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氣候變遷謙遜低頭

此次高屏溪流域成為主要災區,洶湧土石流造成上中游地區數個村落遭到掩埋,這麼龐大的土石從何而來?第一是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棄土,這個工程是準備從荖濃溪築一條二十公里的引水管路,引荖濃溪水源經過旗山溪到…

此次高屏溪流域成為主要災區,洶湧土石流造成上中游地區數個村落遭到掩埋,這麼龐大的土石從何而來?

第一是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棄土,這個工程是準備從荖濃溪築一條二十公里的引水管路,引荖濃溪水源經過旗山溪到曾文水庫儲放,其中十四公里屬於隧道工程,分別從桃源鄉和三民鄉兩端開始開挖,從2006年施工至今產生大量土方,大量土方置放在工地,八八水災遭到洪水沖刷到中游。

第二是地震造成土石鬆動,容易隨著洪水沖刷而下。早年遇到颱風豪雨時,高屏溪的水濁度不超過一萬度,近年來因為山林水土保持不佳,加上九二一地震、越域引水隧道工程以炸藥炸山,加上七月底二度地震,造成上游土石鬆動,原水濁度不斷攀升,在八八風災當中達到五萬度的濁度。濁水其中有的微小粒子是自來水廠無法處理,需要加藥處理才會沉澱,將造成自來水水質更加惡劣。

第三個原因是水利署建築攔沙壩阻擋土石在上游,原意在幫助河床回填高度,卻變成遇豪雨沖刷而下。高屏溪砂石被視為品質精良的建築砂石來源,造成過去高屏溪盜採砂石嚴重,河床超挖,因此為了幫助河床回填正常深度,水利署在中上游多處施作多處攔砂壩,卻在豪雨沖刷往下傾瀉。

過去高屏溪的河床本是變動不停的,一直到日治時期才築堤固定河川水道。即便如此,早期民眾對於河床地仍是抱持戒慎恐懼的尊敬心理。台灣河川冬天是枯水期,因此容易露出大片的高灘地,以高屏溪來說就有數百公頃的土地可供利用。

三十年前,農民會利用枯水期間到兩岸的高灘地耕作,遇到汛期來了,就撤走等待來年。可是近十年來,高屏溪的高灘地利用卻日漸擴大規模,民眾大興土地固坡,興建牢固的溫室、魚塭,束縮水道從原本一千多公尺寬的河床剩下二百公尺寬的深溝,造成對橋樑的沖刷。

河川高灘地就像是海綿一樣有滯洪的功能,其超限利用意味著河川兩岸土地對於洪水的調節能力降低。

住在高屏溪畔的老人家說,以前高屏溪不論夏冬都有平緩的水量,豪雨過後一、二天水就會消退,不像現在澇旱差距這麼大,如今高屏溪河床往往冬天只剩下河床中深溝處有水,豪雨一來挾帶大量上游沖刷下來的泥土,幾天都不退,可見河岸周邊的土地涵養水源的能力大幅減退。

未來需檢討劃設土石流警戒區,嚴格稽查河川上游水土保持,特別是以合法掩蓋非法的森林盜伐和不當的農田、道路開闢現象。然而,僅是做好水土保持,仍未必能夠防範未來氣候變遷下的豪大雨趨勢,災區不應該再現地重建,重新評估河川漫流區域,還地於河。

屏東大潮州人工湖利用台糖地作為蓄洪空間、高雄市也開闢本和里滯洪池減少水患,還地於河在法令、行政上非常艱難,卻是一條必須走的路。

水源開發要新思維

高屏溪的濁度升高問題嚴重衝擊自來水取得。大量泥沙造成大樹攔河堰取水設施和曹公圳灌溉水道都積滿淤泥,無法取水,大高雄地區遭停水。反之,九曲堂取用伏流水的設施則能正常供水,意味台灣水源開發思維應從取河川地表水、改為伏流水。

在此情況之下,水利署還要在高屏溪上游開闢越域引水工程這種傳統河流表面水引用的作法,未來也可能面臨豪雨泥沙淤積引水隧道。

南部環保團體已經提出因應措施,建議水利署取水設施應走向二峰圳模式,在河床底部施作集水廊道,引用伏流水,既減少工程量體對於周邊環境及村落的衝擊,又能取得經過河床礫石過濾過的乾淨水源。

980816-dsc00902-360.jpg
我們該還地於水,謹慎開發(攝影/林吉洋)。

(本文轉載自「蘋果日報」作者為英國倫敦大學地理系博士候選人、台灣濕地保護聯盟理事)

(更多「曾文越域引水」的討論,請閱讀這裡)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與滅村悲劇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劃」是這樣的:從荖濃溪開始,在山裏面鑿隧道,切到楠梓仙溪、再鑿一個隧道,切到草蘭溪,最後把水導流進曾文水庫。如果從地圖上看:它的東、西引水道橫切過桃源鄉、三民(納瑪夏)鄉,它在荖濃溪…

