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是外星球來的物種!?

竹子一天可長到120公分,三個月就可以長到5層樓高,而且颱風吹不會倒,這種生長速度及韌性,是目前研發複合材料科學所追求的。

這次參加【第九屆社區教育與農村發展工作坊】,最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課程,是案例分享(1)的『取材天地的容身之道』,主持人是成大建築系博士候選人王敏洲,二位分享人是『與可竹藝』負責人許春田及陸軍官校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林仁政,與談人是『打開聯合工作室』負責人劉國滄。

老實說,在看到課程主題跟參與者的名單時,心裡是沒什麼預期的,想不到,單單關於對竹子的認識,就讓我大開眼界,這才體會到今年工作坊主題之所以訂為『看見,在地知識』的內涵。

P1330679
由左至右為許春田、劉國滄、林仁政

看見從土地裡長出來的在地知識

竹子在台灣算是使用相當普遍的植物,號稱從出生到死亡,舉凡食衣住行都用得到,在鄉村地區也很容易見到。但是,你對竹子的瞭解有多少呢?

許春田老師說,全世界的竹子有一千二百多種,台灣約有六十到七十種左右,在案例分享(2)『手作工藝裡的智慧』分享的竹編講師張永旺,簡單介紹了台灣較常使用的四種竹子:孟宗竹長得直挺,質地細密,適合雕刻用;桂竹質地堅硬,適合作家具、器具;刺竹粗大堅韌,能耐強風吹,所以常用來作支柱、建屋及編農具;長枝竹柔韌細長,適合拿來作竹編。

張永旺老師指出,一片竹林砍伐之後,不需重新種植,三年就可以恢復原狀,五到六年就是一個循環。與談的王文雄老師提到一句台灣俗語『留三去四不留七』,因為竹子超過七年就太老了。

其他一些特性,也都是我之前不知道的,許春田老師指出竹子約30至60年才開一次花,結的果實可以吃,稱為竹實,有些稀有品種的竹子,甚至要120年才開一次花,像貓熊愛吃的箭竹,會在60年一到,整個族群全部一起開花,然後死掉,這時只吃箭竹的熊貓大概也只有餓死的份。擅長蓋竹建築的許老師也分享,乾燥、成熟的竹子可撕下竹膜,用來止血。

P1330682
許春田老師帶來一些跟竹子工作時用的工具

最勁爆的則是王文雄老師說的:『竹子應該是外星球來的——因為實在是太神奇!』據說竹子一天可長到120公分,三個月就可以長到5層樓高,而且颱風吹不會倒,這種生長速度及韌性,是目前研發複合材料科學所追求的。張永旺老師也有提到,德國已經把竹子拿來作汽車板金。博士論文是研究竹子的王老師更是信心滿滿地表示,台灣是全世界對竹材掌握最好的國家。

原來,我以為很平凡的竹子,竟然是個寶!關鍵在於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其內涵包括了對材料的熟悉度,以及使用上的經驗累積、技藝傳承,這些都是十足具有地方性的,不過,要能隨著時代變遷,還必須有創新的部分才能存留,不能一味懷舊。

許春田老師就感嘆,竹建築約民國60年代後就沒有人蓋,沒有市場,就沒有人繼續投入,現在台灣的竹管工師傅大概剩不到十位。張永旺老師也表示,竹編技藝的傳承有很大的斷層,年輕人少有人願意投入學習。

在地知識就像是從土地裡長出來的竹子,無論我們怎麼利用它,也儘管有些東西會被時間淘汰,重點是:我們要能看見它!

P1330672
許春田老師跟現場展示的竹製品

綁掃帚

在阿嬤轉去後,我總覺得老爸常常會想起過去的生活,綁掃帚的事特別經常提起。住在大肚山下的龍井,小時候要往山上去割採綁掃帚用的槺榔葉。「槺榔」是一種像棕梠科的植物,大部分時候老爸都稱「掃帚草」…

八點剛過,電話鈴聲響起...

這個時候,應該是老媽打來的,我得潤一下喉,飽滿精神的接應電話,免得又說熬夜睡晚了,電話裡媽緊急的說:「較緊內,伊地綁啊,緊來啊,你不是說要看伊綁。」,掛了電話,抓了相機,顧不得腸胃還沒甦醒,跨騎速速趕了過去,依他急性情而且確實的個性,遲上半小時,大概就臭臉不妙了。

在幾天前一家人的餐桌上,當老爸又提起綁掃帚的事情時,我馬上希望的要求說:「下次要綁時,我要看你綁。」。

980518-broom-360.jpg
手工製作的槺榔掃及菅芒掃

有時後,我覺得這是老爸從回憶中撿回來的東西...

