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才是真正的家(下)

房子重建其實不需要讓別人來,原住民可以自己蓋房子就好,自己的房子不會蓋,對不起祖先。重建方案中提出88臨工,但是大多為清掃工,部落族人不解,為何不將經費直接分配給部落族人重建家園,反而是剝奪土地…

編按:

本文為記者進行之莫拉克災後系列報導,記錄部落在回家與選擇「不全然適合的永久屋」之間的徬徨。事件還在進行,記者也仍持續記錄,請大家繼續關注。更多災後系列報導,請移駕至「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部落格閱讀。

閱讀「山上才是真正的家(上)」,請點選這裡。

980915zaimin040909141-3601.jpg

9月12日,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南下甲仙召開說明會,對災民說明重建的擘劃想像。但首批將被遷至杉林月眉農場的那瑪夏鄉族人們在這場會議中缺席,僅小林村自救會與六龜新開村民參與;永久屋快速興建著,而族人卻更顯徬徨。

「到現在為止,政府什麼都不確定又急著要我們遷村,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會抗議啊!」民族村民打亥說,原本他也堅持回到原鄉,但和部落族人談過後才知道回到原鄉或許是場惡夢。

沒有土地怎麼活

打亥說,族人對颱風來襲很習慣,知道路會斷、水電也一定全無,因此颱風來前她們都會備妥3天至1周內的生活所需,等到路通就好了。但這次風災卻不像以前。

88風災當天,打亥和家人不在民族村內,沒有目睹族人死亡,但多數村民卻親眼目睹部落全毀;「那是前所未有的恐怖景像,部落當天所有的人其實是都死心了、在等死了!」兩位民族村婦女哭著說:「真的不敢回去了。」

當外界認為原住民「死都要回山上」,原住民其實也明白「沒有命不可能重建」;基於對生命安全的顧慮,以及政府只給予永久屋選擇的情況下,民族村民只好成為慈濟永久屋第一批移入者。但簽下同意書的多數村民表示心裡仍很掙扎:「因為我們一無所有。」而這不是民族村的特有反應,包括小林村與桃源鄉多數部落都一樣。

企業的想像

小林村民徐大林、李錦容表示,倖存村民家裡原都務農,有田、有農具,政府目前雖表示願意安置村民,「但我們只有房子的使用權,卻失去農地與謀生工具」。多數部落居民其實以農耕維生,但政府只談遷村、不談用地交換,讓部落族人備感茫然。

高雄縣長楊秋興強調,不是政府不願意給土地,而是國有財產土地有不能贈予的問題;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則說,他了解部落族人希望繼續和原鄉保有很深的聯繫,「但也要結合復育山林的理念」。

何日生認為,回山上再耕種或居住並不安全,雖然部落族人不能擁有土地,但若居民想耕種,慈濟會為居民爭取每戶2分大的農耕地。郭台銘則表示會協助居民就業生產,目前鴻海打算為族人發展有機農業,但若族人想要工業也可以,「只要是科技工業都沒問題」。針對有機農業的想像,鴻海將向台糖承租大愛村鄰近土地,可望打造約1百戶的耕種規模;行銷及農場經營則交由巨農有機農場及21世紀基金會辦理。

此外,鴻海保證3至5年內將「保證收購」,農民種多少、鴻海就收多少,「至少與市價相同收購、甚至更高,保證大家比現在收入更多」。行政院補充,未來台糖在農業發展,不只做為土地提供者,也可做為參與者。郭台銘也另外提出建設文化傳承中心的概念,希望和慈濟結合,讓老人從事一些傳統編織作為展示用。

重建也搞BOT

看似完美的規劃卻仍讓族人放心不下。打亥直指:「到大愛村後,只剩人跟房子,那是廢墟。」民族村民因無法擁有土地而有不安全感,畢竟永久屋雖能使用50 年,但政府願意提供無償土地多久卻還在討論,「如果期限很短,我們又失去山上的土地,是不是又要再流離失所」?因此有村民已打算撤回同意書。

小林、六龜、那瑪夏的族人群起質疑:「為什麼趕著要我們搬?不能讓我們多討論嗎?」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羅世雄說:「行政院與高雄縣主要就是要讓大家趕快回家。且慈濟承諾在6周內把永久屋蓋好,也給行政機關許多壓力。」

但壓力卻是政府自找的。原住民政策協會理事拔尚指出,921震後發展出災後重建需確立「臨時安置」、「中繼或過渡型安置」與「原鄉重建」3階段,目前政府的重建條例卻將第二階段與第三階段完全混淆。

跳過組合屋,直達永久屋,不但剝奪部落族人對家園的想像與自主權利,更出現「拿社會善款進行BOT」的荒謬情事。何日生說明,大愛村的興建經費全由善款支出,至於建設公司,「則是慈濟自己的營建單位」。

重建條例中規定,重建工程須採最有利標(選擇品質、能力較強的廠商)進行,但交由慈濟建設,就跳過重建條例規定、善款直接流入與慈濟合作的營建廠商,讓災民不禁質疑:「是捐給我們用,還是捐給企業用?」

司馬庫斯部落成員馬理光‧拉互伊說:「房子重建其實不需要讓別人來,原住民可以自己蓋房子就好,自己的房子不會蓋,對不起祖先。」重建方案中提出88臨工,但是大多為清掃工,部落族人不解,為何不將經費直接分配給部落族人重建家園,反而是剝奪土地、既有的工作機會還有參與討論的權利,讓她們被冠上「不知好歹」的污名?

