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鄉汛期現場─防災計畫與現實落差

梅雨季才開始,桃源鄉各村就發生許多出乎防災計畫可應變的狀況,暴露演習中,撤離計畫未能徹底執行的諸多漏洞。面對逐漸密集的降雨,及隨後的颱風季節,考驗防災避難計畫的完備性,與面對災情的現場應變。

五月下旬,八八風災後第一個雨季正式到來。雨季來臨之前,桃源鄉公所先後舉辦兩次防災演習、社會處長也訪視過防災計畫、並與駐點本鄉的9個NGO共同商討防災備災措施(防災演習情形,請點選這裡閱讀)

5/23降下山區的第一場豪大雨,不少便橋如預計中遭沖毀,才剛搶通不到一天,緊接著5/28又連續降雨、橋毀路斷。除了當初縣府推估的,勤和村以上四村成為孤島之外,勤和以下的桃源村、高中村或因土石封阻路面、或因便橋涵管遭沖毀封路,也成為暫時性的孤島。當初預計200mm雨量就強制撤離,也因種種現場因素無法執行。

梅雨季才開始,桃源鄉各村就發生許多出乎防災計畫可應變的狀況,暴露演習中,撤離計畫未能徹底執行的諸多漏洞。面對逐漸密集的降雨,及隨後的颱風季節,考驗防災避難計畫的完備性,與面對災情的現場應變。

6
勤和到桃源的便橋因掏空而無法通行。由於降雨後山水汙濁,影響民生用水,只好用接駁方式送礦泉水給村民。

一、現場與計畫的落差

(1)撤離時機與問與撤離地點

鄉公所現行的避難政策,分成兩階段。以豪雨警報做為撤離標準,第一階段是雨量100公厘就勸離,希望村民自行撤到村子中的避難中心;避難中心包括各村自己的活動中心、學校等。

雨量200公厘就啟動強制撤離,希望大家撤離到山下營區;今年定在鳳雄、工兵營區,約可收容共1000人。

然而,公路局的封路標準為「實際測量雨量50mm就封路」,不再放行車輛。且降雨不久,復興村到勤和的河床便道即斷絕,鄉公所定出的撤離標準全無用武之地。

而老弱病患、慢性病患者、孕婦等隨時需要醫療照護的,計畫中都要在雨季前撤離。雖然衛生所已經掌握病患名單,但詳細名單如陪同家屬為誰、撤離到平地後對於安置地的意願等,都要請駐點的NGO協助調查。而撤離時只是廣播宣導、並未強制,有的病人就待在家中未撤下山。

5/23降雨不久,復興村一戶江姓人家就表示「我叔叔就是要洗腎的,他就待在家裡沒走。」據悉,這名病患最後因便道沖毀,自行繞山中小徑步行下山就醫。梅蘭村也有兩、三名患者有同樣情形。

各村所定的避難中心,也有部分問題。如勤和村以村子的活動中心為避難所,這裡兼為村辦公室、托兒所,空間不大又堆滿雜物,無法容納預計要避難的120名村民。勤和重建會幹部反應:「總不能要我們都坐著睡覺吧。」村民多數都選擇待在家中,或到平台上自己的工寮避難。

去年受災最重的勤和村,是防災避難演習中的重點聚落。防災計畫中要求村民必要時撤離到平台,但村民在平台上申請的避難屋一直未能通過。5/23降雨後,勤和上方形成小規模堰塞湖,鄉長曾電話告知村長,希望村民往平台上避難,村長說:「上面又沒有避難的,我們上去做什麼?」

至於勤和以上的復興村、梅蘭村、梅山村,較無被土石流直接衝擊的疑慮,村民最擔心的,不是避難空間,而是聯外道路斷絕,所帶來的維生物資、產業生計的問題。

1
勤和村以活動中心為避難中心,空間狹小,堆滿辦公室、托兒所設施,如果真要容納百人,村民說「難道我們都要坐著睡覺?」

(2)物資的發放標準?

5/20社會處長吳麗雪訪視桃源鄉防災計畫時,傳達了縣府表示「今年非必要時不動用直升機」。因此,宣導每家每戶最好自行備有三日存糧,各村避難中心所備物資,都要等三日後,居民家中存糧用盡、村中的雜貨店也售鑿的時候,才開倉發放。社會處並表示「飛機兩周內不空投,兩周後再啟動運補計畫。」要等到持續兩個星期道路不通,才啟動直升機空投物資。

然而實際上,5/23降雨後,5/27道路才剛搶通一天,緊接著隔日又下雨路斷。不少村民家中存糧用光,但來不及下山採買。而雜貨店進貨都由山下貨車運送,雨後搶通的道路多處塌陷、落石,許多貨車不敢開上山。現今多戶人家存糧已將要見底,但除了礦泉水之外,遲遲等不到核定發放物資。

除此之外,物資都集中在本部落的避難中心。梅蘭村附近的樟山、阿其巴小部落,遇雨道路就斷,根本無法到本部落雜貨店採購食物、或分得物資。

23
物資堆置在各村避難中心,統一委託紅會管理。但發放的規定不一定符合村民實際需求。

(3)非必要不動用直升機?

今年,高雄縣府定下非必要不動用直升機的決定,以免「浪費社會成本」,但卻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使得村民必須面對「自己救自己」的處境。

如樟山、阿其巴部落還有極少數人家,待在家中未撤離,其中包括多病的老人家。這兩個部落對外道路遇小雨就斷,路斷時乘坐流籠進出。但雨後水勢險惡,老人家無法乘坐流籠,又無對外通訊,目前狀況未明。梅蘭有部分村民將步行去探視,但雨後路險,尚無下文。

同樣要靠流籠進出的,還有高中村附近的美蘭部落。沒有聯外道路,連續大雨後河道拓寬,村民也不敢再坐流籠。村民阿麥表示,要去買米的話,得繞行山路,走上數小時到寶來。

病患的撤離未能與衛生所充分搭配、即時統一撤下山,導致少數患者,必須在大雨後步行山路數小時下山,自行就醫。

勤和一位柯姓居民表示:「霧台鄉都有直升機載病人,阿里山還用直升機載老師回學校上課。」但桃源鄉病人,卻必須步行下山「實在是很可憐。」

防災計畫,尚有許多漏洞。如各村都預留直升機降落地點,但5/20社會處視察會議中,有的地點如梅山村,尚不明確還要再議,雨季就已經來臨。

雖然各村都發放無線電設備以便救災、防災時對外通訊,但各村通訊設備都交付給村幹事,最後不一定都在村長手中。村幹事在鄉公所辦公,平常也不一定住在村中,若有需要時恐有的村莊無法擁有無線通訊。

