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重建,原木芬芳:六龜木藝家朱枝明

從機器上取下的半成品,以砂紙細細地摩娑,再漆上亮光漆。一個一個取材自當地木藝品在朱師傅的手中成型,這段以藝術重建的歲月,正如六龜的道路一樣,漸漸從顛簸到平穩。

趕在六龜大橋通車前,進行已久的六龜隧道附近的道路拓寬工程也一併完工,新鋪的柏油路面一片平坦,當地的居民終於可以不必再忍受坑坑疤疤的路面,以及在行車顛躓中一直無法忘卻的八八水災。

不過,在道路拓寬中的憾事,是六龜隧道前美麗的鐵刀木將被成群砍伐,十分可惜,不過這些鐵刀木並未如其它地方被砍伐的行道樹一樣,默默地消失在工地中,而是被朱枝明師父巧手撿起,成為木雕的素材。

「這些木頭相當珍貴,而且就因為道路拓寬才有,平常沒有辦法拿到,所以這批作品是限量的,以後很難再有了。」拿起剛剛完成的作品,朱師傅滿是愛惜賞玩之意:「這顏色、花紋、香氣都是天然的,你看看,很漂亮。」

朱師傅
朱師傅。

非典型就業,非典型重建

朱枝明師傅的工作室位於省道台27線旁,僅是一個簡單的鐵皮屋,擺上一台機器,是八八災後,地主提供給他製作木藝的空間。「你說為什麼會來做這個?很簡單,我有八十歲的媽媽要養。」皮膚黝黑、嚼著檳榔的朱師傅直率地說:「八八水災以後,我們這種打零工維生的人,變得很難找工作。以前寶來溫泉區那邊的旅館有除草啦、修理窗戶啦、打掃啦這種小零工都會讓我們當地人去做,現在溫泉沒了嘛,我們就失業啦。」

朱師傅的鄰居,同時也是六龜社區重建工作者張淑菁也附和:「我們這邊的人沒有一定要做什麼工作,就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可是八八水災以後零工機會變得好少,連那些重建工程,也是外地的包商來做,都只請外地人,本地人都失業了,我也想不通為什麼。」

「還有,我年輕的時候不懂事,有替別人進去過,這樣很難去外面找工作。」朱師傅靦腆地說。「就是有個前科啦!雖然不是我做的。」

災區的就業問題,一直都是政府意欲解決,卻難以下手的問題。在九月份縣政府的重建會議上,縣府重建會執行長吳裕文也曾經責怪下屬:「為什麼昨天還會有公視記者打電話來問我災區的失業問題呢?你們不是都跟我說沒有問題嗎?」

失業人口難以統計、政府「坐辦公室的」公務人員無法理解鄉村人口的就業問題癥結、現代都市與工業化下提供的「就業機會」往往需要一定的門檻等問題,使得就業問題更難被量化、被徹底地「輔導」。

唸不了藝術學院的鄉下孩子們

「我從小就對美術很有興趣,但因為家境不能繼續念,現在做這個,也是謀生,也是完成小時候的心願。」小時候無法如願學美術的朱枝明,現在已成了可以到外面木藝工作室巡迴駐店的「朱師傅」,這一切的成就與功力,都是他以自學而樸素的方式摸索出來的。

「你看這個,是人家清鋸子用鈍的銼刀,我覺得很適合拿來用,另外這個,也是我工地撿回來的,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啊我感覺它可以來處理木頭,我就通通拿來用,沒有什麼專業的工具啦!」由一堆「雜牌軍」組成的刀具,雕刻出一個又一個的美麗作品,連內行人也嘖嘖稱奇。

「我不是說我去外面的店在那邊當場表演?跟我一起去的還有其它兩個師傅,我工具一拿出來,他們都嚇了一跳,說喔你怎麼在用這個?用這個也可以喔?我就說我想到可以用就拿來用啊。」朱師傅略顯得意地展示他的刀具們,一支一支都是「藝術」以庶民而強韌的方式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過程,在藝術被視為貴族事業的今日,朱師傅示範了美麗原不需要昂貴成本的道理。

好手藝
無師自通的好手藝,彌補了童年的缺憾。

雜牌刀具
憑靈感尋找來的工具,一樣順手。

「這個機器也是,從來沒有摸過呀,也沒有什麼說明書啊!我就觀察他,到底該怎麼用,一個一個去試,就把功能試出來了。」朱師傅熟練地操作木工機器,刨下的木屑翻飛,空氣中充滿了木材的自然香氣:「很香吧?這塊是牛樟,是前幾天人家拿來請我雕的。之前派出所所長知道我在做,也來送我一塊檜木,我把它做成兩個小的。」

「檜木很好呀,我還會把它放到水裡煮,煮出來的水,可以拿來洗澡。」用雕刻剩下的木屑燒火煮水,零角的檜木當做基底,不必花大錢,也能有自然的享受。

檜木燒水
檜木燒水─剩餘的素材拿來生火煮水,是木藝行業特有的簡單享受。

樸素的容顏,芬芳的香氣

在省道邊默默耕耘、以另類方式做災後重建的朱師傅,擁有不少朋友送來的珍稀木材,對他而言,每一塊都是一份鼓勵:「我的作品賣得不貴,比外面便宜很多。我覺得八八水災以後,大家日子都不好過,我不會想賺鄉親什麼多餘的錢,如果有人想要學,我也會教他,大家可以來當學徒。」

朱師傅手指一旁沉默地以砂紙整修作品的鄰居說:「像他,就住對面嘛,每天下班就過來看我操作機器,有一天他也就會了!我說哎唷,你很厲害,都在後面偷學。他也跟我一樣,小時候對美術有興趣,現在是彌補一個自己的心願。」而即便是以砂紙整修作品這樣的小事,朱師傅也自有他的哲學:「用砂紙磨不能磨得太過,你磨太大力,型就壞了,要好好跟它培養感情才行。」

從機器上取下的半成品,以砂紙細細地摩娑,再漆上亮光漆。一個一個取材自當地木藝品在朱師傅的手中成型,這段以藝術重建的歲月,正如六龜的道路一樣,漸漸從顛簸到平穩。

「有的作品要上亮光漆,有的作品呢,亮光漆會蓋掉木頭本身的香氣,我們讓它這樣就好。」俐落地完成一個牛樟製成的小型木雕,朱師傅讓它以最原始的顏色與香氣示人。正如朱師傅本身與其他六龜重建工作一般,在學院與正規體制的想像以外,漸漸綻放新生而質樸的芬芳。

木頭原色
不上漆的作品,保有原始的香氣

培養感情
與作品培養感情,是每一個制作者獨一無二的經驗。

(如果對朱枝明師傅的作品有興趣的朋友,可聯繫張淑菁,電話:0983-217-633)

長治百合系列(10)剛搬下來很辛苦,真的。

林清輝無奈的表示,目前長治永久屋的基地耕種的區域,只是暫時借給部落的族人使用,到時候還是要還給政府,部落就沒有耕地可以使用。「就跟『永久屋』一樣,土下面不是我們的,我們只用上面。」

因為天氣影響,不斷延後的道路的搶修,再加上那凡比颱風將霧台鄉魯凱族人回家的路再次沖毀,今年8月入住長治永久屋基地的阿禮部落族人林清輝感慨的說,「快一年都沒有回家了!」。

想回家看看山上的家是否一切都好,卻因為9月開始連續的颱風與大雨不斷沖刷。面對如此困境,即使想回家的魯凱族人也都無奈的表示,「只能這樣」。

因為莫拉克颱風迫使霧台鄉五個部落遷下山暫時安置在永久屋的基地,不能回家,加上面對剛剛熟悉的永久屋環境,族人又是如何渡過這段適應期,以下是長治分台阿禮部落族人的生活相關報導。

image001
目前回到阿禮部落的路況有三段的坍方。因此要回去阿禮部落,就只能將車子停在吉露部落前段坍方處,再步行約1小時左右才能抵達阿禮部落。(上圖為前往阿禮部落,前方坍方路段之一)

