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一年(1)各方通力合作,重建工作為何仍艱難不順?

11月12、13日在台灣師範大學舉辦「一年過後:原住民族災後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進行災區的族群代表、NGO代表、政府代表之間的對話。本文為系列報導之一。

前言:

11月12、13日在台灣師範大學舉辦「一年過後:原住民族災後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圓桌論壇以及議題發表討論的方式進行災區的族群代表、NGO代表、政府代表之間的對話。

主辦單位表示,災後各方通力合作,重建工作為何顯得艱難不順?而這也正是目前重建機制顯露的困境。政府儘管強調原住民族自主自決權,極力推動原住民自治,卻在重建上無法彰顯主體性及永續性而使得重建工作可能變成壓迫被動的老戲碼。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原住民族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汪明輝表示,在辦一年災後研討會的過程當中並沒有什麼經費,這個計畫也至少跟10個單位來要經費辦這個活動。他表示透過申請經費個過程,更突顯出原住民的一個重建議題是一個跨部會的事件。

因此他也表示,此次研討會讓所有與會者在這樣的一個空間當中來進行對話互相了解,也期待這個會議有某種程度的共識,進一步推動重建,導引到一個更正確的方向或者是一個更順利的進展,而這也是這個會議最主要的目的。

原民會:主要是做一個溝通橋樑的角色。

原民會企劃處處長表示,原民會主要是做一個溝通橋樑的角色,擔任政府部門還有民間以及原住民的需求之間的一橋樑。在謀合的過程也發覺政府部門越來越能夠尊重原住民的需求,所以在重建的原則指導之下,原民會要兼顧到部落的安全還有原住民的民意。

企劃處處長也表示,在災後重建的工作裡面還是需要原民會來扮演一個溝通的角色,希望後續的重建工作能夠更符合原住民的一個需求。

而災後重建引發出來的一個原住民自治的議題,希望原住民族自治在災後之後發揮一定的功能,讓原住民能夠在自己的土地上面,讓台灣的一般社會更能夠尊重原住民族的文 化。

重建會:有很多抗議跟抗爭這是合理的情緒。

接著重建會代表陳振川也在會中表示,這次的災難其實有很多狀況都是台灣沒有發生過的。阿里山的災情是最嚴重的,公共設施、環境等以及有很多孤島以及堰塞湖的行成。

災害是不是濫墾造成破壞?他說,「真正大的破壞是大自然的力量。但是大自然的力量,我們只能順應。」部落受到很嚴重的災情,河川變成幾十倍的擴大,其實莫拉克三年政府還有許多要做的,其實跟居民實際的想法是有落差的。

他也表示,重建進度快慢之間的問題變成行政體系要去面對的一個挑戰。但是毫無疑問的,豪雨災情不斷的發生,我們絕對沒有辦法慢慢的去處裡應對,所以我們要快速的重建到安置。

對於災後受災居民的情況,他也表示,「特別是災後有災民症候群,社會的輿論包括政治的介入等等,所以有很多的報怨。」所以這個部份,民眾的期望當然特別高,尤其是在台灣這樣的一個民主社會。

「政府在20天就通過特別條例,94天通過特別預算,在9月6日開始推動重建機制,他也表示要先去了解整個災情與問題,才能來進行救助。所以這是一套程序,政府一定要經過,今天政府沒有辦法說,這個錢拿出來,然後到現場在花,這是不可能的。」

他也表示,重建其實不是只有住的,還有生活產業、教育等其他的問題。重建原則會以安全為考量,尊重當地居民的意願來進行。

面對災後很多不同抗議的聲音。陳振川也表示,有很多抗議跟抗爭這是合理的情緒。這是一個正常反應的過程,特別是對災民來講。政府推動事情,沒有充分的時間沒有辦法達成完全的溝通。

特別是原住民對土地的強烈感,原住民不願意離開,希望就近安置。原住民也擔心劃定特定區域會影響原住民的權益 。

因此他也表示,「我們還是尊重原居住者的意願,假如這次NGO沒有提供永久屋,這個阻力應該更大。因為原住民要離開他的故鄉,如果沒有地方住,如果還要買房子,或者是像921一樣,用很貴的租金去租房子,那原住民他是沒有辦法負擔的。」