關於釀災主因之一堰塞湖的監測和預警,也沒有一定的權責單位和撤離標準。

5/24鄉長通知勤和村長堰塞湖時,表示是透過衛星圖看見堰塞湖,但又表示無法說明堰塞湖詳細情況,村民皆無以了解淤塞程度。平時雖有承包公路局道路工程的包商工作人員協助監測,村民也會自行上高處眺望查看。但對於何時撤離、如何撤離、通報警訊的系統,始終未能建立。

4
梅蘭村通往樟山、阿其巴的流籠。流籠是村民自行搭設,雨後老人家也不宜乘坐。目前困在部落中,未知音訊。

二、鄉公所與NGO之間

桃源鄉目前有9個NGO在此駐點,展開災後的重建工作。鄉公所與縣府社會處也會固定開會,與NGO商討救災防災措施。社會處長吳麗雪就請各NGO協助調查詳細的撤離名單、各村避難中心的安全性、食宿狀況等。

5/27鄉公所與NGO開會討論備災防災事宜,鄉長表示懇請各團體協助。鄉公所人員也詢問「你們是想上來做自己的(社區工作)?還是要納入這個(防災備災)體系?」

經詢問後,有的團體如介惠,表示會跟隨個案到避難地點;有的如勵馨,表示會到營區持續八八時在營區的工作;有的如至善,表示山上、山下各會駐守一人。也有的表示願意用現有資源配合投入救災。

專責現場救援的紅十字會備災救災支援中心的李副主任則坦率直言,各NGO「如果做得到的就說做得到,做不到就說做不到,要做一個切割。」他語重心長表示,說這些話是出來「做壞人」,但他認為,防災救災是有危險性且需要專業的工作,投入前需謹慎考慮。

NGO之中,各有專責,或以從事兒童及婦女工作、或協助心靈重建、或協助產業就業等。參與防災備災,不一定為各團體專業。且NGO工作人員中,雖有些雇請原鄉年輕人,但也有些為平地人,假日下山返家,不一定能即時到達災難現場。

鄉公所身為災難應變中心,所應負起的責任,以及與駐點NGO之間如何協調搭配,尚待觀察。

三、道路斷了又斷

雨季的到來,也考驗和印證桃源鄉居民一直擔憂的道路問題。

勤和-復興之間的河床便道,遇雨即斷,搶修不易。在降雨密集的梅雨季,令工程單位更形支絀。5/23到5/28兩次鋒面中,道路只通了一天就中斷。一位包商人員表示「花了這麼多錢,工程人員兩天都沒睡覺,才一天就沒了。」

道路不通,復興、拉芙蘭、梅山村民直接面臨生活衝擊。除了物資運補不便之外,正植產季的紅肉李等作物都送不出來,白白報銷。拉芙蘭村的婦女Savi就說「當然會著急,一年只有一次的賺錢機會。」

由於修復河床路,必須等雨停水退,修復也耗時。現場工程人員表示「要修至少要一個星期。」梅山重建會的顏會長說:「一個星期,紅肉李早就報銷了。」

梅山重建會、拉福蘭社區發展協會幹部皆積極申請可繞過這一帶河床路的替代道路,但遲遲未有下文。今日(6/2)鄉長開會時,首次表示將於今天上網發包這一條替代道路的工程,預計下星期動工。

這條路,居民從三月初以經在申請,如今雨季已臨,紅肉李產季也正進入產季,終等到回音。但在替代道路修築好之前,仍需仰賴這條耗用大筆經費、修好又隨時遇雨斷絕的河床路。村民物資補給、農產運輸的問題,眼前仍未得到解決。

八八之後,桃源鄉的道路、地理環境都有極大改變,需要周延妥善的計畫以應付汛期。汛期前,返回原鄉重建者未能申請到避難屋、替代道路等,讓村民安居重建的基礎,當初所擔憂的種種問題一一浮現。隨著梅雨季節降臨、緊接著便是颱風季,更考驗著政府是否能拿出更妥善的災難應變政策。

5
勤和通往復興的便道與河床齊高,遇雨就斷,修復花錢又費時,居民期望申請另外一條替代道路,才能解決問題。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霧峰樂活─省議會

多年來省議會景觀上沒有太大改變,婚紗社雖然不再來,卻轉型成為周遭家喻戶曉的健行運動勝地,清晨黃昏都有很多中老年人帶著狗和小朋友來這散步流流汗。從山下入口(籃球場旁邊)沿著柏油路而行,終點就是這個霧峰亭。

自從10年前凍省(精省)之後,很多人以為”省”就消失了。省議會後來改成了”省諮議會”,又因為顏清標的大力奔走,現在從省諮議會變成了”立法院中部辦公室”。台灣省議會在本鄉東南郊火炎山麓,中潭公路邊。佔地四甲餘,背負翠巒,面臨綠野,為全省最高民意機關。進入大門,兩排高大椰樹迎道而立,末端之議事廳,為兩層方礎圓頂之建築,巍娥宏偉,莊嚴肅穆。議事廳右前為圖書館、議員會館及辦公室宿舍,右前為圓環噴泉及大草坪。自民國五十二年省議會由台北疏遷至此,即由省林務試驗所精心栽種各種熱帶花木,使得整個會址所在宛如一座植物園,庭園佈置得宜,花園內橋亭假山,幽徑砌石,荷池垂柳,芳草如茵,早成為休憩觀光之勝地。省議會是臺灣省最高的民意機構。環境幽雅,議會後山梅園小徑更是清幽,供您享受爬山之樂。

97-2-3-image003.jpg

97-2-3-image001.jpg

97-2-3-image005.jpg

一開始,我們對裡面的景物,一些建築物的故事其實也不是很了解,但是我們就這樣,還是騎著機車在裡面逛了一下,果不出其然,與想像中的一樣,就是面積不大!但卻意外的發現,裡面還有可以接到外面的路,礙於不會走,所以就沒繼續騎下去了。這地方真的不錯,沒想到還有涼亭與水池,後面還有健行的步道,那時閃過的念頭就是,在這上班的人還真是幸福阿,工作累了,就出來走走,壓力大了,山爬一爬就輕鬆了,除此之外,住在省議會附近的街坊鄰居,皆可來享受這地方所來來的的福利,就像是自己家裡的大後花園,舒暢無比。

