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基隆×西班牙

去年八八風災期間,畫家王傑背了畫架悄悄來到林邊,畫下了他對林邊這片土地的愛。後來,竹林社區志工梅小姐鼓起勇氣造訪老師位於基隆廟口的畫室…

【 前言 】

「去年八八風災期間,畫家王傑一個人背了畫架悄悄來到林邊,用畫筆畫下了他對林邊這片土地的愛。

竹林社區志工梅小姐參觀了王傑老師於台北市Lu Lu Space的公益個展後,鼓起勇氣造訪老師位於基隆廟口的畫室,並提供了林邊竹林村的歷史建物的照片,希望邀約老師從旁協助竹林村的藝文重建計畫;以藝術家、遊子的眼光來看竹林。藉著舉辦親子講座及速寫教學體驗的方式,喚起鄉親從新的角度眼光來欣賞自己的家鄉,甚至在頹廢傾倒的紅磚牆中找到對歷史人文價值的重視。」

就在八八屆滿週年之時,王老師再度背起畫架來到屏東縣林邊鄉竹林村,竹林社區也舉辦一系列活動。福熊參與了其中的【畫家行腳。從心話竹林】親子美藝座談,以下是福熊在林邊鄉竹林國小視聽教室的觀察。

————————————————————————————

bamboo1.jpg

二點二十三分

講座尚未開始,福熊提早到。會場中有兩群婆婆媽媽,其音量使得空曠的視聽教室顯得格外熱鬧。一群展開前置工作,身分應該是主辦單位會員與志工,張貼字卡,佈置會場,測試麥克風,將電腦與投影機裝設好;另一群大概是當地居民或是鄰近地區的愛好繪畫者,帶著小孩(年齡是幼稚園與小學階段),坐在座椅前排,交頭接耳閒聊。

bamboo2.jpg

兩點四十五分

王傑老師尚未入場,主持人向大家說明注意事項。除了提醒需將手機轉震動,以及維持聽講基本禮節之外,也趁機與學員套招,以防自由發問時間,尷尬冷場。

bamboo3.jpg

三點零分

王老師在掌聲中入場,表情似乎是受到熱烈的掌聲驚嚇,但隨即恢復正常。他表示前幾天先南下,對於南部人的熱情留下深刻印象。在竹林村畫老房子時,被一位老婆婆質問:「你來這邊做什麼?」語氣頗嚴厲,但經一番解釋之後,反倒開始親切地閒話家常。阿嬤不僅招呼他入屋內坐,還端出茶水和肉粽請客,甚至逐一介紹屋內房間,沒半點防人心腸。

bamboo4.jpg

三點七分

結束開場白,王傑老師開始分享他在西班牙留學時期所畫的寫生作品。由於身處異國,眼中所見景物格外有特殊情調,課餘以增加回憶為由,轉換成觀光客身分,帶著筆、畫紙、水彩顏料,駕著福斯1000CC雙門舊汽車,到處寫生玩耍。

以巴賽隆納為核心,幾個小時的車程為範圍,足跡遍及戰爭時被法國掠奪一空的修道院、達利故鄉的海邊、高第早期建築作品、西班牙前首都托雷多、近庇里牛斯山的艾藍山谷……等。晚間則睡在車上或帳篷裡,某晚借古堡草坪搭蓬,隔天鄰近老先生問他深夜泰瑞莎是否來找他,王老師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詳細一問,原來泰瑞莎是當地赫赫有名的女鬼啊!

王老師的作品內容多以建築為主,比例準確,光影對比強烈,連石砌質感也表現清楚,觀察力可謂敏銳。主體與點景分布之勻稱,色彩之調和,有如一盤豐盛的西班牙海鮮燉飯,色香味俱全。

bamboo5.jpg

三點四十五分

學成歸國,回到基隆家鄉,王老師還是保持著寫生習慣,作為自己認識這城市的功課。尋訪山巒上眾多砲台,雖然交通不便,但風景清幽美麗,可遠眺基隆港。中元祭遠近馳名,除了普渡本土好兄弟,基隆市政府還派員到法國公墓,以法國麵包和紅酒慰孤魂。試著以歐式海圖風格,將基隆早期歷史用圖像記錄下來,包括想像復原西班牙人曾在和平島所築的聖薩爾瓦多城。