老人家在家裡沒事做會生病。

目前在阿禮部落裡較年輕的族人大都外出上班,傍晚才回到家中。而部落的老人家,在新環境的生活中除了編織手工藝打發閒暇的時間,其實最期待的就是能夠有自己的一塊耕地,可以在田裡種植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整理環境與其他的朋友在田裡聊聊天。

擔心部落老人家因為與原來生活習慣的轉變而發生各種山下適應不習慣的生活問題產生,阿禮村長跟鄉公所商量提供部落族人暫時借用目前長治分台尚未使用到的空地。

阿禮部落族人林清輝表示,目前的使用方式是可以讓族人想要來種就來種。他也表示,「這邊的老人家在這邊一直沒事,在家裡沒事做會生病。」

林清輝今年10月在霧台鄉公所巡山員工作結束後,也因為暫時尚未找到其胎的工作機會,所以只要有空他就到這裡來整理環境也種植自己喜愛吃的作物。他表示,山林巡守員的計畫只到今年的10月,公部門回應是說還有機會,但是一直在等,可是都沒有消息。他也表示不知到明年還有沒有這樣的工作機會。

image003
擔心部落老人家因為與原來生活習慣的轉變而發生各種山下適應不習慣的生活問題產生,阿禮村長跟鄉公所商量提供部落族人暫時借用目前長治分台尚未使用到的空地。

也沒有辦法啊!對不對?

林清輝也表示,以前在阿禮部落的生活,部分的食物是自己種來吃,但是孩子念書需要錢還是要下山工作,才能支付孩子的讀書費用。他說,「都是小孩子要念書的因素才到山下生活。」

對於8月就入住到現在的生活是否還習慣?林清輝也表示,「還可以,就慢慢來」。他說,「也沒有辦法啊!對不對?」我們阿禮也沒有辦法回去啊,道路都一直是不通的。

快一年都沒有回家了

目前回到阿禮部落的路況有三段的坍方。因此要回去阿禮部落,就只能將車子停在吉露部落前段坍方處,再步行約1小時左右才能抵達阿禮部落。

「快一年都沒有回家了」。林清輝無奈的表示很想回家看看的念頭。遷居到山下的族人大部份山上的家都還有東西,都還沒搬到目前居住的永久屋。

林清輝說,「想回家,問題是這個路沒修好就沒有辦法。住在山上比較好,沒有什麼煩惱,有電,有飯吃就好啦。在山上花不到什麼錢,有賺錢的話還可以存很多錢,在平地的話,跑來跑去都是錢。」

剛搬下來很辛苦,真的。

「在山下一碰到朋友,聊天買飲料請朋友喝,也會花錢。在山下的生活,很多要買的小東西都很多,小朋友的飲料啊,什麼都要錢,他們去讀書也要錢。」

林清輝表示,「剛搬下來很辛苦,真的。」

部落族人表示下山後沒有工作做,下山後要重新適應生活方式,林清輝也表示,「年紀大了,也不好找到工作。」還好有一些暫時性的工作機會,可以撐過部分的過渡時期。

如果政府繼續提供(長治基地空地)給我們用,也可以賺一點錢。有一些外來的人,經過這邊,看到我們再種菜,就會跟我們買。部落族人表示,這也是一個可以賺錢的方式。

但是他也無奈的表示,目前長治永久屋的基地耕種的區域,只是暫時借給部落的族人使用,到時候還是要還給政府,部落就沒有耕地可以使用。

族人也表示,雖然目前有聽說政府已找到一塊耕地提供部落的無人使用,但是那塊用地離目前長治永久基的距離太遠,部落裡大部份的老人家沒有交通工具,要到那邊耕作有交通上的困難。

部落的族人平常也要上班,也不可能因為老人家要耕種,而特地開車載他們過去又載回來。如果這邊可以給我們用,那是最好。

林清輝說:「就跟『永久屋』一樣,土下面不是我們的,我們只用上面。」

產業發展若是能兼顧部落經濟雙重發展來計畫,對於目前暫居山下的生活絕對是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長居在山上的魯凱族人長久的生活方式卻不是以賺錢為取向,而是以維持基本生活為常態的一種生活方式。

原住民山下生活與經濟達成平衡的生活問題,確也是莫拉克颱風尚未發生之前就一直存在的問題,而莫拉克之後這個問題又將如何被解決?

image005
「聊天買飲料請朋友喝,也會花錢。在山下的生活,很多要買的小東西都很多,小朋友去讀書也要錢。」8月入住長治分台永久屋的林清輝表示,「剛搬下來很辛苦,真的。」

只能等死?!

遷下山後,部落裡老人家的生活除了做手工藝種田打發時間,剩下的時間無法像在之前山上的生活,在部落裡有很多地方可以去。可以一整天在工寮,在自己的田裡、到自己部落的獵場做自己喜歡的事。

而遷下山後的霧台鄉魯凱族人,在生活衝突與適應下,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文化環境,切斷與部落土地的情感,環境的變遷產生了山上文化延續的另一個傳承問題。

部落青年也感慨的表示,在家訪過程中,詢問老人家未來的生活想要怎麼打算,部落老人家反而半開玩笑的說, 「只能等死」。部落老人家用開玩笑的回應,表達在山下生活的無奈與失落。

image007
目前回到阿禮部落的路況有三段的坍方。因此要回去阿禮部落,就只能將車子停在吉露部落前段坍方處,再步行約1小時左右才能抵達阿禮部落。(上圖為吉露部落前段坍方處)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攀過文革,走過八八:唐媽媽饅頭落腳大愛村。

13歲便走過文革的唐玉英,不覺得八八水災能夠擊垮她直觀熱情的「助人為樂」邏輯,與變化多端的好手藝。「記得,下次你來,沒地方住,可以住我家!」

唐媽媽,本名唐玉英,在高雄杉林大愛村中賣著結實的饅頭。八八水災以前,她住在高雄縣桃源鄉,被一場水災奪走了山上的房子與雜貨店舖。但在更早以前,她來自於那從不被颱風侵襲的故鄉,湖南。

「我最喜歡幫助別人,我現在訪視的對象沒有錢,我就送饅頭去給他吃,不算錢!」在熾熱近午的陽光下脫去八八臨工的背心,唐媽媽自豪地說。她八八臨工的項目是關懷獨居老人,熱情又人緣好的她,甚至還有能力帶著新來的社工去拜訪高齡86歲的鄰居,為她們彼此介紹,又叮囑新社工關懷這位長者應該注意的事項。


大愛村的唐媽媽

經過文革來到台灣的桃源鄉

「我七歲的時候,就會揹不方便走路的同學去上學,天天揹,我喜歡幫助別人。我媽媽很早就過世了,剩我跟爸爸兩個人。後來文化大革命爆發,我爸爸出門開會一個月,就是這位同學收容我回家吃飯,所以你說是不是,幫助人是很好的。」

她口中的7歲,是中國的1959年,驚動世界的文化大革命,發生在她13歲,1966年。中共建國初期的連天烽火中,唐玉英的生命故事是首次助人以及得到回饋的經歷,與建立一個國家同樣熱情鏗鏘。

「你說我爸爸去開什麼會,批鬥大會呀!我爸爸是飛輪子隊,專門拉車的,管自己叫飛輪子隊,跟其他行業的隊伍鬥呀!其他隊伍因為這樣,還威脅要來把我們家房子炸平,我一個人揹著棉被逃了很遠。」唐玉英得意地講起這段經歷,彷彿回味一場熱鬧的大戲:「我爸爸離家時只留了兩毛錢給我,我去住同學家以後,自己出門賺錢,替生產隊把農產品裝袋,自己養活自己,回來還交了兩塊四毛錢給我爸爸。」

