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大北門地區區域性文化資產整合計畫

嘉義市大北門地區的檜村里、雲霄里、泰安里及社口里等里擁有豐富的嘉義林業資產(車站、宿舍、車庫、工廠);除此之外,也有相應的宗教、人物、產業、地景、建築等;

2010.年10月27日星期三晚上七點半於洪雅書房

孫崇傑主講大北門地區區域性文化資產整合計畫

嘉義市大北門地區的檜村里、雲霄里、泰安里及社口里等里擁有豐富的嘉義林業資產(車站、宿舍、車庫、工廠);除此之外,也有相應的宗教、人物、產業、地景、建築等;

而且,這地區在農曆七月的普渡拜拜、八月城隍遶境、地藏王廟、北門土地公等節慶、習俗上,也都有著相當豐富的民俗與祭祀文化;可惜過去在嘉義市的 導覽地圖、導覽活動或文史調查等工作的推展中都有所缺陷與不足,長久下來,本區的社區民眾也都不覺得本地的文化豐富與價值!更嚴重的是正處於進入拆除、消失、更新的時刻!

洪雅書房–嘉義市長榮街116號(近忠孝路,
火車站附近的西門街齊柏林音樂店有腳踏車可免費騎過來)
每日下午2點-晚上九點半開放
05-2776540    或0929536133

『鹽兒有信』紀錄片發表

即將整建重新復曬的「洲南鹽場」是一塊「文化鹽田」,而緊鄰的新厝仔社區(含龍江、新厝里)是「文化鹽村」,正好可以從人文與日常生活的角度,來呈現布袋鹽業的歷史縱深、地方脈絡與生活情境。

曾經,布袋的由來是「漁鹽滿布袋」……

1784年,布袋出現第一塊鹽田「大田場」。

1824年,清代鹽商吳尚新在新厝仔開闢「洲南場」鹽田,奠立布袋鹽業的基礎。

1899年,日籍資本家野崎武吉郎殖墾了95甲新式鹽田,布袋鹽業全面發展。

2001年,布袋鹽場廢曬,「無鹽的結局」讓老鹽工們離開了鹽田。

廢曬之後,鹽田、陽光、海水、海風仍然具在,當炙熱的太陽再次灼熱這片遭海水淹沒的土地,風中吹拂的盡是潛藏在鹽民子弟潛意識中鹹鹹的回憶。作為一個關心地方歷史文化的民間團體,這幾年,布袋嘴文化協會始終沒忘記一個承諾、一個想像與一個小小的堅持:讓我們重新把鹽田整建回來吧!

機會,需要耐心等待,更需要積極爭取。2006年8月文建會公佈「產業文化資產再生計畫」補助要點,協會與嘉義縣政府達成合作共識:由縣府向國有財產局辦理土地撥用,再委託協會負責整建、經營管理鹽田,以及向文建會提出「布袋心鹽村、文化新鹽業」計畫書。經過整整14個月,協會終於收到文建會正式核准公文;然後,我們又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進行空間與活動的整體規劃,這一切點點滴滴的努力不斷累積,於是2008年5月,足足等待了七年我們終於可以回到鹽田了。

即將整建重新復曬的「洲南鹽場」是一塊「文化鹽田」,而緊鄰的新厝仔社區(含龍江、新厝里)是「文化鹽村」,正好可以從人文與日常生活的角度,來呈現布袋鹽業的歷史縱深、地方脈絡與生活情境。

換言之,鹽業文化資產必需伴隨著實際的產曬勞動才能完整呈現,「洲南場」鹽田就是老鹽工與遊客們互動的最佳舞台;而新厝仔社區營造多年的成果,正好將鹽村作為文化展場,凸顯鹽民勤奮的勞動精神與時代新鹽村的活力。在這裡,遊客不只是觀眾,也是各種鹽田、鹽村體驗活動中的參(展)演者。

「洲南鹽場」要在文化、旅遊、環保及生態等多重觀點下發展,為了傳達與推展這一份最原始的鹽田故事,協會在重重關卡下徵選出四位不驚死活的大學生在今年暑假展開一系列的推廣活動。這四個青年自稱一不小心踏入了「布袋嘴」這艘地獄般的海賊船,一個半月舉辦了七場大大小小的活動,包含紀錄片的拍攝、兩場暑期營隊活動的策畫與執行、兩場校外教學、社區廟埕電影院-成果發表。

