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兩難─兩鄉共居、族人分離

營區住戶與原鄉居民分隔兩地,也拉扯彼此之間的情感。有人懷疑,忠誠營區是不是乾脆自己獨立成一個部落好了?幸運入住的住戶也覺得無奈「我們本來可以團結,可是政府一直這樣子搞的話,我們的心胸越來越狹窄」。

夜幕低垂,隱身在一片田野中的屏東縣忠誠營區,飄散出一陣陣樟木燃燒後的香氣,居民飯後群聚在家門前話家常,部落的傳統與生活習慣,似乎正一件件移植到營區中,然而,在這片和諧表象的背後,忠誠營區裡還潛藏了許多挑戰。

一個營區兩個鄉 意見易分歧

忠誠營區的居民們來自泰武鄉泰武村及來義鄉來義村、義林村及丹林村五、六鄰,在管理方面,除了由紅十字會與介惠社會福利慈善基金會,共同協助管理營區生活、提供駐點服務外,營區居民也自組管理委員會,作為對外聯繫與接收物資的窗口。

但是在實際操作上,忠誠營區管理委員會分別由泰武、來義管委會各九人組成,平時兩個管委會個別運作、開會,並再整合出統一意見。

發展出兩個管委會各司其政的模式,是由於泰武、來義兩鄉雖同屬排灣族,但語言和生活習慣卻不相同,居民即使生活在同一營區內,平日往來並不密切,這使許多制度都須花較長的時間討論,以達成共識,像是營區每日安排七人輪值、負責營區環境清潔的「義工隊」,就是兩會慢慢協調出來的結果。

「雖然我們是排灣族,可是生活習慣不同,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有我們的…硬要把同族的綁在一起,我覺得很多東西都綁手綁腳。」來義管委會委員陳美琴質疑,政府的安置安排,是否太過草率、直觀,不夠了解原住民的生活習性。

有村民認為,忠誠營區像是部落的縮小版,從搭棚子、打麻將、種植農作物的種類,這些不同的生活型態就可大概觀察出他們來自哪一村,這種差異化和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使得居民雖然在地理環境上已是比鄰而居,心理上的隔閡卻仍難真正跨越。

語言不同也易使溝通產生誤解,嫁至義林村大後部落的泰武管委會委員朱慧娟,就曾因為語言的關係與婆婆產生誤會,「剛剛結婚時,我婆婆說『媳婦啊,去幫我拿水瓢。』我第一次聽到搞不懂就在發呆,婆婆就問我老公『她聽不懂山地話嗎?』但我們不是這樣講啊。」朱慧娟說。

大人們或許比較沒機會打交道,但每天以騎腳踏車為樂的孩子,在營區裡繞著繞著總會碰頭,陳美琴說,孩子們會互問「你哪裡的?」或是偶爾嗆一下對方,「小朋友也會有摩擦,到時候可能就是我們大人的摩擦了。」她開玩笑的說,除了管理委員會,忠誠營區未來還可能需要調解委員會。

990313yingqyu-400.jpg
兩鄉居民組成忠誠營區管理委員會。圖左為泰武管委會委員朱慧娟,圖中及圖右為來義管委會委員林金梅與陳美琴。(攝影/林舫如)

image003

營區管理委員會平均每兩週開一次會,居民大會則不定期召開,由兩鄉住戶分別舉行,圖為1月22日來義居民大會會議情形。(紅十字會/介惠基金會提供)

image005
忠誠營區內環境由住戶組成的「義工隊」維持。(紅十字會/介惠基金會提供)

一個部落分兩地 居民難團結

在縣政府的規劃下,忠誠營區僅能容納111戶,目前安置527人,許多災民無法獲得安置,留居原鄉的居民與營區住戶的關係,起了微妙的變化。

忠誠營區的居住規劃是:泰武鄉44戶、來義鄉67戶,皆以抽籤的方式入住,但這中間的過程也惹來一些民怨。以來義鄉為例,去年第一次申請入住截止日(98年11月30日),只有二十幾件申請案,申請人不用抽籤就可以入住,直到實體建築完成、公所人員大力宣導後,申請件數才提高到93件,超過預定的戶數,使得原本設立的審核機制,最後改為無條件的抽籤。