綁掃帚這件事是未曾謀面的阿公生前所從事的工作,在老爸的記憶中,並未曾用手參與過綁掃帚,只是童年時日常的,看著父母親做這件事,從幼小的眼睛裡去記憶住這些手作步驟,在步入老年時開始製作之後,慢慢的去回想,把記憶中的那一點一點撿拾回來拼湊完成。

因此綁掃帚的手藝並不是由阿公親手教授而來,有時候人們常說:「小孩子腳手好,一看就學會。」,那種用身體去記的學習,並不是單單用口頭語言或是圖片說明的學會。

在阿嬤轉去後,我總覺得老爸常常會想起過去的生活,綁掃帚的事特別經常提起。

住在大肚山下的龍井,小時候要往山上去割採綁掃帚用的槺榔葉。「槺榔」是一種像棕梠科的植物,大部分時候老爸都稱「掃帚草」,不過在網路上我找到ㄧ種也是稱「掃帚草」的植物,大肚山是不肥沃又缺水的紅土質,生長著相思樹、大片芒草以及槺榔、土芭樂...這些耐旱植物。

在大約十幾歲左右的年紀,他幾乎走遍了半個南邊的大肚山,每天在這些山與山凹之間,割採槺榔葉、偷砍相思樹林、餓時吃著土芭樂,為貧困的家裡付出勞力。

這些槺榔樹經常會有蜂窩,蜂喜歡覓集槺榔葉片做窩,被蜂螫或是被葉片刺扎,都是平常事。槺榔葉大約長到成人高度是最柔軟好綁,長的高且熟的葉片較硬,做出的掃帚則較結實些,割取下葉片時,用柴刀分片開來,就地曝曬乾燥些,再捆紮背下山。

那個窮困的年代,村裡越來越多人綁掃帚之後,大肚山上的槺榔葉就變的搶手而難尋,剛長出來一片新葉就會被割取,有時後得遠坐火車到白沙屯找槺榔葉,夜裡最常夢到看見山上長的茂盛槺榔葉片而欣狂驚喜,接著被林地主的狗追趕而來,老爸到現在說著夢境,都能感受到那樣的欣喜狀態。

在他越來越年老的日子裡,總是到處留意那裡有槺榔,就算只是看到省議會或是屏東鄉下長的盛美的槺榔綠葉,都會讓他滿心歡喜,提起唸著:「如果在小時候看到這樣,那該有多好啊!作夢都會笑出來呢!」。

回到家,看到他早已動工多時,馬上加入一邊拍照紀錄,看著他操作一邊動手,用我的手腳來記憶,實際的學做。

綁一把槺榔掃需要四種植物,槺榔、竹子、菅芒、月桃,這些材料割取晒乾可以儲存個好些年,月桃取自莖幹,像筊白筍一般,剝出一條一條,類分細短的、中的、長的三種,使用前先泡水,讓莖柔軟韌性,竹子先削好長度與粗細,頭部最好是接近竹節處,另備木砧、草鍥仔、柴刀、木槌則是補柴刀不足使用,槺榔葉用手折取適當長度,搭配菅芒作骨,用細月桃莖捆扎一束一束。

如何折葉片?如何回繞三圈打兩結?綑緊則是最大要領,完成四束後,用中長月桃莖開始一束包住一束的方式,逐一綁出三步,接著補強握把的手握粗感,用剩餘的菅芒或槺榔去調整,從第三步開始起算用長月桃莖要綁九步,這是槺榔掃驅邪掃污穢功能必須具備的,再來取竹子削出適合的長度及尖端,用柴刀及木槌敲入掃帚握把做骨,最後用草鍥仔斬齊,逐一疊好壓置一段時間,掃毛就能整齊平整了。

這一路的製程,每個綑緊動作都要確實做好,才能做出一把可用上一兩年有信用的結實掃帚。

13
身體記憶的到老都會留存住。

槺榔掃是唯一可以除穢用的,菅芒掃、高梁掃、竹掃都不行,蓋正身護龍大厝要買槺榔掃,喪事停棺也要用槺榔掃,掛在屋口可以驅邪避穢,超級耐用的槺榔掃雨淋掃水都沒問題,看似粗枝卻一枝頭髮也都能掃的起來。

