在公文的附記上寫著登記的結果會交由廣昌集團,以執行後續規劃,這在徵收地區,引起軒然大波,認為這是「將土地交給廣昌集團,作為銀行質押」的聲音在整個地區散佈開來,自救會切切提醒民眾「千萬不要被騙了!」。

然而「范家洋樓」對於這樣的事情,追根究底,並且深入研究法案與相關規定,不斷與縣府承辦人員溝通、查明,並向縣政府爭取作最妥當的登記方式 — 登記時可以出示權狀,但不能繳送土地所有權狀正本。衡量局勢(需要顧及投資者的權益、徵收區居民沒有強烈共識、縣政府勢在必得的企圖與專業能力),最後他所下的判斷是:登記專用區是保留繼續在這裡過擁有祖厝與農村生活的可行方法。

於是他開使積極的把這個消息告訴大家,要大家去登記,讓想要繼續務農的人,把自己的田地挪到「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裡面來,讓保留區的農地盡可能的大。由於把原來的農地換到客家農業休閒專區,依然是農用,不能變更為建地,所以,的換地比率約八成,也就是一甲地可以大置換回八分地,這與被徵收後,換成建地只有四成左右,將近多了一倍。

由於民眾對於縣政府缺乏信任,而在自救會裡面,「范家洋樓」的看法,並不為年長,德高望重「傳經第劉先生」的認同,大家對於這樣的一個專用區,認定它是一個收買民心的騙局,最後的結果,只有 5 個人登記,保留總面積 3.3636 公頃,其範圍包括范家洋樓的地。「范家洋樓」與家人終得以在先祖的地上繼續生活下去。從此,「范家洋樓」退出自救會。

其實,這當中微妙的族群與聚落情節,實際上,外人只能體會一、二,但是自救會的分裂,卻是這次抗爭的最大損失。目前:

* 「傳經第劉先生」繼續抗爭。就等內政部都委會通過徵收案,立刻提出告訴!

* 「范家洋樓」,努力的構思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的未來營運,並持續對細部計畫提出建言。

image005
全台少見的客家雙層三合院 – 范家洋樓

六、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

論到客家農業休閒專用區,雖然我佩服「范家洋樓」的努力,但是我有不同的看法。可以遇見的,除非有過人的創新思維,否則未來所要面對的挑戰非常巨大。

我認為,家農業休閒專用區表面上是在法制體系下爭取權益的一個勝利,但是實質的效益、對希望繼續務農的農民的工作保障並沒有幫助。首先,都市計畫與區段徵收,根本就是以開發為導向,以建地勝於農地,以都市代表進步,農村代表落後的思維來運作法制體系,在這樣體系底下的任何勝利,基本上都是損失慘重。

而休閒農業也是一個迷思。一個農村,除非遊客本身長期的參與生產,才有可能一再的往返,也只有尊重、深入了解這個農場的遊客,才能真正的在這裡休閒,若是這樣,這些人並不能僅僅為遊客,而是一群會幫你照顧莊園的支持者,來到農村,他們認識這裡的花、草、菜蔬和人,也知道如何幫你栽種,颱風天,他們會在電視機前祈禱守望這個莊園。我認為休閒農業若不轉型為社區形式的經營支持方式,一味以新鮮、體驗、休閒為號召,終將成為過往雲煙。

至於農業,這裡多半為小農,就希望繼續務農的農民來說,原本可以在附近租到大片的土地種植,但是出租的地主不見得也願意把地畫入專用區,而且通常,他們因為不耕種,換取交易性比較高的建地或是出售土地,會更有吸引力。因此,若是只有自己三分、五分的地,與專用區換地,依照八成的比例算,換得的地只有兩分四到四分地,根本無以維生,若是要租地,就要跨越一、兩百公頃,四處尋找,這與原來門前就是耕作的田,綿延相連,「換地」與「離農」,幾乎同等。

而論到客家文化,兩三戶人家或是一個大聚落容易呈現多元璀璨的客家文化與傳統?要保持一個文化的慣性與特色,需要的深厚的土地連結與社會氛圍,出了三公頃的地方就是七倍大的商業區,就是二萬六千人的住宅區。試著想像如果這個休閒園區獲得極大的成功,當有大量說台語的遊客進來時,園區的廣播與導覽該說客家話還是台語?一個充滿以台語交談的客家園區!?