十月的第一個星期三(10.6)他們要來洪雅分享到底他們如何接受煉獄般的折磨與挑戰,十項全能的踏進來,無所不能的離開……

時間:2010年10月6日(星期三)晚 上 19:30

地點:洪雅書房–嘉義市長榮街116號(近忠孝路)

主題:痛快(痛苦/快樂)的暑假

分享者:

短片導演兼後製-蕭景宇(中正大學中文系二年級)

生活輔導員-蔡仕霖(嘉義大學景觀學系四年級)

活動策劃執行-黃婉蓉(嘉義大學管理與資訊學系)

實習生-黃偉強(雲林科技大學文資系四年級)

ps:這四位學生是青輔會二處的暑期工讀學生計畫在布袋嘴文化協會這單位進行工讀~ 而我榮幸擔任暑期工讀委員,這群學生在成果發表時深獲個人非常喜歡,但因評審們認同與喜愛度有差異!因此這組學生未能獲得獎項肯定~

在遺憾之際,特別想藉由洪雅書房的平台邀請這群青年來進行講座分享!讓大家一起來發覺這群青年的熱情與有心~

宋江陣系列故事(1) 話說從頭

宋江陣的組成若以梁山泊108條好漢為故事,則基本成員為108員,而108人之背景則來自道教中所謂的36天罡與72地煞併之。但因如此之龐大成員在農村系統中要組成確有難題,且尚須有鑼、鼓手及「頭旗」與「雙斧」…

在傳統的寺廟慶典中,藝陣的參與常會讓整個活動更增添熱鬧的氣氛。而這樣的多元藝陣源起於民間傳說為主,在結合宗教科儀、民眾信仰力量凝聚而成的演練中,也投入了最初最真實的民眾參與。

990622jisha7dc03bfe73a-400.jpg
參拜田都元帥(宋江陣的守護神)

而這樣的藝陣文化主要在嘉義以南的區域,尤其是台南、高雄縣更是風行,高雄縣內門鄉結合了紫竹寺慶典的宋江陣與其他文武陣頭之參與,近年來已成為北天燈、南蜂炮、東寒單、中大甲媽之外,全國馳名的宋江陣之鄉。

然而探究宋江陣之起源大致以二個版本為主,其一來自明末抗倭名將戚繼光訓練沿海民眾團練自衛之陣法;另一說法則來自歷史小說之梁山好漢,也就是南宋徽、高帝之時結草起義屯墾梁山泊的108條英雄好漢之故事。而這一說也是被大多數所認同與引用,至於真實性如何就留待有心人去探究。

�旗與雙斧
頭旗與雙斧

宋江陣的組成若以梁山泊108條好漢為故事,則基本成員為108員,而108人之背景則來自道教中所謂的36天罡與72地煞併之。但因如此之龐大成員在農村系統中要組成確有難題,且尚須有鑼、鼓手及「頭旗」與「雙斧」之替補人員皆需2-3名,故整體陣頭成員人數逾120人之數。所以在演化過程中就有了72、48、36、24等成員數之變化,但因以往傳說中108及72之隊伍常有意外迭生,故現有大抵以48員為最大隊伍,而36、24員為最常見之隊伍,而以20員為最小之數。(目前觀察之數據)

黃蜂結巢
黃蜂結巢

在宋江陣的表演中除了陣法變化之美外,參與成員之「打面」也是此陣中另一項值得注意的傳統,類似京劇臉譜的成員角色皆有其特別意義,陣中執雙斧之成員角色就是取自「黑旋風李逵」、執關刀的紅臉大漢是「關勝」,而「孫玉嬌」與「扈三娘」則由男扮女裝模式為之。而這樣的打面藝術宋江陣在台南縣的溪南、溪北各尚存數陣,而臉譜之造型也各自有所不同。只是細究其臉譜之角色個性代表則可以從主要顏色來看出端倪,此次暫不討論可於後續討論之。

打臉的黑旋風李逵
打黑臉的黑旋風李逵

紅臉關勝與盾牌的對打
紅臉關勝與盾牌的對打

男扮女裝的�玉嬌之對打
男扮女裝的孫玉嬌之對打

燕�李青與扈三娘(男伴女裝)
燕子李青與扈三娘(男伴女裝)