強悍到堪稱離奇的的個性,也影響了她後半生的婚姻,以及來到台灣的命運。「我民國80年跟我第一任老公離婚,他是當官的,在外面有了其它女人。」多才多藝的唐媽媽,在大陸時便自己掙錢,有一份工廠車間主任的工作,根本不希罕做官的丈夫。「他來跟我談離婚的時候,我看他眼睛腫腫的,我就說,你哭呀?你剛剛哭呀?哭什麼呢,你當初別去找女人不就好了嗎!」狠話說完,瀟灑地在協議書上簽字,休了他。

「本來都不打算再結婚了,是遇到現在的丈夫,說他要找一個女人來台灣一起打拼事業,就被他騙了。」帶著能量充沛而敢於冒險的心情,領了一份中國的下崗退休金,唐媽媽來到台灣,跟第二任丈夫胡伯伯一起在桃源鄉開小雜貨店。「我什麼都會做呢,連叉燒月餅我都會做,沒吃過吧?我們在山上開雜貨店,連聯合報都來採訪過。」誰知八八水災時,經營得有聲有色的雜貨店一夕全毀,唐媽媽沮喪不已。

「我水災那時候,血壓整個高起來,高到被送醫院,掛急診住了十天。」出院之後,唐媽媽急著想回安置災民的陸軍官校尋找丈夫,卻遍尋不著,旁人見她焦急哭泣,才私下告訴她,丈夫被兩個女兒送進了養老院。「女兒不是和我生的。她們不願意我去看他,是其他人偷偷告訴我的。」

從山上到大愛,仍然靠饅頭自立

大水沖走了兩人在桃源鄉心苦經營的雜貨店,甚至帶出一場家庭齟齬,唐媽媽也不以此為苦。她現在日日前往安養院探視丈夫,一邊在大愛園區中賣起手工饅頭,廣受好評;還要訪視孤老無依的左右鄰舍,忙得團團轉。

雖然曾受行政院長吳敦義親自表揚,也被當做「災民自立」的產業重建典範,不過同樣必須囿於大愛園區住商分離的規定,唐媽媽饅頭並不能掛上招牌。她與大愛園區內其他雜貨商店一樣,在門口插上兩杆旗子權充門面,來買的多半是熟客。饅頭香甜而有嚼勁,大小皆有,更兼賣肉包,十四坪大的一樓客廳擺滿了蒸籠、廚具,熱鬧不已。

「說什麼呢?到哪裡都是一樣,我對別人好就行了,別人怎麼樣不重要。我覺得慈濟挺好的,助人,她們講的也是個助人。」13歲便走過文革的唐玉英,不覺得八八水災能夠擊垮她直觀熱情的「助人為樂」邏輯,與變化多端的好手藝。「記得,下次你來,沒地方住,可以住我家!」

IMG_0872
在住商尚未合一之前,就靠這個旗幟讓大家知道這裡有好吃的饅頭。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SOS之後,新開部落一年

脆筍水餃的創始人潘媽媽表示:「大家重建這麼辛苦,我就想說我們這邊什麼最多?筍子對不對?我把它包成水餃,你看好不好吃?好吃?就請大家來跟阿姨訂,賺的錢全部給我們辛苦的協會重建!」

六龜新發村的新開部落,在莫拉克風災中,發生過許多震驚全台的故事。當時因為聯外道路中斷,而被迫在新發斷橋上書寫「SOS」向外界求援;居住在當地的六龜鄉民代表會主席潘星貝,也曾經因為聯外道路中斷,被迫用彈弓包著紙條,寫上「32人失蹤」射到對岸求救,讓全台為之鼻酸。

事隔一年,斷裂的新發大橋預計於年底重建完成,新開部落是否也準備好重新出發?

「縣政府告訴我們,通過新開部落的133縣道要再兩三年才會完全修好。在交通完全恢復以前,我們要把握時間,做好紮實的準備,等待路一通,新開部落就要重新出發。」

新開部落重建協會專員石明道,是桃源鄉寶山村的原住民,已長年遷居山下。八八災前,他在不老溫泉區的旅館上班,八八當天,他因為到六龜與朋友小酌而逃過一劫:「我過橋後不到十分鐘,朋友就打來,說六龜大橋斷了。我想,再差十分鐘,我就沒有辦法在這裡跟你說話了。」

人口外移,新生活模式悄悄建立

劫後餘生,石明道眼看著熟悉的新開部落地貌,被土石摧殘成陌生的模樣,深深感到部落需要自己的幫助,便應重建會總幹事潘怡禎的邀請,來到重建協會任職。一年來,他親眼看著新開部落人口外流,仍然以重建部落生氣為目標持續努力。「第一次比較大的人口流失是劃定特定區域,後來陸陸續續地有許多業者撐不下去,就搬到高雄或其他地方去了。」

不老溫泉區中唯一尚有營業的「不老溫泉便利商店」老闆娘邱美玉也表示,八八水災重創溫泉區,左鄰右舍紛紛搬離新開。「有人去高雄、有人去台南,有人到中庄(六龜鄉中興村)當廟公。」至於她自己,仍然選擇堅守在山上,開著雜貨店:「因為高雄太熱,我住不習慣,兒子女兒叫我搬我都不要搬。山上涼快嘛。」

而遍地的重建工程,也為雜貨店帶來新的謀生形式:讓工地的工人一起搭伙吃飯。「左鄰右舍都搬走啦,也不會有觀光客進來消費,所以這裡的餐廳一間間都關了。但那些修路的、茂管處的工人進來中午沒飯吃怎麼辦?我就說來我們家裡吃吧,收他們一點錢,也賣一點涼的給他們。」在寂寥的重建時光裡互相扶持,邱美玉對出入的工人如數家珍:「你看,剛剛過去那個是茂管處的車子。喔,另外一個是前面修路的。」

對於新開人口外移的現象,石明道表示,被劃定特定區域的居民,有一部分搬進大愛,有一部分仍在等待第二批的永久屋。「一方面是解決大愛戶數不足的問題,其實也是因為很多人不想去大愛村啦!」

P1060301
不老溫泉雜貨店堅持不歇業,陪伴工人走過危險又艱困的重建工程歲月。

沒有永遠的災區,不能分散的部落

新開部落的第二批永久屋用地徵收工作一波三折,從一開始部落拒絕被劃定特定區域,到縣府與地主價格談不攏的爭議,終於確定在六龜鄉龍興段861地號等1筆行政院退輔會管理之國有土地(約於悠遊山城後方)落腳,本月即將動土。

未來這批永久屋除了收容十九戶符合核配資格卻尚未遷居的受災戶以外,新開部落重建協會也將於其中一棟永久屋設立分會辦公室,專職老人照護與訪視的工作。

石明道解釋,新開部落裡老年人口居多,八八災後大家的「憂鬱比例很高」,很多人都不出門也不說話,就躲在家裡自己悶。協會與中華民國心理衛生協會及六龜天主堂合作,希望能夠盡量照顧到每一個人的心理需求,就算新的永久屋基地與新開部落之間有段距離,協會就以設立分會的方式來就近協助。「災後第一次過年,新開部落的路上都沒什麼人,大家都躲在家裡,以前根本不是這樣的!」

痛惜大家因為災後創傷而心情鬱悶,石明道和協會夥伴希望以各式各樣的方法來鼓勵大家走出陰霾,例如在今年七月時,協會便帶著部落民眾前往九二一重建的模範村桃米社區參訪,頗受好評。「我想讓大家看到,九二一災區可以花十年重新站起來,那我們也可以。回來以後真的有一些人變得比較積極主動了,會回饋很多想法給我們啊,很多點子都很不錯。」

現在的新開部落重建協會前,有一個協會與社區媽媽合力整理的小花圃,扶疏花木後方,是一片有機菜園,預備將來發展社區廚房的基礎。「我也還慢慢在想,這片花圃面積不大,要怎麼穩定供應社區廚房的菜量呢?也許以後考慮以認養的方式進行。」