除了歐風遺跡,王老師也記錄民間歷史影像、在地庶民生活百業,例如:金紙行、售貨推車、小吃店、青草街、夜市、美術社…..等。感於時間流逝、社會變遷,那些古老行業及舊生活方式,若不保存很快就消失了。其間的心理轉變是因為曾登上某廟宇後殿,驚艷於繽紛華麗的交趾陶與剪黏,根本不輸給外國的工藝表現。這重要的視覺衝擊,啟發他以後要為當代的圖像記錄工作盡份心力。

bamboo6.jpg

四點二十分

中場休息後,下半場是王老師的現場教學時間。題目是藏寶箱,以一層層摺紙方式,隱藏預先設計的圖案,讓觀者逐層打開,並獲得驚喜。

做法是首先將紙打橫,彎成S型,忽略中間重疊部份,使左右兩端呈相同面積,微調確定位置之後,壓平折線。接著運用同方式,兩手執上下兩端,將紙彎成S型,由於已經重疊過一次,紙張較厚,需用力些。折好紙後,在最外端畫上箱子,第二層為寶物,最內層畫出守護寶藏者,可能是海盜、猛獸、鬼怪之類的。

bamboo7.jpg

五點八分

福熊已經完成指定作業,到處觀察小朋友的作畫情形。有的撐頭苦思,想法枯竭,有的振筆急畫,胸有成竹,有的愁眉苦臉,呈半放棄狀態,經由家長代筆完成主架構之後,才勉強接手。

綜觀全場,寶物部份五花八門,金銀財寶是基本款,還有棒棒糖、花朵、蝴蝶、寵物,超乎常理的大樹、汽車、橋樑、地下室,相當生活化且想像力豐富啊!甚至有人欲蓋彌彰地在箱上標明「請勿打開」字樣,或者在箱內加註「勿貪」警語,警世勸善意味濃厚,竹林的孩子真是純真動人!

bamboo8.jpg

六點二分

抽樣上台分享優秀作品之後,終於到了放飯時間。海產飯湯料多味美,對我來說是既熟悉不過了,但王老師表示第一次嘗試,覺得口味新鮮。台灣這小小海島擁有多元的飲食文化,只要細心探索覺察,就能發展出地方特色呀!

bamboo9.jpg

六點十八分

分送餐點完畢,主持人邀請志工媽媽們列隊接受大夥兒鼓掌致謝,她們當天前就來打掃環境,擦拭桌椅,民眾食用結束隨即收拾餐具,種種細節不勝枚舉,樣樣充滿了女性特有的貼心與細膩。有一些並不是竹林村當地人,而是來自東港、新埤、南州等鄰近鄉鎮,不分彼此,共同為地方付出,令人感動!

感想:相較於北部,在屏東縣類似的藝文講座真的很少,遠離屏東市區到鄉下,則少之又少。主辦單位願意辦大型活動,除了勇氣,還需要理想支撐。會後與發起人梅小姐聊了一下,除了此次活動,協會以後還會辦影像記錄班、老照片展、耆老訪談、社區劇場等一系列凝聚社區向心力、培養志工能力的課程。福熊希望他們的學習活力能夠好好維持下去,苗木們繼續茁壯拓展成一大片蓊鬱的「竹林」。

————————————————————————————

【相關連結】

屏東縣林邊鄉竹林社區發展協會
地址:屏東縣林邊鄉竹林村中興路1~4號 (阮氏宗祠對面)
電話:08-875-7632 、 0982-765-159  張瑞鳳 小姐

廟口畫室
地址:基隆市仁三路11-3號2樓
電話:02-2423-7877
負責人:王傑
部落格: 「王傑的繪畫天堂

我的地方感─基隆、瑞芳、平溪、九份

提到基隆,大家會想起什麼?基隆港、海產、夜市、李鵠餅店,這些大概會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但是因為我家住的地方是比較接近丘陵地帶的地方,和瑞芳一帶比較接近,再加上興趣使然,我也比較常瑞芳跑,所以…

提到基隆,大家會想起什麼?