抽籤公平嗎?有村民說,由於全面開放抽籤,獲得安置的住戶並不一定是受災戶,還有沒抽到的災民至今連家都沒有。除了一個「家」,更重要的是,外界的愛心,似乎只看到忠誠營區的住戶,更多留在原鄉的災民,就這麼被遺忘了。

有些留在部落的居民覺得不平衡,認為住在營區的住戶不但能享受設備,還能不定期獲得慈善團體的物資,「我們真正的沖水戶在村莊裡,反而不來看我們,都去忠誠營區了。」因此,到目前為止,還有許多居民正在排隊入住忠誠營區。

來義管理委員會主委郭坤旺認為,政府應該關切這些受災戶,不能因為沒有抽到籤就放著不管,「最起碼申請登記的戶數,要想辦法讓這些沒有抽到的戶數有辦法住進來。」讓重災戶在安置過程中,能獲得一定的保障。

營區住戶與原鄉居民分隔兩地,也拉扯著彼此之間的情感。身兼來義村老人關懷站志工的陳美琴觀察到,由於交通關係,一些住在忠誠營區的老人家越來越少回到部落了,留在山上的老人家一方面想念他們,一方面又嚷嚷著山下的朋友們不上山來看看他們、參與活動。甚至有人懷疑,忠誠營區是不是乾脆自己獨立成一個部落好了?

幸運入住的住戶也覺得無奈,「現在大家人都人心惶惶,我們本來是可以團結,可是政府一直這樣子搞的話,我們的心胸越來越狹窄」。

image007
族人把耕種的習慣帶到營區內,處處可見住戶們利用門前空地種植作物。(紅十字會/介惠基金會提供)

就近就學或根留原鄉? 家長傷腦筋

在營區裡,有的孩子踏著單車競速,有的則是三三兩兩群聚在一起玩玩具、玩沙,家長們有些心疼的說:「小朋友的玩樂只有騎腳踏車、騎腳踏車,然後玩沙子、玩沙子…一直重覆。」

根據紅十字會於99年1月完成「忠誠營區現住人口需求調查」,居民的「育樂需求」以64票排名第一,其次才是41票的「就業需求」與30票的「經濟需求」。對此調查結果,紅十字會與介惠基金會已向臨近光春國中借用場地,作為小朋友打球、玩樂之用,目前也在規劃增添其他設施。

當然,家長們擔憂的問題不只如此,有些家長搬到忠誠營區後,孩子的教育就受交通因素影響。一名來義村的家長便不帶孩子去原鄉的托兒所了,而未來孩子的就學地點,也讓他頭疼。

朱慧娟表示,泰武國小有24位學生住在忠誠營區,但學校有安排校車接送,單趟車程約30分鐘。泰武國小因學校位於危險區域,面臨學校安置問題,泰武家長因也安全與交通考量,不願讓孩子回到位於佳興村的泰武國小佳興分校就讀,反而傾向支持留在目前位於佳平的臨時校區。

面對教育問題,也有另一派做法。郭坤旺的孩子自從搬到忠誠營區之後,每天至少得花一個小時車程到來義國小內社分校上學。郭坤旺曾為此與老婆商量,考慮讓小朋友轉學到平地學校上課,但是,為了避免自己村子裡的學校像許多原住民學校,因人數不足慘遭廢校,他最後決定繼續讓孩子就讀山上的學校,希望盡可能讓孩子保留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與價值。

image009
騎腳踏車是忠誠營區小朋友最主要的娛樂。(紅十字會/介惠基金會提供)

image011
忠誠營區的育樂設備、孩子的教育,都是家長們認為應盡速解決的問題。(攝影/林巧璉)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部落安全評估說明(1)泰武,佳興