但是就如同俗諺說的: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傳統廟會慶典中鞭炮夾雜著哨聲,配上手持各種兵器的操練者,透過陣法的變化讓這在廟會活動中擔任先鋒的武陣之王搶盡了廟會慶典的鋒芒。由頭旗及雙斧配合鼓聲帶動陣式的變化,這是宋江陣陣法變化的控制方式,一開始由取兵器、跳火到打圈、巡城門…..到黃蜂結巢甚至到兵器對打,這所有陣法變化便是藉由鼓聲來引導,所以當你(妳)爾後再看到這樣的藝陣時,是否也可以用一份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來看「宋江陣之美」。

如果時間允計,筆者還會就宋江陣的兵器及操練陣法與現有較具特色的宋江陣與大家分享,也希望能得到指教,因為傳統藝陣的存在不單只是文化傳承或是廟會活動,它更有凝聚在地民眾的力量!

挑戰不可能─進行[再生稻]嘗試

最近許多朋友詢問:『近來都只看到玉山旅社修護的訊息,嘉義秀明自然農法的水稻栽培還好嗎?』特此要告訴大家,2009年第一期的水稻自2月15日插秧至今,定於6月7日採收,本期從插秧至採收只需113天的生長期!預估收成…

最近許多朋友詢問:『近來都只看到玉山旅社修護的訊息,嘉義秀明自然農法的水稻栽培還好嗎?』特此要告訴大家,2009年第一期的水稻自2月15日插秧至今,定於6月7日採收,本期從插秧至採收只需113天的生長期!預估收成的量算是不錯!

意謂著嘉義秀明自然農法2年來的水稻栽培事務已近乎成熟,從留種、選種、育苗、苗地準備、插秧、水控制、除草、收割、曬穀、碾米與包裝,每道手續與經驗已進乎成熟,唯一較惋惜之處是好不容易耕耘三期水稻,從事無肥料、無農藥且用心育土的耕地,這一期初被收回;於是,2009年的這一期水稻田是第一次從事無肥料、無農藥的秀明自然農法水稻栽培。

只能說:『期待有天在嘉義市交界我們可以有一塊屬於我們自己的田地來耕作』,唯有這樣,辛苦育土、養土、潔淨田地之後不會又被收回,然後又回歸慣型農法的老路!

980616-xioumig-422.jpg
2009年第一期的水稻自2月15日插秧至今,於6月7日採收!

接下來這一期的育苗工作,我們想來挑戰自然農法,進行『再生稻』的栽培,即謂著這一期(2009年第二期)稻我們不育種育苗,進行讓割稻後的水稻根系自然成長,在傳統上也有這作法,只是收成不好且需要比一期稻更大量的肥料,這樣的作法我們特別請嘉義的泉老師向日本總部請教,由於日本也沒經驗,但因第一期是自家採種與育苗,因此尚合乎秀明自然農法的綱義。

然而,若不施肥可以生長的起來嗎?老實講我們也沒把握,可是我個人很期待著這樣的作為,因為秀明自然農法『無肥料』的栽培、靠土地的力量是否可以見效,大家睜亮眼要目睹,所以這是一場對秀明自然農法嚴峻的挑戰!

兩年來,我們進行無農藥、無肥料、稀疏+自家採種、育苗的工作,雖然工作繁複,但收成日趨穩定,工作方法也越趨成熟,鄰田的農夫們也成為超級的監工者,他們不相信沒肥料、沒農藥可以收成,他們怎麼看我們呢?

『因為以前的肥料殘餘,你們才能有收成』、『因為之前休耕田裡才有肥份』…,接下來第二期若順利採用『再生稻』的方式,如果依然沒有任何人為肥料進去,倘若依然有收成,不知鄰近的老農們可以賦予怎樣的說詞,倒挺讓人期待的!

clip_image004
2009年第二期稻我們不育種育苗,嘗試進行『再生稻』栽培,即讓割稻後的水稻根系自然再成長。

再談為何想要從事農事?

個人就是被這句話深刻吸引,並一個人串聯一個人,如今有了一群人在嘉義從事這樣的農業工作,我們一起進行「慢慢糾正違背自然的生活」之運動,我們幾乎都是兼差,有點所謂的「半農」,可是我們一起透過1甲4分……..

