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西的石駁

散步或騎車時,經過這些石駁,我總是會多瞧一眼:看看它石頭的排列組合,想像一百多年前,拓墾的先民如何以簡單的工具和眾人之力,挖掘、搬移、堆疊,在沒有黏著劑的時代,如何讓這些頑石乖乖的排著梅花隊形…

石駁—在關西地區山林田間非常普遍。

DPP_0013-1
石駁(攝影/徐榮慶)

竹苗地區丘陵地,多屬礫石的地質,這樣的地質根本無法耕種,所以拓墾時,第一步就要撿拾礫石,撿下來的礫石該怎麼處置呢?

聰明的先人把它拿來堆疊:一方面造田護土,另方面也可作為分界,並解決了礫石無用的問題。堆疊石頭若只是隨意隨興,那麼地震大雨來臨,勢必坍塌,並造成田泥的流失。所以如何堆砌石頭,就變成開山造田或山林築屋一門重要的生活技藝。

厲害的結駁師父,利用簡單的工具,不需水泥,做成的石駁百年不壞。看到這些山間田邊的石頭,通常大小差不多;數一數—-一個石頭的四周幾乎都是六個石頭圍繞,它們簡單規律的堆疊排列,其中仍有大學問,更有先人流下的汗水。

關西是典型的客家庄,地質也多屬礫石層,所以石駁在本鎮是平常的田園山林景觀。離開街區,往鄉下田園走去,石駁隨處可見。

我最熟悉的竹16道路,往坪林的路上,右邊崁下緩坡梯田、柏油路旁的圳溝,或長或短或高或矮的石駁,搭配著遠處的藍天和青山,就是一幅美麗的畫面!

從水汴頭進入竹18和竹18之1道路,有幾處梯田。長長的石駁,一段接著一段,橫的縱的,好不壯觀;可惜這幾年部分已經變成水泥了,美麗樸拙的景觀不再!

散步在仁安里竹27-1道路,也有許多石駁可以欣賞,而且就在馬路旁。這一條路最適合清晨散步,有大樹遮蔭而且車子不多

若論規模最大者當屬鳳山溪沿岸的堤防 –石駁堤防。我最喜歡的一段是在南山里,沿著鳳山溪北岸,長度有400多公尺;可以從南山大橋這端走到渡船頭那一端,因為是防溪水氾濫的堤防,所以堤防呈60度,這段路可散步也可騎單車。清晨看著農田的作物,在和煦的陽光下緩緩甦醒;夜晚看著明月從遠方的鳥嘴山悄悄探出頭來,這裡是我在小鎮賞月的私密景點。

南山里鳳山溪石駁
南山里鳳山溪石駁(攝影/徐美菊)

除了這四處地方,其他當然還不少,篇幅關係就不一一介紹了。

散步或騎車時,經過這些石駁,我總是會多瞧一眼:看看它石頭的排列組合,想像一百多年前,拓墾的先民如何以簡單的工具和眾人之力,挖掘、搬移、堆疊,在沒有黏著劑的時代,如何讓這些頑石乖乖的排著梅花隊形,固土護園;歷經大風吹襲,暴雨沖刷,承受百年風霜,依然屹立!

對我們的鄉親來說,石駁隨處可見,太平常了,平常得—-忽略了它的美麗以及它所堆疊的先民拓墾土地的故事!築水溝、修馬路、鋪水泥田埂,怪手一分鐘輕易毀掉百年文化景觀!

關西的石駁,如同客庄的傳統文化都在快速流失中!我想告訴親愛的客家鄉親:「石駁」是我們的祖先留下來的珍貴文化資產,要盡量保存啊!

(關西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班)

關西社大公民新聞寫作座談

「牛欄河畔」刊物的發行人陳玉蟾,是去年學員,這次也特地回來與大家分享寫作心得她表示,只要有心寫作,不愁沒有題材,大家練習寫作時,可先從自己最關心的人事物開始著手。她也認為大部分人只要透過練習…

編按: 

本篇文章為5月份「關西社大公民新聞寫作」課程進行的學員座談整理,關西地區的學員參與熱烈,也希望透過這篇座談的整理,鼓勵學員們能將公民新聞寫作分享給其他小地方的居民。

關西社大「98年度公民新聞寫作訓練」學員座談會

行政院新聞局為推動地方新聞在地發聲,及將傳播權回歸公民之權利,於96年度起開辦「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提供有志從事公民新聞報導的民眾有個學習機會及展現平台。今(98)年度已邁入第3年,並將持續於全國北、中、南、東及離島地區,辦理9場次「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