但雖然是這樣還是有一半的原住民要留在原鄉,但是這些地區,我們認為是危險的,所以應該要加強該地區的緊急撤離。

他也表示,現階段的重建進度也有管控,要在災滿兩週年的時候完成。在民國100年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就讀。老實講,住的部分沒有安定下來,沒有辦法去談文化的事。這個部份也已經成立專案小組,來擬定永久屋居住地永續社區的規劃與執行。有22處生活重建中心,未來會增加到28處。

最後陳振川也提出政府的重建有著國際觀,他說,「有50幾個國家來關心我們莫拉克的災情,我們跟企業結合、跟NGO結合、跟災民結合,我想我們這個重建模式應該是在這個世界上最新的模式,充滿愛心,絕對會建立一個讓大家學習的一個模式。」

原住民災區的困境,很多的機制在原住民部落是失靈的。

原住民族委員會企劃處科長浦忠勝也表示,重建地區位於原住民地區者,應依原住民族基本法之規定相關辦理,這會看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這裡會有一個問題就是說,這些法令定義執行在「重建地區」,但條令中並沒有指定哪些地方是重建地區。

但相對的,在這個條令中也常出現一個名詞叫做「災區」,災區的範圍由行政院來指定。什麼叫做「重建地區」,什麼叫做「災區」?重建地區是沒有被定義的名詞,但是在重建過程當中,我們一直用這個名詞來使用。

再來就是依照原住民族基本法相關規定是什麼?他也表示,要進行遷村或是要進行劃定要尊重災民的意願,要依照原住民族基本法,這個規定是多餘的。因為根本沒有明確的說明。

原住民災區的困境,很多的機制在原住民部落是失靈的。莫拉克風災最嚴重的原住民部落地區,我們會發現台灣的法律只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都市的層次,第二個層次就是鄉村或市農村的層次,第三個層次就是荒野的層次。

政府就把整個原住民的地區包在荒野區域這個裡面,所以不管是林業法規或是國土保持法規,都是在荒野的角度來進行台灣的國土管制。政府其實沒有注意到其實裡面住著一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有部落有傳統法。這是過去法律所沒有注意到的地方。

所以在莫拉克災後重建的過程當中,為什麼原住民地區的重建會這麼慢?要怎麼來彌補這樣的法律「真空狀態」與「空隙」,怎樣去建立國家的機制?

重原住民自治的角度來看,莫拉克風災不只是家園的重建,也是一個原住民族傳統力量的重建。

image001

原住民族委員會企劃處科長浦忠勝表示,「政府其實沒有注意到其實裡面住著一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有部落有傳統法。這是過去法律所沒有注意到的地方。」

原住民自治是一個「停損點」

會中浦忠勝也轉達主委孫大川的想法,「原住民在面對外來者,不管是幾百年前,他是一路潰敗到現在,我們的文化我們的領土不斷的在退敗,所以他認為說依定要一個停損點,才能停止一個不斷退縮的一個過程。」

原住民自治是一個「停損點」雖然有人質疑原住民自治是一個領域重疊的法規,是不是會有一個權限矛盾與衝突的發生,或者是財政來源並不充裕。這些問題確實都存在。

但浦忠勝也認為,在原住民地區真正發揮政府機制效益的是鄉公所,但是原住民地區鄉公所人力與組織架構都非常的小也很缺乏,並沒有辦法在行政權上扮演一個很好的角色。

縣政府雖然也管轄原住民的區域,但是縣市政府投入到原住民地區的人力以及資源是非常稀少的。

他舉出一個實際舉個例子:「台東縣政府全部都是原住民地區,但是政府每年編給原住民行政處的經費是多少?大家曉得嗎?200萬!!就只有200萬是編給原住民地區的。台東縣政府一年的預算是100多億,只有200萬是編給原住民行政處。」

研討會的開始,政府橫向溝通之間彼此矛盾的對話,更突顯出重建政策艱難不順的問題。而「永久屋」的重建政策是阻力還是助力?政府對原住民的想像仍停留在弱勢的想像,忘記原住民有自己復原的能力。這場災民與政府、NGO之間對話的開始,還存在著哪些問題?後續記者將再繼續做相關整理報導。