省議會的宿舍

據說宿舍從民國48年就存在了,而很久以前馬路兩旁是種鳳凰木,想像6月的時候應該是一片火紅超級壯觀吧!不過他的小葉子太會掉工友會瘋掉於是變成了樟樹,居民說以前宿舍長得像舊式眷村,住家的水泥路窄窄一條,籬笆是朱槿圍成的 水溝裡很多大肚魚和福壽螺,院子裡一堆灌木喬木反正都是樹,後來就統一改建成現在照片上的模樣,屋瓦也改成紅色,大人們寧願有草皮,因為會比較清爽,所以就一直砍樹, 921之後宿舍區本來有2棵超大松樹也礙於安全因素鋸掉了。

97-2-3-image007.jpg

97-2-3-image011.jpg

97-2-3-image009.jpg

萬佛寺

萬佛寺位於臺灣省議會紀念園區後山,民國60年由聖印法師創立,宏偉的建築群與坐佛像,向為中部著名的佛教寺剎。921地震發生時,霧峰地區受創嚴重,萬佛寺的殿堂、僧寮、佛學院等眾建物,也在這場災難中夷為平地,惟清靜高雅的禪修之地雖受重創,僧眾仍舊搭造鐵皮屋臨時處,致力護持佛
寺的重建。目前寺方亦提供團體導覽服務,為信眾講解萬佛寺災前、災後的歷程。

佛學院創建於民國六十四年,畢業生五屆,培育僧才近三百人,其功厥偉。目前佛學院的院務由甫從港歸來的常證法師及慈學法師、常釋法師共同負責,舉凡學僧的行、住、坐、臥都有一翻新的氣象。進了山門,一尊七丈藥師佛趺坐於殿頂,這是「萬佛寺」的最主要特徵之一。面對藥師如來的右手邊是大悲殿,這是佛學院學僧每天晚上打坐、拜佛、誦經的所在,與大悲殿相望的是「安樂邦」與地藏殿,兩殿相對的空間就是大殿的前庭。兩條青色九頭巨龍從七丈藥師如來的座下蜿蜒而下,此象徵九龍祥瑞之意,龍尾兩旁的浮雕是十八羅漢、飛天天人及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圖。拾級而上,階梯的盡頭是大殿,也就是「萬佛寶殿」,裡面供奉著萬尊藥師如來的雕像,十分莊嚴。

霧峰亭

多年來省議會景觀上沒有太大改變,婚紗社雖然不再來,卻轉型成為周遭家喻戶曉的健行運動勝地,清晨黃昏都有很多中老年人帶著狗和小朋友來這散步流流汗。從山下入口(籃球場旁邊)沿著柏油路而行,終點就是這個霧峰亭。全長大概只有300公尺,很多人都是來回重複走。

97-2-3-image015.jpg

97-2-3-image013.jpg

網球場

山腳下還有一個網球場,夜間也可以開燈繼續打,最早其實是紅土球場,不過原址現在改成停車場,除了網球場,大水池旁邊還有高爾夫球場(最遠大概200碼),不過這就要收費囉!

97-2-3-image017.jpg

省議會後山、漫步森林浴

凍省後,省議會少了政治人物穿梭,但全區花草扶疏,公園的角色更為突出,尤其後山的登山步道古木參天,想要散步、冥想、吸飽芬多精,一定是首選。 一般人多僅記得區內筆直大道和兩旁大片樹林,很少人知道它的後山藏有個設計良好的步道。從議事廳右側繞至廳後,先見到籃球場,場邊有個矮柵,進入後才發現裡面有個步道蜿延而上,兩側古木參天,森林特有氣味撲鼻而來,令人精神為之一振。步道坡度不陡,有柏油路面也有棧道,上下一趟僅30分鐘,好控制時間又能享受運動的好處。

97-2-3-image019.jpg

這是幾乎是一家人最常走的步道了,因為近,而且小孩子走的話長度跟坡度的都很適中,是一個環狀的登山步道。

省議會中心圓環向右走,經過一些攤販、萬佛寺後開始進入主道(往玉蘭谷,因中途有家卡拉OK店叫玉蘭谷而得名)主道雖有起伏,但多是一路平坦,沿途有些餐廳附設卡拉OK,一路走(騎)到最高涼亭處,這裡也是不少車友騎車鍛練腿力的好地方!到達元長土雞前後的坡道及最後要騎上涼亭的坡道有難度喔!

但走路的話,重點要主道左右二側的幾條登山步道(入口都有獅子會的大理石指示牌),主道右側的步道多是繞一圈又回到主道,主道左側步道都是繞一開始”議會中心圓環”的左側入口,等左側步道繞熟了,以後就可以從”議會中心圓環”左邊進入!而繞到這條主道上。

97-2-3-image021.jpg
主道右側過一小石橋上坡,人稱”好漢坡”。

省議會深處東方雨林人文餐廳

之前就有聽說省議會深處有間「東方雨林人文餐廳」好像挺有風評,而心中更帶著不妨去試試的心態,順應民情,往深山更深處出發。只是,轉了兩圈,這省議會好像被走盡了?除了幾間議事型的殿堂之外,怎有什麼「餐廳」?不會是地下學餐這類的吧!

97-2-3-image025.jpg

97-2-3-image023.jpg

順著路旁的小路右拐出去,又別是一番柳暗花明的風景,但是,千萬不要懷疑你的眼睛,我們先遇到的建築物,就是曾經力抗震災的霧峰萬佛寺,或許心中有了很大的疑問,那東方雨林呢

指導老師:黃秋玉

編註:本文為霧峰學97-2年度文章

那一夜,在石板屋裡看電影

2010年5月28日,那一夜,我在石板屋裡看電影。屋外,雨聲淅哩;屋內,人聲靜謐。唯有光影流轉,投射出一幕幕動人故事,伴著悠揚旋律。原來台灣之外好萊塢之外的世界,如此多元與美麗。

990602-movie1-400.jpg

2010年5月28日,那一夜,我在石板屋裡看電影。
屋外,雨聲淅哩;屋內,人聲靜謐。
唯有光影流轉,投射出一幕幕動人故事,伴著悠揚旋律。

movie2.jpg

想起大學時期,參加電影社的情景。
從北野武、小津安二郎,看到黑澤明;
也閱讀阿莫多瓦、文溫德斯,見識奇士勞斯基。
原來台灣之外好萊塢之外的世界,如此多元與美麗。

movie3.jpg

返鄉之後,看電影成了想望卻難得的興趣。

平和社區發展協會真的很有心,促成了排灣族界的創舉。
民族誌影展走出繁華都市,進入偏遠的部落。
若大的白棉布掛牆,配上一組音響、DVD player與投影機,
這般播放設備已算是超奢華的等級。

movie5.jpg

與會人數雖然不能與大戲院相比,但也不至於冷清。
從他們相互談話中推斷,應該是投入其他社區的社區營造者、
第一線的社福人員,以及原住民相關議題研究生。
其中漢人居多,原住民很少,可惜部落族人觀影未成風氣。

movie7.jpg

第一部播放的是《細細腳步大路行》,
導演古少騏呈現客家籍攝影師葉裁從小到大的心路歷程。
他在國外原有大好前程,但為心裡日益高漲的鄉土意識而放棄,
只想回鄉記錄人文風土,為快速消逝的客家遺產盡點力。
但在鄉下,攝影不足以糊口,於是到處當小工,賺錢買膠卷,
即使遭逢車禍骨折厄運,也咬牙撐了過去。