為了與各部落溝通,原民會自9月28日起展開巡迴部落的「安全評估說明會」,與居民面對面討論。以下為第1 場說明會的紀錄內容,是針對屏東排灣族的泰武、佳興兩部落作說明。兩個部落皆認為目前位置不安全,希望遷村…

前言:

在9月21日,原民會公布「莫拉克颱風災害部落原居地安全初步評估結果」後,因有45個部落面臨可能遷村的疑慮,引發各界關注,為了與各部落溝通,原民會自9月28日起展開巡迴部落的「安全評估說明會」,與居民面對面討論。

以下為第1 場說明會的紀錄內容,是針對屏東排灣族的泰武、佳興兩部落作說明。部落目前概況為:

(1)泰武與佳興族人災後都在部落裡,沒有中繼安置的問題。

(2)兩個部落皆認為目前位置不安全,希望遷村

(3)遷村地點,政府原規劃了台糖地,有族人認為不安全,希望能夠再請營建署評估。

(4)遷村後的原土地要確保仍為原民所有,公共設施也需維護,另外,遷居後永久屋由那個慈善團體協助,尚未確認,但希望要有原民文化風格。

981001-dsc00330-250.jpgDSC00316-1

莫拉克颱風災後部落原居地安全評估說明會【泰武、佳興】

時間:民國九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星期一晚上七點

地點:泰武鄉泰武村集合場

與會官員、學者:原民會孫主委、營建署建設處黃處長、建設處張課長、屏東縣原民處曾處長、原民處林課長、林慶偉教授、泰武鄉鄉長。慈濟基金會、世界展望會(到場但沒有發言)。

記錄:Laucu(安君毅)

攝影:Lavakaw(柯昭群)

主持人致詞:略。

發言記錄:

佳興社區發展協會:

你們評估說我們的部落是安全的,但是其實我們很怕大地震、大雨來襲,老人家說部落的上方有大石頭,也有落石。九十三年的時候有幾萬噸的落石掉落到部落的墳墓地,造成墓地被填平。我們最大的隱憂是部落上方的大石頭,天主教教會、還有部分民宅也有龜裂。

林教授:

沒有人敢保證山上的房子一定都是安全的,在山上的房子都有某種程度的危險。只是居民是否能容忍這些某種程度的風險,決定要不要留在原居地。

村民:

泰武村有滑動現象,到底現在村裡面的危險性有多高,是否有一定要強制遷村?

林教授:

現在泰武國小校園裡出現裡許多裂縫,但無法確定是否何時還會造成更大的災害,目前已經作的評估是高危險區域,但是否要遷村,還是要尊重居民的意願,居民是否能夠忍受這樣的風險。

村民:

既然專家都不敢保證我們的部落甚麼時候還會發生更大的災後,那我們村民為了我們自身的安全一定要趕快遷到安全的地方,除非還有其他解決的方式。

鄉長:

1、要做遷村之用的台糖土地,共有三十多公頃,營建署已確定非處於地震帶。

2、部落裡許多公共硬體設備已修完畢,不會因為要遷村而不修好。

3、現在目標是辦理遷村,所以才會辦此說明會取得大家的共識。

曾處長:

已綜合大家的意見要辦理遷村:

1、泰武村已確定要遷,營建署要趕快製作簡單明瞭的意願書,讓大家都能看得懂,決定好自己的意願。

2、就算要遷下去,原住地還是會屬於原來居民。

3、政府會快速達成居民的意願,盡速完成遷村。

營建署張課長:

1、政府如何找遷村地點:(1)台糖地(2)部落自尋地(3)縣府提供國有地。這些地點都是要經過評估是安全無虞的,之後才會請慈善團體認養興建房屋。

2、如何認定取得永久屋的資格:

(1)房屋毀損戶(2)在危險區域需遷村(3)遷居戶以及因興建重建住宅被拆遷戶。核定之後縣府會核發「證明書」,簽訂「意願書」之後,慈善團體就會開始蓋房子。

3、政府已做許多法律上作業的簡化,現今法令土地變更的速度會變很快。

孫主委:

現今法令已做了許多配套措施,遷村就看居民的意願。

佳興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佳興現在要遷村是確定的,但有以下幾個問題

1、泰武、佳興是位於同一學區、選區,假如泰武遷,佳興不遷,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2、佳興一定要遷!不堪部落上方大石頭帶來的心理憂鬱。

3、政府一定要簽訂白紙黑字是否要「全權負責」,不要因為政黨輪替的關係,到時後又是我們老百姓遭殃,使我們村民背債務、流離失所。

4、老人家說過,現今要先遷往的那塊台糖土地不是真正好的地方,已前曾經是河谷地,像現在的古樓一樣,需要築堤防才能防止洪水。

孫主委:

今天來這裡就是要確定大家的意願,一定要經過大家的評估,有了共識之後所做的選擇,不是強迫大家要遷村或是遷到哪裡去。

村民:

1、搬遷過去所要住的房子我們災民需要負擔貸款嗎?原來在部落房子還有貸款怎麼辦?政府要處理嗎?

2、遷過去之後房子是不是登記在自己名下?

張課長:

1、原來的房子如還有貸款,依據現訂定的災後重建條例,另訂定的子法規,政府會針對原來有貸款的部分,會對銀行補貼相關的利息。新住地的房子,政府會與民間慈善團體配合,由慈善團體的善款來幫災民興建房子。

2、安置的房子是由慈善團體來配合興建,所有權是由居民獲得。

孫主委:營建署會針對遷居的土地安全性做通盤安全性的考量與調查。

鄉代副主席:遷到新地之後是否還能在分戶?是否能照顧到無法在山上分戶的居民,因為上山的土地有限無法分戶,讓在外地的村民也能夠回鄉居住。

孫主委:

原則上是八八風災前的戶數為基準,以不失公平性為原則。

老鄉長:

1、泰武已決議要遷村,教授也評估出不能居住。

2、希望遷村地的規劃,村民也能夠參與,排灣族的文化也要加入。

3、因為在山上已沒有地可以分戶,造成很多家是很多戶擠在一起,希望到新地之後能夠有分戶的空間。

4、遷到新地之後的永久屋,假使20年之後損壞了,誰來修?之後能否改建?

5、遷居之後通往農地種咖啡的路,不能斷掉,那是我們經濟的命脈。

孫主委:

1、慈善團體尊重居民的文化、宗教,會讓村民參與重建工作。

2、農路及原來部落的聯絡道路,原民會會編列特別預算整修。

村民:

1、中央及地方政府要能設置統一窗口辦理遷村事宜,讓村民有一個對口與之作詢問協調的管道。

2、村裡有成立遷村委員會,所有消息都統一由遷村委員會發布。

3、就算是選舉過後,也希望政府遷村要加快。

村民:

開了太多次會議,但是都沒有結論與後續,年輕人已對政府失去信心,希望這次就能成定。

牧師:

遷過去之後一定要做學校,讓學生能夠回流或是留鄉念書。

泰武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1、為什麼與其他受災區域的災後補助費有差距?明明是一樣的災區,希望能夠補其差額。

2、泰武村裡面實際包含了兩個部落:泰武與德文。兩個部落的族群領袖並不相同,遷到新地之後要能夠劃分兩個區域,並立下精神堡壘區別兩個部落的不同性。

3、希望政府會後能確實執行我們的要求,不要會後之後甚麼都沒有做。

孫主委結論:

1、泰武、佳興都有遷村意願。

2、證明書的核發,縣府要趕快製作,建立確信的白紙黑字。

3、遷住地會在請營建署勘查其安全性。

4、與慈善機構確定要與村民共同協力規劃新住地。

5、政府會建立遷村統一窗口統一整合大家意見。

曾處長:

遷村地一定會有耕地,建立「農場機制」,讓大家有生活的方式。

DSC00317

DSC00329

DSC00319-1DSC00312-1
DSC00310-1DSC00325-1

DSC00321

(本文與「莫拉克獨立新聞網」www.88news.org 共同刊登)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