(本文待續)

(閱讀所有夏耘2009草根調查文章,請點選這裡)

[夏耘田調] 新竹二重埔區段徵收良田紀實3-1

2008 年,農村再生條例引起了一連串關心台灣農村的討論與串連,二重埔在這些徵收案當中,歷時最長(1981 年開始),涵蓋的範圍約 440 公頃,實際上包括的區域有:頭重埔、二重埔、三重埔與科湖里…

編按:

本文為2009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辦之「夏耘草根調查系列文章」,由參與調查的「新竹二重埔組」成員共同完成。因原文篇幅甚長,顧及網路閱讀的形式,將原文切分成3篇文章進行。

一、摘要

2008 年,農村再生條例引起了一連串關心台灣農村的討論與串連,而首當其衝的,受到關注的是台灣幾個農地的徵收案也,從北到南,土城彈藥庫、新竹二重埔(也就是本文的訪調地區)、苗栗灣寶社區、彰化二林中科四期園區,在當地都有反對的團體抗爭,希望保留農地與原聚落的生活方式。

二重埔在這些徵收案當中,歷時最長(自 1981 年就開始),涵蓋的範圍約 440 公頃,實際上包括的區域有:頭重埔、二重埔、三重埔與科湖里,因為民國 2006 年的抗爭是由二重埔自救會發起,開始為外界所注意,因此,這地區的徵收案,都用二重埔來通稱。

這個案子目前已經走到細部計畫,也已送交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審查,就等審核通過、拍板定案了。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因應科學園區三期預備用地的徵收限制遷建所啟動的因果網絡,使得這裡房屋破舊,人口外流,農地買賣熱絡,卻也保留了一塊 30 年來未曾為水泥文明所染指的農村田野。

二重埔的徵收紀實,一共有三位工作人員,兩位為工研院的研究員,另一位是三重埔的農民。經過兩個月的資料收集、與實地踏戡,並且訪問了 15 位當地的居民、各個自救會的領袖與新竹縣政府的承辦人員。

就本次草根調查所得到的資訊整體來看,要保留這塊四百公頃的農地,走到今日,主客觀因素都顯示極難板回,即便是祭出在地群眾的公決,期望保留的也是少數。至於為何我們還是認為這塊農地需要保留,主要是基於糧食安全與社會公義角度,並且希望藉由呈現這個台灣科技重鎮的徵收案另一面貌,讓更多人重新反思獨愛高科技產業,犧牲農地,除了看得見的經濟,還附上那些代價。

image013

徵收區,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廣告牌

二、簡要徵收背景

1981 年,新竹科學園區三期用地開始徵收,1989 年間,在當時縣議員呂源貴帶領下,當地居民強烈抗爭。2000 年,科學園區終因經費不足而放棄二重埔的土地徵收。然而 2006 年,新竹縣政府變更計畫並以 BOT(Build, Operate, Transfer;民間興建營運一段時間後再轉移政府)開發模式解決資金的問題,由廣昌資產管理公司得標推動土地徵收。

範圍/面積:「變更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特定區主要計畫(第二次通盤檢討)─新竹縣轄部分」總共使用土地 411 公頃,需徵收土地包括:頭重里、二重里、三重里與柯湖里等共 441 公頃。其中,「工業專用區」與「工業區」僅約 50 公頃,「住宅區」則達 164 公頃,約佔總體用地 2/5,因此與其說是工業園區計畫, 不如說更像是大規模的住宅區計畫,一片良田又將消失成為一棟棟的水泥住宅大樓。