看著一張張攝影佳作,旁人可能以為遇到決定性的瞬間只是僥倖,
殊不知那是事前勘了數次景,趁著凌晨夜色,騎了好幾里路,
等了多少孤獨時刻,才捕捉到恰如其分的美。
現在熬出頭成為鄉土攝影大師,
數十年來所累積的影像彌足珍貴,足以編成新竹客家人的近代史。

葉攝影師的樸實習慣也令人印象深刻,
骨董級相機的背帶早已斷了,不知去向,僅以紅棉線湊合繫著,
不需高級防水防震相機背包保護,塑膠袋套著,足以遮風避雨。
這無疑是一種當頭棒喝,今人盲目砸錢追求相機配備等級,
不提升自身涵養以捕捉靈光,又有何用啊!

movie6.jpg

第二部電影《走過千年》是較為嚴肅的主題,
(如果有人願意用寶萊塢形式包裝原住民議題,應該會好看的多吧!)

影展簡介如是說明
「漢人影片團隊到新竹縣山上拍攝泰雅族部落的遷徙影片;一個原住民的影像工作者,則紀錄漢人在山上拍片的過程,如何與泰雅族溝通合作,及其中發生的衝突。」

或許是因為導演的仁厚宅心(還是不想得罪出資者?),並沒有將衝突癥結點明。
雖然觀者大概知道事情始末,但轉折處的隔靴搔癢令人意猶未盡。
映後座談時,比令亞布導演應觀眾要求說出幕後秘辛,

導演說學逗唱表情與語調生動,讓大家呵呵大笑又沈思低吟,
兩造的「衝突」還真是不能說的祕密!

夜間近十點,原以為是圓滿的散幕結局,
誰料匆忙離開時,遺落了東西。
唉~往昔灰姑娘掉了玻璃鞋,我卻粗心落了皮夾克。
依我與平和部落的緣分來看,勢必再譜下一曲。

———————————————————————————

相關連結(網友的觀影心得) :

觀賞「細細腳步大路行」

過境泰雅部落 –《走過千年》
———————————————————————————

延伸閱讀(兩位導演的部落格) :

細細腳步大路行,古少騏的生活筆記

比令在中坑

第一道梅雨-八八災區的汛期臨戰考驗

選擇這樣的情勢進行高關懷族群的疏散,根本是進行生命安全的豪賭。高雄縣桃源鄉的夥伴工作站,上午11時開始決定運送需要洗腎的居民先下山,但是快到六龜時,河底便道已經氾濫封路,只好退回原部落。

雖然屏東縣許多關心八八災後重建的民間團體,明瞭已經發生嚴重環境變遷的山谷與河川,將在每一年的汛期面對更嚴苛的破壞與災害潛勢,也因此積極的導引行政院災害防治委員會於921地震後建構的「社區防救災」培訓計畫,在屏東縣沿海與原住民部落辦理三個梯次的種子培訓。

甚至,對於行政院指示包括消防署與水土保持局必須於四月底前於各鄉鎮辦理「防救災模擬演習」,民間與社區也有部份積極的對於演練流程的接近實境程度,提出質疑建議與修正。

然而,當5月23日今年第一道的梅雨鋒面,烏雲遮蓋了大武山到玉山的稜線壯貌,風勢捲起久旱未雨的河床狂沙,山區裡所有八八遺留的順向坡,紛紛張開飢渴盼水的裂縫。

雖然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在3月12日公布了最新土石流山崩雨量警戒值,重災區從450mm降低至200mm,但是5月23日接近中午瞬間的暴雨狂洩而下,無論居民、鄉鎮公所、縣市政府,仍有著臨戰時刻的徬徨與不確定。

990602joijosd7b56b19b7f5-45.jpg

( 圖/ 鐘聖雄。預期會被雨沖毀的便橋,可有其他避災路徑? )疏散決策時點的不確認

雖然5月23日上午屏東縣政府已經通知各鄉長、村長,提醒要進行戒備,並於中午過後雨勢開始成立應變中心。但是,疏散作業在演練時規劃為至少兩個階段,包括先撤離弱勢族群(或稱為高關懷族群),以及第二階段的一般民眾。之前社會處在生活重建中心聯繫會報上,也提示了將包括使用復康巴士協助載運行動不便或有嚴重慢性病的居民,甚至也知道進入預產期的孕婦,不能使用如軍用卡車來輸送。

但是,如果應變中心沒有下達疏散指令,無論復康巴士、救護車或消防人員,均只進行待命,且待命位置均不在山區。

5月23日下午二時開始,雨勢進入豪大雨程度,縱使部份生活重建中心急忙將高關懷族群名冊送達各村長手上,並由村長指揮鄰長詢問撤離的意願。但因為鄉公所尚未下達第一階段疏散的指令,因此僅待命中。而鄉公所也表示在等待縣府應變中心的指示。然而當雨勢大到可疏散的道路上能見度僅不到五公尺時,縣府的聯繫窗口人員表示,授權由鄉長決定。

只是,缺乏足夠研判資訊來源與應變幕僚結構的鄉鎮公所,鄉長們無法確認可以提早疏散的時點。因此,一如往常的模式,需要獲得譬如橋樑道路損毀或是發生土石流了,或是看到河水超越警戒線(八八災後河床抬高,已沒有警戒線之分)才會真正下達疏散令。

那麼,誰能來協助鄉長進行提早且充分的決策資訊呢?

高關懷族群的後送計畫何在?

除了部份參與過「社區防救災培訓」的鄉鎮社區、生活重建中心或社工員等,知道應該協助事先調查災區內各社區高關懷族群名單,並且進行家訪,填寫可以作為後送計畫的基本資訊。

當然,仍有許多鄉鎮僅有名單,但沒有後送計畫的訪談設計。

為何該有後送計畫?主要是這些族群本身多具備行動不便或對於環境反應低敏感的特性,於疏散過程即必須要配有志工,並根據所訪調資訊送至可依親之處或指定醫院。

然而,一個問題困擾了熱心的重建中心或工作站等重建團體,那些獨居無親可依的弱勢族群,要送到何處呢?雖然有識者預先懇請部份安養院,願意提供部份床位因應,但畢竟各安養院是營利機構,不可能提供較長期的協助。因此顯然的地方政府應預先規劃或徵詢可適當作為收容部份弱勢族群的機構,以及提供適當地經費補助。

高關懷族群的後送時間是否應提早?