從事秀明自然農法水稻栽培的工作已經近滿兩年,很多人會好奇我為什麼會想要從事農事?我幾乎都是用自己的動機來分享,例如眼看農業蕭條、農村邊緣化、農藥及肥料量增多、農業文化褪色、與家人的關係等,有林林總總的理由,可是卻少以秀明自然農法實施綱要的定義與理念來分享;其實,縱使個人受農業、農村、農民等面向的問題而興起一股從事農事之實踐行動的衝動,可是倘若不是機緣巧遇從事秀明自然農法的人並認同其實施綱要的要義,我想我應該還處於空有想法、閱讀的階段吧!

秀明自然農法實施綱要的理念中載示:「要培育尊自然的心、慢慢糾正違背自然的生活、試圖增進身心健康、為維護下個世代的生活環境而努力」。

個人就是被這句話深刻吸引,並一個人串聯一個人,如今有了一群人在嘉義從事這樣的農業工作,我們一起進行「慢慢糾正違背自然的生活」之運動,我們幾乎都是兼差,有點所謂的「半農」,可是我們一起透過1甲4分地進行著「要培育尊自然的心、慢慢糾正違背自然的生活、試圖 增進身心健康、為維護下個世代的生活環境而努力」的理念實踐工作。

在這將邁入滿二年、第四期的時候,回想著這過程,雖然艱辛(尤其是人的溝通、地主及鄰田的溝通、協調),可是也充滿許多喜悅與成果!

如今,回想這段來的不容易的行動與聚會,為了讓更多人明瞭與接觸、為了讓我們自己也更進步與深入認識,我們正式繼續開啟閱讀的習慣,2008年8月19日星期二晚上七點半起,我們要繼續來閱讀秀明自然農法的水稻實施辦法,這一次我們將從”生育的調查”開始來閱讀,如下圖所示,這章節剛好符合目前2008年第二期水稻生長的情況,一面實務勞作、一面來閱讀及討論,應該可以精進理論與實作的經驗,邀請所有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閱讀!每周二記得來洪雅書房報到吧!

P1150007

秀明自然農法水稻栽培辦法中的水稻葉觀察方式,頁數與耐寒及病害有關!

目前秧苗已成長的高度

目前秧苗已成長的高度

仍然會被福壽螺啃蝕

仍然會被福壽螺啃蝕

整區被福壽螺啃光

整區被福壽螺啃光

嘉義秀明自然農法水稻栽培的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naturalagri 最近有更新喔!

欲參加星期二晚上七點半的讀書會者(非會員)需繳50元影印每週的閱讀資料(日文)詳細可洽 05-2776540 下午2點後 !

務農:一個老人家抵過十位年輕人

一群自稱有創意、想務農的新農夫,在嘉義進行「秀明自然農法」的實踐工作,如今即將收割;回想這段歷經三期的稻作過程,個人有著深深的感觸與感慨,那就是「務農:一個老人家抵過十位年輕人!」

一群自稱有創意、想務農的新農夫,在嘉義進行「秀明自然農法」的實踐工作,2008年的第一期在1月27日進行插秧,如今即將收割;回想這段歷經三期的稻作過程,個人有著深深的感觸與感慨,那就是「務農:一個老人家抵過十位年輕人!」相片_770

勞工人力雖可觀卻不敵一位務農家

相片_783

勞動後卻嚴重曬傷!

不論是務農的經驗、常識,亦或體力(如腰力、耐旱、耐曬),年輕人終究輸給老人家「慘慘」;但是在此書寫這個「輸」並非是自責、洩氣、唱衰;而是有兩個含意,其一:此刻在普遍為老人務農的鄉村,個人看到農業的人力仍然可以暫時渡過短缺、暫撐過人力短缺的危機,因為「務農:一個老人家抵過十位年輕人!」。

其二是,意謂著年輕人更該來磨練、承擔與學習,當年輕人知道自己務農經驗與常識的不足,又加上體力嚴重不比老人家來的耐操,這時候年輕人該把年長者當成學習的模範,同時勇於下田勞務並善用青年觀念上有較大的可塑性等特長,青年們將有機可趁!

