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陣系列故事(1) 話說從頭

宋江陣的組成若以梁山泊108條好漢為故事,則基本成員為108員,而108人之背景則來自道教中所謂的36天罡與72地煞併之。但因如此之龐大成員在農村系統中要組成確有難題,且尚須有鑼、鼓手及「頭旗」與「雙斧」…

在傳統的寺廟慶典中,藝陣的參與常會讓整個活動更增添熱鬧的氣氛。而這樣的多元藝陣源起於民間傳說為主,在結合宗教科儀、民眾信仰力量凝聚而成的演練中,也投入了最初最真實的民眾參與。

990622jisha7dc03bfe73a-400.jpg
參拜田都元帥(宋江陣的守護神)

而這樣的藝陣文化主要在嘉義以南的區域,尤其是台南、高雄縣更是風行,高雄縣內門鄉結合了紫竹寺慶典的宋江陣與其他文武陣頭之參與,近年來已成為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單、中大甲媽之外,全國馳名的宋江陣之鄉。

然而探究宋江陣之起源大致以二個版本為主,其一來自明末抗倭名將戚繼光訓練沿海民眾團練自衛之陣法;另一說法則來自歷史小說之梁山好漢,也就是南宋徽、高帝之時結草起義屯墾梁山泊的108條英雄好漢之故事。而這一說也是被大多數所認同與引用,至於真實性如何就留待有心人去探究。

�旗與雙斧
頭旗與雙斧

宋江陣的組成若以梁山泊108條好漢為故事,則基本成員為108員,而108人之背景則來自道教中所謂的36天罡與72地煞併之。但因如此之龐大成員在農村系統中要組成確有難題,且尚須有鑼、鼓手及「頭旗」與「雙斧」之替補人員皆需2-3名,故整體陣頭成員人數逾120人之數。所以在演化過程中就有了72、48、36、24等成員數之變化,但因以往傳說中108及72之隊伍常有意外迭生,故現有大抵以48員為最大隊伍,而36、24員為最常見之隊伍,而以20員為最小之數。(目前觀察之數據)

黃蜂結巢
黃蜂結巢

在宋江陣的表演中除了陣法變化之美外,參與成員之「打面」也是此陣中另一項值得注意的傳統,類似京劇臉譜的成員角色皆有其特別意義,陣中執雙斧之成員角色就是取自「黑旋風李逵」、執關刀的紅臉大漢是「關勝」,而「孫玉嬌」與「扈三娘」則由男扮女裝模式為之。而這樣的打面藝術宋江陣在台南縣的溪南、溪北各尚存數陣,而臉譜之造型也各自有所不同。只是細究其臉譜之角色個性代表則可以從主要顏色來看出端倪,此次暫不討論可於後續討論之。

打臉的黑旋風李逵
打黑臉的黑旋風李逵

紅臉關勝與盾牌的對打
紅臉關勝與盾牌的對打

男扮女裝的�玉嬌之對打
男扮女裝的孫玉嬌之對打

燕�李青與扈三娘(男伴女裝)
燕子李青與扈三娘(男伴女裝)

但是就如同俗諺說的: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傳統廟會慶典中鞭炮夾雜著哨聲,配上手持各種兵器的操練者,透過陣法的變化讓這在廟會活動中擔任先鋒的武陣之王搶盡了廟會慶典的鋒芒。由頭旗及雙斧配合鼓聲帶動陣式的變化,這是宋江陣陣法變化的控制方式,一開始由取兵器、跳火到打圈、巡城門…..到黃蜂結巢甚至到兵器對打,這所有陣法變化便是藉由鼓聲來引導,所以當你(妳)爾後再看到這樣的藝陣時,是否也可以用一份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來看「宋江陣之美」。

如果時間允計,筆者還會就宋江陣的兵器及操練陣法與現有較具特色的宋江陣與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得到指教,因為傳統藝陣的存在不單只是文化傳承或是廟會活動,它更有凝聚在地民眾的力量!

屬於民間的走路運動

內門宋江陣算是台灣目前林林總總一堆節慶當中,頗具知名度的一項文化民俗技藝節慶,然而陣頭展演的背後,其實還伴隨著地方的信仰文化。每年的宋江陣是在內門的中心信仰大廟—紫竹寺舉行。

最近的電視廣告中,熱絡頻繁的出現了內門宋江陣的廣告,感覺熟悉又有一點興奮,在高雄縣這樣不常有機會上電視的小地方,能夠有這樣大手筆的廣告真的不容易見。不過對於隔壁鄉鎮住民的我來說,熱熱鬧鬧有來自全國隊伍的宋江陣大賽,魅力尚不如以當地住民為主加上鄰近信徒所組成的繞境隊伍來的動人。內門宋江陣算是台灣目前林林總總一堆節慶當中,頗具知名度的一項文化民俗技藝節慶,然而陣頭展演的背後,其實還伴隨著地方的信仰文化。每年的宋江陣是在內門的中心信仰大廟—紫竹寺舉行。紫竹寺是觀音為主祀的大廟,農曆2月19日是觀音佛祖的誕辰,除了各種民俗藝陣的展演外,整個鄉鎮也熱熱鬧鬧的迎接著觀音聖駕出巡繞境的活動。