二重埔是在計畫變更之後,第一個知道這個訊息的地區,並且積極的籌組自救會,努力保留這裡的百年聚落:湧泉、竹東大圳以及老伙房。其他的鄉里,則是一直到今年(2009)開始了解到苗頭不對,才跟進組織自救會。然而,在縣政府都市計畫團隊的積極運作下,整個開發暗的細部計畫已經送交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等候審議通過,就要開始啟動區段徵收作業。

三、徵收區的風土

台灣土地被政府以區段徵收的方式加以開發的地方很多,然而為何這裡會受到如此的關注,主要是因為這裡是一個客家百年聚落,擁有非常珍貴的天然與人文資源,這些資源一旦破壞,想要恢復幾乎是不可能。

(一) 地塹湧泉

根據竹東農田水利會與地質技師的現地勘查,在工研院的東南側有一個西北東南走向的地塹,在它的北側就是著名的二重埔的湧泉。湧泉的水源來自地下水層匯流而成一個天然湧出的池水,水源豐沛,多餘滲出的水由下游的排水路進入排水系統,因此,百餘年來,這裡即使是枯水期,也不缺灌溉用水。

2009 年 8 月 21 日,二重埔湧泉生態教育園地落成。報導指出「新竹縣竹東二重埔山麓有一片湧泉,百年來源源不絕,灌溉上百甲農田,地方人譽為龍脈福穴地理,但因政府區段徵收計畫面臨被剷平的命運;地主劉慶昌為保護珍貴的湧泉寶地,提供逾千坪土地供新竹農田水利會,闢建古厝湧泉生態教育園地」。事實上,縣政府在這次的都市計畫細部計畫當中聲稱,「未來湧泉及地塹邊坡將原地保留並規劃為公園用地…天然湧泉…需予以原地保留且仍維持功能」。

(二)竹東大圳

日據時代,二重埔第一代的大地主林春秀協同地方人士在民國 15 年(大正 15 年)聘請日本季是動興建,其主要的目的在於汲取上坪溪的水源,並利用日本人早期興建的軟橋發電廠渠道作為導水路,花費兩年所完成的 21 公里圳道,灌溉面積 530 公頃,受益面積八百公頃。

由於竹東地區的耕地多分佈於丘陵地帶,為了確保廣大的農地用水便利,於是竹東圳沿著地理的等高線開鑿,期水利可以涵蓋全區。自竹東圳的二重埔終點站往下望,綿延的農田,延伸至遠方的頭前溪,都受惠於這條大圳。

根據耆老的轉述,林春秀擁有二重埔地區約八百多公頃的土地,他無私的借錢割地建立竹東大圳,造福了二重埔地區的居民灌溉農地,自給自足渡過了數十個年頭,每次收租,總是騎著白馬,長統皮靴,相當威風。

順帶一提,由於科學園區需要乾淨的水源,而水源頭寶山水庫就是從竹東大圳取水,因此,到目前為止,竹東大圳的水,依然清澈見底,沒有污染。

image003

竹東大圳 14 支道

(三)老伙房

民國六十八年之後,由於限制遷建,因此,在徵收區內,許多房舍都保留 30 年前的樣貌,只是坍塌了,只能用鐵皮來蓋。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有三間伙房:竹東大圳開鑿者林春秀的九牧第、自救會劉慶昌先生的祖父劉金榜建於民國 41 年的傳經第,以及一座全台少見的客家雙層三合院 – 范家洋樓。

在整個細部計畫中,除了畫入客家農業休閒園區的范家洋樓,其他的美麗老伙房也都獲得保存,然而,保存在一個沒有田地、沒有白鷺與蛙聲、沒有農人與農務當中的老伙房,不再炊煙裊裊,彷彿一個不再吐息的軀殼,還要硬撐它是一個人嗎?