(系列待續)

讓台灣多元文化花朵綻放:反對「遺忘原民自治」的地方制度法

反對這份抹消原民特色的地方制度法,只是這波原住民自治運動的開端,即便知道朝野兩黨已經為了五都選舉而殺紅雙眼,這些被遺忘的「台灣第一民族」仍然繼續踏著自己的腳步前進。

今(18日)上午,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協同八八水災高雄縣原住民部落再造聯盟、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台灣原住民政策協進會、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等多個團體,一同來到立法院前,反對國民黨黨政平台在在14、15日2次的溝通協調後所提出的「地方制度法」修正草案。

原鄉變市區,原鄉原住民變成「都市原住民」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的歐蜜‧偉浪牧師表示,本次行動的訴求主要針對地方制度法修正草案中,將五都中的「原住民鄉」與其他平地鄉一同降格為「區」的規定。

按地方制度法修正案之規定,升格之後的五個直轄市內,台北縣烏來鄉、台中縣和平鄉、高雄縣的那瑪夏鄉、桃源鄉與茂林鄉五個原住民鄉將首當其衝,成為「新北市烏來區、台中市和平區、高雄市那瑪夏區、桃源區、茂林區」,等同漢人都市中的一區,與會的原鄉代表對此感到憤怒與憂心,紛紛表示這是瓦解原住民文化傳統、使原住民地位更形邊緣化的規定。

首先發言的台北縣議員王建章表示,以他所在的選區烏來鄉來說,原住民人口僅有1300人,甚至未達地方制度法33條3項「…縣 (市) 、鄉 (鎮、市) 有平地原住民人口在一千五百人以上者,於前項總額內應有平地原住民選出之縣 (市) 議員、鄉 (鎮、市) 民代表名額。」之門檻規定。

王建章議員表示,烏來鄉原住民因地理位置鄰近北市,目前的鄉代與里長又均由漢人出任,原本就有「部落平地化」的隱憂,如今地方制度法一旦通過,將使泰雅文化的傳承更形艱難,烏來鄉內的原住民也更形弱勢。

歐蜜‧偉浪牧師也以台中縣和平鄉為例,舉出了同樣的問題:「和平鄉有三分之二是漢人,僅有三分之一是原住民人口,地方制度法第33條可能以為是設計來補救原住民區代表不足的困境,但在現實上很難達到這個效果。」他表示,地方制度法將造成最嚴重的問題是,原住民的在地主體將因被劃入都市體系而瀕臨崩解。

而與會的多位代表均一致贊同:法規設計時,應考量傳統領域範圍,徵詢各族群意見後,劃定各族原住民縣、或下一級的行政單位之邊界等相關配套作業,以利原住民自治理念的落實。

同為本次行動發言人的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秘書長金惠雯也表示:「簡單來說,這樣的做法就是在創造更多『都市原住民』,讓都市原住民弱勢的命運變成全台原住民共同的處境。」

990118-difanimg_4145-450.jpg
左為北縣議員王建章,右為歐蜜偉浪牧師(攝影/何欣潔)

原鄉代表北上聲援,眾口同聲要求自治

而在本次升格風波中遭受影響的五個原住民鄉除了高雄縣的茂林鄉外,其他四個原鄉均有代表出席。台中縣和平鄉的大安溪部落工作站工作者,同時也是九二一記錄片「三叉坑」的主角林建治表示,只要有這種應該替原鄉發聲的機會,他都不會吝於站出來。

高雄縣桃源鄉的代表張德政憤怒地表示,政府在八八風災後一連串的作為根本是「假救濟、真打壓」,要求政府落實讓原住民族自治的承諾。泰雅族自治議會的執行長吾杜夫則以族群代表的身分出席,雖然並不直接代表這五個原鄉的在地意見,但他為這五個原鄉內的泰雅族人發聲表示,他自1997年便提出「泰雅土地宣言」,要求落實原民自治,他主張政府應立即將泰雅傳統領域歸還給泰雅人,並認為地方制度法不應該適用於原住民自治區。