一整天,操作學習的綁出兩把掃帚,老爸笑著拿給老媽看這女兒綁出來像豬腳蹄的掃帚,我ㄧ雙手指甲縫塞滿黑垢,慣用滑鼠的手,被管芒削了虎口、拇指及手背,手掌肉又紅又熱起水泡,一身的汗以及挺不直的腰背。

老爸問我是否耽誤了工作,想到那些急又多電腦裡的工作,這一雙手、這一身勞累,可以安撫我幾週以來,日夜思念著那一個早已尋不回的大肚山下小村回憶。

以前的人用身體去記憶擁有能力,現在的人用腦子去記憶具備能力,我問老爸:「你感覺現在的囡仔,敢有較巧?」,在你十多歲時,就可以自己走上半個大肚山,或是走到幾十公里去梧棲,自己動手用腦筋做各種想要的玩具,現在的孩子呢?並沒有那些身體的訓練記憶,或者都用「買」去完成一切。

02
用手掌搓捲月桃莖, 捲起一腳褲管皮膚可以得到很好的摩擦力。

03
確實扯緊,就算還沒打結也不會鬆開。

04
分成三種長度的月桃莖及工具。

05
用柴刀一邊敲實一邊扯緊,確實綁緊每一束。

06
綁好的一束一束。

07
開始一束包入一束成一把。

08
包捆入每一束都要用柴刀一邊敲實。

09
逐一的總共綁11步。

10
削所需的竹子。

11
敲入竹子掃柄更硬實。

12
做好後排放疊好壓出平整掃帚。

農村智慧─竹子的運用體驗

相較於歐洲農村大多使用的編木泥牆,亞洲則多使用編竹泥牆,尤其是長江流域以南地區,一直到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這些東南亞地區都是。編竹泥牆是利用竹條的抗拉特性與泥土的抗壓特性,組構成一種複合材料單元…….

今年在恆春舉辦的第二屆農村社大工作坊,在經過前一天各個社大與農(漁)村性有關的工作分享後,第二天到龍水社區實地的體驗。龍水社區的張里長首先介紹龍水里的概況,讓與會的朋友對龍水有機米種植的產業面向、龍水里的傳說故事、地方歷史及地理區位關係,有初步的認識,接著則是體驗早期農村劈竹子的營造工法。

相較於歐洲農村大多使用的編木泥牆,亞洲則多使用編竹泥牆,尤其是長江流域以南地區,一直到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這些東南亞地區都是。編竹泥牆是利用竹條的抗拉特性與泥土的抗壓特性,組構成一種複合材料單元。因此先前作業是把一根竹子劈開成為可以運用的竹條。如何用省力的方式劈出大量的竹條,就成為先民早期在地農村營造的重要學問。

首先先將竹子固定於地上,以砍刀順著竹子的上端部分縱切一個裂口,接著塞入木片,讓缺口略為張開,然後,再縱切出另一個缺口,讓端部呈現十字型的開口,同樣塞入木片。

讓竹�端部先張開呈現十�型裂口

讓竹子端部先張開呈現十字型裂口。

再來則是將竹子開口部分,朝向事先插在地上固定好的的十字型破竹裝置,此時,用力將竹子推出,自然「勢如破竹」。

與會農村社大朋友一一嘗試,當一根根竹子輕易地順勢劈開,大家都對生存於農村的老祖宗遺留下來的農村智慧,有深刻的體會。劈竹子這件事,不是只用砍刀直接劈得汗流浹背又擔心傷到手,而是有「撇步」的呢!

用先民的智慧竹�順勢劈開省力省時

用先民的智慧竹子順勢劈開省力省時。

在大家都體驗過劈竹子的農村野趣後,有些夥伴接著很有興致地問到:「竹子劈好了,然後呢?」「當然會有用途,我們等一下就把這些竹子拿來製作灌溉渠道上保護田埂土堤的設施。」張里長的回答,讓大家有了另一個期待。

到了灌溉渠道,先把事先裁切好適當長度竹子插入田埂中。接著,我們劈好的竹條,就派上用場了。順著固定的竹子柱子,讓竹條一前一後嵌於竹柱子間,由下而上,就可編織出好用的土堤防護設施。

編製保�土堤

編製保護土堤。

台灣的農村底層,藏有許多先民的智慧,越往南,因為開發與都市化程度越低,台灣最南端的有機米種植區,龍水社區,給了我們銜接相對早期的農村經驗。

小地方新聞網