P1060285
社區的花園與菜園,呈現欣欣向榮的氣象,重建到一個段落的社區,已經有能力整理出一個舒服的公共空間。

新開部落慷慨作東,撫慰六龜重建辛勞

不過在青菜收成之前,新開部落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作東,招待六龜其他村落的伙伴前來「共食」,分享道地的社區美味,證明自己已經走出SOS的悲情,開始慢慢重建。

「上一次的社區廚房在六龜重建協會,這一次來新開。其實我們是想要大家一起吃飯聊天,抒發壓力啦!不然工作要怎麼繼續,很累捏!」同樣來自六龜的重建工作人員張淑菁笑著表示。送上六龜當地配種成功的「香檳鳥」與新開部落自製的「脆筍水餃」,來自六龜、寶來等地的社區工作人員開心地一起分享午餐,也在打鬧間暫時放下扛了一年的工作重擔。

P1060269
以當地的脆筍製作的水餃,為重建義賣。口味清爽不膩,帶著脆筍特殊的甘甜。

P1060271
新開部落作東,招待六龜重建工作人員來共食。

義賣名產脆筍水餃:重建酸甘甜

「阿姨給你拜託,請大家來訂我們這個水餃喔!」脆筍水餃的創始人,甫從菜園歸來的潘媽媽表示:「大家重建這麼辛苦,我就想說我們這邊什麼最多?筍子對不對?我把它包成水餃,你看好不好吃?好吃?就請大家來跟阿姨訂,賺的錢全部給我們辛苦的協會重建!」

搞笑又充滿活力的潘媽媽,為了替重建協會募款,義賣手工水餃不遺餘力:「如果誰訂很多水餃,我就要發給他獎金!咦?好像不能發獎金,這樣沒有賺…是獎品啦!獎品!」

而在本月底,新開部落即將舉行為期一個月的耶誕點燈儀式,讓溫暖的光亮從十一月底閃耀到耶誕佳節前,照明重建路。11月8日上路的「六龜觀光巴士」,也有堅持營業的新開溫泉業者加入,試著走出人口外流的困境。

「不老溫泉從日本時代就有了,歷史悠久,在133縣道還是往寶來的主要幹道時,這裡也是繁榮一時,後來省道改走外面,不老溫泉的知名度開始不如寶來。我們趁著這段時間好好發展新的旅遊型態,也許可以再現不老溫泉的盛況。」曾經擔任溫泉旅館經理的石明道,相信新開部落與不老溫泉區終有再現活力的一天。

P1060289
潘媽媽:希望多一點人來訂水餃,幫助重建!

P1060303
土石流搗亂,重建之路迢迢,還是要繼續走下去。

(如有朋友要訂購,可聯繫協會07-6791550潘怡禎小姐或石明道先生0914-288-979)

你說這要怎麼競爭?

面對中國進口半成品,原住民傳統工藝特色如何凸顯?還是只能無奈的面對大陸手工低廉且人口數眾多的「壓倒性」勝利?!

前言:

八八風災排灣族的何玉君開始在災民安置所教授排灣族以及魯凱族傳統織繡工藝。外婆「純手工」製作的影響與長達16年的工作經驗,開創了現在十字繡獨有的風格,也有不少指定訂單。但面對投資者與大陸低廉的手工價格,也再次突顯原住民手工藝品的競爭困境,以下是採訪何玉君的整理報導。

image001-600
面對投資者與大陸低廉的手工價格,也再次突顯原住民手工藝品的競爭困境(圖片提供/余欣蘭)

十字繡班:部落婦女有了一個生活重心的寄託。

八八風災後何玉君與家扶中心合作的工藝班在半年多的推動下,對安置在營區的部落婦女在八八風災後面對未來生活的態度有了正向的影響與改變,也讓族人在山下暫時安置的生活重心有了一個較穩定的寄託與發展。

何玉君表示,龍泉營區安置所十字繡班的開課後,部落婦女改變最多的就是氣質,到最後結訓的時候與初期差很多。她說,學習美的事物的動力,影響最多的就是部落婦女開始更注重自己生活起居的打扮以及對家庭的照顧。

除此之外,也讓部落婦女在營區安置的生活有了一個生活重心的寄託,有固定的收入維持基本經濟生活也讓傳統織繡的技藝得以傳承。

何玉君也表示,經過一陣子的相處與學習,來十字繡班學習的部落婦女,變的比較有耐心,有時後邊縫邊教學也可以跟部落婦女聊聊最進的生活狀況並轉移負面生活的消極心態。

已經是三個小孩子母親的何玉君也常常跟部落婦女聊天表示,「賺錢是其次,當然有錢最好,可是小孩子是我們的財產一定要把他顧好。」

改變陷入泥遭的安置生活

何玉君也表示,八八風災後將原住民安置到營區這樣一個非正常生活環境下生活。這麼差的生活環境,如果沒有透過其它的方式來改變安置所生活的狀態,等於是讓族人都陷入泥遭之中。變成族人出去找工作的意願降低,而形成一個負面的生活圈子。

她也發現,其實安置所會主動積極找尋工作機會的族人都已經搬離營區,寧可靠自己生活,不是只是靠政府的補助來過生活。她表示,部落裡其實這樣不同的生活態度落差很大,也對部落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八八風災後,在山下安置期間開辦十字繡班還是對部落在山下安置中心的生活有多少的幫助。何玉君邊縫邊聊天的師生互動關係,啟動了部落婦女在學習傳統上的興趣以及面對部落未來生活的想法有所改善的機會。

「純手工」的堅持

而何玉君獨特「純手工」的堅持,一部份原因也是從小受到外婆「純手工」製作的影響。何玉君表示她開始學習傳統織品製作時,就是從最基本的真功夫開始一步一步建構起對傳統十字繡的學習與創作。

對習慣這樣的創作方式,何玉君也表示,平常不可能帶著縫紉機到處跑,不過手工可以隨時想要做就拿出來做。

而另一個原因也是面對競爭壓力的問題。她說,「如果價格要好一點,工就一定要出來。」面對大陸低工資的競爭壓力,何玉君表示,目前大陸手工十字繡也是競爭的非常激烈,這樣的商業環境要怎麼跟外面的投資者競爭?

因為屏東縣三地門鄉這一帶的傳統手工藝與大陸低薄工資競爭而產生的衝突,何玉君無奈的表示目前台灣原住民傳統工藝的生存壓力。

image007
外婆「純手工」製作的影響與長達16年的工作經驗,開創了何玉君現在十字繡獨有的風格,也有不少指定訂單。

不失傳統,卻不跟傳統有落差。

而為了在人數眾多的大陸手工中脫穎而出,配色部份也很要求的何玉君表示,創作部份她堅持「不失傳統,卻不跟傳統有落差。」她說,「其實我們所織繡的都還是傳統的圖案,但是配色上會做調整,因為手工藝品不是只有賣自己人,因為外面的市場競方式畢竟不一樣,有的時候還是會隨著消費者的喜好而做改變。」

因此,不管大大小小所有設計出去的成品都是純手工,連內裡也都要求用手工縫製。雖然到何玉君這邊學習的初學者會希望能夠簡化作品完成的手續。

但是買不起縫紉機再加上若想縫製卻也無法帶著縫紉碁代處跑的情況之下,學員後來也漸漸習慣全手工的縫製流程。

image003
而為了在人數眾多的大陸手工中脫穎而出,配色部份也很要求的何玉君表示,創作部份她堅持「不失傳統,卻不跟傳統有落差。」(圖片提供/余欣蘭)

一定要有家人的支持。

本來對手工藝就很有興趣的何玉君,最初也沒想過這會變成一份生活中的工作,這個機緣的開始是有一次何玉君發現菲律賓的十字繡布跟目前台灣的十字繡布質感不太一樣,於是就繡了第一個自己手創的包包。

不但受到同事的讚賞,還銷售掉第一個親自手繩的十字繡包。因為這樣的機緣,才讓何玉君很有自信的開始繼續傳統與創作的這條路。

由於這份工作需要很多的心思鑽研與投入,何玉君起初也擔心因為小孩子的功課沒辦法陪。但因為老公的支持加上何玉君沒有因為自己的理想而影響到小孩子的照顧,才能將自己的興趣繼續延伸到她的生活中,也讓這個傳統手藝在自己堅持「純手工」的理念下,有了現在的成果。

你說這要怎麼競爭?