這學期已有5場次於3月份起陸續開課,另下學期將於台北縣林口社大、苗栗縣苗栗社大、台南縣新營社大、屏東縣屏北社大繼續開課,歡迎有興趣參加「公民新聞寫作」的朋友,洽詢該四所社區大學開課時間【註1】。

行政院新聞局非常重視該項訓練課程,同時也為了表達對學員的關懷及鼓勵之意,特安排實地訪視學員及辦理座談會,期能聽取學員對課程學習的心得及建議,並作為爾後辦理該項業務之參考。首場訪視及座談活動於 5月27日在關西社大舉行,由地方新聞處趙處長親臨主持。

新聞局開辦課程的原因

趙處長表示,新聞局開辦此項訓練課程的目的有:一、希望在社區裡培養民眾關心鄉土、人、事、物,透由本課程訓練激發學員對鄉土的關心及愛鄉土的觀念。二、新聞局開闢「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網站,透由本課程訓練讓學員成為小地方寫手,讓台灣及國外的讀者均能看到讀到學員的作品。

三、培養學員媒體識讀能力,由於主流媒體受限於時間、版面等因素考量,無法深入詳實的貼近報導社區新聞,「媒體識讀」課程是要訓練學員辨別解讀媒體能力,慎選過濾不適宜的報導,讓自己成為一個聰明的閱聽人,進而成為一粒種仔去影響自己的社區民眾,如何辨識媒體真相。四、希望主流媒體所疏漏的社區溫馨新聞在「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能凸顯出來,進而引導主流媒體的關注與報導。

學員的心得分享

學員徐美菊、范振康夫婦是新竹縣文化局攝影義工,美菊表示,來上課的目的是磨練寫作技巧,對「公民新聞寫作」有多一層認識,知道「公民」的傳播權利,也知道政府在做些什麼?對於週遭日漸失傳的文化,她期望透過訓練課程,以自己擅長的攝影及寫作技巧串聯報導。

另有感於媒體新聞多數報憂不報喜,而「小地方」新聞溫馨且貼近,心情導向更好。最後美菊提到,自己學得並不是那麼的深入,不過很願意以學習的心,一步一步去實踐。趙處長回應表示,26小時的訓練課程提供學員了解基本的寫作概念,期勉美菊運用所習得之寫作技巧與攝影專長,將自己的所在地感人的故事記錄下來,透由自己的部落格與網友分享。

980618guanxizuotan-360.jpg
美菊學員提到自己很願意以學習的心,一步一步去實踐。

「牛欄河畔」刊物的發行人陳玉蟾,是去年學員,這次也特地回來與大家分享寫作心得她表示,只要有心寫作,不愁沒有題材,大家練習寫作時,可先從自己最關心的人事物開始著手。她也認為大部分人只要透過練習,慢慢磨練就會進步,希望大家有憑有據的把自己關心的議題紀錄下來。

她也歡迎學員利用「牛欄河畔」及「小地方新聞網」的平台磨練寫作技巧。李玉萍學員提到「母喪」的議題時表示,按民間習俗,女兒連續3年要回去掃墓,對於某些漸被遺落的傳統,她希望藉由課程學習,將逝去的民俗紀錄傳承下來。羅妹妹(玉琴)則分享自己的作品的心路歷程,及感謝賴來甲老師催逼出來的作品。

clip_image004
陳光汶學員希望上課時能教導有關法律方面的課程

陳光汶學員表示,他擔心報導若涉及他人利益(如污水問題),恐招致報復或需負法律責任,希望上課時能教導有關法律方面的課程。針對這個問題,趙處長表示,未來考慮將著作權及法律方面的課程納入;

旗美社大張正揚主任則建議1.應避開有爭議性的文字,如著作權部分及人身攻擊的字眼2.因報導社區事件怕被報復,若該報導事關大家的利益,可結合社區集眾人力量較具嚇阻效果3.對於法律及自身權利要有充分的掌握,否則建議還是從溫馨的小品題材創作起為宜。

張秀英學員表示,自己常接觸弱勢族群,希望藉由本課程的學習,將熟悉之領域表達出來,寫出自己的心得。

clip_image006
旗美社大張正揚主任建議從溫馨的小品題材創作起

clip_image008
張秀英學員希望藉由本課程的學習,將熟悉之領域表達出來

clip_image010
趙處長與參加座談會學員合影

【註一】「98年度公民新聞寫作訓練」下學期開課社區大學

臺北縣林口社區大學  02-26008655 王貞乃 主秘

苗栗縣苗栗社區大學  037-551082 古婷婷 小姐

台南縣新營社大  06-6326927 林士民 先生

屏東縣屏北社大  08-7668500 鄭君萍 小姐

(本文作者任職於新聞局地方新聞處)