如果必須等到相關警戒級數才啟動高關懷族群的疏散,那麼5月23日的現場考驗即是,如何在大雨滂沱且駕駛視線不足的風險下,進行載運移動?在當日移動過程中,無法明確判斷前後方的山坡地,是否有出現落石狀況,也無法確認前方的道路是否開始出現陷落?

選擇這樣的情勢進行高關懷族群的疏散,根本是在進行生命安全的豪賭。當日中午左右即已獲得高雄縣桃源鄉的夥伴工作站,上午11時就開始決定運送需要洗腎的居民先下山,但是快到六龜時,河底便道已經氾濫封路了,於是只好退回原部落。

對於必須每週定期就診如洗腎病患,或進入預產期的孕婦而言,縱使部落安全尚可,但因道路中斷造成的孤島效應,大雨過後的道路搶通至少也要三至六天,對於這些需就診的病患而言,難道必須在部落坐等直升機運送(萬一遇到滯留鋒或是西南氣流的天候,直昇機出動遇到山區亂流風險更高)?

因此,針對高關懷族群的後送時間,在八八災後的高度變遷環境裡,已不適合過往疏散的操作模式或啟動時間了。提早並在未雨的狀況下疏散方為安全保障的上策。

實境的應變力待加強

任何的演習或宣導,都是在晴空萬里下輕鬆的執行,但在臨戰得繃緊的神經中,決策者有多少注意力可以面對連續不斷的狀況情資?又有多少資源可以在風雨中輕易調度?又有多少志工與人員必須在惡劣局勢下,將自己的生命安全包裹在這個高風險之中?

可以安全踏實的提早疏散我們通常都寧可觀望等待,卻總是喜歡自我挑戰如災難電影情節下的恐怖挑戰!

難道八八的災難教訓還不夠?

(作者為來義鄉生活重建服務中心專案督導)

霧峰樂活─欣欣小吃和古早味早點

霧峰學上課第一週,分小組上課,而老師介紹接下來上課的重點-『樂活』;以前不曾聽過樂活這新鮮但最近又很夯的名詞,但是經由秋玉老師詳細的介紹樂活的定義樂活主義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反而十分有趣

霧峰學上課第一週,分小組上課,而老師介紹接下來上課的重點-『樂活』;以前不曾聽過樂活這新鮮但最近又很夯的名詞,但是經由秋玉老師詳細的介紹樂活的定義樂活主義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困難,反而十分有趣,很符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樂活又稱樂活生活、洛哈思主義、樂活,是一個西方傳來的新興生活型態主義,由音譯LOHAS而來,LOHAS是英語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縮寫,意為以健康及自給自足的型態過生活。

在老師帶領之下,我們這一組被分配到參訪的兩間店。

第一間
店名:欣欣小吃
地點:民族街九號
年代:民國六十幾年代創店

老闆所推薦的招牌菜:肉包、筍包、餛燉湯、炸菜肉絲麵(聽老師說榨菜吃起來有ㄎㄠˊㄎㄠˊ的清脆聲音).較著名特色為:四十年前店裡就裝設冷氣,十分先進(一方面是為了控制包子的發酵) 。發展背景現以傳至第三代,在早年的民族老街裡,有戲院的存在,所以當時生意非常的興榮,當時包子的價格是一粒約為6、7元,曾創下一天單賣包子的數量達到兩千多顆,是非常可觀的數字,店裡的特色包子所採用的是草屯出產的竹筍跟市場當天的溫體現宰豬肉,因為素材新鮮,所以才能讓顧客一再光顧,蒸籠是店主們特別設計,蒸籠總共十一層,每層都能蒸30多個包子,所以總量大約300多個包子,而一天則要蒸個2~3回,如果要親眼目睹包包子的過程,在每天早上十點左右可至店裡觀賞,然後到了中午就可以開始蒸包子,在早期整條民族老街是非常熱鬧的,即時是現在也是,但是從在921中遭到創傷,雖然重建了,但是景況卻不在,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但是還是深受在地人和老饕熱情的支持。

因為我們這組參訪這間時先點了,他的招牌筍包和肉包,在享用他的筍包,而他的筍包口感,筍子真的是傳說中粒粒分明品嚐起來的口感不會向ㄧ般吃完肉包油膩的口感,因為搭配了鮮嫩筍塊所以吃起來不只解油膩,還特別爽口真的是很鮮嫩多汁呢!

97-2-1-image001-450.jpg
店名

97-2-1-image003-450.jpg
蒸籠器具

97-2-1-image005jpg-450.jpg
價目表

97-2-1-image007-450.jpg
包子(筍包)

第二間老店
店名:古早味早點
地點:民族街菜市場裡頭。
年代:民國七十幾年。
老師強力推薦的招牌菜:豆漿和燒餅。

學生個人認為豆漿衣錠要在無糖的情況下,才能真正容易品嘗到豆漿真正鮮美,可以強烈品嚐出純純的豆渣味,想必老闆的用心吧!而燒餅雖然買回來時已經有些冷掉了,但是絕對不失燒餅酥脆的口感,尤其搭配上芝麻濃郁的香味,真是令人大快朵頤;好吃到不行, 油條也是每天現炸,不油不膩,口感格外酥脆特別好吃。與外面永和賣的可是天囊之別呀!