由於大陸製品十字繡的競爭壓力,何玉君都挑戰自己純手工去做,一來有別於市面常看到的半成品縫製方式,二來成品的獨特性也較高。她表示,「這樣才能與手工低廉的大陸十字繡有所區別。像一般大陸製品的傳統包包一開始賣500元,後來壓低到100元,你說這要怎麼競爭?」

長達16年的創作與銷售經驗。她表示,原住民的傳統藝品都很有特色,但最欠缺的就是不知道如何拓展自己的商品。

「壓倒性」勝利?!

因為純手工的東西,需要一定的時間製作完成,但是若開發成單一製品,又無法與大陸進口的十字繡有所區別。既然「外觀」都一樣,消費者當然可以選擇較便宜的商品消費。

政府若沒有對進口商品做嚴格的把關,再有特色的商品,都會變成商人明天手中物美價廉的「投機品」。原住民獨特的設計巧思一夜之間變成量販店隨手可得的低廉商品,而失去了創作者原來的創作價值與文化傳承的意義。

面對矛盾的競爭環境原住民傳統工藝的特色,如何凸顯或是繼續生存?還是只能無奈的面對大陸手工低廉且人口數眾多的「壓倒性」勝利?!

image005
何玉君表示雖人排灣跟魯凱有著同樣的傳統十字繡,但是只要加上個人的巧思所做出來的設計品絕對不會重疊,還能凸顯不同族群的特色。(圖片提供/余欣蘭)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大愛生活系列(17)共同生活的艱難:大愛村第一次住民大會

2010年11月6日晚上七點,高雄縣杉林鄉大愛村第一次住民大會於「活動中心」召開,是台灣第一個成立管委會的大型永久屋基地。其特殊的社區情境,使得這次的住民大會格外具有社區民主的意義。

2010年11月6日晚上七點,大愛村第一次住民大會於「活動中心」召開。誠如高雄縣政府重建會主任王正一所指出:「高雄杉林大愛村,是台灣第一個成立管委會的大型永久屋基地。」大愛村特殊的社區情境,使得這次的住民大會格外具有社區民主的意義。

這次會議中,坐在台前的官方與住民代表計有中央重建會綜規處長張恒裕、慈濟生活重建中心,高雄縣政府重建會主任王正一、高雄縣原民處以及建設、教育、觀交處等各級官員,和中華電信前來說明MOD與網路設置的人員。

第一次住民大會
大愛村的第一次住民大會,極富歷史意義。

簽到
尋找自己的地址並簽到。

選前氣氛詭譎,拜票反賄齊到場

適逢五都選前,擁有七百五十二戶居民的大愛村誠可謂兵家必爭之地。陳菊陣營的志工已率先進場發放選舉文宣,旗美區市議員候選人蕭育穎也來到現場,在門口拜票。每個參與會議的住民手上,都拿到了一份競選文宣。

高縣地檢署檢察官更先行借用會議開始前宣導「反賄選」之政策,以威嚇的口氣表示:「今年五都選舉,台灣的賄選案件裡面有一半都在高雄抓到的,我們也已經接到情資,說大愛村裡面有人準備開始買票,我們已經開始監控,請大家不要心存僥倖。」

世代安居?互信不易。

慈濟生活重建中心主任首先代表上人向大家問好:「證嚴法師非常關心大家的生活,希望大家能夠在這裡世代安居。」但就隨後進行的各項生活議題討論看來,顯然目前的大愛村生活與「安居」還尚有一段距離。

首先登場的是「管委會是否應該收取管理費用」的討論。現任的管委會主委,原居六龜新發的王明耀在議案說明時,便再三強調這是法規規定應當收取的費用,而非管委會自肥之舉,顯然受到不少流言所苦。「我們管委會現在全部都是義工,完全沒有公共支出,各位現在開會的一杯水、一張紙,通通都是要錢的。」並將「社區生活公約」草案臚列於後,希望大家一併討論。

王明耀話音剛落,便有南沙魯村民站起來質疑:「不管是管委會還是社區公約,到底是誰訂的?誰說了算?我的感覺是這裡好像被當人民公社,太沒人權了。」南沙魯村民林清章也發難:「我們因為八八水災被迫下山,結果一下山就來收我們錢,收這個錢又沒有法源依據。我們應該是一個社區,不是公寓大廈,你收管理費好像把我們當成公寓大廈一樣。」隨後也有村民表示,大家到現在都「還沒有找到工作,哪裡有辦法繳交管理費?」

對此,王正一回應,收取管理費是有法源依據的(註:莫拉克颱風災後民間團體興建重建住宅(永久屋)社區管理要點第二十條規定,為充裕社區管理所需之經費,重建住宅社區住戶應遵照住戶大會會議議決分攤之規定,向管理委員會繳交管理費),與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不同。

只是這樣的說法,依然無法回應村民的疑問,為何在第一次住民大會召開前,一份官方擬定的管理要點,可以決定居民是否應該繳交管理費?共同生活的規則與大愛社區的性質,是否早在社區民主落實以前就被擬定了呢?

慈濟離去
身為生活重建中心的慈濟基金會向大家問好,可惜於半途就離席前往花蓮總部,並未參與爭議最熾的後半場會議。

南沙魯發難
南沙魯發難:居民質疑收取管理費的正當性。

內外交迫,原漢彼此猜疑

台下連番的砲轟雖然是針對縣政府而發動,王明耀仍然忍不住站起來表示:「哪一個人願意當主委,我很願意讓賢。自從接了主委之後,我颱風夜都不能睡,整夜手機響不停,哪一家漏水,哪一家馬桶又不通,誰想來當,我讓給他!」王明耀進一步表示:「我當然知道收錢大家都不開心,如果我不負責任,應該要帶頭說不收錢,但這麼大一個園區,沒人管理真的會變破爛。」

這樣的發言,卻當場遭到桃源鄉民張新華的駁斥:「漏水是生活重建中心在管的,怎麼會變你管呢?」張新華甚至進一步發出驚人之語:「我們根本不要漢人來管我們,原住民的事情自己解決,原漢區絕對不能合併,漢人應該退出原民區!」

同樣來自桃源鄉的吳清雄則在會議的最後呼應這個提案,他拿出一份號稱「半數管理委員簽名」的連署,要求「解散現有管委會,原住民與漢人區分別成立兩個管委會」,震撼全場。但卻有部分不願具名的委員私下表示,那份連署上的名字不是他親手簽的,「是別人幫我亂簽的。」導致住民對於管委會組織的真正意向成為一場羅生門。

對此,居住在原民區的漢人鐘皓宇仍然表示,他相信原漢之間目前的緊張關係是不當政策下的受害者。「起碼我認識的原住民裡面,很多人並不這樣認為。未來的一年我還是要推動大愛村原漢交流的計劃,這樣的狀況可以改善。」

被預設遊戲規則的民主練習曲

一陣喧鬧之後,由管委會主導的大會議程很快進入「大家來舉手表決要不要收管理費」的場面。但今日的會議門口僅有簽到處,並無查驗住民身分的關卡,左右大門齊開,記者、輔選人員、大學師生等外人出出入入,完全無法得知舉手的是不是住民,也無法查證有沒有人舉了兩次手,更未宣布今日到場人數幾何,是否已達決議門檻?關乎共同生活最基礎也最尖銳的「管理費收取」規定,就這樣在舉手投票中達成了「不收錢」的決議。

話說回來,社區管理要點中所規定的是「應繳交管理費」而非「得繳交管理費」,乃屬強制規定,按法理來說,住民大會並無裁量權決定是否應該收取管理費。對於此一與法規牴觸的決議,主導法規制定的中央重建會與高雄縣重建會官員均沉默以對。

舉手表決
大家舉手表決要不要收取管理費。

會呼吸的家,還是動輒違法的國有地?

