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智慧─竹子的運用體驗

相較於歐洲農村大多使用的編木泥牆,亞洲則多使用編竹泥牆,尤其是長江流域以南地區,一直到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這些東南亞地區都是。編竹泥牆是利用竹條的抗拉特性與泥土的抗壓特性,組構成一種複合材料單元…….

今年在恆春舉辦的第二屆農村社大工作坊,在經過前一天各個社大與農(漁)村性有關的工作分享後,第二天到龍水社區實地的體驗。龍水社區的張里長首先介紹龍水里的概況,讓與會的朋友對龍水有機米種植的產業面向、龍水里的傳說故事、地方歷史及地理區位關係,有初步的認識,接著則是體驗早期農村劈竹子的營造工法。

相較於歐洲農村大多使用的編木泥牆,亞洲則多使用編竹泥牆,尤其是長江流域以南地區,一直到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這些東南亞地區都是。編竹泥牆是利用竹條的抗拉特性與泥土的抗壓特性,組構成一種複合材料單元。因此先前作業是把一根竹子劈開成為可以運用的竹條。如何用省力的方式劈出大量的竹條,就成為先民早期在地農村營造的重要學問。

首先先將竹子固定於地上,以砍刀順著竹子的上端部分縱切一個裂口,接著塞入木片,讓缺口略為張開,然後,再縱切出另一個缺口,讓端部呈現十字型的開口,同樣塞入木片。

讓竹�端部先張開呈現十�型裂口

讓竹子端部先張開呈現十字型裂口。

再來則是將竹子開口部分,朝向事先插在地上固定好的的十字型破竹裝置,此時,用力將竹子推出,自然「勢如破竹」。

與會農村社大朋友一一嘗試,當一根根竹子輕易地順勢劈開,大家都對生存於農村的老祖宗遺留下來的農村智慧,有深刻的體會。劈竹子這件事,不是只用砍刀直接劈得汗流浹背又擔心傷到手,而是有「撇步」的呢!

用先民的智慧竹�順勢劈開省力省時

用先民的智慧竹子順勢劈開省力省時。

在大家都體驗過劈竹子的農村野趣後,有些夥伴接著很有興致地問到:「竹子劈好了,然後呢?」「當然會有用途,我們等一下就把這些竹子拿來製作灌溉渠道上保護田埂土堤的設施。」張里長的回答,讓大家有了另一個期待。

到了灌溉渠道,先把事先裁切好適當長度竹子插入田埂中。接著,我們劈好的竹條,就派上用場了。順著固定的竹子柱子,讓竹條一前一後嵌於竹柱子間,由下而上,就可編織出好用的土堤防護設施。

編製保�土堤

編製保護土堤。

台灣的農村底層,藏有許多先民的智慧,越往南,因為開發與都市化程度越低,台灣最南端的有機米種植區,龍水社區,給了我們銜接相對早期的農村經驗。

在龍水,討論有機農業的經驗

位於龍鑾潭附近的龍水社區大約有十六戶,約有十甲地以有機的方式種稻米。對於來自美濃的農村型社區大學--旗美社區大學來說,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代誌。因為筆者很早就想促成高屏地區的有機農業的對話。

位於龍鑾潭附近的龍水社區大約有十六戶,約有十甲地以有機的方式種稻米。對於來自美濃的農村型社區大學--旗美社區大學來說,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代誌。因為筆者以前在旗美社區大學擔任課程委員會的召集人,又是農村與農業學程的核心講師,很早就想促成高屏地區的有機農業的對話。這次屏南社大有這個機會與恆春農會合作來辦理龍水社區的社區培力課程計畫,初步的想法是讓同樣為有機農業而努力的社區大學、農會、社區、村里可以聚會交流。一方面經驗分享,另外一方面則是共同思考如何讓有機農業的概念可以有更廣闊的面向,不只是時間上,甚至是空間上的。

意思是說,韓國人說:「身土不二。」,日本人也說,農業是國家的根本。但是在台灣,其實農業是一個沉默的行業,並不是有很多適當時候、或者場合、或者地點、或者所在,是得以發聲,總是侷限於某些偏鄉地區。所以有機農業的發展,其實不只是一種現代人對健康的需求,有更大的背後的意義是對故鄉、對土地的懷念的一種投射。如何將這個沉默的行業,透過經驗的分享與累積,產生地方知識,讓更多的人,尤其是熟悉於現代科技的都市人,從吃到健康的米到支持所在土地朝向有機的面向發展,成為一種文化,一直是放在心中的一個理想。

clip_image002

※ 恆春農會介紹此次有機農業社區學習的講師-張正揚先生

這個系列的課程,包括旗美社大張正揚副主任的「有機農業的旗美經驗」,黃森蘭先生的「農村解說技巧」與邱靜慧執行秘書的「地方知識與社區發展」及最後由旗美社區大學張副主任與邱執行秘書及屏南社區大學主任共同與龍水社區來討論有機社區的未來與挑戰種種的議題。

恆春農會其實很用心,思考到上課之後,如何讓社區更印象深刻。所以也安排美濃的參訪與實地考察,以加深學員的印象,強化學習的效果。

經過此次的有機農業的社區學習課程,不論是旗美社區大學或是龍水社區或是恆春農會及屏南社區大學都感受到彼此對有機農業的熱情與努力,這應該是大家都得到的最大的支持與收穫吧。

clip_image004

※ 邱靜慧執行秘書的「地方知識與社區發展」課程

(本文作者為屏南社大主任)

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