在八八風災中受災慘重的高雄縣那瑪夏鄉,則由原民會族群委員卜袞代表發言。卜袞指出:「台灣常常說要落實多元價值,可是多元價值來自每個單元的綻放,通過原住民族自治法,才能真正讓多元的花朵綻放。」

他對現行的地方制度法草案亦有見解:「聽到地方制度法說要讓區長官派,我心裡就高興了一半。為什麼呢?因為選舉這種贏者全拿的邏輯,根本違背我們布農族傳統精神。我們布農族沒有頭目,階層也不明顯,都是以各家戶為單位(編按:此處一戶約指50-60人),派出兩到三個代表,大家用『共識決』的精神來討論公共事務,這樣比起來,選舉不是太暴力了嗎?」

他更痛陳:「現在的原住民鄉長,根本就是財團魁儡,每次選舉又只會破壞原鄉團結,鄉代表是他們的親戚,社區發展協會也是他們的人,每次政府BOT都只是被拿去綁樁,你說這樣合理嗎?」


左為原民會族群委員卜袞,右為歐蜜偉浪牧師(攝影/何欣潔)

台灣第一民族的起點,從落實自治精神開始

卜袞的發言指出了他對原鄉自治的不滿與想像,遠非反對地方制度法的層次而已。歐蜜牧師亦表示,對於原民自治的願景,他認為可以參考加拿大原住民所提出的「第一民 / 國族」概念,讓原住民族依其特殊文化與漢人享有平等的地位。

(編按:第一民族,是數個加拿大境內民族的通稱,與印地安人同義,指的是在現今加拿大境內的北美洲原住民及其子孫,但是不包括因努伊特人梅蒂人。第一民族、因努伊特人和梅蒂人的總稱,應該是原住民。在加拿大,原住民的國家級代議機構是第一民族議會。來源:維基百科)

卜袞更進一步指出,很多原住民都以為原民會是多麼有力的機關,事實上,現在的原民會充其量只是執行單位,根本沒有決策權,代表性也不足。他提出「民族議會」的概念,以布農族傳統共識決的精神,組成原住民大議會,以民主方式決定原民事務、落實自治精神,讓民族議會成為台灣原住民族自治的最高機構。

而這樣的概念將如何落實呢?「我們希望下個會期可以通過原住民族自治法,原住民族自治法裡面都會有這樣的規定,我們正在著手擬定草案。」

但身為原鄉選出的縣議員,王建章對原民自治似乎沒有這麼樂觀,他低聲表示,原住民自治的理念已經推了十幾年,絕非一蹴可幾。但即便如此,大家還是要往正確的方向努力,政府尤其應該尊重原鄉聲音,以「由下而上形成共識」的草根理念來推動政策,不能像這次一樣關門修法。

一把鋒利的刀:公布原住民傳統領域

而這條既迢且遠的原住民自治之路,除了等待下會期推動立法之外,該怎麼踏出下一步呢?金惠雯秘書長表示:「下一步,我們應該要來公布目前高雄布農族的傳統領域。」在政府將富有生命、面貌各異的原鄉劃為毫無特色的「區」之前,便搶先爭取對於傳統領域的詮釋權。歐蜜牧師對此表示贊同:「這(指公布傳統領域)會是一把很鋒利的刀!」

在行動後熱烈的討論當中可以看見:反對這份抹消原民特色的地方制度法,只是這波原住民自治運動的開端,即便知道朝野兩黨已經為了五都選舉而殺紅雙眼,這些被遺忘的「台灣第一民族」仍然繼續踏著自己的腳步前進。

而全台灣關注災區重建者的祈願,也正如卜袞所說:「如果八八水災這個不幸的事,能使大家團結,使原住民的自治運動更前進一步,那麼也算是這災難中唯一可堪告慰的事了。」

附錄:「反對取消原住民鄉自治的地方制度法修正案」記者會訴求

2009年,馬英九政府簽署了《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兩個繼《世界人權宣言》之後,對世界人權保障的最重要國際公約。台灣批准並簽署《兩公約》之後,《兩公約》上的規定在台灣便具有法律效力。