基隆港、海產、夜市、李鵠餅店,這些大概會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但是因為我家住的地方是比較接近丘陵地帶的地方,和瑞芳一帶比較接近,再加上因為一些興趣使然我也比較常往這個地方跑,所以接下來主要會寫關於基隆、瑞芳和周遭聚落的一些互動關係。

瑞芳、平溪、九份這些地方,在行政區域劃分上雖然屬於台北縣,但是因為地理位置、歷史發展、交通動線的關係,和基隆的交互關係反而更為頻繁。

瑞芳─過去的交通要道

早年先民從淡水河進入台灣,沿著河流往內陸發展,於是聚落慢慢從淡水河主流,到支流基隆河,逐漸往上游前進。當來到八堵一帶,部份人翻過獅球嶺,進入基隆市區一帶(可能也有部份人沿北海岸進入),另外一批就繼續沿著基隆河往上游前進,來到今天的瑞芳、猴硐、最後抵達最上游的平溪。

其中柑仔瀨(今瑞芳鎮柑坪里)一帶因地勢較平緩,腹地也較開闊,所以開發最早,並隨著往後的拓展使瑞芳成為今天基隆河中上游區域最大的聚落所在。

早年交通不便的時候,內陸交通往往要透過水運,河流到不了的地方就用步行的方式進入。當時若由基隆、台北要前往宜蘭,幾乎都是搭船沿著基隆河上溯到位於柑仔瀨的渡頭後接淡蘭古道翻過山嶺;在金瓜石、九份採礦的工人,也必先經由柑仔瀨上山。

當時有陳、賴二氏在柑仔瀨渡頭附近設雜貨店,並宴商旅,店號「瑞芳」,是上山者中途補給、休息的最佳處所;久而久之,大家常說「去瑞芳」,因此延續成為庄名,乃至今天的地名。

後來宜蘭線鐵路開通後,從金瓜石採出的金硐礦以及猴硐、四腳亭、十分平溪菁桐等地產出的煤礦皆運到瑞芳輸出;鐵路同時也成為此地居民及貨物往來、進出的重要幹道。由於運能增加,交通便利,吸引了更多人前往瑞芳工作,甚至定居;煤礦產量也因此大增,一時成就了瑞芳、九份金瓜石、猴硐平溪等地的繁榮。

而這些鐵路路線(除了通往九份地區的深澳線後來因濱海公路的拓寬而拆除)在往後也伴隨其他公路的開通,在礦產沒落之時轉而變成觀光客進出的通道。直到今天為止,雖然煤礦金礦已經全數停止運作,但是每年仍有大量觀光客搭乘火車抵達瑞芳,轉車前往平溪或出站搭公車上九份。甚至更早以前的淡蘭古道,雖然已經卸下台北宜蘭間的聯絡功能,但是也成為了遊客尋幽、健身、休閒的觀光古道。

瑞芳的礦業

瑞芳一帶的產業最早以前是以務農為主,利用基隆河堆積的土地進行小面積耕作,但隨著煤田、金礦礦脈陸續被發現後,礦業成了本區最重要的產業,主要又分為煤礦和金礦兩大類。

煤礦方面,在清領時期就已有發現,但當時因為技術落後,戰事頻繁,再加上官吏貪污嚴重,而且煤礦之價值不如在劉銘傳時代發現的黃金,因此規模不大,僅在四腳亭、八斗子一帶有較大的開挖範圍(四腳亭和八斗子在今天的行政區屬於基隆市,而四腳亭煤礦對清領時期基隆地區煤礦業發展重要,由此可知,瑞芳的發展其實和基隆有很大的關係)。

日據時期之後瑞芳、猴硐、三瓜子等地的煤礦才被大量開採,並且穩定增加產量。尤其此時期在瑞芳猴硐地區採出的煤礦,產量大且品質優良,當時已佔台灣煤產量中的70%,也讓瑞芳地區建設了鐵路以運輸所產出之煤礦,而且逐年沿著基隆河延伸到猴硐,另外則有私人公司建設菁桐到三貂嶺之平溪線;然而二戰隨即使整體產礦停滯。

而在後來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受,混亂的幾年過去之後,煤礦重新回到軌道上。此時因為金礦逐漸耗竭,產量穩定的煤礦取代了金礦,成為瑞芳地區最重要的產業,也維持了瑞芳地區在光復後到60年間的繁榮。