關西社大「公民新聞寫作研習」座談

廣泰成田野工作室協會前會長陳俊光博士提到,他曾投稿「小地方」新聞網,鼓勵學員多多投稿,寫出對地方的關心,分享自己的見聞及觀點,也感謝行政院新聞局提供這項資源…

歷經「台南縣曾文社大」、「屏東縣屏南社大」、「桃園縣新陽平社大」、「高雄縣岡山社大」、「高雄市第一社大」、「南投縣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台東縣南島社大」7場次的訪視座談後,11月19日訪視了新竹地區關西社大最後一站,行政院新聞局97年辦理的「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及訪視作業即告一段落,地方新聞處趙處長義弘為表示對學員的關心與鼓勵,特別來到關西社大,與學員分享學習心得及對是項訓練課程的建議。

趙處長表示,這是本年度訪視行程的最後一站,看到這麼多學員來上課很感動,今晚溫度雖有點陰冷,但內心卻感覺親切與溫暖。首先感謝承辦本項訓練課程的廣泰成田野工作室協會黃會長兆添,及關西高中涂校長仲萀借出學校場地供學員上課及為社大的奉獻心力,當然也感謝學員百忙之中排除萬難來上課,求知精神令人感佩。

接著趙處長對與會學員略述地新處的業務,他特別提到台灣在近10年來對於「社區總體營造」工作進步很多,佩服很多熱愛鄉土的年輕人紛紛投入社區工作,像陳俊光博士及旗美社大張正揚主任,長期致力於社區服務工作,在地方紮根,凝聚大家的向心力,讓社區民眾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聲音。

新聞局有感於社會變遷,媒體生態丕變,社區報逐漸沒落式微,不忍見到地方新聞被壓縮及漠視,94年建置「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提供平台供民眾發聲管道,將台灣各個角落發生的社區公共議題及在地令人感動的人、事、物,透由網路的無遠弗屆傳播到世界各地,拉近城鄉的差距與人與人間的隔閡。

行政院新聞局自96年起開辦「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已培訓105位蹲點觀察員,20小時的訓練課程,僅是個起步,培養學員基本寫作概念,觀察社區公共議題,試著表達描寫自己的觀感,爾後學員仍要繼續多與老師聯繫,並保持對鄉土關心的初衷,愛護自己的鄉里。

目前就讀於台大新聞研究所的學員王郁涵首先分享心得,她住台北因想投入地方及社區的新聞工作,捨去台北的大媒體及龐大資源,每週開車來關西社大上課,她很喜歡社大安排的課程覺得很有生命力,即使台北-新竹往返舟車勞頓仍直呼很值得,希望新聞局能續辦此項訓練課程。

趙處長回應表示,平面媒體地方版萎縮,但大家所關心的是自己所在地的新聞,「小地方-台灣社區新聞網」設置之目的在於彌補主流媒體所疏漏的社區新聞,並希望在「小地方」呈現的議題能被主流媒體引用,像前不久「民視異言堂節目」也引用『請給他們一雙手』這篇文章加以深入報導,而此篇報導在網路上也吸引3,000多人次點閱及近30篇讀者的回應,可見只要攸關民生且貼近民眾生活的素材,即使是小地方的新聞也會引起廣大回響與關注,期勉學員共同努力,一起為地方發聲。

971130-west-360.jpg

陳玉蟾學員表示自己從小就喜歡寫作,本訓練課程讓她眼睛為之一亮

學員陳玉蟾是新竹縣關西鎮鄉土協會成員,也擔任該協會出版的一份社區報<牛欄河畔>的發行人及撰稿工作,她表示自己從小就喜歡寫作,本訓練課程讓她眼睛為之一亮被深深吸引著,對於社大的精心安排上課議題,內容兼顧理論與實務,可謂面面俱到,而且所邀請的老師也是一時之選,她期盼有更多人來關心社區,主動參與地方公共事務,凝聚社區共識,也希望行政院新聞局能繼續開辦「公民新聞寫作訓練」課程。

趙處長回應,他11月份走訪台東南島社大及新竹關西社大覺得這兩地的學員素質均很高,是很好的現象,不但給「廣泰成田野工作室協會」及「旗美社大」很大的鼓勵,本局也將參考建議據以辦理這項訓練課程。最後廣泰成田野工作室協會前會長陳俊光博士提到,他曾投稿「小地方」新聞網,鼓勵學員多多投稿,寫出對地方的關心,分享自己的見聞及觀點,也感謝行政院新聞局提供這項資源,政府努力在地方推動公民新聞概念,身為在地的我們也要努力關心自己所在的家鄉,結合社區相關的組織與資源,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化特色,凝聚屬於自己的社區意識,共同推展地方新聞在地發聲。

971130-2-west-360.jpg

趙處長與學員們合影留念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