在《兩公約》中聲明了各民族自決權利之重要性,憑此權利,各民族可自由決定其他政治地位並自由追求其經濟、社會、文化之發展。此外,在台灣的原住民族基本法第四條中,也載明「政府應依原住民族意願,保障原住民族之平等地位及自主發展,實行原住民族自治」。

然而,即將1月18日修正的地方制度法修正案,卻完全違背了《兩公約》與原住民族基本法所保障的權利,將五都之中的原住民鄉(烏來鄉、和平鄉、那瑪夏鄉、桃源鄉和茂林鄉)降格,使原鄉變成「區」,同時在修正案中要將區長變成官派,完全忽略了原住民族參政與自治的權利。

因此,來自這五個原住民鄉的代表,以及關心原住民族自治的團體,將到立法院表達我們的訴求:

一、反對取消原住民鄉自治的地方制度法修正案

二、反對原鄉降格區長官派反對原鄉降格代表虛位化

三、原住民族地區地方制度應依原住民族基本法規定辦理

四、馬英九政府應兌現試辦原住民族自治的政見,應儘速審查原住民族自治法。

(本文與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共同刊登)

千呼萬喚: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成立!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舉行成立大會,誓言要與官方主控、矮化原民地位的「莫拉克災後重建委員會」抗衡,協助災後自主重建、力爭自主性部落再造運動。成立大會中,出席代表祭出象徵「出征」的山刀,展現出…

八八風災結束4個多月,不但災民中繼安置遙遙無期、特定區域劃設搞得部落雞犬不寧,「國土復育條例」要將原住民「趕下山」的風聲,近來更在部落間傳得沸沸揚揚。眼見原住民此次無論受災與否,其權益受損程度與範圍,都將越拉越大,災區部落遂開始串連各地部落組織,在12月30日成立「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Indigenous Peoples Action Coalition of Taiwan;IPACT)。

981231-yuangushiuw-480.jpg

在昨(12/30)日的IPACT成立大會中,在場出席代表共同推派八八再造聯盟總召集人理斷牧師為首任IPACT總召集人,理斷牧師亦在當場指定歐蜜‧偉浪牧師為秘書長,誓言未來不僅要幫受災原住民爭取權益,更將推動自主性部落再造運動,拒絕政府矮化原住民地位。

理斷牧師在發表上任感言時表示,「在過去的運動經驗中,我一直是個失敗者,自認為不是當總召的料。但是,如果這是上帝賜予我的使命,那我會盡我一切所能去完成」。他表示,台灣山林受到八八風災重創,許多部落面臨瓦解危機,政府研議中的國土復育條例,更可能會讓原住民永遠失去土地。「然而,即使如此」,理斷表示,「所有的災區部落還是不斷不斷的努力,也多次成功阻擋了特定區域的劃設。今日我們唯有加倍團結,原住民未來才有希望」。

IMG_8939

IPACT首任總召理斷(右)與秘書長歐蜜‧偉浪(左)

IPACT成立大會開始時,有4位寶山村村民率先簽下「生死狀」,誓言要用生命捍衛祖傳土地,隨後並有越來越多出席代表,一起在「生死狀」上簽上自己的名字,宣示自己保衛土地的決心。

成立大會的高潮,現場也再度燃起了狼煙,出席代表並高舉象徵「出征」的山刀,展現出原住民族要與罔顧人民心聲政府宣戰的意志。IPACT的成立目的,不僅要進行全國性組織與倡議工作、支援八八風災及所有部落重建、抵禦入侵、守護山林水土、推動自主性部落再造運動,更明白表示拒絕接受代表性不足、矮化災區人民地位、官方主控不平等的「莫拉克災後重建委員會」之侵權決策。大會最後,IPACT所有出席代表,也現場宣讀其5大主張,包括:

一、 要求政府停止劃定特定區域;立即啟動中繼安置;資訊公開、住民參與、尊重災民選擇等三大訴求,協助部落自主性重建。

二、 強烈反對政府剝奪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權;抗議政府以危險特定區域劃分及國土復育條例之名,企圖進行帝國主義模式的霸佔。

三、 國家應遵守具國際習慣法位階的聯合國原住民權利宣言,尤其是第十條不得強迫原住民族遷離其土地或領土。如果未事先獲得有關原住民族在自由意志下充份知情同意以及商定公正和公平的賠償,並在可能時提供返回的選擇,則不得進行遷離」的規定,維護原住民族基本權益。

四、 自主宣告傳統領域,主張自然主權與土地自決權利,誓死捍衛原住民族祖傳土地!