其實在鄉村裡,老人家擁有地緣、勞力、經驗、勤奮、節儉、倫理觀等,這是當下年輕人最欠缺的,可是老人家往往較無創意,也較不容易接受新觀念;然而,相對的,年輕人在鄉村裡可以補足這一個部分,年輕人的創意與熱情可以為鄉村點燃生氣。

如果說:「勞力、勤奮度,一個老人家抵過十位年輕人」,如果說:「創意、夢想,一位年輕人抵過十位老人家」,那麼這意謂著一個鄉村只要幾個年輕人就可以搞的有聲有色了!當然不可或缺的前題是老人家願意支持、勞力相挺。

因此,當老人家或學者們對鄉村人口外流而為農業感到悲觀時,個人認為就上述的人力結構與對比的情勢發展來看,農村、農業的發展仍然是樂觀的!

是有機草還是有機稻?

第一次感受「雜草」的生命力,它們徹底的落實「自家採種」,雜草的種子生長力還真強,徹底讓我們這群新農夫理解,鄰近的田地主人為何害怕「雜草長出種子」,為何擔憂不用農藥會危害到他們,因為我們有可能就是俗稱的「歹田邊」!

在嘉義的自然農法—水稻栽培區,2008第一期稻已經種植超過95天了,正在抽穗,好不容易閒了幾天,現在又開始要密集在「抽穗」期間保持田間有高的水位;今年的田間工作量,不知為什麼比起過去來得忙碌許多!許多人都以為從事「自然農法」可以自然放生、不用太多勞務,但是,事實並非如此,耕田、滾平、插秧、收割、晒穀、碾米、包裝、運配,我們都一事也沒有少,「秀明自然農法」更需自家採種、自家育苗,同時對「福壽螺」、「雜草」也有一套用水位控制、用手工制衡的方式來進行,也就是說不用任何有機農業的工作法則中可以接受的「藥物」來進行。

而這下就麻煩了!過去因為雜草們並沒有什麼大發生或感受到其危害,於是省了許多除草的人力,可是一期、二期的雜草種子被積累遺留下來,加上田地的水位控管不容易,於是,今年我們的田竟然雜草大發生!

沒有經驗、新農夫的我們,還以為沒關係,秧苗應該可以競爭贏過剛冒出的雜草才是,於是一星期過了,不理它;二星期了還不警覺處理!於是,綠油油的稻田看來讓人高興,可是踏入水中、撩進去秧田中才發現:「綠油油的景象是假象,綠的不是秧苗而是草」,這下慘了!整片,一分地這樣、二分地這樣、一甲地都這樣,怎麼辦?

雜草多且密到綠油油的景象變假象
雜草多且密到綠油油的景象變假象

地主講話了,要求我們這群新農夫一定要處理,若讓雜草的種子全掉下來,雜草將一發不可收拾!而且,眼看雜草長到密、高的已阻礙秧苗行光合作用的空間!

鄰近的李姓阿伯看不下去而大聲吆喝的說:「年輕人不知在想什麼,噴藥就是硬不噴,到底是有機草,還是有機稻?」

衝著這句「是有機草,還是有機稻」,我們必需趕緊用最短的時間來拔草,動用嘉大學生、台南女中的學生、雙親、伙伴們等來拔草,「草」實在太密了、太大株了!眼看時間又要一星期過去,於是請了鄰田三位老太太幫忙(一天八百元的工資),共花了近一萬五千元,才把近七分地擺平,而我們這群學生義工+自家人力也不賴,四分地自家人力解決掉!

第一次感受到「雜草」的生命力,它們還真徹底的落實「自家採種」,雜草的種子所蹦出來的生長力還真強,徹底讓我們這群新農夫理解到,鄰近的田地主人為何會害怕「雜草長出種子」,為何擔憂不用農藥的我們危害到他們,因為我們有可能就是俗稱的「歹田邊」!所以,下一期開始,「手工拔草」與自然防制措施列入重要工作行程之中。

嘉義秀明農法(2)土壤的承載量

試問如果讓您來進行稻穀的「自家採種」或所謂的「採種」工作 ,您會怎樣來進行,是不是也會一樣『就直接從集中到廟埕晒的穀子,選擇一袋作為日後 「 鹽水選」的種子來源。』這樣的過程您有發現什麼瑕疵嗎?答案是既然要留種….