接下來,會議議程進行到「大愛村建築是否可以放寬居民自行加蓋」的討論。事實上,大愛村近日早就因為有居民搭建矮牆,縣政府原訂於本月初進場拆除,卻又取消之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大家都想知道房屋加蓋的界線在何處。

南沙魯村民林清章再度發難:「家是給人住的,不是給外人看的,我們有種種的個人需求,而且房子都沒有遮雨棚,雨水都會噴進來,日子真的很難過!這也許是慈濟施工的時候有疏失,但不管怎樣,加蓋都是非常必要的!」

王正一當場回應,針對這些缺失,縣政府都已經著手進行改善工程的規劃與發包,不管是遮雨棚、無障礙坡道、淹水改善工程、籃球場。「請大家不要私自加蓋,大愛村這邊的土地是國有土地,不是各位私人土地。做做綠美化可以,不可以蓋永久性設施,否則按侵占國有土地的法律究辦。」

反觀謝英俊建築師所設計、近日即將完工的瑪家農場永久屋,早已在建築結構上為居民預留了加蓋空間,也在房屋與房屋之間設計較寬的走道,讓居民在家庭人數增加時也可以自行改造家屋,不會像大愛村一旦加蓋便面臨堵死防火巷的窘境。

援建災區經驗豐富的謝英俊建築師,在談到瑪家農場設計理念表示:「每個人的家,都要自己親手去完成它。我的建築只提供架構,其他的就要靠居民自己努力,我不會替他們做到好。」未來大愛村是否也應比照這樣的理念,為居民開創自我營造家屋的空間,以免「違建」之爭層出不窮,卻無法解決居民生活空間不符需求的問題?

全國關注,檢驗支票:放寬商業限制,建立在地小學

此外,王正一還順帶宣布,大愛村目前住商分離的規定即將取消,將往「住商合一」的方向進行規劃,也將設置商店街,預備以原住民風味餐、有機農特產與手工藝品的方向發展。「我們會將旗山、美濃、杉林、到甲仙與五里埔這一條廊道做整體規劃,也已經得到了150萬的舞台音響設備,目前放在喜樂廣場,未來就要放到商店街!」

王正一甚至宣布,傳聞已久的「大愛小學」與「大愛幼稚園」,都會在明年一月開始動工。王正一承諾,明年九月就要讓大愛村的新生入學。對此,從事教職的大愛村居民李老師私下表示存疑。「身為一個教育人員,我不覺得八個月可以蓋好一間學校。校舍蓋好以後還要招老師、行政,有建校籌備委員會等等,八個月很難完成。該不會是選舉前說說的支票吧?」

待縣政府結束了洋洋灑灑的未來施政報告,換中華電信人員上場說明MOD與網路申辦的方案問題。多數居民均漸漸離席,空留部分居民與中華電信爭執MOD電視台的收費問題,身為生活重建中心的慈濟基金會更於半途就離席前往花蓮總部,幾未發言,並未參與爭議最熾的後半場會議。

大愛園區的第一次住民大會,不但必須面對上次混亂的管委會選舉所遺留下來的問題,以及管委會與居民互信不足,無法收取公共費用的情況,更使原住民與漢人的衝突正式浮上檯面。因百年巨災而起,容納了旗美九鄉鎮的原漢居民,企圖以「人造村」的方式使大家成為鄰居的杉林大愛園區,正要展開艱難的共同生活之路。

不過,最值得欣慰的是,無論社區民主的過程令居民如何疼痛,「佛堂」終於在今晚回到了人間,於吵吵嚷嚷之中,再度成為居民的「活動中心」。所謂的天堂,原不存在於無垢的梵音頌唱中,而是生成自社區/部落的次次爭執、折衝、妥協的過程裡。

住商合一
住商合一之後,居民可以不必再等待一天一次的貨車來取得生活雜物。

沒有路燈的佛堂
在夜晚一片漆黑的佛堂,今夜終於短暫變身回活動中心。

谷川部落:我們也只能等待,雖然不知道要等什麼?

在居住安全以及生計問題的雙重的生存困境之下,即將離開安置中心返鄉的谷川部落,未來如何發展?感到不被關心的谷川部落族人表示,「我們也只能等待,雖然不知道要等什麼?」

前言:

八八風災後暫時安置在屏東榮家的魯凱族,其中沒有申請到永久屋以及決定回山上生活的族人,本來預定今年的10月撤離安置中心。因為凡那比颱風再次沖垮通往霧台鄉各部落的台24線,因此搬回部落的時間也延至到間年的12月底。

在山上有54戶,將近200多人的谷川部落,也即將告別近一年多的山下生活,目前部落的安置狀況又是如何?在12月底前就要搬回谷川部落的族人目前的生活打算又是如何?以下是相關整理報導。

image001
接受採訪的谷川部落族人呂靜花。

只要下大雨我們都會擔心

談到谷川部落未來是否還適合長久居住?呂靜花表示,目前部落的房子還是可以住,但是隘寮溪的情況無法掌握,不知道未來部落的環境會不會一直長期都要受到隘寮溪河流的改變威脅到居住安全。她說,「只要下大雨我們都會擔心。」

凡那比颱風部落安全再次受到威脅

呂靜花也表示,目前谷川部落居住環境最擔心的就是部落上方的土石。呂靜花表示,去年八八水災的時候就是因為部落上方的瀑布沖刷大量的土石到村莊裡。她也表示,還好當時部落裡剛好有一部小型的挖土機將土石挖開,將瀑布沖刷下來的大量雨水改道,才沒有對村莊造成很大的威脅。

而這次凡那比的颱風部落上方的瀑布又再次流向村莊裡,對部落居住環境的威脅產生了更大的影響。呂靜花也擔心未來如過搬回部落,不曉得下一次若又遇到大雨季節,又要搬到哪裡去?

image006
谷川部落族人表示谷川每逢大雨時仍常常受到雨水及土石流沖刷的威脅,(上圖為隘寮溪旁的谷川部落。)

image012
凡那比颱風被沖刷的台24線。

回去部落沒有地方可以工作

目前第一期申請入住於長治分台永久屋的谷川部落族人是18戶,呂靜花表示第二期部落有2戶通過申請,而其他30幾戶的族人就要搬回谷川部落。

呂靜花也表示,八八風災之前要進入霧台部落觀光,谷川部落是遊客的必經之地,當時還可以在部落入口處受傳統手工藝的紀念品,讓在山上的生活有一個經濟收入的來源。

面臨年底就要搬回去的生活,呂靜花則表示,「我們回去也不曉得可以做什麼?也沒有地方工作。」她說,「以前在山上做編織以及部落的傳統手工藝品,谷川部落是遊客的必經之地,可以製作一些紀念品賣給遊客。現在道路狀況不好,就算做了手工藝品也沒有地方可以賣,目前的路況也不會有遊客進來。」

沒有人可以為我們爭取什麼東西

霧台村有三個部落,霧台部落、神山部落、谷川部落,但就屬谷川部落離神山以及霧台這兩個部落最遠,而部落的行政中心也都大多設置於霧台以及神山兩個部落。

呂靜花表示,谷川部落屬於霧台村裡的一個部落,但是我們的部落離霧台最遠,也導致有什麼訊都是最後一個才知道。

她說,「我們的損失很大,沒有人可以為我們爭取什麼東西。如果有什麼事情發生,村長沒表示什麼,鄰長又能怎樣?」

「我們自己的部落也在想,我們可不可以自己申請一個村,因為我們的部落離霧台太遠,可是應該是戶數跟人口數的問題,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獨立成為一個村,這是比較可憐在這邊」。呂靜花道出偏遠部落在行政上缺乏被關注的無奈。

反而是部落的傳教士比較關心我們的生活

她也表示,谷川部落有自救會,但是好像沒有什麼功能。她說,「我們也不知道能等待什麼,大概只有下山或回山上的時候經過谷川部落,大家才會想到有谷川這個部落,反而是部落的傳教士比較關心我們的生活。」

暫時安置在屏東榮民之家將近一年多的生活,呂靜花表示,最不習慣的就是吃的部分。她說,「原住民不習慣配料很多,老人家不習慣太多的調味,那樣反而讓食物的原本的味道都沒了,他們不喜歡吃。」

「地瓜就是地瓜純粹這樣吃,地瓜也跟豬肉一起炒著吃,這樣地瓜的味道就變了,老人家不習慣這樣的味道。」她說,「哪裡地瓜跟肉一起炒的,沒有這樣的。」她表示,老人家吃不習慣山下的料理方式,比較喜歡單純的就只吃一種食物的味道。

未來的谷川部落?