就業輔導不可行

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也質疑鴻海發展有機農業對部落的助益。洪輝祥近年輔導使用慣型農法的農民轉型無毒、有機農業,發現土地是影響有機發展的關鍵。「月眉農場是以前台糖地,都用年年春(農藥),要恢復到能有機生產,我粗估得花6年。」

洪輝祥說,剛恢復到可有機耕作的地,還不會有太好的收成,要馬上供應市場所需絕對有困難;鴻海目前只承諾做3至5年的保證收購,對族人來說根本無濟於事。此外,有機認證在今年8月1日上路後,取得認證費用至少得花20萬:「這對小農來說是大數目,除非鴻海要做規模經濟,不然災民怎麼付得起?」

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分析,鴻海確實有意走向規模經濟,但規模經濟所需的資材成本都很高,當企業撤出後,災民不見得負擔得起。「對有機產業來說,5年可能才賺到第一桶金,這時災民卻要回歸市場競爭,並非長遠之計。」她認為企業支持農業是好事,「但要介入的不是生產模式,而是如何擴大消費」。

撇除競爭不談,土地擁有權恐怕還是最重要的癥結。蔡培慧認為,鴻海與政府的做法,根本是讓災民從土地擁有者變成「農民工」;洪輝祥也擔憂,未來喪失土地的災民,必須承擔向台糖承租一分地4千5百元的費用,「這是因為不當休耕政策補助導致的,使得想承租的人必須額外負擔這筆錢」,一旦企業退出保障收購、也未經營通路行銷,「對災民來說等同從頭來過」。

亡羊補牢,時猶未晚

族人表示,撤回同意書,代表「請直接聽取災民需求」的吶喊,建議政府先確立受災部落的土地和山林情況、進行過渡型安置,讓居民凝聚自己對家園的想像,才能避免慈善團體和部落的衝突;否則重建將如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丘延亮的比喻:政府「無限期提供土地」、慈善機構挾善款的「永久屋安置」、加上為資本找出路的「完全就業」保証,只是為災區、災民、失所的災黎社群提供「飲鴆止渴的罐裝飲料」。

山上才是真正的家(上)

慈濟預估重建村落經費至少7億以上,目前已有那瑪夏鄉民族村、甲仙鄉約3百戶確定居住;不過何日生坦言,土地無償使用年限及入住災民資格還有待政府認定。然而,在一切都尚未確定下,永久屋卻在昨天,正式動工了。

0915補記:「山上才是真正的家(下)」已經完成,請點選這裡閱讀。

編按:

雖然高雄縣的災民尚未決定永久安置的方案,但慈濟已經在高雄縣杉林的台糖地上,正式開工,預計可興建700戶的房舍。慈濟發言人何日生說,雖然部落族人還在抗議,「可是不願接受的都是老年人,年輕的也會想要改變生活方式,等我們多去溝通,相信會有更多人來住。」 (關於族人對慈濟大愛屋的想法,請點選這裡)

記者胡慕情在現場採訪了部落的想法,記錄現場發生的作為,事件還在進行,記者也仍持續記錄,請大家繼續關注。更多災後系列報導,請移駕至「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部落格閱讀。

980911-zueilian-010909111-3.jpg

慈濟基金會的車子從高速公路轉下,被泥沙肆虐的道路經過清理,已恢復8成狀況,但村落全毀的災民卻仍然沒有家。一位慈濟師兄指著路旁的透天厝說:「我們會蓋那樣的房子給災民。很美,而且不用錢!我都想當災民了!」但災民所企盼與思考的,遠比房子是否美觀與免費來得更多。

民族村民打亥坐在旗山教會的階梯旁,看著族人搬運物資、祈禱、討論何去何從,他輕聲地說:「外界不了解原住民有多想回家。」桃源鄉高中村布農族居民伊斯坦大‧伊書說,八八水災雖然讓族人受到驚嚇,但族人不願下山,「因為擔心政府不開路,我們就回不了家」。

回家,原住民的永恆命題

一個人在都市中流浪 本來就沒有太多夢想
特殊的血液流在身上 不知道明天是否依然
原住民生活非常茫然 受傷時想要回到故鄉
一直是在勉強的偽裝 不知道明天是否依然
好想回家 好想回家 你和我都一樣