嘉義地區一群年輕人及退休教師,以日本秀明自然農法種稻(不施肥、不噴灑農藥、自家採種、自己育苗),如今進入第三期,面積也從 6.8 分地擴張到近一點四公頃的規模。
「嘉義秀明自然農法水稻田」位於嘉義市玉山路底的左側圍牆路底前左側工寮,平時以洪雅書房為探討據點,2008年的一期(台語稱:早冬)稻作,除繼續以自家採種的台梗九號稻種為主要插秧苗源,而且,種植面積首次擴增到近一點四公頃的規模!因此,在自家採種的育苗工作上面臨嚴苛的挑戰!

這是嘉義秀明自然農法家戶手工育的苗,每株苗4-5片葉才下田插秧。

jiayi42--P1100490

下圖為一般農家叫的秧苗,苗為機械插秧而進行高密度的播種且2-3片小葉即進行插秧!難怪沒有農藥與肥料是不行的!

jiayi42--P1230480

由於歷經2007年的兩期育苗經驗,這群新農夫的育苗結果並非完全成功,今年第一期的育苗雖然從2007年12月23日至今的苗埕上的苗之培育過程,幾乎都有按照叮嚀事項來進行,可是,仍然許多的苗發育不是很健康或甚至多數枯死!

於是在台北淡水大屯溪實施多年秀明自然農法的陳惠雯、黎旭瀛夫婦及日本滋賀縣的秀明自然農法老師中村先生等人,群聚洪雅書房的空間來進行座談,並一一比對育苗程序,試圖找出病因與問題所在。

會中有了幾項程序上的要求調整,其一是將鹽水選後的種子進行攝氏55度的溫水消毒5分鐘更改為攝氏60度持續進行七分鐘的調整。如此的繁複工作是為了要將種子的外殼及周邊寄生的有害病菌殺死。相較之下,外面育苗場是如何來殺菌呢?多數仍以農藥來取代這繁複的工作!

其二是「苗埕」需確實打平,以利進水與排水,更重要的是要讓穴盤每一處都平均接觸水份,穴盤土壤不再進行炒土(為了將穴盤中土壤裡有害病菌殺死), 由於,將種子置入穴盤的人力施行過程,是場人力大戰,需要大量手工人力!因此,會中建議可以購買特殊機械方式,以進行節省大量時間與人力。

最後,還有一項是這群新農夫們把一個「理所當然」要會進行的常識竟然做錯了!而且這步驟竟連「長者」與所有參與的伙伴們也都忽略、忘記,這件事就是「自家採種」的步驟。

試問如果讓您來進行稻穀的「自家採種」或所謂的「採種」工作 ,您會怎樣來進行,是不是也會一樣『就直接從集中到廟埕晒的穀子,選擇一袋作為日後 「 鹽水選」的種子來源。』

這樣的過程您有發現什麼瑕疵嗎?答案是既然要留種,當然要每一期都選擇最優良(完整、健康)的種子來留種,如此歷經一期期下來,種子才會越來越健康;這樣的道理講了許多次,可是真正在落實的時候,卻不知不覺被忽略掉,因為忘記:「水稻的每一穗中並非每一穗種子都是最健康的,有的受寒害、有的是風害、雨水、生病… 」,於是如果可以比割稻機提早一天用人工去選擇最漂亮、健康的稻穗把它割下來,額外分出來晒與裝,最後再透過鹽水選(除去重量輕者)來進行淘汰的工作,這才是完成「自家採種」的目的與使命。

當講完這些後,許多人(尤其老人家)才直呼應:「對!對!對!以前自家選種、採種、留種、育苗,就是這樣!」

這是我們喪失的工法,這工法是水稻種植智慧與文化的傳承,可惜,如今的稻農真正還會或仍有在進行自己育苗者有多少呢?當大家都依附秧苗場提供的苗時,當這已變成理所當然的交易與配給的時候,我們是否已忽略苗與這塊土地的關係!

當一味改採農藥與肥來相輔進行插秧時,當我們都不知道每一珠秧苗是幾片葉子、每一叢我們是插了多少珠苗的時候,每一叢之間的間距是否太小了!難怪我們一點都不關切土壤的承載量,更不會去想怎樣進行可持續性發展的農業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自家採種」的差別 、「苗 」的差別都變的沒有差別與沒有意識的時候,這難道不是件可怕的事嗎?