因為部落位置離行政區域距離較遠,而無法得到周全照顧的谷川部落,在台24線尚未修復之前,回家的路仍然都是個未知數。

而回到部落後因為颱風的迫害,目前山上的觀光在短期之內恢復到風災之前的情況更是沒有把握,即使族人有著一技之長卻苦無對外的銷售管道。

部落居住安全以及生計問題的雙重的生存困境之下,未來的谷川部落將如何發展?對於感到不被關心的谷川部落族人表示,「我們也只能等待,雖然不知道要等什麼?」

image003
那凡比颱風之後谷川部落上方的瀑布再次沖壞部落上方的24省道路況,也間接威脅谷川部落族人的安全。

image005
正在執行修復中的霧台鄉台24線路況。

image008
通往谷川部落的溪底便橋。

image010
(上圖為谷川部落上方被沖刷的路段。)谷川部落族人表示,每逢大雨部落上方瀑布所沖刷下來的土石,隨時會有威脅族人居住安全的問題。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高士永久屋完工無期 災民等待也無期

永久屋遙遙無期,收容所環境不佳,部分災民已回到變成危樓的房子居住,待下雨時才回到收容所。另有少數災民依賴賑濟物資,終日喝酒無所事事,生活毫無盼望,有居民看不過去,認為在這裡「過著沒有明天的日子」

舊高士永久屋基地自今年4月10日動工以來,至今7個多月,本計畫在7月31日完工,趕著8月8日入住。但受天候及環境諸多因素影響,無法在政府計畫的時程內完工,因而將預劃完工日延到明年1月。如今記者再度走訪,基地內只見到整地、填土及部分公共建設,仍無任何關於永久屋的痕跡。

10月18日,屏東縣政府永久屋專案會議中決議,工程進度無法在明年1月底完工,並向中央重建會報延。

對於永久屋遙遙無期,收容所的環境不佳,部分災民已回到變成危樓的房子居住,待下雨時才回到收容所內。另有少數災民在收容所依賴賑濟的物資三餐,終日喝酒無所事事,生活毫無盼望,有居民看不過去,認為在這裡「過著沒有明天的日子」。

image001

永久屋進度嚴重落後原因:天候、地形、位置

「颱風才剛走,落山風接著來,滿地的泥濘亂車子不動,這該怎麼施作工程。」高士居民描述永久屋基地的施作情形。高士永久屋基地位於日治時期的舊高士部落(牡丹鄉高士段763、764、811地號),佔地3公頃的山坡地,在整地的困難度較一般的平地高,再者,基地東側地勢較低漥,需挖取西側的土來填補。

在土壤受到嚴種的擾動之下,一旦下雨,鬆動的土質容易被雨水沖刷,造成基地及聯外道路泥濘不堪,工程車要進入受阻,甚至壞損,使得承包廠商成本提高。

因此一遇雨天,工程幾乎停擺,然而今年七月至十月底屬於雨季及颱風季,拖延工程的進度。另外地處偏遠,難以請到工人,也是永久屋工程中的一大問題。

image003
舊高士永久屋基地西側為迎風面,落山風季節時,風勢強勁,工程難以進展。

重建工作「趕趕趕」 基地規劃案僅一個月

高士村長李德福表示,永久屋基地的規劃,西半邊蓋在稜線上,當落山風季節來臨時,強勁的風勢,必然增加施作時的難度及未來入住後居民的困擾。他說,過去的舊部落,是在靠東邊屬背風面的位置,約在基地東側及再延伸的區塊。

而當初的規劃案是在前村長莊來金任內執行,工程單位也是按部落共識施作。至於何謂當時的部落共識,共識如何產生,其中牽扯到部落最敏感著神經-派系問題。歷史悠久的高士族人,過去活躍於恆春半島的強悍民族,靠著就是快速的動員力及向心力,然而「選舉」卻使得過去維繫部落秩序的倫理崩壞,也使得這強悍的部落從此走向分裂。

另外,政府將基地規劃案包發給顧問公司(三椏工程顧問有限公司)時,僅一個月的時間進行規劃,謝英俊建築師事務所的建築師洪明裕認為太倉促,一般規劃案至少也要三個月。

image004

災民日漸墮落 李德福:盼生活重建中心協助

對於永久屋的遙遙無期,等待入住的災民情何以堪。收容所的環境如此不善,災民無奈,部分已回到變成危樓的房子居住,待下雨時才回到收容所內。走訪發現,災民對於社會給予的賑濟過於依賴,少部分災民恃著收容所提供的物資及三餐,終日喝酒無所事事,生活毫無盼望,有居民看不過去,說他們是「過著沒有明天的日子」。

收容所硬體設施的改善,牡丹鄉公所也承諾盡快給予改善。另外,李德福也期待,除了希望NGO及政府能盡快完成永久屋之外,生活重建中心能夠給予災民心靈上實質的幫助。

牡丹鄉生活重建中心主任陳沁渝表示,目前針對收容所內的災民,平時有社工員進行關懷訪視,也會配合如慶生會及卡拉ok等活動的辦理,給予災民情感上的支持。未來也會與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共同發展部落產業及培力部落婦女成為部落照顧人力。

屏東縣政府日前召開第28次永久屋專案小組會議,確定高士永久屋工程進度無法於100年1月底完工。舊高士基地永久屋後續工程,屏東縣政府確定委託世界展望會依「政府採購法」執行,公共設施部分亦請協商世展會即日起復工。

(本文與莫拉克新聞網共同刊登)

放眼六龜‧橋建未來─六龜大橋落成

終於,在11月13日六龜大橋要竣工典禮了,堅固的六龜大橋就像大橋旁守護著六龜人的瑰王岩一樣,給荖濃溪兩岸人們無比的信心與勇氣。11月13日起,六龜大橋進行竣工典禮及各項活動,邀請大家!

六龜大橋是聯繫荖濃溪兩岸民眾最重要的一座大橋。去年八八風災鄉內多座大橋被水沖斷之後,六龜好像頓時被切割成個一個聚落,人們對於災害引起的恐懼也一直有惶惶不安的壓力。一年多來,鄉內到處都是施工的工程,漫天的沙塵,巨大的砂石車。

終於,在11月13日起六龜大橋要竣工典禮了,這次竣工意味著從美濃旗山一路到六龜都將非常平順好走。不但道路都重新拓寬維修,大橋也比以往更加堅固方便,也更加的美觀了。堅固的六龜大橋就像大橋旁一職守護著六龜人的瑰王岩一樣,給荖濃溪兩岸人們無比的信心與勇氣。不管環境有多險峻,只要路好了,橋通了,我們都將再次奮起!