老實說,遠在台北 ,對南部災難的反應是有些慢的,很佩服網路上的朋友,有那麼快的反應和行動力,尤其是數位文化協會的朋友們,剛剛忙完政治2.0研討會,就如此迅速地身體力行,做了那麼多事情。到現在,我還坐在家裡,沒有電視(還好),只能拼拼湊湊出災區的樣子。
那麼,我就先來「拼」一個東西好了。

先從慕情的這一篇開始,「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劃」是這樣的一個東西:

980814-1-009b9c27c6_360.jpg
資料來源:南區水資局

從荖濃溪開始,在山裏面鑿隧道,切到楠梓仙溪、再鑿一個隧道,切到草蘭溪,最後把水導流進曾文水庫。

如果從地圖上看:

2-3815810197_9c41afe9f7_o
資料來源:南區水資局

它的東、西引水道橫切過桃源鄉、三民(納瑪夏)鄉,它在荖濃溪的下游,是寶來村,在楠梓仙溪下游的,是甲仙鄉。

然後呢,這一次「八八水災」的重災區,就那麼被串起來了。

那麼,這一次的災難,跟這個「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劃」有沒有關係呢?有報導出來了:越域引水工程 被指是禍首,楠梓仙溪上游的「堰塞湖」潰堤,是導致小林村被淹沒的元兇,不過,水利署馬上跳出來喊冤,說「沒有喔,我們的土石堆置場在下游,別怪到我們頭上」,悲劇是怎麼造成的,這裡有一個線索這一篇也有一些分析

有一點亂,用圖來說可能比較清楚,下面這張照片最近被很多媒體刊登了,應該是從楠梓仙溪的對岸拍過去的,河水的流向,是從左邊到右邊:

3-3816327733_e4a19625b0_o

看起來,小林村被淹沒的土石來源有兩個,一個是橫過畫面的楠梓仙溪,另一個是從畫面左上下來的很像是土石流的東西。

再轉個方向,用Google地圖來看一下,我把幾個重點地標標上:

4-3817134830_6066f76157_o

如果是十號橋附近的堰塞湖潰堤,土石是從楠梓仙溪過來,但重點可能是獻肚山同時間崩山,兩相夾擊才造成了小林村的滅村,這裡提到:

水保局的說法可能成立,但是仍未交代「獻肚山」為何會崩山?有個可能的解釋是,「獻肚山」之前就因雨而部分崩塌,堰塞湖已積蓄大量河水,8日那天晚間開始「強降雨」,滾滾山洪造成潰壩,直接沖擊名為「獻肚山」的土坡,而偏偏當時的山體含水量也非常高,有可能因此鬆動並「爆炸」,大量土石就這樣掩埋了整個村落。

另外的疑點,應該是十號橋附近的堰塞湖是怎麼造成的。

好,根據水保局的說法,土石堆置場在下游(我依照他們的說法標的那兩個位置),那麼不是它們造成堰塞湖崩壩的影響,那有沒有可能是堆置場的土石被沖刷進楠梓仙溪,造成土石還有水宣洩不及,這才造成小林村的滅村呢?

也就是說,十號橋堰塞湖崩壩、獻肚山崩山,在加上「下游」土石堆置場阻擋宣洩,三重因素,釀成悲劇。

也許,我們不需要預設立場地覺得水利署在說謊,不過,經常官方的說法,不能從表面看,都有它更深的意思的。在這個說法裡,水利署說明了幾件事情:

  1. 越域引水工程確實有堆置土方的狀況;
  2. 這些土方確實會造成堰塞湖;
  3. 堰塞湖確實會造成災難。

更何況,越域引水工程對於荖濃溪、楠梓仙溪流域所造成的問題,還不只這些,現在發生「滅村」危機的又不只小林村,在這樣的地方到處堆置土方,就已經是大問題了,難道還需要真的追究到是哪一堆土方肇禍才能斷定是不是越域引水工程惹的禍嗎?難道每一個災難的原因都只有單一的因素嗎?這些土方本就是埋在荖濃溪、楠梓仙溪流的不定時炸彈。

不過「炸彈」可真還不是個比喻,今天的消息是,越域引水工程的火藥庫也給沖走了,在這個區域,本來就有豐富的天然瓦斯,當地人以「三民火」稱之,2007年,越域引水工程還曾引起氣爆(見下圖):

5-3816653460_27b522beec_o

現在可好,滿山遍野的火藥加上天然氣,還有一大堆不穩定的環境因素,萬一「天雷勾動地火」,那會是什麼情形?

OK,先到這裡。

(本文轉載自「孫窮理的部落格」)

延伸閱讀:

高屏水患 環團:曾文水庫越域引水是幫兇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環差未過

百變金鋼之曾文水庫越域引水計畫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