本店特色:在人來人往的菜市場內,有濃濃的親切感,會回憶起小時候外婆或奶奶帶你來菜市場採購的感覺。老闆強調每天現做的餅皮、豆漿和油條,保證新鮮。

本店故事:在民國七十幾年代,當時霧峰的民族街就跟現在年輕人經常往台中市區的感覺一樣熱鬧,以前民族街過去現在的中正路還是一條連接大里的鐵路幹道,每天都有火車運送物資貨源,來霧峰這裡,所以霧峰菜市場這算是當時中區首屈一指的原物料集散地。當時的繁榮可見,但自從921大地震後,許多在霧峰的房屋倒塌,很多老房子都不堪一擊,人口外流也逐年增加,當年的景象已不在。但現在仍然處於菜市場的古早味早餐店,還繼續的營業,雖然路標真的不太好找,因為在菜市場裡面,裝潢看起來雖不起眼,但賣的東西果真真材實料,絕不馬虎。許許多多老顧客,為了懷念當時的味道都特地紛紛從外地過來菜市場裡吃早餐。

97-2-1-image009-450.jpg

97-2-1-image011-450.jpg

97-2-1-image013-450.jpg

指導老師 : 黃秋玉老師

編註:本文為霧峰學97-2年度文章

一切都從資源調查開始(2)淡水調查與地圖製作

社區地圖工作坊結束後,針對課程執行成果進行整理,總計有19個單位完成社區主題探討,17個單位完成工作團隊規劃,若將前項討論結果標註於既有之行政區域圖,發現原本呆板無趣之淡水鎮地圖,突然變得生動活潑與神采奕奕…

臺灣社區營造工作從早期由中央部會委託專業團隊進駐輔導個別社區,逐漸改由縣(市)政府協助社區自主提案,在社區投入之數量提升方面,已有很大的進步與成長。展望未來,應該從地域經營的角度,邁向更具系統性與長程性之工作規劃與推動;其中,縣(市)層級以下之鄉、鎮、市、區公所,能否依據轄區之不同資源及特色,積極結合當地社區進行協力合作與整合發展,就成為很重要的關鍵因素。

2009年暑假,臺北縣社區營造中心與淡水鎮公所合作推動全域性之社區營造培力課程,就是諸此思維與考量下的一次嘗試-雙方決定以社區資源調查與社區地圖製作,作為課程設計之主題及內容。

淡水社區資源調查與地圖製作

考量許多淡水鎮民對於社區營造已略有涉獵,部分社區甚至具備長期推動經驗,是故課程將以實務性之工作坊,取代理念性之課程講授。此外,為了讓參與之社區居民,能夠針對自己所熟悉之地域環境進行深入探討,故將淡水鎮之33個里,重新劃分為「竹圍區」、「老街區」、「山區」等3個區塊,並分別於民生社區活動中心、長庚社區活動中心、行忠社區活動中心舉辦「社區資源調查實習」及「社區資源討論及地圖繪製」等2階段課程。

前者除針對社區資源之「文化」、「產業」、「地景」、「環境」、「組織」、「人才」等6大面向進行介紹及說明,主要以上課地點之所在社區作為實地踏查地點,依據學員人數多寡進行分組,各組學員由在地社區居民帶領及工作人員陪同下,進行大約90分鐘之實地訪查;學員們帶著調查表,沿途將自己感興趣之社區資源主題與概況紀錄下來,如有任何疑問則可隨時向領隊之社區居民提問,結束後則回到原先之上課教室,依據既有分組將沿途所見、所聽、所聞之種種內容,逐項寫在便利貼上,並於大壁報紙上進行分類整理,最後並由各組指派代表進行報告。

990601shooihihuhv-150.jpg圖02圖03
首先以分區方式,進行戶外實地踏查與資源調查(照片由臺北縣社區營造中心提供)

後者由學員針對所屬之里別或社區進行社區資源整理,受到上課時間及場地的限制,無法一一進行個別社區踏查,不過,因為是自己所熟悉的地域環境,再加上已有前一堂課的實作經驗,學員們很快就將各類項之社區資源寫在便利貼上,並逐一貼在壁報紙之指定格子內;完成後則於另外一張壁報紙上繪製社區草圖,再將先前整理好之社區資源,貼到適宜之空間位置上,最後亦由各里或各社區指派代表進行成果分享。

圖04圖05圖06圖07
八勢里之年長學員,從探討社區資源開始,逐項完成資源分類、地圖繪製及成果分享等學習歷程

經過分區進行之2場次課程,22個上課單位的討論範圍涉及25個里,佔淡水鎮33個里之76%,可說是普及度相當高之全鎮性研習活動。過程當中,曾有居民因為天候不佳,不願參與戶外之實地踏查,也有社區居民不知道如何繪製社區草圖,後來都在主辦單位之積極協助下獲得解決。

當然,光靠6個小時之研習課程,並沒有辦法完成一份可以正式出版的社區地圖或導覽摺頁,因此,接續於新興社區活動中心舉辦1場次不分區之「社區地圖工作坊」。

社區地圖工作坊的實做練習

除針對社區草圖繪製及社區資源分類進行補充說明外,首先,協助學員從多元而複雜的社區資源中,尋找足以代表社區特色之主軸定位,例如猴硐地區vs.礦業聚落、大溪老街vs.歷史街道、桃米社區vs.生態村等;

再者,說明導覽摺頁之文案撰寫原則,包括社區總說明(約100字)、各類資源說明(約50字)、分項資源說明(約30字)等;後續則介紹影像收集或圖像繪製方法,包括進行社區資源之實地踏查與現況拍攝、收集社區居民所保存之老照片(特別是已經遭致破壞或消失的景點或資源)、共同繪製社區資源圖像(可由社區居民自行繪製或由學校老師指導小朋友創作)等;

最後,建議尋找具備美術或美編能力之專業者(以社區居民或鄰近學校教師為優先,若真的找不到,再尋求民間專業單位之協助),在前述完成之工作基礎上,繪製能夠展現在地特色之社區地圖,並進行導覽摺頁之圖文編輯。

因應淡水鎮公所將補助參與課程之社區組織執行後續社區、地圖及導覽摺頁之製作工作,因此,也特別指導學員如何撰寫計畫,並將計畫內容探討區分為確認地圖架構(包括地圖或導覽摺頁之對象目標-社區居民或外來訪客、確認資源主題、據此重新進行資源分類等)、建立工作團隊(應以社區居民為主,其次是鄰近學校老師或在地性之非營利組織,最後才是外來的專業團隊)、規劃執行流程、編列經費預算等4個階段,並於課程中協助各里或各社區針對前兩者進行實際討論。

圖08圖09
學員擠爆社區地圖工作坊之上課場地,這讓主辦單位非常感動(照片由臺北縣社區營造中心提供)

社區地圖工作坊結束後,針對課程執行成果進行整理,總計有19個單位完成社區主題探討,17個單位完成工作團隊規劃,若將前項討論結果標註於既有之行政區域圖,發現原本呆板無趣之淡水鎮地圖,突然變得生動活潑與神采奕奕起來。後續雖僅有部分社區真正完成導覽地圖或摺頁之編印出版,不過,行政部門若能以此為基礎,持續與社區組織共同循此方向,構思未來區域發展之長程目標,將有機會營造一個充滿魅力與願景之淡水小鎮,這也將是此次課程之最大收穫與成就。

圖10

綜合學員對於自己生活社區之想像與期待,可望建構淡水鎮之新興願景藍圖

(作者為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Namasia的心聲:誰把任意門借給我?