5146834315_ce7bf022e1

六龜大橋竣工典禮暨產業嘉年華

六龜大橋竣工典禮

活動時間:99年11月13日(六)9:30-11:00

活動地點:六龜大橋

鴻粿發運禮‧禧事傳千里-

活動當天上午舉辦限量999份「紅龜粿發運禮」活動,提供予民眾品嚐好滋味(數量有限,贈完為止)。

開運祈福願景卡-

利用在地芒果樹纖維與玫瑰花瓣手作紙,活動當天於六龜大橋上邀請你寫下對自己/他人未來的祝福及心願,象徵愛與希望

「秋騎追風 趣」活動

活動時間:99年11月13日(六)10:30-16:00

活動地點:六龜大橋暨周邊、龜王岩、山水炎民宿、扇平山莊、金煌芒果母樹園區、中庄墾區花園廊道、高屏發電廠、玫瑰園與全國第一家樹玫瑰基地

單車路線:六龜大橋暨周邊、龜王岩、高屏發電廠、扇平山莊(午餐 觀景台與文物館) 、山水炎民宿(琴韻茶香 冷泡山茶品嚐 十八羅漢山地質解說)、金煌芒果母樹園區、玫瑰園、六龜育幼院、松柏林民宿、邦腹溪莫拉克災區、中庄墾區花園廊道、龍興驛站、悠遊山城樹玫瑰

優惠報名:限額報名300人,贈送特色民宿特惠折價券、品茶券、餐券、點心券、紀念品兌換券並送礦泉水、毛巾、保險

報名專線:六龜鄉公所 黃小姐 07-6892100-61

六龜玩go夠活動

活動時間:99年11月14日-12月12日9:30-16:00

活動地點:「秋騎追風趣」黃金傳奇之旅單車逍遙遊路線

報名專線:劉坤靈07-6894864、093… 山城花語美好生活促進會協辦

活動流程表

99/11/13 (六)  10:30─16:00

9:30─10:30

六龜大橋竣工典禮

10:30─11:00

放眼六龜‧橋見未來(祈福遊橋巡禮)

鴻粿發運禮‧禧事傳千里(發送999份紅龜粿)

開運祈福願景卡

11:00─15:00

精采絕倫藝文團體表演

機車特技表演、飛鷹大隊垂降救難演練展演、社區趣味拔河競賽、陶笛演奏、太鼓、布農族八部合音等精采表演

秋騎追風趣—單車自由行活動

15:00 17:00─19:00 21:00

傳統歌仔戲展演-蔡端造洛陽橋、乞丐養狀元

周 邊 系 列 活 動

農特產品展售會、手作DIY體驗活動、祈福願景站、六龜印象耆老講古趣(龜王岩)、六龜奇石展(扇平山莊)、飛盤狗表演(扇平山莊)、琴韻茶香(山水炎民宿)、高屏發電廠開放參觀

* 凡參與「秋騎追風」趣(騎單車遊六龜者),請自行攜帶安全帽【加重色彩】

** 活動內容如有異動,請以當天活動實際情形為準

好康報乎你-

1. 鴻粿發運禮‧禧事傳千里(紅龜粿發送限量999份,贈完為止,)

地點:六龜大橋

2. 1,000份福壽麵免費品嚐‧祈福米‧粽子限量發送‧共享平安喜樂

3.「愛‧希望」樹苗4000株發送

4. 六龜懷舊時光走廊(老照片回顧展)-帶你走入六龜的時光走廊,在鏡頭外,訴說老故事

地點:六龜大橋河堤邊、安妮幼稚園前、龜王岩

相關網站:六龜農遊趣

(本文轉載自「大我文創工作隊」網站)

雪上加霜的高士村─梅姬風災赫見土石流

等待永久屋的高士村民,仍在擁擠破舊的安置空間蝸居,梅姬颱風又再度襲擊高士,部落遭土石流掩埋,所幸居民緊急撤離,無人員傷亡。但這也讓原本需要改善的安置空間,再度雪上加霜。

等待永久屋的高士村民,仍在擁擠破舊的安置空間蝸居,梅姬颱風又再度襲擊高士,部落遭土石流掩埋,所幸居民緊急撤離,無人員傷亡。但這也讓原本需要改善的安置空間,再度雪上加霜。

10月底的梅姬颱風,雖未直接撲向台灣,但卻讓恆春半島降下連日大雨,使得牡丹鄉高士村內的一條野溪出現土石流,阻斷了通往上部落的道路。有目擊的村民表示,在土石流發生的前不久,正好有一輛自小客車經過,差點遭遭到土石流波急。

在綿延細雨中,高士村民與國軍合力開挖,歷經三個多小時搶通道路,才將上部落的居民安全撤離到高士國小避難。在道路搶通後不到一個小時,又再度被土石流掩埋,所幸上部落35戶100多名村民均全數撤離。

image006-480

國軍救災受阻 應變機制須重新檢討

梅姬颱風在南台灣雖無造成人員傷亡,卻突顯出牡丹鄉公所在災難應變機制的問題。尤其是前進受災現場的路線,每當颱風警報發布時,國軍部隊便進駐位於石門村牡丹鄉公所,然而牡丹鄉公所與高士村分別屬於縣道「屏199」及「屏200」的道路系統, 因此從鄉公所通往高士最快的路程就是走「屏175」,全程約15公里的蜿蜒山路,正常情況下,約1個小時的車程。

image001

「屏175」是高士村民經常使用的道路,也是就讀牡丹國中校車接送學生的必經道路。當地居民表示,這條路每逢豪雨都會有些大大小小的坍方,但長期卻不見屏東縣政府權責單位對該段道路的養護維修,多處路面坑洞破損,橋樑鋼筋外露,遇上了下雨,更是泥濘難行。

八八之後,除了對坍方及坡面進行搶修及補強外,對於舖損的路面仍未修復,不但平時對於往來的居民及學童的安全造成威脅,災時將如何在第一時間發揮救災功能。

10月22日,高士村內出現土石流阻斷了上部落的路,前往救災的國軍部隊繞從車城、恆春,經滿州走「屏200」,卻因欖仁溪暴漲封橋,被擋在小墾丁渡假村前,後在高士村長緊急協調下,國軍才順利進入高士救災。經由此次災害的經驗,相關部門應重新調整避災機制的設計,依實際狀況再檢討,確保下次災害發生時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高士災情有擴大之虞 部落避難空間恐不足

10月22日晚間六點零五分,被土石流截斷的道路終於搶通,村長李德福立即宣佈上部落緊急撤離。在國軍的協助下,上部落撤離了100多人至高士國小避難,六點四十五分,剛搶通的道路再度被掩埋。梅姬的風雨過後,上部落後方的山壁上,出現兩處的土石崩落,高士村長李德福對此相當憂心,下次大風雨再來的時候,遭殃的可能就是上部落。

image003
上部落後方山壁上的坍方處。

image004
八八受災區域為第六、七鄰,現在連周圍的第五、八鄰都要疏散撤離。

李德福表示,今年入秋以來的幾次風雨,讓去年八八受災的區域有逐漸擴散的趨勢,鄰近的區域住戶均受威脅,加上上部落的安全堪慮,若再下大雨,災害規模擴大,李德福擔心部落可避災的空間不夠使用。另外,他還表示將考慮再請專家來勘查,重新鑑定部落安全與不安全的區域,以備後來的因應。

災後常聽人說:「災難中必見得人心的良善。」但遇到選舉恩怨呢?在這次避災過程中,就有居民在取用物資時遭到落選村長一派的八八災民嗆聲,甚至有災民偷藏食物,故意要讓對方難堪,在災時如此作為,聽起來格外令人痛心。

以下為當天現場照片──

image005

高士上部落通往九棚方向的道路,儼然變成河道了 (攝影 蘇政元)

image006

國軍與高士族人合力搶通道路 (攝影 蘇政元)

image007

晚間六點零五分,道路終於搶通了 (攝影 蘇政元)

image008

國軍的悍馬車也趕緊進入上部落,協助軍民撤離 (攝影 蘇政元)

image009

國軍協助撤離,上部落的vuvu顯得有些慌張與不安 (攝影 蘇政元)

image010

晚間六點四十五分,土石又下來了 (攝影 蘇政元)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新聞網)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