嘉義秀明農法(1)手感稻作的開始

就這樣從2007年的2月14日開始,幾個人從書本、書房到下田去當起新農夫;而洪雅的老闆自己也從媒介者變成書店農夫,由於他們完全的採用「秀明自然農法」的觀念與方式來種植水稻,比起一般農事或有機耕作方式….

歷經舉辦多場的有關探討有機農業、自然農法、環境生態等講座後,洪雅書房發覺讀友群中有群來自農村的都市人、也有夢想當農夫的女子、有衝著農業的轉型來推動環保生活的,嘉義市也有秀明自然農法的人欲在嘉義有塊水稻田的試作;於是,在參與日本京都的自然農法踏查之旅後,洪雅書房的房主積極促成洪雅書房的讀友羅足坪老師遊說其父親羅金龍提供6.8分的土地讓這群人進行新農夫的夢想實踐。

就這樣從2007年的2月14日開始,幾個人從書本、書房到下田去當起新農夫;而洪雅的老闆自己也從媒介者變成書店農夫,由於他們完全的採用「秀明自然農法」的觀念與方式來種植水稻,比起一般農事或有機耕作方式多出幾道手續,如「留種」、「育苗」、「灌溉水的處理」、「連有機認可的藥物或有機堆肥都一律不施行」,於是變得很需要「人力」的幫忙,又加上這群是「新」農夫,許多經驗不足、對這塊田地的「個性」不清楚,因此,洪雅書房在調度人力的工作上就非常重與吃緊,再加上缺乏真正「農夫勞動力」的支援;因此,洪雅老闆連自己家人(雙親)也調度來幫忙、加入~

P1230551
秀明自然農法要求不追求量,每一叢苗的株數不能太多、間隔距離不能太密。

歷經2007年第一期(早冬)稻作、第二期(晚冬)稻作後,我們熟識這附近的田邊老人家、體悟要和大家一起同時插秧的道理(一起分擔鳥的糧食),還有調整育種的方式,更發覺到雖然一樣是水稻栽種,可是每個地方的耕作時間、習慣、方式、氣候、土壤都會有大大的不同…

尤其在第二期(晚冬)稻作的育種模式與今年2008的第一期稻作(早冬)的氣候條件完全不一樣;因此,必需開始找回水稻傳統「自家採種」的文化,一個被漠視、被看不見、將消失的技術!

在一邊浸泡種子的過程中,反省著農夫們都已習慣秧苗場提供的苗而沒有能力再自己育苗時,那代表農夫們失去一種拒絕的權力,因為不能說不!因此,當依賴性越強,又失去「自家採種」的文化與技術的時候!那麼屆時,秧苗場是提供基因改良的秧苗時,我們還有辦法說不嗎?

2008第一期稻作(早冬)的育苗工作在洪雅書房門前進行第一步程序:「種子鹽水選」,也就是桶子內的水加鹽並攪拌至雞蛋放入會浮起的鹽分比例,然後再放入稻穀攪拌,浮起水面的穀子即被淘汰;然後立即將入選為稻種的穀子浸入清水中,然後再進行攝氏55度的溫水進行稻穀消毒的工作,最後浸完清水後放置讓種子悶著,這就樣一上午都與種子在接觸,是這群新農夫們一生中與稻穀手感最多的時刻!

最後將種子悶著等待發芽的過程,就是要讓種子甦醒,有人說冬天種子不易甦醒,需要6-8天,洪雅老闆的父親說要4-5天,結果種子第二天傍晚就已經看到胚芽,第三天早上已經冒出芽,有點讓大家措手不及,於是趕緊再臨調動人手,準備移師至田邊工寮進行種子放入穴盤的工作! 所以,可以體會到農事的工作中計畫與規劃總是趕不上變化!

P1220127
近消失的水稻家戶育苗技術,是需要大量人手的協力!控管每一個穴盤的穴中只有三粒種子。

或許這是家戶手工育苗最妙與最具「手感」的感動時刻,家戶手工育種、育苗除了是文化的、環境的、農業的核心行動外,也是當前一種手感經濟的具體表現!相較於機械的、農藥的、大量的、快速的、沒有感情的育苗場的種苗,家戶手工育種、育苗是有情感、溫度、觸覺、人味的產生方式,這樣的種苗是該被珍惜與看重的。

(本文作者特別註明,他雖然試圖以旁觀角度來寫,其實本身是成員)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