五、 以土地主人立場,要求政府停止侵害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權利,把山林海域的永續家園還給我們,恢復其歷代相傳那孕育萬物及人們的原來面貌。

IMG_8910

寶山村代表簽署捍衛祖傳土地「生死狀」,誓言要為原鄉奉獻生命

IMG_8922

IMG_8997

IMG_9000

在場許多代表也共同簽署這份生死狀

IMG_8914

IMG_8919

IPACT成立大會誓師儀式

IMG_8935

IMG_8925

IMG_8927
在場代表共同宣讀IPACT宣言

代表台東阿美族出席聲援的少多宣表示,祖先的靈魂從不曾離開土地,而是化為對後代的深刻祝福,長伴在子孫身邊。因此,目前還守護在部落的居民,絕不能因為一時輕忽的決定,就割捨掉祖先賜福的土地。

IMG_8943

IMG_8945

IMG_8951
少多宣陸續以吟唱、口簧、鼻笛的演出,用音樂形式吟唱出原住民族祖靈對後代的祝福,以及對土地的重視

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代表黃智慧老師則說,日本政府治理台灣期間,台灣原住民就是因為沒有集結成聯盟,所以才會遭日軍各個擊破。「如今,台灣原住民終於成立跨部落、族群聯盟,共同抵抗外來的不當剝削」,黃智慧說,「主張『自主管理』,在全世界少數民族理念中,可說是普世價值,如今IPACT成軍,總算讓人看到未來台灣原住民的希望」。

IMG_8970
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代表黃智慧,同時也是中研院民族所成員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代表Rebecca表示,現行台灣原住民基本法,其內容遠比聯合國原住民權力宣言要少,保障更薄弱,絕不足以作為原住民捍衛權力的武器。她認為,未來IPACT可望透過國際發聲的形式,在國內推動創制更符合原住民利益的法條。

IMG_8969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代表Rebecca

新竹泰雅族代表阿棟牧師強調,「原住民沒有失望的權力,因為我們生來就是要樂觀」。他認為,政府一再抹黑原住民破壞山林,是非常荒謬的說法;他以司馬庫斯封山自治的成功經驗為例,表示如果沒有原住民死守檜木群的話,這些樹早就被林務局砍光了。

IMG_8972
泰雅代表阿棟牧師

八八再造聯盟執行長伊斯坦大表示:「對原住民來說,風災從來就不是危機,政府才是!」他認為過去原住民有抵抗清朝、日本的經驗,卻沒能在當今民主體制中,成功捍衛自己的權益,原因就在於部落過度相信公務體系與民意代表。他表示,部落中並非沒有優秀人才,但當這些人才成為公務員,甚至是政治人物時,就失去為基層部落族人謀福利的能力。伊斯坦大強調,原住民一定要變得比過去更有智慧、更團結,敢於接受未來挑戰,才能活得有自信、尊嚴,也才能撼動政府決策。

IMG_8975
八八再造聯盟執行長伊斯坦大

此次加盟IPACT的團體,包括八八水災高雄縣原住民部落再造聯盟、台灣原住民政策協會、狼煙行動聯盟、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鄒族青年行動聯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台灣人權促進會、高雄縣旗美社區大學,以及眾多受災部落自救會,共計超過45個,;其範圍涵蓋全台,是台灣第一個跨族群原住民行動聯盟。

IMG_8897

IMG_8894

IMG_8980

IMG_8981

IMG_8978

為了此次IPACT成立大會,許多部落代表都是不辭千里由台灣各角落趕來聲援

IMG_8982

理斷牧師帶領所有代表齊唱「團結就是力量」!

IMG_8954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