然而民國60年以後,煤礦存量也逐漸耗竭,再加上礦災頻繁、國際社會影響、能源結構改變、鐵路電氣化等因素,煤礦業由盛轉衰,終於在民85年前後全面停產。

金礦方面,早在西班牙人抵達三貂角前,平埔族就已經會從金瓜石一帶的河流中淘洗金沙,鑄成條狀;因此早年西班牙人將九份、金瓜石一帶命名為Turoboan(哆囉滿省),意思是採金之地。

清領時期在八堵(今七堵大華橋)興建鐵路橋時,工人在基隆河發現大量砂金,引發了一股淘金熱,並沿著基隆河一路往北延伸到瑞芳,並且發現小金瓜露頭。也因為這股淘金潮,讓瑞芳從小農村發展成繁榮的礦區聚落。

到日治時期,瑞芳地區及金瓜石地區分別採用新式開採技術開挖礦坑,產量更為增加。同時為了運送開採出來的金礦,除了利用鐵路運輸外,也帶動了瑞芳地區自動車路(馬路)的建設;期間金瓜石更被譽為「台灣第一金山」,整個瑞芳及九份地區居民光設籍人口就高達七萬人以上。

而礦工閒暇之虞的娛樂需求,也促使九份地區茶樓、小吃店等等休閒場所林立,甚至出現「小上海」的暱稱,繁榮程度更勝於當年的台北。民國以後,瑞芳之金礦已經幾乎開採殆盡,金瓜石的金礦也逐漸衰竭,韓戰時造成之銅價上揚,更讓金瓜時出現「以銅養金」的狀況。

雖後來金價偶有回升,但勞苦、工作環境惡劣且高危險性之礦坑工作仍讓青壯年人口不斷外流,最後終於在79年左右,禮樂鍊銅廠關閉,結束了瑞芳金瓜石地區的金礦歷史。

其實從以上可以看到,瑞芳地區的發展,受到交通帶動以及礦業發展的影響非常深刻,即使到今天礦業已經全面停止運作,台北基隆前往宜蘭的旅人也不一定要經由瑞芳前往,但今天在瑞芳地區仍然處處可以見到當初礦業全盛時期的痕跡,而停止運作的礦坑也轉變為觀光勝地。

鐵路依然經由瑞芳,雖然經過許多改變,但是一些過去為了輸出礦產興建的設施依然保留著,成為外地人緬懷礦業時期工作情景的目標。礦業依然是瑞芳地區的代名詞,而當初載運礦工進出的火車、汽車,在礦工不在後改載觀光客。

我和瑞芳的關連

其實以我自己來說,對於瑞芳其實我也是外地人(只是住的比較近),真正開始接觸瑞芳已經是高中時候的事情了,在那之前多半只是父母帶著我們家兩個小孩到員山子附近基隆河玩水(那時分洪道跟堤防都還沒興建),然後去瑞芳車站對面的市場買胡椒餅而已。慢慢接收一些資訊之後才發現,瑞芳是一個充滿鐵路與礦坑的地方。

看到一些老照片及資料上說,當初瑞芳鎮街上隨處都可以看到礦業輕便鐵路,來往的人大部分都是礦工,當年的逢甲路則是公路由基隆通往瑞芳九份的要道,商行鼎盛,猴硐煤礦巨擘瑞三礦業之創辦人李建興及其兄弟發號施令之「義方商行」也坐落在那邊;猴硐三瓜子以及九份地區的繁榮景象自然不在話下。

然而這些對我而言都已經是歷史了,今天的瑞芳除了觀光客之外,已經和一般的台灣小鎮沒有太大的差別─除了到處林立的銀樓,作為曾經金礦鼎盛的少數證據(或許是在這邊經營出名聲來了,今天基隆廟口附近之金飾店也有數家是打著金瓜石或瑞芳銀樓的名號),還有逢甲路兩旁古樸依舊,卻已經人去樓空的磚造老屋。

今天的瑞芳,儘管已經感受不太到礦業氣息,但是作為地方轉運站的功能依舊,有別於以前旅人、礦工的只是變成遊客到瑞芳後,搭火車前往猴硐、平溪線,或者搭公車前往九份金瓜石,部分開車族則由此轉臺2丁前往瑞濱地區。