─歌手,達卡鬧

長久以來,原民因原有資源與生活方式遭漢化破壞,導致多數原住民必須離鄉背井工作,在都市中從事漢人眼中的藍領階級、領著不穩定的薪資;雖然世代移轉、資本主義席捲全台每一個角落,年輕的原住民確實也嚮往都市生活,並有更好的能力躋身中產,但對原鄉的情懷卻從未放棄。

桃源國小教師陸廣是平地人,他因認同原住民而自願到原民部落教書,「要知道,原民部落沒有乞丐,只要有人沒東西吃,不管那人是不是自家人,都會有食物給他吃。」陸廣的觀察說明原民部落互助的社會關係,「這是漢人難以了解的。」而這樣的社會關係一旦下山,因著語言、生活習慣差異不同,都會遭到破壞。

「將災後重建視為整體性社會發展的生活重建,對原住民族是非常重要的觀念。」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監事拔尚直指,幾百年來,原住民族包括平埔族在內,一直面臨天災人禍,使部落不得不離鄉背井而不斷被遷移及安置。

這次滅村的小林村,即是被日本人強制安置在此內山地區、包括必須再度遷村的好茶,也是政策下的受害者。拔尚感嘆:「大部分原住民其實比較習慣應付天災,而非應付人禍。」

而撼動全台的莫拉克風災摧毀不少部落的家園,政府被批救災不力之後,對於重建有著快馬加鞭的決心;善款從台灣各地湧入內政部、各慈善團體的帳戶,台灣人希望幫助流離失所的族人有家,但在加速快轉的討論重建過程,卻忽略了原/漢思維的根本差異。

災害重「見」條例

儘管民間團體對重建方向憂心忡忡,提出遷村、重建都須資訊公開、與被安置者討論,但重建條例依然在政治人物的衝鋒陷陣下快速通過─重建條例中有著模糊的強制遷村條款、有著無詳細政策的生活重建口號…

接著政院邀集慈濟和鴻海集團共同開會,揭開八八風災後的遷村序幕:那瑪夏鄉族人將遷往杉林國中旁的台糖土地、由慈濟興建永久屋,但族人需簽下同意書證明不得回山上耕種與居住、只有房屋使用權且不得買賣、並且無土地擁有權。

台灣原社秘書長以撒克‧阿復引用1995年全球原住民議會所言:「除直接射殺我們以外,最有效消滅原住民的方式,便是將我們和我們的土地分開。」

抗議鋒火燃起,慈善團體卻也疑問:山林需要復育,而妳們不是需要有家嗎?

模糊的家園重建

慈濟基金會發言人何日生拿著建築師設計的模擬圖,帶著記者到杉林國中永久屋預定地現勘。鳥瞰整片台糖月眉農場土地,廣達58.12公頃,背有丘陵、鄰近有杉林國中與消防局,「未來永久屋興建時,還會規劃托兒所、活動中心、原住民藝術工作坊…生活機能不虞匱乏!」

何日生說明,這片土地約可興建7百戶左右房屋,只容許災民遷入,房屋每棟造價約100至150萬,至少可撐50年;願意遷入的族人則依戶口數分配大小不一的雙拼、兩層樓房子,2至3人的小家庭可獲14坪;3-5人為28坪;6人以上則有34坪。

何日生強調,雖永久屋是由慈濟建造,但不會強迫族人改變信仰,「因族人的信仰教派不同,我們甚至保留4棟教堂的預定地。」建築將有太陽能板、可防風17級、抗震8 級的輕鋼架、綠建築設計,也劃設腳踏車道;所謂原民社區意象,也會參考中研院民族所的建議。

慈濟預估重建村落經費至少7億以上,目前已有那瑪夏鄉民族村、甲仙鄉約3百戶確定居住;不過何日生坦言,土地無償使用年限及入住災民資格還有待政府認定。然而,在一切都尚未確定下,永久屋卻在昨天,正式動工了。

大愛村不是部落

走在月眉農場的產業道路上,負責建造永久屋的理成營造開始已開始測量土地。第一批整地完成的土地上開始放樣,預計要在2個月內就蓋完房子。何日生說,雖然部落族人還在抗議,「可是不願接受的都是老年人,年輕的也會想要改變生活方式,等我們多去溝通,相信會有更多人來住。」

然而溝通本是漫長過程,已經動工的房舍,真的符合居民意願嗎?一位不願簽下同意書的民族村民便說,慈濟的大愛屋雖說要有原民意象,但只是想把圖騰放在建築而已,「這跟文化是兩回事」。而房子呈現整齊的排列狀、中間是馬路,民族村民也說:「這跟部落根本不一樣。」大愛村的設計反而像觀光園區,而不是部落的生活空間。

族人的說法並非沒有道理。負責建設的理成營造工程人員領著記者和慈濟基金會的團隊看著大愛村預定地時,指著眾人踩踏的產業道路說:「這條路已經確定拓寬成20米。」而拓寬的理由之一,竟是為等大愛村建設成模擬圖上整齊劃一的房舍後,接待國外的慈濟團隊參觀用的。

(本系列待續)

(作者為線上記者,本文轉自「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部落格)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