528豪雨,因山上救護車沒有四輪傳動,導致一名病患往生。而雨季唯一的替代道路,又將封閉半年,居民表示,在無路可走的情形下,恐怕得自備「任意門」,才能下山「為自己加油」。

橋毀路斷車難行

連續多日的豪大雨使得那瑪夏鄉對外交通中斷,主要的聯外道路台21線在5月23日的豪大雨後,五里埔─那瑪夏路段已無法通行,工程單位原訂26日可全面搶通,28日的連續降雨又使得搶通時間延後,那瑪夏鄉的聯外必須由台20線經甲仙接南179線、179-1線轉平境、伸苗產業道路連往那瑪夏境內台21線208K處往瑪雅村出入。

28日晚間,那瑪夏風雨漸大,接近十點左右開始停電,除了有自備發電機的住戶之外,放眼望去一片漆黑。隔日,南沙魯村通往瑪雅村的光復橋因水量過大,原本的疏濬工程停擺外,部分涵管也被沖毀、路面塌陷,因而禁止車輛通行。達卡努娃村目前的聯外道路也僅剩西安吊橋,但僅限800C.C.的小型車、機車可勉強通行。

0528豪雨後,南沙魯往瑪雅村的光復橋禁止車輛通行(2)
0528豪雨後,南沙魯往瑪雅村的光復橋禁止車輛通行(攝影/劉瑋婷)

179線道雖比原先的台21線路程多上一個小時的車程,但三個村落現今只剩下南179線可通行,記者在30日行經路段時發現路旁張貼公告,公告上寫著:「本路段因道路復建工程,將於99年6月1日起,平坑產業道路(平坑─那瑪夏路段)全線封閉施工,請用路人配合提前改道,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公告說明該路線在玉井區62林班路段將在6月1日起封閉至12月31日進行道路復建工程,在台21線尚未搶通又得知唯一的聯外道路將封閉的消息,那瑪夏的居民擔心往後無路可走,也無法下山補給物資、「為自己加油」。

路段封閉公告清楚寫著將全線封閉長達半年 (圖:孔平)
路段封閉公告清楚寫著將全線封閉長達半年 (圖片提供:孔効平)

告示牌的位置立於錫安山與關山的路口(圖:孔平)
告示牌的位置立於錫安山與關山的路口(圖片提供:孔効平)

台21線尚未搶通,唯一的聯外道路又公告要封閉半年

這條目前那瑪夏人唯一的「家路」同時跨過台南南化鄉、高雄那瑪夏鄉兩個地理區,南化鄉公所建設課課長張文榮表示,「行政院重建會有列管兩條道路,這兩條路是要給那瑪夏的人走的所以才用我們這裡,因為它怕走小林村那個替代道路壞掉的話會用我們這個替代道路。」

張文榮說,台20乙線進入即為179線道,進入179線道之後再分為179-1線,若由錫安山後山進入林道往南化方向行駛的路段還屬於級配與泥巴路,總長大概有4公里,「出來之後到了我們的179-1後,路況不會很差,我們只有部分路段在整修,既有的路面要做柏油的鋪設,我們的工期如果有控制的話,早上行政院莫拉克重建委員會有跟我們check過(道路封閉),我們說我們只有管制。」

南化鄉公所負責的工程路段會配合那瑪夏鄉連外道路可由小林村替代道路通行後才會進行施工控管,對於要封閉道路到年底一事,張文榮表示尚未接到通知,他同時強調,由於即將進入雨季,「我們這些工程動作都一定要趕在6月30號以前完成。」

詢問那瑪夏鄉公所是否知道道路封閉的訊息時,鄉公所秘書孫榮顯說,「鄉長有跟那個廠商連絡,連絡的情形我還不知道,你要問鄉長才知道。」記者試圖與那瑪夏鄉長伊斯坦大‧呼頌取得聯繫,但直至截稿前手機仍無人接聽。

那瑪夏往南化雙連堀路段在災後的路況 (20090914),現路段已埋設涵管

那瑪夏往南化雙連堀路段在災後的路況 (20090914),現路段已埋設涵管(攝影/劉瑋婷)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的曾士峰為該工程的連絡人,他表示,這項工程是「玉井區62林班產業道路災後復建工程」,屬於莫拉克災後重建工程之一,由重建會決議後交由嘉義林管處執行,「台21線如果可以通行的話,就走那邊,如果台21線因為雨季中斷的話,我們那邊也是開放通行,以人員的疏散為主,重車的話還是禁止通行。」

至於施工日期公告將封閉道路半年,曾士峰說:「工程不用那麼久,那當然是期限會稍微延長,但實際施作不會那麼久。」同時也將再行文通知台南、高雄縣政府、那瑪夏鄉公所、南化鄉公所及中央重建會。

這項工程的施作限定在62林班地的所屬範圍內,總長度有4公里,預計進行混擬土的路面鋪設及安全設施,也會針對目前路段的落石、土堆作整理,其餘的路段則由高雄縣、台南縣政府執行。曾士峰同時提到,因為連日的雨勢,「可能到6月3號、4號承包開工。」

記者詢問目前那瑪夏對外只剩下這個路線可通行,是否可開放村民使用道路時,曾士峰回答:「我們還是會開放通行,我們基本上是看21線,21線如果可以通行,我們那邊就限制出入,因為混擬土要凝固的話也是需要一些時間,一般一天之後,比較輕的車子可以通行,我們基本上看施工的情況作調整。」

平時沒準備,避難機制未到位

達卡努娃村村長孔効平在今(31)日行經該路段時也發現道路封閉的公告,得知相關單位的說法後,他質疑,「當初我們走台21線河床的時候它為什麼不鋪?等到台21線沒有了才做?」另一名不願具名的南沙魯村民也說:「八八災後我們走那條路回家的時候,想說這裏很快就會鋪水泥了吧,結果也是到現在才動。」

孔効平同時提到連續豪雨將部落對外交通阻隔的困境:「達卡努瓦村在5月23日豪雨時四周都不通,第三天好不容易搶通,28號的豪雨變成部落四周無避難道路,唯一依靠的西安吊橋,鄉公所遲遲不作,人員通行時心裡非常恐懼,深怕橋樑會發生問題,現在又要面臨封閉唯一通路,為何不於走河床時重建呢?偏在雨季沒有道路下做封路?」