近年來瑞芳大力推展觀光,除了整建車站前廣場,並列出附近著名旅遊景點外,也重新整建瑞芳車站,將地下道模擬成礦坑形式,並在其中附上早年的照片及文字介紹,企圖將瑞芳的礦業歷史重新尋回。而隨著瑞濱快速道路開通,交通更為方便的狀況下,也希望瑞芳能夠藉由觀光,再次創造新的榮景。

搭上火車前往猴硐,才真正感受到早年的煤礦作業氣氛,諾大的「瑞三礦業」依然漆在基隆河邊選煤廠的外牆上,「產煤裕國」標語依舊清晰可見,只是停業後的瑞三煤礦,選煤場早已殘破不堪。車站旁有鐵路連進選煤場,宏大的站場規模,應該也是當初繁忙的調車作業所需吧?

車站內仍然保留販售舊式的硬票,車種、區間、數量之多,以及車票本身的年份久遠,都令人驚訝。站員說,早年礦業仍興盛時,很多人都會利用該站進出猴硐,或者轉車進入平溪線。

由於早期的票是統一印製的,所以都會一次請領很多以備發售;7、80年之後,由於煤礦業的衰落,附近人口嚴重外流,旅客的數量也因此一落千丈。留下來的那些票,就是因為請領了,結果因為旅客銳減,車票賣不出去,才一直留存到現在。

對於我來說這是一件好事,因為至少有機會接觸這種20多年的歷史事物(有的車票甚至比我還要老);但是對於車站,對於整個猴硐,瑞芳,一個礦業王國的衰落,卻是深深的無奈,回盪在寬闊卻空盪的候車室內。

車站對面,是一家雜貨店,兩家麵店,還有一些稀疏的住家。兩家麵店昔日是為了服務在此地工作的瑞三礦業員工而開,到今天已經超過半個世紀。

這邊的麵店和外面的口味很不一樣,而且便宜又大碗,大概是為了提供礦工在辛苦工作後所需要的能量吧,而且侯硐地區多雨,冬春時期又特別陰冷,此時一碗熱騰騰的麵不只果腹,更溫暖了整個身體,整個心窩。不難想像在礦業鼎盛時期生意絡繹不絕的盛況。

附近似乎有一些以前治跌打損傷的店,也有類似理容院的地方,礦業沒落之後都已經人去樓空,但是兩家麵店持續營業到今天,主要客源除了一些當地居民之外,已經有不少外地來的遊客特地前來品嘗,侯硐車站前的麵攤也成了猴硐地區除了礦業遺跡之外的第二代表物。(我自己是只要有機會去都會吃…)

往北走去,諾大的選煤場仍坐落在那邊,右手邊有拱橋跨越基隆河到對岸,橋面上是早年的台車道,將基隆河對面產出的煤礦運到選煤場。由選煤場,拱橋,基隆河谷所構成的畫面,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人對猴硐的第一印象。

繼續往北走,會穿過一排磚造老住宅,應該都是早年員工家屬所居住的地方,到今天古早氣息依舊,但是不少間已經人去樓空,甚至屋頂崩落,危危垂矣,再度顯示了人口嚴重外流的悽涼。

再往北,則是一系列的車庫、澡堂、宿舍等礦業建築,在之前被埋在柏油路底下的台車道在這也終於露出地面,在宿舍前鑽過鐵路涵洞,就是瑞三本礦的坑口。而在選煤場拱橋對面就是猴硐坑,坑旁則是瑞三礦業的辦公大樓所在,附近也有一些住家,早期應該可以看到台車道沿著馬路旁一直往上遊過去,聯絡基隆河對岸的幾個坑口。

猴硐坑旁的步道則通往早年的侯硐神社所在地,當初猴硐地區的信仰中心所在,可見當初猴硐地方已經自成一個有一定規模的聚落,各種生活所需都已經可以在車站附近滿足。

最近幾年,由瑞三礦業第四代老闆主持之義方商行的協助台北縣政府,將選煤場、附近坑口、宿舍等等,規劃為「煤礦博物館」,打算與金瓜石的黃金博物館互別苗頭,猴硐地區則有成立文史工作室、社區發展協會等,但是我並沒有特別去了解其運作,也許也是凝聚地方共識,或者協助煤礦博物館的籌劃與整建吧。