內門紫竹寺的觀音繞境活動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習俗上則是「辦三年,歇三年」。今年在舉辦前,社大朋友在觀亭國小龔校長告知下,得知今年是「辦三年」的最後一年,下次可是要等三年後了,於是就約了一同參與其中一天的繞境,也算是認真的瞭解一下區域內各種不同的文化。

第二天的繞境路線

早晨七點集合出發,雖然我們有努力的早起,但是到了廟前隊伍也已經出發了。雜貨店因應節慶,賣起了用毛巾包成一捆的進香香,包含三根大香–是點著上路的,一包小香—到各敬上香用的。店老闆認真的跟我們說明隊伍往哪個方向去,後來看到一台熟識的車就攔下,叫車上準備趕去台南上班的駕駛順路載我們一程。都還沒上路就已經感受到內門朋友的熱情,以及總動員一起協助繞境者的善意。

20080321內門繞境 215
進香信眾必備—香組

同行的三個朋友都是美濃客家人,從來沒有經驗過繞境活動。而我雖是閩南人,但是以往多也是扮演在家迎接陣頭、神轎的角色,還沒有真的參與繞境。四個不懂繞境習俗的人跟在隊伍上,也只能默默觀察周遭的人動作,盡量模仿配合。

在第一境的時候,遇到了社大的學員,是石車龍陣的成員。在他的告知下,才知道我們選擇的第二天路程是四天繞境中較為辛苦的一條路線,是在內門鄉的西南方,一整個月世界地形的區域,是上上下下的一天。

20080321內門繞境 120
當天路線圖(橘線)

07:40 第一敬:虎頭山慈雲宮–七里響
08:25第二敬:夏梅林神農宮–宋江獅鎮
09:25 第三敬:田子墘
10:00 第四敬:田寮古亭村應菜龍北極殿玄天上帝
10:55第五敬:南山宮五府千歲
11:30進入州界,看到可愛的州界一號。塵土飛揚的黃土路,山裡的可愛人家。
11:50第六敬:州界九龍宮
14:30第七敬:州界靈隱寺附近
15:10第八敬:龍崎烏山頭清泉宮
15:45第九敬:茄苳仔過渡仔館
16:15第十敬:石碣內
16:40第十一敬:茄苳崙
17:35回到紫竹寺

跟隨繞境有感

一天的行走,完全搞不清楚自己究竟走了幾里路,然而卻知道自己又有了另一番體驗。從來沒有認真的想過會花一天的時間在走路,走起來的確也沒有想像中得那麼辛苦,除了上坡有些氣喘吁吁,連機車騎上去都覺得騎機車的人很累路段外,應該就是到最後回程的部分走得有些辛苦。然而整個繞境隊伍當中,我們尚屬於年輕族群,還有一大群婆婆媽媽、阿公阿媽也是這樣跟著走了一天,更別說那些舞陣頭的,以及扛著大轎的阿伯叔叔們。

下午在清泉宮休息的時候,一個扛轎的阿伯跟我們打招呼,誇我們能走一天還不錯!然後說起他扛轎的經驗:「第一天開始還不會覺得累,到了下午肩頭就沈重無比,回家休息就整個腫起來。隔天起床要把肩上的腫脹水泡弄破,繼續扛轎,慢慢的轎子就只剩下一半重了。第三天,雖然扛著轎子但是就像沒有扛一樣了」。詼諧的黑色幽默,聽起來覺得既可怕又無限佩服。只走一天路的我能感受到的只有腳的逐漸麻痺,很努力的想要感受同理四天的扛轎行程究竟是怎麼回事,但太難。

除了走路這樣踏實的體驗外,也深刻感受到民間信仰對居民動員的程度,對於從事過組織工作的人來說,這樣的原始的村落廟宇力量及組織動員力量真的是令人望塵莫及。各村落出陣頭繞境,先不論那一整個有組織的安排(路線、隊伍、人力、餐飲等等)是怎麼回事。沿途非組織的動員能力也讓人刮目:沿途居民準備各種食物—饅頭、包子、各種粿,飲料—綠豆蒜、意仁湯、維士比和各種罐裝飲料;還有人開著自家的車寫著:「走累了請上車」一路跟著服務;有人載著一車子水,在人煙稀少的地方停下倒水奉茶,給予繞境隊伍極大的照顧。

20080321內門繞境 224

大家自主動員的奉獻服務

20080321內門繞境 226

想像中的繞境路線,人口聚集的地方兩邊是房子,人口少的兩邊是稻田農地,路有大有小,不過基本上都是走在柏油路上的。而這天,卻有不少的時間我們是行走在沒有鋪柏油的黃土上,大量人群走過帶起一陣塵土飛揚,兩邊有時候是橫橫豎豎的竹林,再加上有穿著長袍的人,有扛著神轎的人,這樣的場景讓我有時空錯亂的感覺,好像是一群身著西化衣服的現代人回到了一個古老空間。雖然傳統可能隨著長輩消逝而可能逐漸流逝,隨著環境變遷而失去部分感覺,但是有那麼一個機會可以體會這樣盛大的民間信仰活動,感覺是一大福份。

這樣看起來有沒有時空錯置的感覺呢?

20080321內門繞境 270

20080321內門繞境 211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