孔効平說:「5月30日的豪雨,我打電話給水保局防災中心求助怪手,因為,本村潛勢溪流沖向民宅需要堵住,結果怪手沒有電無法搶救,水保局疏濬工程怪手也不支援,什麼前陣子所實施的防災演練,編組人員都未到定位,在兩次的豪雨特報來臨前,各個紛紛先行逃離那瑪夏鄉,沒有就定位,目前雨量的警戒值是200毫米,鄉公所還不提高警覺,5月28號的豪雨,就是人員未到定位,本村一位病患,因為無醫護人員在衛生室(設於達卡努娃村內),導致延誤就醫時間送下山已來不及。

山上救護車沒有四輪傳動,一名病患往生

由於達卡努娃村僅剩西安吊橋可通行,這名病患在29日下午由孔効平開著自己的小貨車將人送到西安吊橋,再由消防隊的車輛接送到衛生所,衛生所的值班人員發現狀況嚴重,病患需要送到醫院,孔効平說:「消防隊說他們沒辦法,因為救護車沒有四輪傳動,我只好再打電話到鄉公所給當時的值班人員農業課孔課長。

後來經由公所安排,由另一名公所職員冒雨駕駛公所公務車將病患送到南化,由甲仙的救護車將人送往義大醫院,但這名病患依然不幸往生。

截稿前,台21線通往那瑪夏的路段依然無法通行,南沙魯往瑪雅村的光復橋又再度出現路面塌陷無法通行的窘境,南沙魯的村民預計要在這幾天到山下載物資上山,這條「目前唯一的家路」是他們的希望,加上這條路在天候不佳的前提下,最好是四輪傳動車輛通行會較為保險,在知道道路封閉的消息後,對那瑪夏的人而言,不只是盼望雨別再下了,每個人都需要一個「任意門」。

民生大橋被沖離原位的貨櫃(圖:鐘聖雄)
當所有的路都被封住,鄉民出入得自備「任意門」?(攝影/ 鐘聖雄)

神山牧師受困山中的心情故事:0530沒有電的第二個夜晚

若果,天災帶來的斷路、斷電等災情,會一直是居住於山中的原鄉部落的災害問題,那麼,我們的政府及相關單位,是否可以想想,協助我們守護山林的原鄉部落,建造所謂的「綠色、生態、自治部落」。

編按:

528豪雨後,屏東鄉神山部落至今仍然沒有恢復電力,本文為受困山中的盧牧師寫下的心情,以及對未來的想法,希望能與社會各界分享。(更多神山部落的訊息,請點選這裡閱讀)

ap_F23_20100531031818185-48

今天0531(一)是神山斷路牧師受困的第三天及邁入第三個沒有電的夜晚。而此篇所寫得是昨日受困的第二天的第二個沒有電的夜晚之心情告白。

0531:沒有電也沒有路燈

雖然0529的第一個晚上是沒有電的夜晚,卻是有路燈亮著的夜晚。而今夜的路燈也隨著部落白天夜晚下不停的無情雨,也宣告不敵而熄滅了。真的今夜的神山部落真的進入「黑暗的部落」的夜晚。Asi anikaerepe kay dringki ki kadaadalrane ta?

天色如此快快的變暗了,我也快快地將鄉公所分發給每戶居民備用的蠟燭(二盒加二塊),由這些蠟燭自己估算未來沒電的夜晚可能是四到五天的樣子。點著二根蠟燭果然比自己所用的蠟燭更明亮。因此,在微亮燭光下享受沐浴之樂,洗洗今日換洗衣物。

家事晚了,肚子也餓了,就將信徒親自送來給牧師享用的晚餐擺上,看看信徒送來的豐盛愛的晚餐,有Abay、Kuray、Tinpera等,加上在燭光之下享受這些佳餚可比在法國高檔餐廳浪漫美麗多了。只是獨自一人享用。此時想起與師母、啟原、悅文、牧庭家人共享的溫馨情境。不免有些些失落或孤單之憾。

原來美好的晚餐,不在於豐盛的佳餚、羅曼蒂克的氣氛、悠揚樂音的環境,而在於同桌共享的過程中可以歡喜交談、互為傾聽、彼此鼓勵、經驗交流等情境,導出生活、生命的美味芬芳吧。

休息一下。看著黑暗的屋外,聽著屋外下不停的風雨,心想雨啊!雨啊!何時停住?黑夜下的雨啊!請妳不要再下著「無情的雨」吧!

差不多了,上二樓書房點著蠟燭寫寫東西吧,看看書吧。因為點著鄉所分發的蠟燭真的比較亮的樣子。Asii?想想我是不是開始習慣點蠟燭的夜晚?還是我已漸漸找回到了那個「沒有電燈只有煤油燈的夜晚」美好感覺的舊部落生活。

第二個沒有電的夜晚,為何讓我勾起非常原始原味所謂「一家圍一鍋吃晚餐」的古早味呢?

山裡的部落是否能有綠色生態自治的重建模式?

靠著窗戶,遙望神山對面山麓的相助、德文排灣部落,在深深的黑夜中戶戶閃閃發出亮光。想著,神山與德文僅因一條北隘寮溪之分界而有天讓之別的處境嗎?魯凱族神山部落與排灣德文部落亮不亮的問題,僅只是因為我們的道路中斷而有所差別嗎?

不對ㄚ!鄉所已在第一時間(0529)通報公路局及電力公司等單位,有關霧台神山部落之道路中斷、電力中斷等災情。為何都沒有動靜呢?

想想在屏市都會區時,一旦社區有斷電斷水斷話必定有人通報,而且相關單位會立即派專人整修回復供電、水、話的。否則下個月在議會或在電視網路上立即公告報導相關指責或質詢等控訴或罷免等行動。但是,一樣是納稅繳水電費的原鄉部落卻無法享受同等平地都會區的權利或福利呢?

是環境條件不同嗎?是選票多寡嗎?是民意民情民代有差別嗎?還是政策問題?專業人員態度問題?施工單位問題?災情輕重問題?政府人力、物力、財力問題?

若果,天災帶來的斷路、斷電、斷水、斷話等災情,會一直是居住於山中的原鄉部落永不停息的災害問題(棘手的很),那麼,我們的馬政府,台灣電力公司、中華等電信公司、水利局、河川局、自來水公司等相關單位,是否可以想想為我們守護山林的原鄉部落建造所謂的「綠色、生態、自治部落」。

深夜,屋外依舊下著「無情的雨」,不!因該說是「部落心痛落下的眼淚」。

PS溫馨分享感恩:

能夠寫下這些記錄是在鄉長顏金成之允許協助下,在唯一有電的鄉所裡進行的(康忠義要塞)。所以,要謝謝顏鄉長及鄉所同仁的體續幫助,尤其是Basay 先生。

(更多神山部落的訊息,請點選這裡閱讀)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