平溪與瑞芳雖然已經分屬不同行政區,但是就礦業以及生活上的互動則是緊密連結著。這裡是台灣礦業最後的運作場所,運煤小火車級礦坑作業的景象更曾經吸引了外國遊客不辭千里前往。而在各個礦場在礦業停產後,運煤小火車轉型載運遊客體驗早年的礦坑風情,整個平溪也從礦業聚落轉型觀光發展。

平溪線周邊的支線風情、十分瀑布、礦業體驗乃至平溪的天燈節,為這個因為礦業落沒的地方注入了新的活力。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邊已經離海有一段距離,但是每天仍會有婦人一大早前往基隆、瑞芳等地購買漁獲,順便採購一些生活日用品、蔬菜食物等,再搭火車回來販賣漁獲。鐵路不只帶來觀光客,更和周遭居民的生活緊密連結,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觀光背後的代價

雖然觀光化發展,確實為瑞芳帶來了新的契機,但是九分地區的發展,卻格外發人深省。由於金礦業的關係,九份自日據時期就繁榮發展,金礦聚落風情也讓他在礦業沒落後,率先成為瑞芳地區的觀光先鋒,帶起礦業觀光的風潮。

隨著金礦博物館的落成,以及九份老街的觀光化發展,吸引了更多的遊客前往消費(據說宮崎駿「神隱少女」動畫中湯屋附近的場景概念就是來自九份老街);在山的靠海側,禮樂煉銅廠所遺留的「黃金城堡」、從山上延伸而下的排煙管,還有「黃金瀑布」、「陰陽海」等等奇觀,也讓不少遊客為之津津樂道。

但是,在這背後,卻有著巨大的代價。大量湧入的車輛、遊客,往往嚴重超過此地所能負荷的數量,使得前往九份地區的道路塞車不斷,空氣品質也受到影響,停車位問題也一直是九份地區最令人頭痛的一點;大量遊客前來觀光後離開,卻留下大量的垃圾、污染,得耗費大量的人力清理,所帶來的噪音也往往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至鉅。

九份老街在觀光的商機下,所謂手工紀念品店、風味小吃店等等一家一家的開張,卻幾乎和台灣其他觀光區類似的商店大同小異,沒有和當地歷史、文化、背景產生關聯,只想從遊客身上大撈一筆的心態造成的結果,使得九份老街失去了最原始的風情,僅僅變成了另外一個觀光夜市,商業的夜市,逛老街的遊客只會知道哪裡好吃,哪家手工藝品很漂亮,卻體會不到九份地區真正所蘊藏的歷史文化內涵。

而山後禮樂煉銅廠所遺留的種種奇觀底下,則是因為礦業發展造成的嚴重環境污染、生態浩劫。排煙管巨龍內含有高濃度的銅、汞、砷等等重金屬殘留,隨著雨水的沖刷進入土地中,嚴重威脅週遭生態系統;黃金瀑布、陰陽海則是早期採礦時採出的硫化鐵所造成的結果,隨著泉水雨水流入大海,毒害水中生物、海洋生態。

這些部分,在地區發展中,往往被視為毒蛇猛獸而被視而不見,或者在觀光化的光環下被遺忘,但是這些都是地方發展的一部分,其實應該要被好好重視,除了應該思考已造成的傷害要如何彌補之外,更應該以此為借鏡,不僅是作為民眾機會教育的教材,更重要的任務是在發展其他地方特色時當作參考,讓當地居民能更認同自己所生長的地方,也讓到來的旅人,能夠更深刻感受這個地方的風土民情。

我以一個外人的身分進入瑞芳,並不是因為什麼觀光名勝、老街,而是那些過去的歷史記憶,痕跡,以及人情,讓我對地方產生感情。發展不一定要熱鬧才行,像猴硐、平溪這地方真正感動我的,就是那種遠離喧囂的寧靜,和周圍的自然環境;讓我沉醉的,則是那種歷史的哀愁,古今的交錯。

期望這些地方,在未來以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時,能真正融入地方特色,並以最自然、純真的印象,走入大家的心中。

(本文作者為成大學生,參與「農村社會與文化」課程後撰寫之「我的地方感」期末作業,經同意收錄於本專題中。閱讀更多專題內容請點選「我的地方感」專題)

【風童玩】創意風箏暨風向雞比賽10月底至1116

你小時候一定玩過『風箏』,想不想再玩一次?不但可以回味兒時樂趣,還可以得獎喔!你聽過『風向雞』嗎?沒聽過沒關係,基隆社大的老師會告訴你怎麼製做?