image009

竹東大圳開鑿者林春秀的九牧第

四、田野訪談

與其說是田野訪談,倒不如說是去拜訪應該認識的朋友。在這四百多公頃的土地上,我們發現一個很讓人惋惜的現象,那就是壯年、青年關心徵收這件事情的人很少。我很納悶,這麼美麗的莊園,怎麼沒有年輕一點的抗爭者?無論是到立法院、行政院或是監察院,或是在我們訪談的夜晚,絕少看到青、壯年人的身影,即使是撞見了我們與他們的父執輩談話,也匆匆的離開。

以下是我們訪談對象的簡單統計資料:

* 全部受訪者平均年齡:57 歲

* 全職務農維生:3 位(竹東優質米前三名)

* 持續農務工作:12 位

* 在徵收區擁有農地者:8 位

* 平均農地面積:0.6 公頃

* 最大種植面積:3 公頃

* 萬一徵收,住屋將會拆除者: 3 位

* 徵收資訊來源:二重自救會(9 位),其餘除了「徵收」之外,一無所知

* 看過縣府公告的區段徵收計劃書:1 人

* 了解徵收完整過程的人:0 人

其實這些資料,並沒有多大的代表性,但是就縣政府與的自救會職責角度來看,關於最重要的徵收問題,卻明顯的顯示,居民的了解與認知,幾乎等於沒有。我們不禁要問 30 年來、3 年來,政府、自救會彷彿在瞎忙!

雖然我不認為應該把了解徵收的所有責任都推給縣政府、自救會,事關身家財產,民眾自己要負起最大的責任,但是,若是資訊公開、政府單位多一點主動宣導與說明,情況絕對不至於如此。您可以想像一個普通百姓,收到縣政府的公文,裡面充滿法律文字與術語,讀也讀不懂,但是這些文件卻與自己的身家財產、自己的田地大有相關的那種心情嗎?

一位林姓的獨居祖母紅著眼眶告訴我們,每次收到公文,就擔心的睡不著覺。這當中也有非常專業的農民,他們可以種出極優質的稻米與地瓜,但是種地的學問拿來讀公文,了解整個繁複,拖延了 30 年,千頭萬緒的徵收與都市計畫,的確是強人所難。

在與縣政府的技正討論這件事情的時候,技正說「真的沒有那麼多人手」,而且「大門永遠是開的,電話也可以打來啊!」更何況公文都是掛號送到家。對於這樣的回覆,我並不以為然。難道這些技術官僚不聊解,你的一筆畫下去,就是好幾戶人家的身家性命?人手不夠就不用通知?況且這是技術性問題,只要經過設計,透過各種便民管道(例如:村里長受訓),就可以達成,而且,不能說公文有送到,就了事。

我甚至當場問他「我要是丟一段你需要一年才學的會的 Linux 的程式碼,你現在可以看得懂嗎?」

後來,縣政府的技正的確接收到這樣的景況,在二重埔五穀宮設立工作站,每週二、四下午派人駐點說明,只是,長久以來的不信任關係,與自救會堅決不肯妥協的態度下,駐點工作站只成為叫囂、怒氣的宣洩場所。

至於自救會的矛盾與情仇,我將在下一段說明。

(本文待續)

(閱讀所有夏耘2009草根調查文章,請點選這裡)

農村草根行 團結真有力─夏耘田調系列序

「夏耘農村草根調查」為台灣農村陣線於2009年夏天舉辦的學習行動,分別於新竹二重埔、苗栗灣寶、台中東勢、彰化二林、台東池上、屏東屏北進行現場訪調,並於活動後整理出豐富精彩的調查報告。

編按:「夏耘農村草根調查」為台灣農村陣線於2009年夏天舉辦的學習行動,分別於新竹二重埔、苗栗灣寶、台中東勢、彰化二林、台東池上、屏東屏北進行現場訪調,並於活動後整理出豐富精彩的調查報告。

十分感謝台灣農村陣線同意小地方刊登這一系列文章,本文作者為農陣發言人,說明夏耘行動的由來與文章背景,以為系列之序。

990226gungsh-450.jpg
2010年台灣農村陣線舉辦共識營隊的合照(照片提供/台灣農村陣線)