你小時候一定玩過『風箏』,想不想再玩一次?不但可以回味兒時樂趣,還可以得獎喔!你聽過『風向雞』嗎?沒聽過沒關係,基隆社大的老師會告訴你怎麼製做?基隆社區大學配合市政府『風動藝術節』,將於11月16日下午於外木山漁港舉辦『風童玩設計大賽』,獎品豐富,相關活動辦法及報名表請至基隆社大網站:http://www.kcu.org.tw下載或電洽(02)2457-1575。

此外,基隆社大特別於10/25上午及10/22下午進行各3小時免費的”風童玩設計工作坊”,教您如何製作風箏暨風向雞?還免費提供材料喔!

【飲食】基隆社大食魚文化課程招生(報名在即)

你認識多少種水產品? 你知道水產品的營養價值在哪裡? 你會不會買新鮮的魚? 你知道你平常吃的海鮮從哪裡來嗎?不管你是不是基隆人? 基隆社區大學特別邀請海洋大學生命科學院水產養殖學系黃之暘博士………….

你認識多少種水產品? 你知道水產品的營養價值在哪裡? 你會不會買新鮮的魚? 你知道你平常吃的海鮮從哪裡來嗎?

不管你是不是基隆人? 只要你愛吃魚, 愛吃海鮮, 你最好來上這門課.

基隆社區大學特別邀請海洋大學生命科學院水產養殖學系黃之暘博士於秋季班開設『漁撈、水產與食魚文化』,上課時間為自9月18日(週四)起連續十八週在基隆社大城區部(信義國小)上課。詳細課程內容如附件所示。

歡迎你趕緊利用這最後的報名機會前來基隆社大報名喔!洽詢電話:02-2457-1575,基隆社大網址:http://www.kcu.org.tw

授課教師:黃之暘

上課時間:每週四晚上7:00~9:40 上課地點:城區部-信義國小

招生人數:30人 學分及收費:3學分,學分費2,700元整

教師簡介:學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生命科學院水產養殖學系農學博士;經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博士後研究員、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食品科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基隆區漁會四健會兼任講師、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暨普通考試水產養殖技師合格;現職/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課程理念:臺灣四面環海,種類繁多的水產資源不但充分供應日常飲食需求,且因風味各異而極具品嚐價值;近年來健康飲食風氣日趨成熟,與「百哩飲食」及「慢食」觀念的興起,讓人們在滿足口腹之欲外,同時對食材種類、挑選、搭配與烹調,產生高度興趣。

基隆位於臺灣東北部,除有豐富漁場環繞,且為新竹以北漁獲及養殖水產品流通活絡的交易重心,因此具有先天優異條件。課程內容除介紹本地漁或組成種類、飲食風氣與漁產特色外,同時針對與生活飲食相關之食材分辨、鮮度判別、挑選乃至於品嚐烹調,均有詳細說明。此外亦結合世界各地對於水產品之利用,與健康飲食概念,讓與課學員能同時獲得對於水產素材在性質、風味與文化上的相關資訊。

【環境】0419水水基隆河健走活動

由基隆社區大學承辦的─「2008台灣河川日~水水基隆河」 健走活動,沿岸將由基隆市野鳥學會老師進行定點導覽、用望遠鏡觀察基隆河沿岸生物;活動現場有表演、免費米雕、童玩、環保肥皂DIY活動以及小禮物

由基隆社區大學承辦的─「2008台灣河川日~水水基隆河」, 健走活動沿岸將由基隆市野鳥學會老師進行定點導覽、用望遠鏡觀察基隆河沿岸生物;活動現場也將有表演活動、免費米雕、童玩、環保肥皂DIY活動以及小禮物,歡迎全市民眾踴躍參與。活動時間:97年4月19日(星期六)上午9:30~12:00

健行路線:基隆河畔七賢橋循崇智橋至大華橋再折返,全長約3.5公里
集合地點:基隆市區七堵區七賢橋頭-崇孝抽水站前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