一場由抗爭而捲起的行動,有多少落實的可能?一場由廟堂法制而起的論辯,如何擴展至草根?2009夏耘農村草根調查連結青年與農民、貼近土地與農村,試圖從行動中找到答案。

今年夏天,來自各地的青年學子,深入農村展開一場學習之旅。新竹二重埔、苗栗灣寶、台中東勢、彰化二林、台東池上、屏東屏北都可以看到青年身影。這並非偶然,青年入鄉學習的起步,是一次又一次的組織串連,一次又一次的草根宣講,一次又一次的知識焠煉,所觸發的內在反省,引導著行動的必然。

2008年十二月中旬起,因著抵抗農村再生條例立法的行動而組成的「台灣農村陣線」,積極的展開草根組織串連、進入校園宣講、積極國會遊說、介入媒體的公共論述。這個過程,我們感受到青年學子的熱情,同時理解到熱情背後對農村現實的陌生與距離、對農鄉政治結構的不解與忽略。同時,我們也體認到,農村需要召喚新的工作隊伍。而工作隊伍的整備必然根植於農鄉現實的理解、根植於農村政經結構、人文肌理的深刻認識,從而自發自覺地成為新生的骨幹。

「夏耘農村草根調查」基於以上的過程與思維,在全然沒有資源的情況下籌辦。說是「全然沒有」資源或許言過其實,「台灣農村陣線」向來就是一個有機的組合:

怡婷與美濃後生會與美濃農村田野學會承擔起籌辦的責任,社區營造學會擔任對外聯絡的窗口,徐世榮教授、陳錦煌醫生、林朝成教授支持了訓練期間八十餘人的食宿費用,許多朋友交工贊助各地農產,使訓練的嚴肅舒緩於口腹的滿足。徐世榮、曾旭正、吳音寧、蔡培慧、溫仲良、鍾怡婷、楊志彬、周馥儀、呂耀中、曾啟尚、吳子鈺以其深厚的學養智慧,擔任志工講師,博任、慧慈承擔起後續聯繫與編輯工作。這場活動,就這麼從無到有,從零而起。

青年學子於八月至九月實際投入農村現場。調查期間,地方溫暖的接待,親切的人際,銘感在心。感謝新竹二重埔自救會、苗栗灣寶社區發展協會與灣寶自救會、台中東勢三合一農業社、彰化二林鎮農會、屏東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屏東環保聯盟綠色小農及所有朋友的支持與協力,共同深化草根調查的執行與推展。

展現在眼前的文字,就是這個過程的結晶──

二重埔的報告,細緻的反應農民面對土地徵收的具體看法,來自工研院的工程師團隊,正在發展二重埔農產與社區支持的連結。

苗栗灣寶的田調結合青年與當地的老師而成,青年學子積極的串起城鄉交流,擴大支持的力量。

東勢的田野報告則是台大社會系、地理系的學生實務與學理的展現,台大同學們積極的辦理農村讀書會,同時在校園籌辦彎腰生活節,落實向農民學習的行動。

彰化二林調查著眼於農村的產銷結構,二林訪調半數是彰化子弟,共同組織濁水溪康樂隊,持續關注著當地農民迫切的生存問題。

屏東屏北區的年輕人,展現了南部青年的草根活力,集結為文字的貢獻,以及對綠色小農的支持。

組織工作是一場人與結構、人與現實、人與思想的多元辯證與實踐。未來的行動,奠基於過程的深厚,夏耘草根調查正豐富著這場辯證。投身於農村工作的我們可以是單一的個人,也可以團結為有力的集體,我們的力量來自客觀知識的學習,來自行動的焠煉,更得益於農民前輩於土地上的堅持與實踐。

我們相信,這不只是一場田野調查,而是團結的起點,八十年前的惕厲,今天仍在耳邊:同胞需團結,團結真有力!

(作者為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

(閱讀所有夏耘2009草根調查文章,請點選這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